第2章
作者:阎崇年    更新:2021-11-25 12:17
  袁崇焕在广东东莞与广西藤县都有亲人与朋友,顺溯江水,泛舟往返,两地读书,勤奋攻读,是很自然的事情。
  袁崇焕出生于农民兼商人的家庭。农民的勤劳与朴实,商人的睿智与机变,两种文化,两种性格,两种养育,两种熏陶,都对袁崇焕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袁崇焕在家庭的影响下,既不想种地务农,也不愿奔走行商,而有志于读书上进,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为士做官,报效社稷。青少年时代的他,聪明伶俐,胆大果敢,身体矫健,读书刻苦。
  明朝科举,先做童生。童生,要通过考试取得秀才资格。考前报名要填写籍贯、三代履历、同考五人联保,还要请一位廪生作保。尔后要经过县考(知县主持)、府考(知府主持)、院考(省学政主持),考中者为秀才,才算有了资格成为县学或府学的生员,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入学考试。袁崇焕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补为弟子员,时年14岁。
  袁崇焕后在《乐性堂读书示灿、煜二弟》诗中云:
  兹堂何以名?乐性乃吾志。志苟得其真,忠孝无异事。弟也当少年,勿为世俗累。百城南面中,旗鼓列队队。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精神宜专精,勿以半途废。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老大徒伤悲,年华不能再。三省吾此言,夙夜其无昧。
  第一部分读书科考(3)
  他教诲二弟要少年立志:“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要专心学习:“精神宜专精,勿以传说上图为袁崇焕青年时代跑马射箭之地
  半途废。”要修养品德:“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要珍惜光阴:“老大徒伤悲,年华不能再。”
  他有一番凌云之志,其《咏独秀山》五言绝句云: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念书准备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举行,也称“秋闱”,在省城桂林考试,由主考官主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考中为举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这年他23岁。对当时的全国生员来说,考中举人是一件大事。举人每科名额,各省数量不同,人数不多,读书之人,皓首穷经,很难得中。《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考中举人,高兴得发了疯。这个例子说明:中举,既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大事,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喜事。清朝《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9岁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试屡败,“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到老也没有考中举人。袁崇焕23岁中举,年龄不算太大,是比较早地得到了功名。他的心情可从《秋闱赏月》诗中得到反映: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北京贡院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来京应试者给路费、驿马,踌躇满志,风光进京。考场叫贡院,考生入号,关门上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就是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经过13年。袁崇焕连续12年,四次机会,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袁崇焕也有过落第的苦恼,《下第》诗云: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云应懒,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他虽萌生归园钓鱼的闪念,但实际并未气馁,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积极进取,一定要金榜题名。“苦心人,天不负”,袁崇焕会试考中,成为贡士。接着,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分为会试、殿试两次考试。会试在二月初九日开始,十五日结束。三月初一日殿试,也称廷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廷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进士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第一部分读书科考(4)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袁崇焕青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他在《秋闱赏月》中“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就是诗证。他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赶考,总是沿途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他说:“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他喜欢游历,在《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说:“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他喜欢同好朋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形胜、兵戈战阵之事。
  袁崇焕中进士的这一年、这一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于二月誓师辽阳,三月四路丧师。这就是明清之间在辽东大地上进行的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此事,《明史·神宗本纪二》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十一日),经略杨镐誓师于辽阳,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申(初一日),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战死。乙酉(初二日),马林兵败于飞芬山,兵备佥事潘宗颜战死。庚寅(初七日),刘兵深入阿布达里冈,战死。辛丑(十八日),赐庄际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萨尔浒之战战场遗址
  萨尔浒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决定了明皇朝的历史命运,也决定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国事、边事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北京,会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其实,袁崇焕从求学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虽身居岭表南国,却心念辽东失地。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在他上学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神,不去关外守护土地,却在南国庙里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焕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史料根据。但这个故事说明:袁崇焕在读书的童年时代,便关心国家大事,并下定报国之心。
  萨尔浒大战为什么会改变袁崇焕的命运?这要从满洲崛兴说起。
  第一部分满洲兴起(1)
  满洲是女真的后裔。女真贵族曾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兴起蒙古草原,发展实力,骑兵强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骑兵攻占中都后,纵火焚烧宫殿:“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三百年后,女真后裔满洲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患。
  赫图阿拉汗王殿遗址
  满洲族,简称为满族。满族先人女真,在明代分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建州女真明初主要生息繁衍在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地域。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设立建州卫,封女真胡里改(火儿阿)城万户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永乐十年(1412年),明朝增设建州左卫,封建州女真另一首领斡朵里城万户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分建州左卫,析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都督凡察掌建州右卫事。于是,形成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州三卫,经过转徙,先定居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浑江(佟家江)地域,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浑河支流苏克素浒河(苏子河)灶突山(烟筒山)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地域。
  赫图阿拉北临苏子河,四周环山,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宜于农耕、牧猎、种植、采集、捕鱼。赫图阿拉地近辽阳、抚顺,又为群山阻隔。这里东隔鸭绿江、图们江通朝鲜,西接辽河平原,受东西两面农耕文化影响,农业发展较快。又与蒙古、朝鲜、明朝贸易,购进铁器、耕牛、布帛、器皿,卖出人参、马匹、皮张、蘑菇、木耳,互通有无,扬长补短。所以,赫图阿拉成为满洲、后金的发祥基地。
  建州三卫相邻而居,部族兴盛,势力渐大,逐渐形成为两大部——建州部和长白山部。建州部又分为苏克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和哲陈部;长白山部则分为讷殷部、朱舍里部和鸭绿江部。当时建州各部的形势,如《满洲实录》所载:
  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纵横捭阖,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诱威胁,以实现明廷对辽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女真首领不断到辽河平原“犯抢”,明军也不断反击。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发生古勒寨事件。这件事成为明朝与女真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其时在建州女真诸部中,以王杲(ɡǎo)势力最强。王杲为建州右卫指挥使,史称他“生而黠慧,通番、汉语言文字,尤精日者术”。他勇敢多谋,武艺超群,兼通女真语和汉语,成为当时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领。王杲称雄诸部,辽东大震。明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断绝贡市、部众坐困为借口,大举犯扰辽阳、沈阳。明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但寨在山上,形势阻险,城高坚固,易守难攻。李成梁率领6万车骑,携带炮石、火器,分路围攻王杲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