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邓蜀生 更新:2021-11-25 12:17
拿破仑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
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著名的意大利、马伦哥、奥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兰、阿斯佩恩和瓦格拉姆、博罗季诺、莱比锡、滑铁卢之战等,在战争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和掠夺别的民族和兼并别国领土的反动目的,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拿破仑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广泛地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战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兵力最多时达百万之余,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采取以纵队和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不断加强军队的突击力;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广泛关注。近200年来,许多国家的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对拿破仑战争及其军事思想进行反复研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这两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学家都是拿破仑战争杰出的研究者和解释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才使拿破仑战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和军事院校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作为教材。后来西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战争,都曾受到拿破仑战争思想的影响。
45 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05年12月2日,法军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利茨(今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斯拉夫科夫)地域进行了一次决定性战役,史称“三皇会战”。
1805年,正值拿破仑积极准备进攻英国本土之际,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英国、奥地利、俄国、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也已做好进攻准备。8月,拿破仑因海战失利,遂即放弃登陆英国的企图。拿破仑获悉奥军西进、俄军拟与奥军会师的情报后,遂定下决心,改变部署,率军东进,在俄奥军会师前,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法军(17.6万人)挥师东进,以强行军速度,25天穿越法国本土。由于法军行动突然、神速,驻守在乌尔姆附近的奥军猝不及防,连遭法军重创。10月中旬,法军向乌尔姆发动进攻,20日,奥军6万人投降,法军大胜。法军乘乌尔姆大捷之余威,11月13日,一举攻占维也纳。奥军放弃维也纳后,向北转移。11月下旬,获俄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8.7万人)经数次战斗,退至维也纳以北的布尔诺、沃洛莫茨一线,在奥尔米茨地区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尾追联军,追至布吕恩地区后,迫于形势停止前进,并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在布尔诺以东占领阵地。
当法军停止前进,选择有利地形准备阵地战时,俄奥联军乘机进入奥斯特利茨以西地区,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决意在援军到达前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拿破仑抓住这一时机,散布法军兵力薄弱,假意进行谈判,故意示弱以诱联军进攻。俄奥联军对法军作战企图估计错误,正在军中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强令库图佐夫不待后续部队到达立即投入进攻。联军于11月27日,兵分5路按计划开始向布吕恩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为诱使联军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故意命令前沿部队后撤,放弃利于防御的普拉岑高地,诱使联军迂回,以便乘联军运动之际,攻击联军的侧后。联军抵达奥斯特利茨地域展开后,误认为法军惧战收缩,于12月2日仓促发起进攻。
12月2日晨7时,俄奥联军在宽12公里的正面展开进攻,将主力集中于左翼,以求切断法军退向维也纳的道路,造成围歼态势。奥斯特利茨西南部有一由湖泊和渔塘组成的水网沼泽地带,与利塔瓦河相连,形成许多隘路。拿破仑对俄奥联军的作战意图判断正确,在其右翼利用河流、水网沼泽地带的有利地形,设置阵地,以较少兵力阻击联军主力的进攻,几乎牵制了联军约一半兵力。而将法军主力集中在中央和左翼阵地,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奥斯特利茨会战开始后,法军在右翼以1万人的兵力牵制俄奥联军4万人,顶住了联军的进攻。俄奥联军为了保障左翼的进攻,把配置在普拉岑高地的纵队撤出,造成了中央兵力的空虚。普拉岑高地位于整个战场的中央,地位十分重要。法军很好地把握这一战机,将主力近6万兵力集中在该方向上,而联军仅4万人。法军形成兵力优势,于9时,以大纵深战斗队形向俄奥联军战斗队形中央发起攻击。联军面对锐利的攻势,伤亡惨重,节节败退。至11时,俄奥联军中央被突破,普拉岑高地被法军夺回。接着,法军完成中央突破,将联军拦腰切断,全线转入进攻。法军向联军左翼侧后实施主要突击。配置在中央和右翼的联军不敌法军的猛攻,开始退却。联军主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地区进行艰苦的战斗,被迫仓皇后撤,退至湖泊、水网沼泽地带,遭重创。结果,联军伤亡1.2万人,被俘1.5万人,法军损失不足万人。在会战过程中,俄国沙皇和奥国皇帝狼狈而逃;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兵败负伤,险成俘虏。
法军奥斯特利茨会战的胜利使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奥皇弗兰茨又一次向拿破仑求和,于12月15日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再次丧失大片领土和属地,付出大宗赔款。
