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作者:邓蜀生 更新:2021-11-25 12:17
英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在阿边境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5月3日,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国侵略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取守势。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英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阿富汗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战,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并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大力支援,扭转了被动局面。5月6日,开伯尔方向阿军以3个步兵营攻占了敌巴格要塞,抢占了朗迪科塔尔要塞周围有利地形,但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坐失战机。英军增援部队迅即赶到,在皇家空军的支援下,夺回了巴格要塞,阿军且战且退。英军又集中轰炸了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引起阿军和市民恐慌。英军正准备向贾拉拉巴德进攻时,得知阿军在中路主动出击,被迫分兵增援。
加兹尼方向阿军行动迅速,5月19日进至边境重镇马敦,居高临下,迫敌后撤。随即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敌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打乱了英军部署。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但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未能攻下该城。英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南线阿军取守势,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敌以重大杀伤,迫其停止进攻。
阿军的英勇抗击和印度解放运动的高涨,使英侵略军处境困难,被迫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6月3日,双方停火,进行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1839—1919年间,阿富汗进行的3次抗英战争是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所击败,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它雄辩地证明,任何强国要想以武力征服一个生命力旺盛,民族意识强烈,反抗精神顽强的民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它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当然,英国在阿富汗进行的是殖民扩张的非正义战争,是必定要失败的,但反思当时英国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到处得手,而在阿富汗却碰得头破血流,这不能不给人以历史的启迪。
从英国殖民者方面看,其不惜三番五次出兵一个贫穷的山地国家,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是出于与沙俄争夺对中亚控制权的战略需要。虽然英侵略军在兵力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弱点也十分明显。首先,英军劳师远征,后勤供应不济,交通补给线长,易受攻击,又无法就地筹措作战物资,难于支持长期战争;其次,英军对阿地形气候不适应,不熟悉山地作战,对阿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各种困难估计不足,在实行外线作战时,对活跃于深山密林的阿抗英游击队束手无策,处处被动挨打;第三,英军士兵主要是雇佣兵,士气低落,一有机会就逃跑甚至倒戈,战斗力不强。这些都是造成英军不敢长期作战和对阿实行军事占领的重要原因。
52 祖鲁战争
以长矛枪炮的悲壮篇章
祖鲁战争指19世纪30—80年代南非祖鲁人为反抗荷兰后裔布尔人和英国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战争结果虽然是祖鲁王国灭亡,英国确立了对南非的殖民统治,但祖鲁人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称赞,在南非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祖鲁人是南非土著居民南班图人的一支,居住在南非的纳塔尔、斯威士兰和莫桑比克的一些地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南班图人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部落联盟兴起和国家产生的社会发展阶段。1817年,南班图人部落联盟的酋长丁吉斯瓦约战死,祖鲁人恰卡(1787—1828年)成为首领。他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丁吉斯瓦约的改革,建立了一支约10万人的军队,以长矛和盾牌为武器,采用方阵、两面包抄等战术;在政治上把3000多个分散部落约50万人统一起来,削弱各部落酋长的权力,各地由军事长官治理。