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作者:雨中辰星 更新:2021-11-25 11:23
再来分析诸葛亮的心态。诸葛亮多聪明的人物呀,刘备这种古怪的不可为外人(甚至包括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道的枭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因此,诸葛亮虽然对刘备芳心暗许,知道自己迟早都是刘备的人,早给晚给本没有区别,但是,他还是照着刘备的期望,配合着演起了戏剧,于是假意羞涩,两度避而不见,潜台词便是,哎呀,刘皇叔啊,你好坏哟,一来就想要人家,未免太快了吧。人家还没准备好嘛,人家可是从一而终的人,再说,大家彼此还不了解,谁知道你会不会对我始乱终弃,诸如此类。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两个大男人,便玩起了心照不宣的调情游戏,三顾茅庐,一追一躲,再追再躲,两人皆是心有默契,乐在其中。君不见,刘备前两次登门拜访,皆是空手而去,未带任何聘礼,他就知道,诸葛亮没这么容易让他见到。到了第三次,刘备感觉火候已到,这才带上了金帛礼物,用以下聘。而诸葛亮呢,也是风月中人,善解人意,将一副欲语还休、欲拒还迎的姿态做到十足。
然而,这种调情游戏,张飞是不能明白的。他可替刘备着急啦,先是要拿一条麻绳把诸葛亮缚将过来,好让刘备霸王硬上弓。后来又要去屋后放一把火,看诸葛亮他还高卧装睡!
张飞这种粗线条的蛮夫,只知道求多求快,恨不能立即便让诸葛亮从了刘备,成为袍下之臣。然而,对两个当事人来说,仿佛是在谈一场恋爱,以得到之前的追逐过程最有妙味。本世纪初,中国一个女生组合S.H.E曾唱过一首歌,名为《触电》,其中一段歌词,颇能描摹出此一类纯美动人的情态。这其中,前段可看作是刘备的心声,后段可看作是诸葛亮的应答。歌词如下:
但请你不要太快揭开还沉默的情话
先让我多着急一下再终于等到解答
太容易的爱故事就不耐人回味啦
像这样触电,就够我快乐熔化
我们就耐心培养萌芽不要急着开花
反正有长长的日记等我们去填满它
在被全世界发现以前先愉快装傻
就这样触电,一直甜蜜触电,直到爆炸
我们再来看嬴政和尉缭。嬴政和尉缭的关系,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大不同。刘备言曰:“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刘备是鱼,离不了孔明这水。而嬴政却是两栖三栖甚至四栖的动物,对尉缭并无如此大的依赖性。刘备来请孔明,是为了更少地挨别人揍。嬴政来请尉缭,却是为了更狠地去揍别人。孔明之于刘备,是冬天里的大火炉,不可或缺;尉缭之于嬴政,则只是往满桌珍馐里再多添一道美味而已。这也就决定了,虽然都是王和王的男人,相见却各有各的曲折反复。
第四卷 历史是不会停的轮 第一百九十五章 尉缭遁走
且说嬴政终于见到了尉缭,或者我应该说,尉缭终于见到了嬴政。两人对坐,嬴政因问道,寡人欲取天下。先生善兵,愿有以教寡人。
尉缭面对着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王者,神色自如,悠然说道,夫兵有三胜。不橐甲而胜,主胜也;阵而胜,将胜也;战胜,臣胜也。
嬴政道,寡人愿闻何以主胜。
尉缭道,所谓主胜,无须兴兵,战胜于朝廷是也。今臣有兵不血刃之计,而使天下归顺。
嬴政精神一振,道,请先生赐教。
尉缭道,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尉缭虽以兵法著称,本人却是一个坚定的反战者。然而,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非他一人的力量可以阻挡。统一之战绝无可能避免,六国必将灭亡。生逢乱世,他将何去何从?在六国和秦国之间,他又将如何抉择?事六国以抗秦吗?这样或许能为六国延数年之命,换句话说,为六国的达官贵人延数年之命。而为了这多出的数年之命,却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多打几十场乃至上百场仗,多牺牲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战士(包括秦国的和六国的)的性命,让无数本可幸免于难的家庭破碎灭亡。
尉缭的咸阳之行,表明他最终站在了秦国一边。而他向嬴政提出此一计策,正是要腐蚀六国的权臣,削弱六国的斗志,从而加速统一进程,长痛不如短痛,让该死的战争尽快结束,和平早日降临。
嬴政听完尉缭的计策,脸上忽然露出狐疑之色。尉缭的计策,对嬴政来说来并不新鲜。早在七年之前,李斯就向嬴政献过类似的计策。(注:参见第五十九部分)时为郎官的李斯,也正是因为这一计谋,被嬴政拜为长史,从而迎来了仕途上的重大转折。李斯就任长史以后,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一计谋,多年来一直在秘密实施当中,几乎是秦国的最高机密,即使在秦国,知悉内情的也不会超过五个人。因此,嬴政不免怀疑,尉缭之所以提出和李斯类似的计策,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呢?还是尉缭乃是为六国而来,隐约觉察到秦国此一计谋,此番特作试探?嬴政心存疑虑,于是假意说道,“三十万金,非为少也,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尉缭冷笑道:“王者爱民而不爱财。大王爱财,臣复有何言?”
