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作者:王长华    更新:2021-11-25 11:35
  正因为如此,他才死死盯住了弟弟,也制服了弟弟。
  对待宗室中的对手实施欲擒故纵手段者还不能不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世民最终杀死哥哥建成、弟弟元吉登上帝位,这是事实。但在此之前,李世民却一直被建成和元吉视为必除的心腹大患。李世民的才识和胆略很早就在反隋起义中得到表现,并且深得父亲李渊赏识。而建成和元吉却对此愈发感到不安。据历史记载,建成和元吉曾多次想除掉李世民。一次,他们在酒中下毒,差一点使世民丢了性命;另一次建成设下“鸿门宴”,企图伏兵刺杀李世民,只因建成临阵胆怯而未果;更有甚者,一次建成和元吉设计要把李渊和李世民一起囚禁在一座别墅中,让他们永远不见天日。建成和元吉的计划一次次败露,李世民只是暗记心中,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这样,李世民不但使建成和元吉不断失去各方面的信任,也同时促使他们一脚深似一脚地继续冒险。直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看到有利时机终于到来,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坚定不移的果敢除掉了建成和元吉,从而以相当充分的理由和完全超出对方的优势开通了自己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
  协调宗室:3.宽严有度
  一般说来,古代帝王君主在即位垂统之前,其行为的功利性和血腥味是明显而浓重的。而一旦君位坐定,对于宗室内部发生的越轨行为虽然也都保持清醒而敏锐的警惕,惩戒的手段也从不发软,但宽严界限就不能不认真考虑了。所谓宽严界限就是一个度,宽严适当,这个度把握得好、把握得准,对于维护皇权,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这个度把握得不好,不但会失去众人信任,还有可能牵带出危害政权稳固的负作用。所以,这一点对于帝王君主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以武力镇压之,结果七国削平,人心大悦,后世盛称景帝,历代史不绝书。而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就遇到了比七国之乱虽小但却十分棘手的麻烦问题。文帝的异母弟淮南王刘长勾结匈奴、闽越,密谋推翻文帝。当阴谋泄露之后,刘长被文帝召到长安,下狱。负责审理此案的丞相、御吏大夫都认为刘长罪行确凿,罪当弃市。而文帝却想借此表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以邀人心,就下令有司免除刘长死罪,仅削去爵号,放逐四川,以期刘长改过自新。很明显,这个处理已经是相当宽大了。由长安往四川,一路上,淮南王坐在严密封闭的闷罐子囚车中,尽管身为囚犯,但因身份特殊,仍然让他随身携带若干名宫女前后服侍。一路迤逦而行,沿途官员只需在淮南王乘坐的囚车门上加个封印,下一站验收再加封印后即可放行,所以一路无需开封检验。谁知囚车到了雍县,雍县县令好奇,非要开封验看,想一睹淮南王爷尊容。不料打开囚车一看,淮南王早已绝食自尽而死。汉文帝的本意只是想教训一下这位放荡不羁的弟弟,没想到他气性太大,竟然弄出了事端。这一来,不想杀弟却落下杀弟恶名。因此,他勃然大怒,下令将雍县以前沿途各县长官以渎职罪全部论死弃市。宗室兄弟外连夷狄,图谋造反,按规矩论罪处死是理所当然的。文帝为表示他无为政治的宽大,也表示他对这个同父异母弟弟图谋不轨的惩治,人虽死了,但文帝的态度还是亮明了。
  汉文帝对待兄弟体现了宽严有度的原则,清康熙帝对待儿子也表明了同样的心迹。本来皇子允NB671早在两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但允NB671长大成人以后,渐渐肆意妄为
  起来,他对人残暴,恣意凌辱大臣,挥霍无度,还常常干预他不应干预的朝中事务。有一次,康熙出征途中染病,允NB671前去探望,当见到征战中生病的康熙
  面容憔悴、身体消瘦时,允NB671不仅毫无忧戚之意,反倒暗自欣喜。
  这一切都被明察秋毫的康熙看在眼里。但作为一代明君,具有超凡能力和容人之量的康熙并
  没有因此而加罪太子,而是继续对允NB671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弃恶从善、改过自新。但是终于
  有一天,康熙发现允NB671连日鬼鬼祟祟,行迹可疑,白天监视自己的举动,晚上悄悄靠
  近御帐窥视。这一下康熙真的有点失望了。于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日,在塞外通往北京的布尔哈苏台,康熙宣布了废黜允NB671太子的决定。这位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允
  NB671终于没能继康熙而登上帝位。从康熙对待太子允NB671
  的全过程看,康熙始终掌握着一个合适的度,即在不威胁到自身的安全时,他并
  不愿意随便废黜这个太子。但允NB671的作为实在让他失望了。