这样,恰卡建立了祖鲁王国,英国人称其为祖鲁帝国或祖鲁兰。1828年,丁干(1797—1840年)上台执政,继承了恰卡的事业,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保持了祖鲁国家的统一。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祖鲁人进行了反对布尔殖民主义者的战争。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非建立了第一个白人定居点。随着荷兰移民的增加,定居点发展成为开普敦,又以开普敦为中心扩大为开普殖民地。荷兰移民掠夺土著人的土地,建起了农场和牧场,驱赶黑人劳动,自己成为奴隶主。荷兰移民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意为“农民”)。1785、1806年,英国两次占领开普殖民地,1815年正式把南非据为己有。英国人在开普殖民地建起自己的统治机构,剥夺了布尔人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废除荷兰货币改为英镑,丈量土地、按地征租、废除奴隶制,所有这些措施都引起了布尔人的不满。
英国人同布尔人之间矛盾的发展,导致了布尔人的一次人迁徙。从1836年开始,布尔人赶着大车,浩浩荡荡向北和东北方向寻找新的居住地。布尔人的大迁徙一方面是对英国压迫的逃亡,另一方面却是对南非土著居民的一次掠夺性远征。布尔人远征的重要目标是祖鲁王国,这里既可夺得土著人的土地,也能占据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1837年,布尔人越过德拉肯斯堡山脉,源源不断地开进祖鲁王国,从而发生了祖鲁人反抗布尔人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祖鲁战争”。
1838年2月6日,为了惩罚布尔人通过欺骗手段夺取祖鲁人土地的做法,丁干下令将70多名布尔人逮捕处死。随后,祖鲁军队四处搜索、袭击已居住在纳塔尔西部的布尔人,大约有300多名布尔人被杀死。
3月,海边纳塔尔港的英国殖民者派兵支援布尔人。很快,丁干的弟弟姆潘达率军打败了英国援军。与此同时,布尔人的两支援军也先后被祖鲁人打败。布尔人遭到殖民远征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实力减少十分之一,领导层出现分裂,布尔人四外逃散。
在取得对布尔人的初战胜利后,丁干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过早地偃旗息鼓,为布尔人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1838年11月20日,比勒陀利乌斯率领一支由464人、57辆牛车、2门火炮组成的援军从开普殖民地赶来援助。12月15日,这支队伍在恩康姆河套上摆下了作战阵式——牛车阵。丁干面对强敌犹豫不决,错过了布尔人最害怕的夜袭时机,直到16日凌晨才开始对布尔人的牛车阵发起攻击。这是30年代祖鲁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布尔人依托有利的环形牛车阵,用先进的火枪射击,而祖鲁人则手持长矛和盾牌,排成密集队形,冒着炮火和弹雨,前仆后继,一次又一次地冲锋,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恩康姆一战,祖鲁人损失惨重,伤亡3000多人。鲜血染红了恩康姆河。现在,南非统治者把12月16日定为固定的休假日,以庆祝白人在这一战中的胜利,而南非民主力量则把它定为“丁干日”,把它看作非洲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象征。
此后,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祖鲁人连遭失败。1839年1月,双方签订“和平协议”,丁干被迫将图格拉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布尔人,并交付数千头牲畜和若干吨象牙作为战争“赔款”。然而,布尔殖民者并不满足。他们勾结、收买丁干的弟弟姆潘达,答应帮助他夺取王位并承认他为祖鲁国王,姆潘达则要在称王后臣服于布尔人。1840年1月,在布尔人700名武士的支援下,姆潘达率军1000人征讨丁干军队,并在姆库齐河以北击败丁干。2月,姆潘达成为祖鲁国王,把从图格拉河以北直到黑乌姆福齐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布尔殖民者,祖鲁王国只剩下纳塔尔最北部的土地。布尔人在占领的祖鲁人土地上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但是,布尔人好景不长。1843年,布尔人的共和国便被英国殖民者吞并。
祖鲁人抗击布尔殖民者的斗争——19世纪30年代的祖鲁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19世纪50年代,祖鲁王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姆潘达之子克特奇瓦约反对卑躬屈膝的卖国政策,立志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获得祖鲁人的拥戴和支持。10月的一次战斗,克特奇瓦约击败以翁布齐拉为首的投降派,执掌国政。克特奇瓦约(1826—1884年)是19世纪下半叶,南非祖鲁人的杰出领袖。他在内忧外患中渡过青年时代,亲眼目睹了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和南班图各族人民的悲惨命运,决心重整国力,再现恰卡和丁干时代的辉煌。
克特奇瓦约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搞到枪支弹药,聘请英国人约翰·丹恩训练祖鲁军队,建立自己的骑兵。不久,他建立起一支40万人、装备几百条枪,善于骑射的强大军队。此时,正值英国殖民者扩大其对南非侵略的时期。
