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作者:阿越 更新:2021-11-25 12:09
不过事情总是不能遂人愿,眼见快到东华门了,天知道为什么竟然会在第二道横门前碰上那个黑黑瘦瘦的老头?
王安石没事上东华门这边来做什么?
心里暗叫倒楣的石越,迫不得已也只好上前行礼,强打精神说道:「石越拜见丞相。」王安石似乎也没有想到会碰上石越,不过一转念就知道定是来陛辞的。
欠身把石越扶起,王安石好久以来第一次细细打量石越:头上并没有如一般的官员一样戴着乌纱幞头,也没有戴官帽,而是如古人一样插了一根玉簪把头发束起来,显得格外的英气。
这种装束习惯,倒和自己儿子完全相反,王雱也不喜欢戴头巾幞头,但他却喜欢把头发披散,而石越总是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肤色已没有三年前那么白净,浓眉之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却是光芒内敛,并无那种慑人的气势;嘴唇轻抿,并没有留胡须,这个爱好也挺像自己的儿子,到底是年轻人!
身上穿著一袭紫色丝袍,腰束玉带,右腰侧挂着金鱼袋,石越的衣服并不如一般的宋人一样,以宽松简约为尚,反倒略裁剪得紧身,更显英气勃勃。
王安石平时既不太注意自己的仪容,也不太关心别人的穿著,这时候才猛然发现,石越浑身上下,和普通人的穿著打扮乍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的不同,可略一仔细端详,竟是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地方和常人相同。
他心里一动,似乎觉察到什么,却一瞬即逝,这时候却也不便多想,口里很客气地应承着心中在骂他的石越。
「子明不必多礼。」
「方才下官去政事堂告辞,恰逢丞相不在,只向韩相公他们告辞了,不料在此碰上丞相。」石越虚伪的笑容,极具欺骗性。
王安石点点头,问道:「这是陛辞出来吧?」
「是。正欲往东门外,有同僚在那里设席饯行。」石越这是想溜。
但王安石却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很和气地问道:「子明此次是初次出守地方,皇上交代了不少事情吧?」
石越怔了一下,不知道王安石吃错了什么药,他心念一动,说道:「皇上并没有说什么,倒是下官依然深以明岁旱灾为念,又有一些国事,向陛下进了三策,希望能于国家有所裨益。」
王安石也略怔了一下,似乎没有想到石越如此固执,但他今日心情却似乎格外平和,竟然只是淡淡一笑:「子明倒真是固执,你我同殿为臣三年,很可惜从来没有过深谈。此次子明出守外镇,再会不知何期!」
「下官岂敢和丞相谈学问?丞相的大作,下官大抵都拜读过,非下官所能及。」石越半真半假地说道。
「哈哈……若子明不配和我谈学问,天下似乎没有人可以和我谈学问了。子明的佳作,我也是全部拜读过的。可惜三年之间,竟白白错过,可叹,可叹。」
石越越听越觉得奇怪,不由打量王安石几眼,暗道:「这是当我永别给我送行呢,还是拗相公吃错药了?」嘴里却不过诺诺而已。
王安石表情颇为奇特,似乎是犹豫半晌,终于下定决心,略带严肃地说道:「子明,某家有一事不解,不知子明是否可以坦诚相告?」
石越心里暗暗称奇,道:「丞相但有所问,敢不尽言。」
「嗯,我很想知道子明为何坚信明年必有旱灾?按理说,梦中之事,真假难料,而子明如此坚持,必有原因。」
石越顿时吃了一惊,心中这才知道王安石是真的精明。不过他在此时相问,未免又透着政治上的幼稚,石越别说不能说,便是能说,亦不会对自己的政敌坦诚相告。「此事谁又能肯定,不过防患于未然罢了。」
王安石倒是出奇的坦率,苦笑道:「此事风险如此之大,岂能是防患未然就可以轻率开口的?子明既不肯相告,我也不便勉强。不瞒子明,此事若放到另一个人身上,我便要怀疑他是故意阻碍新法。」
「丞相明鉴,下官决无此心。」
「这我自然知道,子明和那些徒知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流俗之人,毕竟不同。三年前读君之著述,我就明了,否则三年之前,便不能容子明侧身朝堂之列。」王安石言语之中,带着几分傲然。
石越实在料不到王安石和自己说出这种话来,看看王安石的神色,绝不似作伪,他不禁说道:「以丞相之明,自能知下官之心与丞相无二,都是为了百姓河山。但是下官所不解者,似司马学士、范纯仁之辈,何尝不是为了百姓河山,丞相奈何不肯相容?」
王安石苦笑了一声。
「彼辈便是存了好心,奈何学问迂腐。司马光精通各朝典故史料,却不知变通;范纯仁不及乃父多矣,他们又如何可以与子明并论?