  协调宗室:4.不温不火的软控制
  宗室中为争夺最高权力而演成刀枪相向、血溅宫墙的残酷斗争,多为不得已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其实政治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政治演员”的帝王也有AB角色和艺高艺拙之分。唐太宗李世民挟父杀兄虽告成功,但他却不能算是政治艺术操作中的好演员。魏文帝曹丕就比他表演得出色多了,而曹丕的出色之处就是对待有可能对己构成威胁的宗亲兄弟多采用不温不火的软控制术。
  许多人都知道,虽然曹丕于政治方面略胜其弟曹植一筹,但曹植始终是他心中一道使人不悦的阴影。曹植文才过人,诗赋属文方面常使曹丕在公开场合尴尬不算,曹操竟差一点把曹植立为太子,这更使曹丕难以释怀。所以,曹丕在用尽心思继父为王后,一直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曹植虽然为人不拘小节,但除掉他又难以找到过硬的借口。因此,对症下药,曹丕对曹植采用的是慢性消磨的控制使用法。曹丕上台后,先把曹植由陈思王降封为鄄城王,之后又把他打发到离京城很远的雍邱。不久,再降封为东阿王。几年中数次改换封地,而封地每况愈下,还常派人监视限制曹植的行动自由。有一次,曹丕猫戏耗子式地向曹植发难,要曹植在行走七步中写出一首诗来,不然就得杀头。曹植不愧是位文学天才,竟然七步成诗,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意在劝谏曹丕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不要无缘无故加害于他。史载曹丕听后面有惭色,因此没有对曹植“行大法”。但是,此后曹丕对曹植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曹植远离京城,每次进京求见,曹丕都以各种理由搪塞阻止。直到曹丕死后,曹NDE43继父为帝,在对待曹植的态度上,奉行的仍然是其父文帝那一套。据载,曹植曾多次上书曹NDE
  43,要求给他一点机会,以便为国建功立业,但最终都是软钉子碰回。所以,曹植后半生一直心情抑郁,下情无由上达,终于在41岁时郁郁而终。
  曹植虽然一生心情不畅,但总算得以寿终正寝,落了个囫囵尸首。他之所以能够完尸而去,从曹植方面讲,是因为他生性为文学家,未在政治上对曹丕构成真正的威胁;从曹丕方面看,他对曹植不睬不理,进行不温不火、无过也无不及的软控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协调宗室:5.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中国的宗法政治有诸多弊端。行政中如果疏远宗室,那你的统治就已经离灭亡不远了,君不见秦王朝乎?如果太过分重用宗室,又往往遇到尾大不掉的麻烦。那么帝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那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阳奉阴违,上下其手,不失为有效办法之
  一。〓
  唐玄宗初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势力极大,朝中大臣甚至包括宰相多是她罗织的党羽,到处生事干预朝政。当时担任宰相的刘幽求是玄宗的亲信,他与羽林军首领张NB06E
  密谋,打算用羽林军为玄宗除掉这帮政敌。经与玄宗商量,玄宗欣然赞同。可是张NB06E行动不慎,走露了消息。此时的唐玄宗还处在太平公主的控制之下,他怕事发
  之后会被太平公主赶下龙辇,就灵机一动,来了个先发制人。他首先揭发刘幽求、张NB06E
  离间骨肉,然后把刘、张二人下狱听审。这一来,玄宗这方面就先自堵住了太平公主的嘴巴,使太平公主无法再找自己的麻烦。而在审理结案时,玄宗又以刘幽求以往有功唐室为由,仅将刘、张流放边地,从而使刘、张二人免遭一死。〓
  很明显,玄宗先自揭发刘幽求、张NB06E
  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以后一旦形势允许,他还会重用这两个人。但如果不是玄宗随机应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恐怕刘、张二人的性命都难免要葬送在太平公主手里。
  明建文帝朱允NB938也颇善此道。他刚一上台,就面临祖父洪武帝遗
  留下来的藩镇势力强大而危及朝廷的问题。于是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着手削藩。削藩一开始,就激起燕王朱棣等诸侯的猛烈反抗。势力强大的燕王立即起事,以“清君侧”“靖难”为名向建文帝发起攻击。以刚践祚不久的建文帝之力一时无法对付气势凶猛的燕王,于是建文帝也像唐玄宗一样,当机立断罢免了齐、黄二人的官职,并将二人罪过昭告天下。燕王的起兵一时失去了目标。而随后,建文帝仍然按部就班地让齐、黄二人出谋划策,继续实行他的削藩计划。由唐玄宗和明建文帝的例子看,阳奉阴违,上下其手,作为保护亲党对付宗室政敌的办法之一,常常是很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