5月3日,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国侵略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取守势。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英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阿富汗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战,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并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大力支援,扭转了被动局面。5月6日,开伯尔方向阿军以3个步兵营攻占了敌巴格要塞,抢占了朗迪科塔尔要塞周围有利地形,但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坐失战机。英军增援部队迅即赶到,在皇家空军的支援下,夺回了巴格要塞,阿军且战且退。英军又集中轰炸了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引起阿军和市民恐慌。英军正准备向贾拉拉巴德进攻时,得知阿军在中路主动出击,被迫分兵增援。
加兹尼方向阿军行动迅速,5月19日进至边境重镇马敦,居高临下,迫敌后撤。随即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敌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打乱了英军部署。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但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未能攻下该城。英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南线阿军取守势,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敌以重大杀伤,迫其停止进攻。
阿军的英勇抗击和印度解放运动的高涨,使英侵略军处境困难,被迫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6月3日,双方停火,进行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1839—1919年间,阿富汗进行的3次抗英战争是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所击败,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它雄辩地证明,任何强国要想以武力征服一个生命力旺盛,民族意识强烈,反抗精神顽强的民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它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当然,英国在阿富汗进行的是殖民扩张的非正义战争,是必定要失败的,但反思当时英国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到处得手,而在阿富汗却碰得头破血流,这不能不给人以历史的启迪。
从英国殖民者方面看,其不惜三番五次出兵一个贫穷的山地国家,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是出于与沙俄争夺对中亚控制权的战略需要。虽然英侵略军在兵力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弱点也十分明显。首先,英军劳师远征,后勤供应不济,交通补给线长,易受攻击,又无法就地筹措作战物资,难于支持长期战争;其次,英军对阿地形气候不适应,不熟悉山地作战,对阿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各种困难估计不足,在实行外线作战时,对活跃于深山密林的阿抗英游击队束手无策,处处被动挨打;第三,英军士兵主要是雇佣兵,士气低落,一有机会就逃跑甚至倒戈,战斗力不强。这些都是造成英军不敢长期作战和对阿实行军事占领的重要原因。
52 祖鲁战争
以长矛枪炮的悲壮篇章
祖鲁战争指19世纪30—80年代南非祖鲁人为反抗荷兰后裔布尔人和英国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战争结果虽然是祖鲁王国灭亡,英国确立了对南非的殖民统治,但祖鲁人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称赞,在南非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祖鲁人是南非土著居民南班图人的一支,居住在南非的纳塔尔、斯威士兰和莫桑比克的一些地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南班图人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部落联盟兴起和国家产生的社会发展阶段。1817年,南班图人部落联盟的酋长丁吉斯瓦约战死,祖鲁人恰卡(1787—1828年)成为首领。他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丁吉斯瓦约的改革,建立了一支约10万人的军队,以长矛和盾牌为武器,采用方阵、两面包抄等战术;在政治上把3000多个分散部落约50万人统一起来,削弱各部落酋长的权力,各地由军事长官治理。这样,恰卡建立了祖鲁王国,英国人称其为祖鲁帝国或祖鲁兰。