「若是他们如子明般,虽然不是全然同意新法,却能拾遗补阙,于新法多有补益,某家何至不能相容?
「子明今日虽然出外,他日却必定会坐上今天我的位置,到那时候,子明才知道此辈徒有虚名。他们今日不能助我,他日亦不能助子明。」
石越心里虽然不能尽然同意,却也只有默默不语。
「子明少年得意,锦衣玉食,民间利弊困苦,难以尽知。此次出外,一定要四处走动,不必以官场逢迎为意,把时间花费在交游之中。皇上以漕司、仓司、知州三职付予子明,便是希望子明可以不必把时间用在逢迎往送之中,可以四处巡视。
「而生平若有所想,只管在杭州大胆施行,积累经验之后,他日方可行之于天下,以展胸中抱负。我今日为国家理财,施行新法,皆是在地方官时所得,若是一直做京朝官,也不过一俗吏罢了。」王安石语气谨谨,倒似长辈在叮嘱一个大有希望的晚辈一般。
石越这时候才知道王安石和自己说的全是肺腑之言。
想到自己一开始就利用王安石,慢慢巩固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而王安石对自己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恶意,心里有点惭愧又有点感动。
又想到二人只要同殿为臣,「相逢一笑泯恩仇」,终究是个幼稚而且风险极大的想法,又不禁有点遗憾。
「多谢丞相教诲。」石越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后生可畏,我又岂能于子明有什么教诲。少年俊杰之中,惟子明、桑充国及犬子三人而已。」
「丞相……」王安石如此大反常情,真情流露,石越心中实在不能不感动,他终于忍不住说道:「明年灾害之事,朝议已定,绝不可为。孙固固执难辨、吕惠卿、蔡确于下官多有成见,朝议纷纷,下官几乎为天下之罪人。此时再说,已是徒劳。
「不过下官向皇上已献数策,他日万一不幸而言中,盼丞相能以天下苍生之念,体惜无辜元元,助皇上通过救灾诸法,则下官受恩实多。」
王安石正色道:「此是何语?若真有灾荒,我岂敢不顾百姓之生死?子明尽可放心。」
「另有二事,下官亦曾与皇上言及,但恐到时朝议反对者太多,皇上不能采用。丞相若能嘉纳,亦是大宋之福,百姓之幸。」
「哦?却是何事?」
「下官陛辞,向皇上上三策,其一为救灾;其二则是下官料定王韶此后必有大胜,王韶统军严明,深知羌人之情,又有勇气,本是不可多得的良将。有他在西边,诸夷心服,不敢妄动。
「但是本朝成例,一旦王韶大胜,羌人略平,必有大臣向皇上进言,召回王韶,酬以高官。这是防备边臣之意。下官以为此时王韶一旦回京,边事必有反复,因此在荡平玛尔戬,彻底平定熙河之前,万万不可召回王韶。」
王安石叹道:「子明所说虽然有理,但是只怕……」
