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鸽子树 编著    更新:2021-11-25 11:31
  【跌荡风流】见“跌宕风流”。
  【跌弹斑鸠】谓中弹落地的斑鸠。喻指失意落寞或受挫神伤的人。
  【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蹀躞不下】谓心里忐忑不安,不能放心。
  【鲽离鹣背】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丁一卯二】①确实;实在。②谓认真;仔细。
  【丁一确二】明白;确实。
  【丁公凿井】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非生於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钉嘴铁舌】形容嘴哽,嘴犟。
  【顶天立地】①头顶青天,脚踏大地。谓生存于天地间。②形容身躯魁伟。③形容堂堂正正,志向远大,气概不凡。
  【顶天踵地】犹言顶天立地。
  【顶名冒姓】谓冒充他人。
  【顶名替身】犹言顶名冒姓。
  【顶门立户】支撑门户。谓独立成家。
  【顶门壮户】谓支撑门户,光耀门第。
  【顶踵捐糜】谓捐躯,牺牲。
  【顶踵尽捐】犹言顶踵捐糜。
  【顶礼膜拜】①谓虔诚地跪拜。是佛教徒拜佛时的最敬礼。②形容崇拜得五体投地。
  【鼎分三足】见“鼎足三分”。
  【鼎玉龟符】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鼎成龙升】见“鼎成龙去”。
  【鼎成龙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折餗覆】见“鼎折覆餗”。
  【鼎折覆餗】《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足三分】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鼎足而三】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食鸣锺】见“鼎食鸣钟”。
  【鼎食鸣钟】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鱼幕燕】《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湖龙去】同“鼎成龙去”。
  【鼎鼎大名】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有名】见“鼎鼎大名”。
  【鼎新革故】《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镬刀锯】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残酷的刑罚。
  【鼎铛玉石】谓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奢侈。
  【丢人现眼】丢脸;出丑。
  【丢三忘四】见“丢三落四”。
  【丢三拉四】见“丢三落四”。
  【丢三落四】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顾此失彼。
  【丢卒保车】原为棋术用语。后多用以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丢盔抛甲】见“丢盔卸甲”。
  【丢盔卸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亦比喻事情的失败。
  【丢盔弃甲】见“丢盔卸甲”。
  【丢魂失魄】①形容非常惊慌。②谓没头脑,无主见。
  【丢魂丢魄】见“丢魂失魄”。
  【丢魂丧胆】形容非常惊慌。
  【东山之志】指隐居的念头。
  【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令、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后以“东山再起”指退隐复仕或失势后重新得势。
  【东山高卧】谓安然隐居。
  【东山复起】同“东山再起”。
  【东支西吾】谓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东方千骑】①《玉台新咏·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馀骑,夫壻居上头。”本为诗中女主人公罗敷夸其夫婿显贵出众之词,后因以“东方千骑”、“东方骑”指代新婿。②泛指身分煊赫者。
  【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央西告】谓到处恳求。
  【东央西浼】谓到处恳求请托。
  【东市朝衣】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后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东西易面】谓东西方向颠倒。汉贾谊《新书·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后以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东西南北】①四方。泛指到处,处处。②指普天下。③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④指分散四方。⑤指方向。
  【东西南北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
  【东西南北客】见“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朔】见“东西南北”。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东扶西倒】形容力不能支,扶不起来。
  【东扯西拉】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
  【东扯西拽】①谓事情互相纠缠。②犹言拆东补西。
  【东走西撞】同“东奔西撞”。
  【东走西顾】谓边跑边回顾。表示念旧。
  【东抄西袭】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东投西窜】同“东奔西走”。
  【东完西缺】谓短缺,不完备。
  【东抹西涂】见“东涂西抹”。
  【东拉西扯】①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②谓从各处拾取得来。
  【东奔西向】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东奔西走】谓到处奔波。
  【东奔西逃】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跑】同“东奔西走”。
  【东奔西撞】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东奔西窜】同“东逃西窜”。
  【东来西去】谓行人来来往往。
  【东征西怨】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东征西讨】谓四处征伐。
  【东兔西乌】谓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古代神话中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因以乌、兔代指日月。
  【东门逐兔】见“东门黄犬”。
  【东门黄犬】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东床之选】谓佳婿的人选。
  【东床坦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按,《晋书·王羲之传》述此事,作“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后因以“东床坦腹”代指女婿。
  【东床佳婿】同“东床娇婿”。
  【东床姣婿】同“东床娇婿”。
  【东床娇客】同“东床娇婿”。
  【东床娇婿】对女婿的美称。
  【东床择对】谓择婿。
  【东拼西凑】①同“东挪西凑”。②谓从多方把零星事物拼凑在一起。
  【东挪西借】同“东挪西凑”。
  【东挪西凑】谓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东挪西撮】同“东挪西凑”。
  【东南之秀】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
  【东南之美】谓东南人物中之佼佼者。
  【东南之宝】谓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
  【东南竹箭】《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东歪西倒】形容身不由己,倾斜不稳。
  【东砍西斫】谓四面激战。
  【东逃西窜】四处逃亡;四处逃避。
  【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东家食,西家宿。’”后因以“东食西宿”比喻贪得之人唯利是图。
  【东风人面】谓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