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作者:雨中辰星 更新:2021-11-25 11:23
爱因斯坦失败了,海森堡失败了,在追求大统一理论的路上,无数天才科学家都失败了。然而,只要还有人在仰望星空,对大统一理论的追求便不会停止。道之所在,虽有去无回,吾往矣。
上溯战国,于诸子百家中,有一个独特的学说,差可视为大统一理论的先行者,即阴阳五行学说,其创始人业已不详,而将其发扬光大,则是在齐人邹衍的手上。
所谓阴阳,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所谓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注)
由此,宇宙的万事万物,因果祸福,无不服膺于阴阳五行的运行和掌控。
姑且不论此理论正确与否,你得承认,在这种浪漫的狂想中,自有一种简洁凝练之美。对当时人而言,此理论足以自圆其说,甚至流露出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阴阳五行高高在上,运转不息,世间的一切,皆可从中推导而出,是以无须迷惘,不必忧伤,只需委心任运,随波去留。
阴阳五行学说在政治上的应用,则为“五德终始说”。其大意是,天子之所以能成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五行中某一行的德。比如说,大禹开创夏朝,是因为他得了木德。后来,商汤得了金德,金能克木,所以他能灭亡夏朝,开创商朝。这个规定是严格的,商汤缺德自然不成,商汤得了别的德,比如火德、水德什么的也不成,商汤要灭夏,便必得金德不可。
邹衍生活的年代,距离嬴政统一天下不过数十年。其学说一经推出,在燕齐王室及其弟子的推波助澜之下,迅速流传开来,信徒甚众。
再说秦国,最早只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地处西北边陲,以替周王室养马为业,地小国弱,何以能最终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取周朝而代之呢?嬴政欠天下子民一个合理的解释。
后人多事,替嬴政总结了许多原因,譬如秦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人才和军事优势,超群的综合国力,六国自己不争气等等。殊不知,对嬴政来说,这些原因只适合关起门来自家总结,却不能冠冕堂皇地说给老百姓们听。
他要么不解释,一旦解释,便要让所有人哑口无言、心悦诚服。
五德终始说,正好满足了嬴政的需要,于是采用拿来主义,如是解释道:周为火德。当年秦文公出猎时,擒获黑龙,表明秦为水德。水能克火,秦代周而兴,乃是顺天承运,正如传国玉玺所刻:受命于天。何须多言!
按照五德终始说,既然秦得水德,在制度和行事上便要顺应水德。
水,四时为冬,北方,黑,终数六。
冬季始自十月,于是改以十月为岁首。
礼服、旄旌、节旗,皆用黑色。[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数则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如果奥运会在那时的秦帝国举行,其开幕时间不用多想,一定也会是在六月六日六时六分六秒。
又,水主阴,阴刑杀,故行事须刚毅戾深,急法刻削,毋仁恩和义。这对于以法家治国的嬴政来说,更是正中下怀。
嬴政选择五德终始说,虽出于个人需要,但也应有其他方面的深远考虑,譬如文化上的笼络,对六国尤其是燕齐两国人心的因应等等,此处自然也不必细表。
注:此段可参见顾颉刚先生所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第五卷 历史绕轮转,落叶随风飘 第二百四十四章
此时秦帝国的疆域,东至大海,包括朝鲜在内;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领土如此辽阔,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此,丞相王绾等人主张效仿周朝的办法,在燕、齐、楚等僻远之地,分封皇子,以便震慑,上奏道,“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嬴政接奏,没有表态,而是下发群臣议论。群臣一致公认:这主意不错。
只有李斯逆潮流而动,力排众议,上书道,“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嬴政这才批复,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大致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内史。每一郡则仿效中央政府的三公制度,置守、尉、监进行管理。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兵事、郡监掌监察。终秦之世,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不立功臣为诸侯。
其实,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除了有过少数几个封国(譬如吕不韦、嫪毐)之外,实行的便已是郡县式的垂直管理。但是,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天下所有的土地之上,确实堪称石破天惊的创举。
匹夫而为百代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李斯的一个主张,改写了中国历史,并为后世诸多王朝继承遵守。从此,中国告别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虽在日后有过几次复辟,但都未能长久)。君主集权的郡县制度,成了中国政体的主流典范,历经两千多年,演变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省市县制度。当然,这已是后话了。而在当时,李斯为什么要站在朝中所有大臣的对立面,出来反对分封制,力挺郡县制,在这期间,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为此,我采访了李斯。
李斯先生,你好。很多人认为分封制度对帝国的长治久安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你的老朋友,丞相王绾,他便认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对此,你怎么看?
李斯大笑,道,你真坏。你明明知道,还要来问人家。
严肃点!