谁爱财了?你满大街问去,保证没几个人会承认。常人尚且不喜背上爱财之名,更何况是至高的王者,一切土地和土地以上附属物的主人呢?嬴政尴尬地笑了笑,谢道,寡人一时失言,先生幸勿介怀。
尉缭继续冷笑道:“大王以三十万金为多欤?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亡三十万金,不过十万之师一岁之费而已,却能坐收百万之师十岁之功。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大王虽有百万金,弗得私也。大王其思之!”
至此,嬴政方才确定,尉缭确是为秦国之利益而来,于是拊掌赞道:“先生之言大善。”
嬴政突然造访蒙府,事先并无知会。等到蒙武、蒙嘉听到下人的禀报,得知嬴政正在自家府中,皆是大惊失色,仓皇前来参见,请罪不迭。嬴政大笑,道,“不知者不罪。蒙氏接待先生有功,寡人还要大大封赏才是。”又执尉缭之手,道,“古人有云,得一人胜得一国,寡人未之信也,今得先生,方悟古人所言非虚。有先生辅佐,寡人何愁天下不定!”当即欲拜尉缭为上卿,尉缭固辞。
尉缭道,臣之来秦,非为功名利禄。六国收,四海一,天命在大王也。臣千里而来,妄献鲁钝之策,惟愿天下早日一统,少杀伐而已。臣已老迈,实不堪立朝堂之上,望大王垂怜。
嬴政见尉缭意愿甚坚,只能嗟叹不已,也不再强求。
后几日,嬴政数召尉缭,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尉缭同,可谓极尽谦卑。如此尊崇之礼遇,自嬴政执政以来,未有先例,时人莫不荣之。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直暂居在蒙府中的尉缭,却忽然不见了踪影。
尉缭失踪,让蒙府上下一阵恐慌。尉缭可是嬴政的贵客,在自己的府中走失,这可如何交代?蒙武、蒙嘉赶紧发动所有关系,四处寻觅。
终于有人来报,称见到尉缭,正在咸阳城门,似欲出城而去。蒙恬急忙赶到城门,忽然目光闪动,人群中的那个白发老者,不是尉缭是谁!
蒙恬道,先生欲出城乎?
尉缭道,我献策已毕,心愿已了,此间别无可留恋处。不去更待何为?
蒙恬道,大王,不世出之明主也。先生抱经世之才,却舍明主而去,岂非不智?
尉缭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蒙恬苦苦挽留,道,先生为客蒙府,不辞而别,大王怪罪下来,恐蒙氏有祸也。
尉缭道,汝可无忧。吾已有书报与大王。说完,尉缭又指了指城门,道,守门吏留我在此,小子为我解之。
守门吏知道蒙府正在寻找尉缭,因此一直没敢放尉缭出城。守门吏望着蒙恬,放还是不放?他等着蒙恬的主意。
蒙恬道,先生此去,敢问何往?
尉缭道,流沙之西,老子或犹存兮。
蒙恬向守门吏挥了挥手,示意放人。尉缭也不道谢,飘然而去。葛衣竹杖,一如来时。
蒙恬回报嬴政。嬴政刚看完尉缭的辞别之书,又听到蒙恬转述的尉缭对自己的评价,不由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这些个外客,怎么就养不家呢?先有茅焦,现在又是尉缭。寡人何曾亏待于他们,他们却说来便来,说去则去,视寡人为儿戏乎?茅焦之去,悄无声息,倒也罢了。尉缭临去,犹以恶毒刻薄之辞加诸寡人,殊为可恨。宗室力主逐客,如今看来,也自有其道理。
嬴政的这番话,让蒙恬听出了一身冷汗。嬴政所说的赞同逐客,是脱口而出的真心之语,还是一时盛怒之下的口不择言?蒙恬待嬴政稍微平静了些,道,大王慎言。廷尉劝谏逐客,犹是昨日之事,大王莫非忘了?