石越心知宋人防范边臣,几乎草木皆兵。当下也只是默然,半晌方继续说道:「第三事,是下官听说交趾不稳,现在朝廷正在四处用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边境知州以为交趾小国可欺,为求边功,必定有人进言求对交趾用兵。
「今日国家之患,在西北与东北,交趾小国,胜之不足以偿所失,败则颜面无存。何况国家财政本来紧张,同时与两国开战,更是大忌。下官已向皇上进言,交趾现在可抚不可攻。待李家归服,幽燕光复,再徐图之不迟。」
王安石点点头,悠然叹道:「之前以犬子与子明相提并论,今日方知,犬子不及子明多矣。子明但可放心,交趾必不至于再兴边事。」
石越见王安石点头答应,心中不由大喜。他知道大宋之事,只要拗相公和皇上都答应了,基本上就定了,这时连忙拜谢。
王安石忍不住取笑道:「公家之事,有何可谢之处?难道就你石子明是一心为国的么?」
石越这时几桩心事勉强放下,倒似乎天气都没有这么热了,笑着拱手告辞道:「丞相,下官先告退了,不便让臣僚久等。」
王安石微微点头,也拱手说道:「我就不去相送了,子明多加珍重。」
给石越饯行的酒会,就在东城汴河之外的一个山坡上举行。
石越将从汴河坐船,东下扬州,再转道杭州。石越本来想低调出京,所以才让白水潭的师生先一日出发,但是盛情难却,此时也只好让司马梦求等人护着夫人先行登船,自己带着侍剑前去赴会。而潘照临按着事先的商议,留在京师照顾石越的义弟唐康。
当石越赶到之时,不仅韩绛、吴充、冯京、王珪、曾布、苏辙等人都来了,王雱、吕惠卿、孙觉也赫然在列,比较显眼的,只有御史中丞蔡确没有来。
所谓的饯行,无非是赋诗壮行,叮嘱道别之意。
韩绛因为和石越平时交往不多,这时甫登相位,石越就又要出外。官场之人,就算心里恨得要死,脸上也是嬉笑如故,何况他一向深知赵顼的心意,知道石越前途无量,哪里愿意和石越结怨?
王安石没事上东华门这边来做什么?
心里暗叫倒楣的石越,迫不得已也只好上前行礼,强打精神说道:「石越拜见丞相。」王安石似乎也没有想到会碰上石越,不过一转念就知道定是来陛辞的。
欠身把石越扶起,王安石好久以来第一次细细打量石越:头上并没有如一般的官员一样戴着乌纱幞头,也没有戴官帽,而是如古人一样插了一根玉簪把头发束起来,显得格外的英气。
这种装束习惯,倒和自己儿子完全相反,王雱也不喜欢戴头巾幞头,但他却喜欢把头发披散,而石越总是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肤色已没有三年前那么白净,浓眉之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却是光芒内敛,并无那种慑人的气势;嘴唇轻抿,并没有留胡须,这个爱好也挺像自己的儿子,到底是年轻人!