李斯吃我一喝,这才回答道,周朝分封,结果如何?列侯骄盈,黩货事戎。乱国多,治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今大秦统据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人安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虽万世可知也。
下一个问题。在朝中大臣中,惟独只有你坚决反对分封。你应该很清楚,你的主张将为你树敌无数。多少人眼巴巴地盼着分封啊,被你这么一搅合,毁了他们的利益,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无疑将恨你入骨。如果始皇帝先生没有同意你的主张,那你日后在朝中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轻则遭排挤,重则被谗杀。这样的后果,你考虑过吗?你动摇过吗?
李斯目注远方,良久,答非所问地叹道,小子何所知。吾岂一世人哉!
采访完毕,李斯见我闷闷不乐,于是问道,是不是受人践踏了?说与我听,我给你报仇。
我勉强一笑,好意心领了。咱们身处两个时代,你够得着吗?
李斯摇摇头,道,此言差矣。你别忘了,万变不离其祖宗。甭管那人是谁,他祖宗一定就在咱大秦国,就在我的管辖之下。我帮你把他祖宗揪出来,替你干掉他祖宗。咱秦国的死刑你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你就随便挑一样,我照着执行就得。你意下如何?
这固然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提议,但出于对时空混乱的担忧,我只能忍痛拒绝。
第五卷 历史绕轮转,落叶随风飘 第二百四十五章
在进一步阐述李斯当时所受的压力之前,有两个例子可供参照。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在称帝之前,部下多次劝进,什么说辞都试过,刘秀却皆坚辞不受。后来耿纯劝道,“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刘秀一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同意。
刘秀传说中的后人刘备,也是部下多次劝他称帝,皆推辞谦让。诸葛亮举出耿纯之例,道,“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耿纯之言耳。”刘备闻言,顿时醒悟,于是乖乖称帝。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打江山的都想坐江山。不让坐江山,咱就一拍两散,另起炉灶,重新再打江山。刘秀和刘备,便是扛不住这种压力,也不敢冒这种风险。他俩要是不称帝,那部下们怎么办?只有称帝,部下们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想要的封赏,在江山中分取一杯羹。
回到李斯当时。帝国刚刚统一,且不说皇子,单说那些打天下的功臣们,也无不想分得帝国的一杯羹。所以王绾分封的建议一出,立即满朝响应。皇子分封了,功臣焉能不封?
分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独立的国中之国,令由己出,土地赋税皆归己有,子孙世袭,长享富贵。
上溯战国,于诸子百家中,有一个独特的学说,差可视为大统一理论的先行者,即阴阳五行学说,其创始人业已不详,而将其发扬光大,则是在齐人邹衍的手上。
所谓阴阳,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所谓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注)
由此,宇宙的万事万物,因果祸福,无不服膺于阴阳五行的运行和掌控。
姑且不论此理论正确与否,你得承认,在这种浪漫的狂想中,自有一种简洁凝练之美。对当时人而言,此理论足以自圆其说,甚至流露出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阴阳五行高高在上,运转不息,世间的一切,皆可从中推导而出,是以无须迷惘,不必忧伤,只需委心任运,随波去留。
阴阳五行学说在政治上的应用,则为“五德终始说”。其大意是,天子之所以能成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五行中某一行的德。比如说,大禹开创夏朝,是因为他得了木德。后来,商汤得了金德,金能克木,所以他能灭亡夏朝,开创商朝。这个规定是严格的,商汤缺德自然不成,商汤得了别的德,比如火德、水德什么的也不成,商汤要灭夏,便必得金德不可。
邹衍生活的年代,距离嬴政统一天下不过数十年。其学说一经推出,在燕齐王室及其弟子的推波助澜之下,迅速流传开来,信徒甚众。
再说秦国,最早只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地处西北边陲,以替周王室养马为业,地小国弱,何以能最终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取周朝而代之呢?嬴政欠天下子民一个合理的解释。
后人多事,替嬴政总结了许多原因,譬如秦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人才和军事优势,超群的综合国力,六国自己不争气等等。殊不知,对嬴政来说,这些原因只适合关起门来自家总结,却不能冠冕堂皇地说给老百姓们听。
他要么不解释,一旦解释,便要让所有人哑口无言、心悦诚服。
五德终始说,正好满足了嬴政的需要,于是采用拿来主义,如是解释道:周为火德。当年秦文公出猎时,擒获黑龙,表明秦为水德。水能克火,秦代周而兴,乃是顺天承运,正如传国玉玺所刻:受命于天。何须多言!