嬴政自知失言,绷着脸不再说话。
蒙恬道,大王曾说过,得尉缭胜得一国。如此而言,则失尉缭胜失一国。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两个大男人,便玩起了心照不宣的调情游戏,三顾茅庐,一追一躲,再追再躲,两人皆是心有默契,乐在其中。君不见,刘备前两次登门拜访,皆是空手而去,未带任何聘礼,他就知道,诸葛亮没这么容易让他见到。到了第三次,刘备感觉火候已到,这才带上了金帛礼物,用以下聘。而诸葛亮呢,也是风月中人,善解人意,将一副欲语还休、欲拒还迎的姿态做到十足。
然而,这种调情游戏,张飞是不能明白的。他可替刘备着急啦,先是要拿一条麻绳把诸葛亮缚将过来,好让刘备霸王硬上弓。后来又要去屋后放一把火,看诸葛亮他还高卧装睡!
张飞这种粗线条的蛮夫,只知道求多求快,恨不能立即便让诸葛亮从了刘备,成为袍下之臣。然而,对两个当事人来说,仿佛是在谈一场恋爱,以得到之前的追逐过程最有妙味。本世纪初,中国一个女生组合S.H.E曾唱过一首歌,名为《触电》,其中一段歌词,颇能描摹出此一类纯美动人的情态。这其中,前段可看作是刘备的心声,后段可看作是诸葛亮的应答。歌词如下:
但请你不要太快揭开还沉默的情话
先让我多着急一下再终于等到解答
太容易的爱故事就不耐人回味啦
像这样触电,就够我快乐熔化
我们就耐心培养萌芽不要急着开花
反正有长长的日记等我们去填满它
在被全世界发现以前先愉快装傻
就这样触电,一直甜蜜触电,直到爆炸
我们再来看嬴政和尉缭。嬴政和尉缭的关系,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大不同。刘备言曰:“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刘备是鱼,离不了孔明这水。而嬴政却是两栖三栖甚至四栖的动物,对尉缭并无如此大的依赖性。刘备来请孔明,是为了更少地挨别人揍。嬴政来请尉缭,却是为了更狠地去揍别人。孔明之于刘备,是冬天里的大火炉,不可或缺;尉缭之于嬴政,则只是往满桌珍馐里再多添一道美味而已。这也就决定了,虽然都是王和王的男人,相见却各有各的曲折反复。
第四卷 历史是不会停的轮 第一百九十五章 尉缭遁走
且说嬴政终于见到了尉缭,或者我应该说,尉缭终于见到了嬴政。两人对坐,嬴政因问道,寡人欲取天下。先生善兵,愿有以教寡人。
尉缭面对着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王者,神色自如,悠然说道,夫兵有三胜。不橐甲而胜,主胜也;阵而胜,将胜也;战胜,臣胜也。
嬴政道,寡人愿闻何以主胜。
尉缭道,所谓主胜,无须兴兵,战胜于朝廷是也。今臣有兵不血刃之计,而使天下归顺。
嬴政精神一振,道,请先生赐教。
尉缭道,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尉缭虽以兵法著称,本人却是一个坚定的反战者。然而,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非他一人的力量可以阻挡。统一之战绝无可能避免,六国必将灭亡。生逢乱世,他将何去何从?在六国和秦国之间,他又将如何抉择?事六国以抗秦吗?这样或许能为六国延数年之命,换句话说,为六国的达官贵人延数年之命。而为了这多出的数年之命,却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多打几十场乃至上百场仗,多牺牲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战士(包括秦国的和六国的)的性命,让无数本可幸免于难的家庭破碎灭亡。
尉缭的咸阳之行,表明他最终站在了秦国一边。而他向嬴政提出此一计策,正是要腐蚀六国的权臣,削弱六国的斗志,从而加速统一进程,长痛不如短痛,让该死的战争尽快结束,和平早日降临。
嬴政听完尉缭的计策,脸上忽然露出狐疑之色。尉缭的计策,对嬴政来说来并不新鲜。早在七年之前,李斯就向嬴政献过类似的计策。(注:参见第五十九部分)时为郎官的李斯,也正是因为这一计谋,被嬴政拜为长史,从而迎来了仕途上的重大转折。李斯就任长史以后,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一计谋,多年来一直在秘密实施当中,几乎是秦国的最高机密,即使在秦国,知悉内情的也不会超过五个人。因此,嬴政不免怀疑,尉缭之所以提出和李斯类似的计策,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呢?还是尉缭乃是为六国而来,隐约觉察到秦国此一计谋,此番特作试探?嬴政心存疑虑,于是假意说道,“三十万金,非为少也,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尉缭冷笑道:“王者爱民而不爱财。大王爱财,臣复有何言?”