会战后,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随即瓦解,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奥皇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特利茨会战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拿破仑巧妙地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突击方向的原则,成功地选择了实施冲击的时机;在会战过程中,他还保持了适当的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夺占了要害阵地,实施了有效的突击,适时地进行了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相反,俄奥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作战行动时一再严重失算:对法军情况侦察不够;对拿破仑作战企图判断错误;对军队缺乏统一的指挥,加之俄沙皇的干预,尽管俄军英勇奋战,终未能挽回败局。
恩格斯在《奥斯特利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利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利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46 博罗季诺会战
拿破仑饮恨莫斯科城下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法两军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进行了一次重大会战。
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决心入侵俄国,以图称霸欧洲。
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战争初期,俄军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撤退,沿途进行坚壁清野,以阻滞法军前进。8月16—18日,俄法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的锐势,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8月29日,新任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抵达前线,率军继续后撤。
9月3日,俄军在博罗季诺附近预先选定阵地,以切断法军通往莫斯科的两条主要通道,库图佐夫决心依托阵地与拿破仑军队进行一次决战。9月4日,库图佐夫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说,阵地选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罗季诺村。博罗季诺阵地正面宽8公里,前沿位于马斯洛沃、戈尔基、博罗季诺、谢苗诺夫斯科耶一线;右翼在马斯洛沃村附近,紧靠莫斯科河;左翼与难以通行的乌季察森林相连;中央以库尔干纳亚高地为依托;后方有森林和灌木林,便于隐蔽配置军队和实施机动。阵地构筑有完备的工事,迫使法军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与俄军交战。
9月7日,双方激战开始。拿破仑率法军(约13万人)向俄军(约12万人)发起猛烈进致,交战开始时,俄军在炮兵方面,特别是在大口径火炮方面略占优势。
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著名的意大利、马伦哥、奥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兰、阿斯佩恩和瓦格拉姆、博罗季诺、莱比锡、滑铁卢之战等,在战争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和掠夺别的民族和兼并别国领土的反动目的,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拿破仑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广泛地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战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兵力最多时达百万之余,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采取以纵队和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不断加强军队的突击力;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广泛关注。近200年来,许多国家的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对拿破仑战争及其军事思想进行反复研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这两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学家都是拿破仑战争杰出的研究者和解释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才使拿破仑战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和军事院校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作为教材。后来西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战争,都曾受到拿破仑战争思想的影响。
45 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05年12月2日,法军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利茨(今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斯拉夫科夫)地域进行了一次决定性战役,史称“三皇会战”。
1805年,正值拿破仑积极准备进攻英国本土之际,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英国、奥地利、俄国、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也已做好进攻准备。8月,拿破仑因海战失利,遂即放弃登陆英国的企图。拿破仑获悉奥军西进、俄军拟与奥军会师的情报后,遂定下决心,改变部署,率军东进,在俄奥军会师前,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法军(17.6万人)挥师东进,以强行军速度,25天穿越法国本土。由于法军行动突然、神速,驻守在乌尔姆附近的奥军猝不及防,连遭法军重创。10月中旬,法军向乌尔姆发动进攻,20日,奥军6万人投降,法军大胜。法军乘乌尔姆大捷之余威,11月13日,一举攻占维也纳。奥军放弃维也纳后,向北转移。11月下旬,获俄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8.7万人)经数次战斗,退至维也纳以北的布尔诺、沃洛莫茨一线,在奥尔米茨地区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尾追联军,追至布吕恩地区后,迫于形势停止前进,并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在布尔诺以东占领阵地。