按照五德终始说,既然秦得水德,在制度和行事上便要顺应水德。
水,四时为冬,北方,黑,终数六。
冬季始自十月,于是改以十月为岁首。
礼服、旄旌、节旗,皆用黑色。[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数则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如果奥运会在那时的秦帝国举行,其开幕时间不用多想,一定也会是在六月六日六时六分六秒。
又,水主阴,阴刑杀,故行事须刚毅戾深,急法刻削,毋仁恩和义。这对于以法家治国的嬴政来说,更是正中下怀。
嬴政选择五德终始说,虽出于个人需要,但也应有其他方面的深远考虑,譬如文化上的笼络,对六国尤其是燕齐两国人心的因应等等,此处自然也不必细表。
注:此段可参见顾颉刚先生所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第五卷 历史绕轮转,落叶随风飘 第二百四十四章
此时秦帝国的疆域,东至大海,包括朝鲜在内;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领土如此辽阔,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此,丞相王绾等人主张效仿周朝的办法,在燕、齐、楚等僻远之地,分封皇子,以便震慑,上奏道,“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嬴政接奏,没有表态,而是下发群臣议论。群臣一致公认:这主意不错。
只有李斯逆潮流而动,力排众议,上书道,“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嬴政这才批复,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大致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内史。每一郡则仿效中央政府的三公制度,置守、尉、监进行管理。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兵事、郡监掌监察。终秦之世,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不立功臣为诸侯。
其实,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除了有过少数几个封国(譬如吕不韦、嫪毐)之外,实行的便已是郡县式的垂直管理。但是,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天下所有的土地之上,确实堪称石破天惊的创举。
匹夫而为百代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李斯的一个主张,改写了中国历史,并为后世诸多王朝继承遵守。从此,中国告别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虽在日后有过几次复辟,但都未能长久)。君主集权的郡县制度,成了中国政体的主流典范,历经两千多年,演变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省市县制度。当然,这已是后话了。而在当时,李斯为什么要站在朝中所有大臣的对立面,出来反对分封制,力挺郡县制,在这期间,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为此,我采访了李斯。
李斯先生,你好。很多人认为分封制度对帝国的长治久安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你的老朋友,丞相王绾,他便认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对此,你怎么看?
李斯大笑,道,你真坏。你明明知道,还要来问人家。
严肃点!
李斯吃我一喝,这才回答道,周朝分封,结果如何?列侯骄盈,黩货事戎。乱国多,治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今大秦统据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人安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虽万世可知也。
下一个问题。在朝中大臣中,惟独只有你坚决反对分封。你应该很清楚,你的主张将为你树敌无数。多少人眼巴巴地盼着分封啊,被你这么一搅合,毁了他们的利益,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无疑将恨你入骨。如果始皇帝先生没有同意你的主张,那你日后在朝中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轻则遭排挤,重则被谗杀。这样的后果,你考虑过吗?你动摇过吗?
李斯目注远方,良久,答非所问地叹道,小子何所知。吾岂一世人哉!
采访完毕,李斯见我闷闷不乐,于是问道,是不是受人践踏了?说与我听,我给你报仇。
我勉强一笑,好意心领了。咱们身处两个时代,你够得着吗?
李斯摇摇头,道,此言差矣。你别忘了,万变不离其祖宗。甭管那人是谁,他祖宗一定就在咱大秦国,就在我的管辖之下。我帮你把他祖宗揪出来,替你干掉他祖宗。咱秦国的死刑你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你就随便挑一样,我照着执行就得。你意下如何?
这固然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提议,但出于对时空混乱的担忧,我只能忍痛拒绝。
第五卷 历史绕轮转,落叶随风飘 第二百四十五章
在进一步阐述李斯当时所受的压力之前,有两个例子可供参照。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在称帝之前,部下多次劝进,什么说辞都试过,刘秀却皆坚辞不受。后来耿纯劝道,“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刘秀一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同意。
刘秀传说中的后人刘备,也是部下多次劝他称帝,皆推辞谦让。诸葛亮举出耿纯之例,道,“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耿纯之言耳。”刘备闻言,顿时醒悟,于是乖乖称帝。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打江山的都想坐江山。不让坐江山,咱就一拍两散,另起炉灶,重新再打江山。刘秀和刘备,便是扛不住这种压力,也不敢冒这种风险。他俩要是不称帝,那部下们怎么办?只有称帝,部下们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想要的封赏,在江山中分取一杯羹。
回到李斯当时。帝国刚刚统一,且不说皇子,单说那些打天下的功臣们,也无不想分得帝国的一杯羹。所以王绾分封的建议一出,立即满朝响应。皇子分封了,功臣焉能不封?
分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独立的国中之国,令由己出,土地赋税皆归己有,子孙世袭,长享富贵。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