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上)
作者:司马 更新:2021-11-25 11:15
一言之衷,如铭五内!知我之心,惟有卿卿!
易青并不是不想做一个率性而为的艺术家,想拍点儿什么就拍点儿什么的那种。
青春热血,豪气风发,针矾时弊,忧国忧民??如果没有孙老爷子,没有改革中国电影的志向,为华语电影与东方文化崛起于世界而奋斗的宏愿……如果没有这些,从电影学院学习四年而毕业后的易素定然会成为那样一个人。或许,许多年以后电影界会把他称为“愤青导演”吧!
但是命运之手把他推到了这样一个位置上,很多事情他决定不了,很多时候他身不由己。不用说他自己要做行业改革的领头祟,就算仅仅是在华星主席这个位置上,他也无法单凭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拍什么题材的电影。
中国电影在这几十年来走的弯路已经够多的了。
先是政治挂帅,电影作为政府喉舌、宣传工具。
然后是十几年的电影是否应当依附于文学、戏剧的争论??一直到今天许多中国观众还是这个观点,认为电影应该是、只能是讲故事的;电影只不过是镜头化了中短篇或者话剧,只要用镜头把故事讲出来罢了;好电影就意味着讲得故事感人,有内涵……
好不容易到了第五代,提出了电影首先应该是造型艺术,其次才是叙事艺术的说法??这是一个纠枉过正的时代,刻意的强调造型。淡化剧情,说白了是种向权威挑战地逆反心理。一群年轻的电影家妄图一口气清除所有的陈腐观念,迅速的解决问题。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显然是太乐观了。就算行业内地改革能办到,至少让普通观众认可还得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段。毕竟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所有进步??哪怕只是极微小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十几年后,今天大多数观众,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生的一批观众成长起来后,大家已经能够普遍接受电影是一种造型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品,是一种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表演、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及其内淋的存在。说简单点儿,电影是个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无论是第三、四代地把电影当作用镜头讲故事的观点;还是第五代张一谋那些人把电影当作用镜头画画(造型艺术)的观点,都是片面地??把两派观点结合起来。又讲故事又画画,边画画边讲故事,用画画来讲故事……这才是现代电影理论应该遵循的科学理念。
看似如此简单的道理。中国电影家们用了大半个世纪才转过这个弯来;而就凭中国这种薄弱的文艺基础教育体制,这种社会大环境,想让普通观众了解这些道理还不知道要再经历多少代人的辛勤努力。
这些道理,易青当然是知道地。前人走过的弯路,他是不能重复了。因为他是领头人。他是榜样。
象孙茹想拍的《爸爸再爱我一次这样地题材,他要是拍了,华星的导演和国内看着他一举一动的电影家们就会说。这是历史的倒退了。
实际上,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创作方法、创作类型的电影,都应该有一些,不见得非要所有电影都是现代电影理论指寻下的。
孙茹也知道这套道理,但是她就能用第三代第四代导演们那个时候地方法拍这个电影??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适用于自己的创意和题材,不管老的旧的还是新的。拿过来就可以用。
只不过易青在这个位置上,这方面身不由己罢了。
今天的易景,恐怕是续张一谋、程凯歌、冯晓刚等人之后,被国内观众骂得最多的一个导演了。《花木兰简直被骂做是汉奸电影,小意简直成了张子怡第二??谁让你从国外开始红的?人家可不管你有没有为中国人开通国际市场,有没有传播中国文化,反正你肯定是为了赚大钱、为了奥斯卡去讨好美国鬼子的;而且以某一部分人的眼光,他们永远能在一个导演的作品里找出“贬低侮辱中国人”的证据,并且证明该导演是用这些侮辱中国文化的东西去讨好美国大老爷??至于这些证据有多愚蠢荒唐,是否真能讨好到任何人,他们自然就不管了。
从古至今,要想在中国这地方掐死一个创新者、或者一个比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更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天才、或者一个有独特见解的知识分子,或者仅仅是个跟大自数人有不同意见的普通人??要弄死他只要一番蠢血沸腾的煽动就足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世,人必非之。真理价值几何?是非对错又价值几何?