谁爱财了?你满大街问去,保证没几个人会承认。常人尚且不喜背上爱财之名,更何况是至高的王者,一切土地和土地以上附属物的主人呢?嬴政尴尬地笑了笑,谢道,寡人一时失言,先生幸勿介怀。
尉缭继续冷笑道:“大王以三十万金为多欤?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亡三十万金,不过十万之师一岁之费而已,却能坐收百万之师十岁之功。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大王虽有百万金,弗得私也。大王其思之!”
至此,嬴政方才确定,尉缭确是为秦国之利益而来,于是拊掌赞道:“先生之言大善。”
嬴政突然造访蒙府,事先并无知会。等到蒙武、蒙嘉听到下人的禀报,得知嬴政正在自家府中,皆是大惊失色,仓皇前来参见,请罪不迭。嬴政大笑,道,“不知者不罪。蒙氏接待先生有功,寡人还要大大封赏才是。”又执尉缭之手,道,“古人有云,得一人胜得一国,寡人未之信也,今得先生,方悟古人所言非虚。有先生辅佐,寡人何愁天下不定!”当即欲拜尉缭为上卿,尉缭固辞。
尉缭道,臣之来秦,非为功名利禄。六国收,四海一,天命在大王也。臣千里而来,妄献鲁钝之策,惟愿天下早日一统,少杀伐而已。臣已老迈,实不堪立朝堂之上,望大王垂怜。
嬴政见尉缭意愿甚坚,只能嗟叹不已,也不再强求。
后几日,嬴政数召尉缭,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尉缭同,可谓极尽谦卑。如此尊崇之礼遇,自嬴政执政以来,未有先例,时人莫不荣之。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直暂居在蒙府中的尉缭,却忽然不见了踪影。
尉缭失踪,让蒙府上下一阵恐慌。尉缭可是嬴政的贵客,在自己的府中走失,这可如何交代?蒙武、蒙嘉赶紧发动所有关系,四处寻觅。
终于有人来报,称见到尉缭,正在咸阳城门,似欲出城而去。蒙恬急忙赶到城门,忽然目光闪动,人群中的那个白发老者,不是尉缭是谁!
蒙恬道,先生欲出城乎?
尉缭道,我献策已毕,心愿已了,此间别无可留恋处。不去更待何为?
蒙恬道,大王,不世出之明主也。先生抱经世之才,却舍明主而去,岂非不智?
尉缭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蒙恬苦苦挽留,道,先生为客蒙府,不辞而别,大王怪罪下来,恐蒙氏有祸也。
尉缭道,汝可无忧。吾已有书报与大王。说完,尉缭又指了指城门,道,守门吏留我在此,小子为我解之。
守门吏知道蒙府正在寻找尉缭,因此一直没敢放尉缭出城。守门吏望着蒙恬,放还是不放?他等着蒙恬的主意。
蒙恬道,先生此去,敢问何往?
尉缭道,流沙之西,老子或犹存兮。
蒙恬向守门吏挥了挥手,示意放人。尉缭也不道谢,飘然而去。葛衣竹杖,一如来时。
蒙恬回报嬴政。嬴政刚看完尉缭的辞别之书,又听到蒙恬转述的尉缭对自己的评价,不由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这些个外客,怎么就养不家呢?先有茅焦,现在又是尉缭。寡人何曾亏待于他们,他们却说来便来,说去则去,视寡人为儿戏乎?茅焦之去,悄无声息,倒也罢了。尉缭临去,犹以恶毒刻薄之辞加诸寡人,殊为可恨。宗室力主逐客,如今看来,也自有其道理。
嬴政的这番话,让蒙恬听出了一身冷汗。嬴政所说的赞同逐客,是脱口而出的真心之语,还是一时盛怒之下的口不择言?蒙恬待嬴政稍微平静了些,道,大王慎言。廷尉劝谏逐客,犹是昨日之事,大王莫非忘了?
嬴政自知失言,绷着脸不再说话。
蒙恬道,大王曾说过,得尉缭胜得一国。如此而言,则失尉缭胜失一国。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