身上穿著一袭紫色丝袍,腰束玉带,右腰侧挂着金鱼袋,石越的衣服并不如一般的宋人一样,以宽松简约为尚,反倒略裁剪得紧身,更显英气勃勃。
王安石平时既不太注意自己的仪容,也不太关心别人的穿著,这时候才猛然发现,石越浑身上下,和普通人的穿著打扮乍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的不同,可略一仔细端详,竟是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地方和常人相同。
他心里一动,似乎觉察到什么,却一瞬即逝,这时候却也不便多想,口里很客气地应承着心中在骂他的石越。
「子明不必多礼。」
「方才下官去政事堂告辞,恰逢丞相不在,只向韩相公他们告辞了,不料在此碰上丞相。」石越虚伪的笑容,极具欺骗性。
王安石点点头,问道:「这是陛辞出来吧?」
「是。正欲往东门外,有同僚在那里设席饯行。」石越这是想溜。
但王安石却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很和气地问道:「子明此次是初次出守地方,皇上交代了不少事情吧?」
石越怔了一下,不知道王安石吃错了什么药,他心念一动,说道:「皇上并没有说什么,倒是下官依然深以明岁旱灾为念,又有一些国事,向陛下进了三策,希望能于国家有所裨益。」
王安石也略怔了一下,似乎没有想到石越如此固执,但他今日心情却似乎格外平和,竟然只是淡淡一笑:「子明倒真是固执,你我同殿为臣三年,很可惜从来没有过深谈。此次子明出守外镇,再会不知何期!」
「下官岂敢和丞相谈学问?丞相的大作,下官大抵都拜读过,非下官所能及。」石越半真半假地说道。
「哈哈……若子明不配和我谈学问,天下似乎没有人可以和我谈学问了。子明的佳作,我也是全部拜读过的。可惜三年之间,竟白白错过,可叹,可叹。」
石越越听越觉得奇怪,不由打量王安石几眼,暗道:「这是当我永别给我送行呢,还是拗相公吃错药了?」嘴里却不过诺诺而已。
王安石表情颇为奇特,似乎是犹豫半晌,终于下定决心,略带严肃地说道:「子明,某家有一事不解,不知子明是否可以坦诚相告?」
石越心里暗暗称奇,道:「丞相但有所问,敢不尽言。」
「嗯,我很想知道子明为何坚信明年必有旱灾?按理说,梦中之事,真假难料,而子明如此坚持,必有原因。」
石越顿时吃了一惊,心中这才知道王安石是真的精明。不过他在此时相问,未免又透着政治上的幼稚,石越别说不能说,便是能说,亦不会对自己的政敌坦诚相告。「此事谁又能肯定,不过防患于未然罢了。」
王安石倒是出奇的坦率,苦笑道:「此事风险如此之大,岂能是防患未然就可以轻率开口的?子明既不肯相告,我也不便勉强。不瞒子明,此事若放到另一个人身上,我便要怀疑他是故意阻碍新法。」
「丞相明鉴,下官决无此心。」
「这我自然知道,子明和那些徒知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流俗之人,毕竟不同。三年前读君之著述,我就明了,否则三年之前,便不能容子明侧身朝堂之列。」王安石言语之中,带着几分傲然。
石越实在料不到王安石和自己说出这种话来,看看王安石的神色,绝不似作伪,他不禁说道:「以丞相之明,自能知下官之心与丞相无二,都是为了百姓河山。但是下官所不解者,似司马学士、范纯仁之辈,何尝不是为了百姓河山,丞相奈何不肯相容?」
王安石苦笑了一声。
「彼辈便是存了好心,奈何学问迂腐。司马光精通各朝典故史料,却不知变通;范纯仁不及乃父多矣,他们又如何可以与子明并论?
「若是他们如子明般,虽然不是全然同意新法,却能拾遗补阙,于新法多有补益,某家何至不能相容?
