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作者:鸽子树 编著    更新:2021-11-25 11:31
  【食案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鱼遇鯖】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食宿相兼】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语本《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適,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食为民天】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食箪浆壶】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食藿悬鹑】谓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食饥息劳】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史不绝书】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豕分蛇断】比喻支离破碎。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豕虎传譌】同“豕亥鱼鲁”。
  【豕食丐衣】吃猪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极其贫困。
  【豕突狼奔】如野猪冲撞,似恶狼奔窜。比喻人之横冲直撞。
  【豕窜狼逋】狼狈逃窜貌。
  【使心用倖】见“使心作倖”。
  【使心用腹】用心思,使坏心眼。
  【使心作倖】亦作“使心用倖”。用心机。
  【使心彆气】发脾气。
  【使功不如使过】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使羊将狼】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众。
  【使乖弄巧】①耍手腕;耍花招。②犹言卖俏。
  【使性傍气】见“使性谤气”。
  【使性摜气】见“使性谤气”。
  【使性谤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摜气”。发脾气;撒气。
  【使酒骂坐】见“使酒骂座”。
  【使酒骂座】亦作“使酒骂坐”。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因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之人为“使酒骂座”。
  【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使嘴使舌】搬弄口舌。
  【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肇始人。
  【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始终如一】自始至终都一样。
  【始终若一】同“始终如一”。
  【屎屁直流】形容惊恐之极。
  【屎流屁滚】同“屎屁直流”。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士饱马腾】唐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於槽。”后以“士饱马腾”谓军中粮草充足,士气旺盛。
  【示贬於褒】犹言寓批评于表扬。
  【世外桃源】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未受战乱破坏的理想社会,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以“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世掌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世道人心】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
  【世态炎凉】指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
  【市井小人】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市井之臣】①去官而居于都邑的士大夫,对君自称“市井之臣”。②指居于都邑而未做官的人。
  【市井无赖】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事不有余】谓达到极点。
  【事不宜迟】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师古】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事不过三】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半功百】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谓费力小而收效大。
  【事必躬亲】凡事一定亲自去做。
  【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
  【事在人为】事情的成功全靠人们自己的努力。
  【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事往日迁】谓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核言直】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
  【事倍功半】谓费力大而收效小。
  【事捷功倍】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过景迁】同“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谓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已改变。
  【事款则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无二成】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与心违】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齐事楚】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事宽即圆】见“事款则圆”。
  【势不可遏】犹势不可当。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本《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势不两立】谓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势不两存】见“势不两立”。
  【势合形离】谓总体结构完整而其各部分形体又自相独立。
  【势如破竹】《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后因以“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劈竹】见“势如破竹”。
  【势均力敌】谓双方力量相当,不相上下。
  【势钧力敌】见“势均力敌”。
  【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
  【势穷力竭】同“势穷力屈”。
  【势穷力蹙】同“势穷力屈”。
  【饰非文过】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饰非拒谏】粉饰掩盖错误,拒绝规劝。
  【饰非掩过】同“饰非文过”。
  【饰非遂过】粉饰错误,养成过失。
  【饰非养过】见“饰非遂过”。
  【饰怪装奇】谓故为怪异。
  【饰垢掩疵】粉饰掩盖污点和缺点。
  【饰情矫行】谓掩饰自己的真心本意,行为矫揉造作。
  【饰智矜愚】谓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语本《庄子·山木》:“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汙。”
  【侍执巾节】拿着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
  【视人如子】见“视民如子”。
  【视人如伤】见“视民如伤”。
  【视下如伤】见“视民如伤”。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视日如年】谓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
  【视丹如绿】看红色就像绿色。形容忧愁迷乱而致眼睛昏花。
  【视民如子】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
  【视民如伤】形容帝王、官吏极其顾恤民众疾苦。
  【视而不见】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视死如生】见“视死若生”。
  【视死如饴】谓甘心死去。
  【视死如归】把赴死看作如归家一样。形容不怕死。多指为了正义,不惜牺牲。
  【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视死若归】见“视死如归”。
  【视死犹归】见“视死如归”。
  【视同一律】同等看待。
  【视同兒戏】把重大的事情看作小孩子做游戏。形容极不严肃,十分随便。
  【视同陌路】见“视若路人”。
  【视同拱璧】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
  【视同秦越】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