1828年,丁干(1797—1840年)上台执政,继承了恰卡的事业,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保持了祖鲁国家的统一。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祖鲁人进行了反对布尔殖民主义者的战争。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非建立了第一个白人定居点。随着荷兰移民的增加,定居点发展成为开普敦,又以开普敦为中心扩大为开普殖民地。荷兰移民掠夺土著人的土地,建起了农场和牧场,驱赶黑人劳动,自己成为奴隶主。荷兰移民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意为“农民”)。1785、1806年,英国两次占领开普殖民地,1815年正式把南非据为己有。英国人在开普殖民地建起自己的统治机构,剥夺了布尔人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废除荷兰货币改为英镑,丈量土地、按地征租、废除奴隶制,所有这些措施都引起了布尔人的不满。
英国人同布尔人之间矛盾的发展,导致了布尔人的一次人迁徙。从1836年开始,布尔人赶着大车,浩浩荡荡向北和东北方向寻找新的居住地。布尔人的大迁徙一方面是对英国压迫的逃亡,另一方面却是对南非土著居民的一次掠夺性远征。布尔人远征的重要目标是祖鲁王国,这里既可夺得土著人的土地,也能占据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1837年,布尔人越过德拉肯斯堡山脉,源源不断地开进祖鲁王国,从而发生了祖鲁人反抗布尔人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祖鲁战争”。
1838年2月6日,为了惩罚布尔人通过欺骗手段夺取祖鲁人土地的做法,丁干下令将70多名布尔人逮捕处死。随后,祖鲁军队四处搜索、袭击已居住在纳塔尔西部的布尔人,大约有300多名布尔人被杀死。
3月,海边纳塔尔港的英国殖民者派兵支援布尔人。很快,丁干的弟弟姆潘达率军打败了英国援军。与此同时,布尔人的两支援军也先后被祖鲁人打败。布尔人遭到殖民远征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实力减少十分之一,领导层出现分裂,布尔人四外逃散。
在取得对布尔人的初战胜利后,丁干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过早地偃旗息鼓,为布尔人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1838年11月20日,比勒陀利乌斯率领一支由464人、57辆牛车、2门火炮组成的援军从开普殖民地赶来援助。12月15日,这支队伍在恩康姆河套上摆下了作战阵式——牛车阵。丁干面对强敌犹豫不决,错过了布尔人最害怕的夜袭时机,直到16日凌晨才开始对布尔人的牛车阵发起攻击。这是30年代祖鲁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布尔人依托有利的环形牛车阵,用先进的火枪射击,而祖鲁人则手持长矛和盾牌,排成密集队形,冒着炮火和弹雨,前仆后继,一次又一次地冲锋,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恩康姆一战,祖鲁人损失惨重,伤亡3000多人。鲜血染红了恩康姆河。现在,南非统治者把12月16日定为固定的休假日,以庆祝白人在这一战中的胜利,而南非民主力量则把它定为“丁干日”,把它看作非洲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象征。
此后,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祖鲁人连遭失败。1839年1月,双方签订“和平协议”,丁干被迫将图格拉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布尔人,并交付数千头牲畜和若干吨象牙作为战争“赔款”。然而,布尔殖民者并不满足。他们勾结、收买丁干的弟弟姆潘达,答应帮助他夺取王位并承认他为祖鲁国王,姆潘达则要在称王后臣服于布尔人。1840年1月,在布尔人700名武士的支援下,姆潘达率军1000人征讨丁干军队,并在姆库齐河以北击败丁干。2月,姆潘达成为祖鲁国王,把从图格拉河以北直到黑乌姆福齐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布尔殖民者,祖鲁王国只剩下纳塔尔最北部的土地。布尔人在占领的祖鲁人土地上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但是,布尔人好景不长。1843年,布尔人的共和国便被英国殖民者吞并。
祖鲁人抗击布尔殖民者的斗争——19世纪30年代的祖鲁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19世纪50年代,祖鲁王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姆潘达之子克特奇瓦约反对卑躬屈膝的卖国政策,立志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获得祖鲁人的拥戴和支持。10月的一次战斗,克特奇瓦约击败以翁布齐拉为首的投降派,执掌国政。克特奇瓦约(1826—1884年)是19世纪下半叶,南非祖鲁人的杰出领袖。他在内忧外患中渡过青年时代,亲眼目睹了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和南班图各族人民的悲惨命运,决心重整国力,再现恰卡和丁干时代的辉煌。
克特奇瓦约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搞到枪支弹药,聘请英国人约翰·丹恩训练祖鲁军队,建立自己的骑兵。不久,他建立起一支40万人、装备几百条枪,善于骑射的强大军队。此时,正值英国殖民者扩大其对南非侵略的时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