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作者:鸽子树 编著 更新:2021-11-25 11:31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的,打扮也差不多。”
【半文不白】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亦作“半生不熟”。①不熟悉;不熟练。②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亦作“半死辣活”。①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②没有生气或活力。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老舍《骆驼祥子》十八:“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半死半生】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他?从实说来!你莫~,俺不明白。”
【半低不高】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又参见“青黄不接”
【半夜三更】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半面不忘】谓只见过一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半面之交】谓只见过一面的交往。言即交情不深。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半面之旧】谓只见过一面的旧交。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
【半青半黄】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半身不遂】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优劣参半,不够匀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无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三十一章:“蒋百里在宜山的南边路上,汽车坏了,他受了一下子凉,就有一点~的样子。”
【半丝半缕】谓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之物。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半信不信】谓不完全相信。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半信半疑】犹半信不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众人听了,也都~。”
【半途而废】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半部论语治天下】见“半部论语”。
【半推半就】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学那俗态,~,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半间不界】亦作“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半间半界】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
【半路修行】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半截入土】谓人老,已快到寿终之时。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老舍《谁先到了重庆》第一幕:“差多了,差多了!人到三十五,就~了。”
【半疑半信】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半壁河山】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
【半筹莫展】犹半筹不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三主张建设反致~,一败涂地。”
【半饥半饱】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伴食中书】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伴食宰相】《旧唐书·卢怀慎传》:“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邦国殄瘁】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诗经·大雅·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鱼饥费香饵。”
【帮虎吃食】亦作“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狐假虎威,陪看皇姑寺,煞是有趣,……。”
【帮闲钻懒】谓逢迎凑趣,耍弄乖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
【榜上无名】旧指科举考试落第未被录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自五岁进场,到今二十一岁,三科不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这话令兄也说过,若~,大家莫想他回来。”
【蚌病成珠】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又参见“穷而后工”。
【傍人门户】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后因以“傍人门户”谓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好多着呢。”
【傍人篱落】见“傍人篱壁”。
【傍人篱壁】比喻依赖他人。宋·严羽《沧浪诗话》:“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徬徨失措】谓心神不宁,举动失常。
【傍观冷眼】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观望。《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
【傍花随柳】谓春游之乐。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棒打鸳鸯】喻用强硬手段拆散别人夫妻、情人等。明·孟称舜《鹦鹉墓贞文记》:“他一双儿女两情坚,休得棒打鸳鸯作话传。”明·李开先《宝剑记》第十九出:“啼痕界破残妆面,德言分镜几时圆?远水高山,眼睁睁~散。”
【包羞忍耻】忍受耻辱,谓气量大。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包办代替】谓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
【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
【包藏祸心】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初与我为客侣,不意~,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苞苴竿牍】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
【半文不白】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亦作“半生不熟”。①不熟悉;不熟练。②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亦作“半死辣活”。①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②没有生气或活力。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老舍《骆驼祥子》十八:“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半死半生】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他?从实说来!你莫~,俺不明白。”
【半低不高】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又参见“青黄不接”
【半夜三更】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半面不忘】谓只见过一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半面之交】谓只见过一面的交往。言即交情不深。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半面之旧】谓只见过一面的旧交。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
【半青半黄】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半身不遂】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优劣参半,不够匀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无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三十一章:“蒋百里在宜山的南边路上,汽车坏了,他受了一下子凉,就有一点~的样子。”
【半丝半缕】谓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之物。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半信不信】谓不完全相信。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半信半疑】犹半信不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众人听了,也都~。”
【半途而废】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半部论语治天下】见“半部论语”。
【半推半就】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学那俗态,~,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半间不界】亦作“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半间半界】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
【半路修行】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半截入土】谓人老,已快到寿终之时。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老舍《谁先到了重庆》第一幕:“差多了,差多了!人到三十五,就~了。”
【半疑半信】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半壁河山】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
【半筹莫展】犹半筹不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三主张建设反致~,一败涂地。”
【半饥半饱】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伴食中书】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伴食宰相】《旧唐书·卢怀慎传》:“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邦国殄瘁】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诗经·大雅·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鱼饥费香饵。”
【帮虎吃食】亦作“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狐假虎威,陪看皇姑寺,煞是有趣,……。”
【帮闲钻懒】谓逢迎凑趣,耍弄乖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
【榜上无名】旧指科举考试落第未被录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自五岁进场,到今二十一岁,三科不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这话令兄也说过,若~,大家莫想他回来。”
【蚌病成珠】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又参见“穷而后工”。
【傍人门户】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后因以“傍人门户”谓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好多着呢。”
【傍人篱落】见“傍人篱壁”。
【傍人篱壁】比喻依赖他人。宋·严羽《沧浪诗话》:“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徬徨失措】谓心神不宁,举动失常。
【傍观冷眼】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观望。《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
【傍花随柳】谓春游之乐。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棒打鸳鸯】喻用强硬手段拆散别人夫妻、情人等。明·孟称舜《鹦鹉墓贞文记》:“他一双儿女两情坚,休得棒打鸳鸯作话传。”明·李开先《宝剑记》第十九出:“啼痕界破残妆面,德言分镜几时圆?远水高山,眼睁睁~散。”
【包羞忍耻】忍受耻辱,谓气量大。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包办代替】谓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
【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
【包藏祸心】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初与我为客侣,不意~,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苞苴竿牍】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