当法军停止前进,选择有利地形准备阵地战时,俄奥联军乘机进入奥斯特利茨以西地区,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决意在援军到达前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拿破仑抓住这一时机,散布法军兵力薄弱,假意进行谈判,故意示弱以诱联军进攻。俄奥联军对法军作战企图估计错误,正在军中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强令库图佐夫不待后续部队到达立即投入进攻。联军于11月27日,兵分5路按计划开始向布吕恩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为诱使联军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故意命令前沿部队后撤,放弃利于防御的普拉岑高地,诱使联军迂回,以便乘联军运动之际,攻击联军的侧后。联军抵达奥斯特利茨地域展开后,误认为法军惧战收缩,于12月2日仓促发起进攻。
12月2日晨7时,俄奥联军在宽12公里的正面展开进攻,将主力集中于左翼,以求切断法军退向维也纳的道路,造成围歼态势。奥斯特利茨西南部有一由湖泊和渔塘组成的水网沼泽地带,与利塔瓦河相连,形成许多隘路。拿破仑对俄奥联军的作战意图判断正确,在其右翼利用河流、水网沼泽地带的有利地形,设置阵地,以较少兵力阻击联军主力的进攻,几乎牵制了联军约一半兵力。而将法军主力集中在中央和左翼阵地,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奥斯特利茨会战开始后,法军在右翼以1万人的兵力牵制俄奥联军4万人,顶住了联军的进攻。俄奥联军为了保障左翼的进攻,把配置在普拉岑高地的纵队撤出,造成了中央兵力的空虚。普拉岑高地位于整个战场的中央,地位十分重要。法军很好地把握这一战机,将主力近6万兵力集中在该方向上,而联军仅4万人。法军形成兵力优势,于9时,以大纵深战斗队形向俄奥联军战斗队形中央发起攻击。联军面对锐利的攻势,伤亡惨重,节节败退。至11时,俄奥联军中央被突破,普拉岑高地被法军夺回。接着,法军完成中央突破,将联军拦腰切断,全线转入进攻。法军向联军左翼侧后实施主要突击。配置在中央和右翼的联军不敌法军的猛攻,开始退却。联军主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地区进行艰苦的战斗,被迫仓皇后撤,退至湖泊、水网沼泽地带,遭重创。结果,联军伤亡1.2万人,被俘1.5万人,法军损失不足万人。在会战过程中,俄国沙皇和奥国皇帝狼狈而逃;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兵败负伤,险成俘虏。
法军奥斯特利茨会战的胜利使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奥皇弗兰茨又一次向拿破仑求和,于12月15日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再次丧失大片领土和属地,付出大宗赔款。
会战后,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随即瓦解,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奥皇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特利茨会战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拿破仑巧妙地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突击方向的原则,成功地选择了实施冲击的时机;在会战过程中,他还保持了适当的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夺占了要害阵地,实施了有效的突击,适时地进行了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相反,俄奥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作战行动时一再严重失算:对法军情况侦察不够;对拿破仑作战企图判断错误;对军队缺乏统一的指挥,加之俄沙皇的干预,尽管俄军英勇奋战,终未能挽回败局。
恩格斯在《奥斯特利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利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利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46 博罗季诺会战
拿破仑饮恨莫斯科城下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法两军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进行了一次重大会战。
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决心入侵俄国,以图称霸欧洲。
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战争初期,俄军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撤退,沿途进行坚壁清野,以阻滞法军前进。8月16—18日,俄法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的锐势,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8月29日,新任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抵达前线,率军继续后撤。
9月3日,俄军在博罗季诺附近预先选定阵地,以切断法军通往莫斯科的两条主要通道,库图佐夫决心依托阵地与拿破仑军队进行一次决战。9月4日,库图佐夫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说,阵地选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罗季诺村。博罗季诺阵地正面宽8公里,前沿位于马斯洛沃、戈尔基、博罗季诺、谢苗诺夫斯科耶一线;右翼在马斯洛沃村附近,紧靠莫斯科河;左翼与难以通行的乌季察森林相连;中央以库尔干纳亚高地为依托;后方有森林和灌木林,便于隐蔽配置军队和实施机动。阵地构筑有完备的工事,迫使法军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与俄军交战。
9月7日,双方激战开始。拿破仑率法军(约13万人)向俄军(约12万人)发起猛烈进致,交战开始时,俄军在炮兵方面,特别是在大口径火炮方面略占优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