「子明今日虽然出外,他日却必定会坐上今天我的位置,到那时候,子明才知道此辈徒有虚名。他们今日不能助我,他日亦不能助子明。」
石越心里虽然不能尽然同意,却也只有默默不语。
「子明少年得意,锦衣玉食,民间利弊困苦,难以尽知。此次出外,一定要四处走动,不必以官场逢迎为意,把时间花费在交游之中。皇上以漕司、仓司、知州三职付予子明,便是希望子明可以不必把时间用在逢迎往送之中,可以四处巡视。
「而生平若有所想,只管在杭州大胆施行,积累经验之后,他日方可行之于天下,以展胸中抱负。我今日为国家理财,施行新法,皆是在地方官时所得,若是一直做京朝官,也不过一俗吏罢了。」王安石语气谨谨,倒似长辈在叮嘱一个大有希望的晚辈一般。
石越这时候才知道王安石和自己说的全是肺腑之言。
想到自己一开始就利用王安石,慢慢巩固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而王安石对自己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恶意,心里有点惭愧又有点感动。
又想到二人只要同殿为臣,「相逢一笑泯恩仇」,终究是个幼稚而且风险极大的想法,又不禁有点遗憾。
「多谢丞相教诲。」石越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后生可畏,我又岂能于子明有什么教诲。少年俊杰之中,惟子明、桑充国及犬子三人而已。」
「丞相……」王安石如此大反常情,真情流露,石越心中实在不能不感动,他终于忍不住说道:「明年灾害之事,朝议已定,绝不可为。孙固固执难辨、吕惠卿、蔡确于下官多有成见,朝议纷纷,下官几乎为天下之罪人。此时再说,已是徒劳。
「不过下官向皇上已献数策,他日万一不幸而言中,盼丞相能以天下苍生之念,体惜无辜元元,助皇上通过救灾诸法,则下官受恩实多。」
王安石正色道:「此是何语?若真有灾荒,我岂敢不顾百姓之生死?子明尽可放心。」
「另有二事,下官亦曾与皇上言及,但恐到时朝议反对者太多,皇上不能采用。丞相若能嘉纳,亦是大宋之福,百姓之幸。」
「哦?却是何事?」
「下官陛辞,向皇上上三策,其一为救灾;其二则是下官料定王韶此后必有大胜,王韶统军严明,深知羌人之情,又有勇气,本是不可多得的良将。有他在西边,诸夷心服,不敢妄动。
「但是本朝成例,一旦王韶大胜,羌人略平,必有大臣向皇上进言,召回王韶,酬以高官。这是防备边臣之意。下官以为此时王韶一旦回京,边事必有反复,因此在荡平玛尔戬,彻底平定熙河之前,万万不可召回王韶。」
王安石叹道:「子明所说虽然有理,但是只怕……」
石越心知宋人防范边臣,几乎草木皆兵。当下也只是默然,半晌方继续说道:「第三事,是下官听说交趾不稳,现在朝廷正在四处用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边境知州以为交趾小国可欺,为求边功,必定有人进言求对交趾用兵。
「今日国家之患,在西北与东北,交趾小国,胜之不足以偿所失,败则颜面无存。何况国家财政本来紧张,同时与两国开战,更是大忌。下官已向皇上进言,交趾现在可抚不可攻。待李家归服,幽燕光复,再徐图之不迟。」
王安石点点头,悠然叹道:「之前以犬子与子明相提并论,今日方知,犬子不及子明多矣。子明但可放心,交趾必不至于再兴边事。」
石越见王安石点头答应,心中不由大喜。他知道大宋之事,只要拗相公和皇上都答应了,基本上就定了,这时连忙拜谢。
王安石忍不住取笑道:「公家之事,有何可谢之处?难道就你石子明是一心为国的么?」
石越这时几桩心事勉强放下,倒似乎天气都没有这么热了,笑着拱手告辞道:「丞相,下官先告退了,不便让臣僚久等。」
王安石微微点头,也拱手说道:「我就不去相送了,子明多加珍重。」
给石越饯行的酒会,就在东城汴河之外的一个山坡上举行。
石越将从汴河坐船,东下扬州,再转道杭州。石越本来想低调出京,所以才让白水潭的师生先一日出发,但是盛情难却,此时也只好让司马梦求等人护着夫人先行登船,自己带着侍剑前去赴会。而潘照临按着事先的商议,留在京师照顾石越的义弟唐康。
当石越赶到之时,不仅韩绛、吴充、冯京、王珪、曾布、苏辙等人都来了,王雱、吕惠卿、孙觉也赫然在列,比较显眼的,只有御史中丞蔡确没有来。
所谓的饯行,无非是赋诗壮行,叮嘱道别之意。
韩绛因为和石越平时交往不多,这时甫登相位,石越就又要出外。官场之人,就算心里恨得要死,脸上也是嬉笑如故,何况他一向深知赵顼的心意,知道石越前途无量,哪里愿意和石越结怨?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