这些思想准备,易青在决定如花木兰发行路线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在这个位置,你享受的名利比一般人多,就要作好招人不忿和被人骂的准备。
易青知道要实现自己和老师的理想,就要拍这些挨骂的电影。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做的比张一谋、程凯歌好一点,被骂得轻一点而已??虽然在中国,口碑越差必然票房越高,被骂得越狠的电影一定是最多人买票去看的电影.但是口碑这个照西易青还是很注重的。
可想而知,一个把人本主义当作自己主要艺术观念的年轻电影家,看着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作品被人任意践踏侮辱时地内心感受。
如果没有孙老爷子的遗愿,没有华星上下无数人的理想和希冀寄托在他身上这个事实。可想而知的,易青必然会成为一个专职拍〈爸爸再爱我一次这样题材地导演。他天性里其实是这种秉性的人,他拍这种东西会比孙茹更得心应手,事实上。无论是在《花木兰还是在他后来的许多大型商业电影中,他总是努力的挤出一点空间来寄托一点“现实意义”;而他的作品更是不遗余力的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当然,有没有人理解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孙老爷子当初在给他的最后一封绝笔信中,所提到的那些所谓的“牺牲、痛苦、不被理解的折磨”,今天地易青多少体会到一点了。
当年老爷子就是不忍心爱徒走上这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孤独奋斗之路,才在几经天人交战之后,决定把遗产做成基金的形式,让易青天空海阔去自由翱翔,拍想拍地电影。过想过的人生。
可惜老人没想到,易青是个责任感和报恩之心如此强烈的人;当然,也许睿智狡猾的老人根本就想到了。这也许是他老人家用的激将之计,把易青牢牢绑死在中国电影地战车上的一种计策罢了……
谁知道呢?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命即使如划过夜幕地星辰,他的心智机巧却必然象谜一样长久的存在于后人的猜测想象之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易青现在特别能体会当代一些电影家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今天走的路恰恰是延续他们走过的路。
象张一谋、冯晓刚这类导演,他们不可能是象易青这样遭遇的人。更难想象他们努力地拍那些让他们赚了大钱的商业片是为伟大的中国电影复兴事业。
红尘滚滚,大多数人辗转其中其实只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名利纷扰了一生。
之前的那些中国导演前辈或许也有跟易素一样理想的人。但是他们主要还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奋斗。
不过,他们心里也非常清楚,他们自己只有把自己的名利前途绑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战车上,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那些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只看到“满城都是大咪咪”的人不可能理解,这些被他们污为祸国殃民欺骗百姓的大型商业电影对于中国电影这个行业、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千千万万跟这个行业沾上边的老百姓有多么了不起的意义。
拿《满城尽带黄金甲举例,光是这个电影需要的一个普通造型道具——菊花,张一谋就花费了上千万的钱来购买,一时之间。各地花农种植菊花成风。张一谋剧组派去买花的剧务,把大把大把的钞票交到笑得合不拢嘴的农民手里——这个用经济语言来概述,就叫产业辐射产生就业机会。
一个菊花就是如此,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电影业成为一个稳固的产业,那么在它辐射范围之内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雪球,将会裹胁多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少效益、制造多少就业机会……
易青并不是不想做一个率性而为的艺术家,想拍点儿什么就拍点儿什么的那种。
青春热血,豪气风发,针矾时弊,忧国忧民??如果没有孙老爷子,没有改革中国电影的志向,为华语电影与东方文化崛起于世界而奋斗的宏愿……如果没有这些,从电影学院学习四年而毕业后的易素定然会成为那样一个人。或许,许多年以后电影界会把他称为“愤青导演”吧!
但是命运之手把他推到了这样一个位置上,很多事情他决定不了,很多时候他身不由己。不用说他自己要做行业改革的领头祟,就算仅仅是在华星主席这个位置上,他也无法单凭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拍什么题材的电影。
中国电影在这几十年来走的弯路已经够多的了。
先是政治挂帅,电影作为政府喉舌、宣传工具。
然后是十几年的电影是否应当依附于文学、戏剧的争论??一直到今天许多中国观众还是这个观点,认为电影应该是、只能是讲故事的;电影只不过是镜头化了中短篇或者话剧,只要用镜头把故事讲出来罢了;好电影就意味着讲得故事感人,有内涵……
好不容易到了第五代,提出了电影首先应该是造型艺术,其次才是叙事艺术的说法??这是一个纠枉过正的时代,刻意的强调造型。淡化剧情,说白了是种向权威挑战地逆反心理。一群年轻的电影家妄图一口气清除所有的陈腐观念,迅速的解决问题。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显然是太乐观了。就算行业内地改革能办到,至少让普通观众认可还得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段。毕竟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所有进步??哪怕只是极微小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十几年后,今天大多数观众,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生的一批观众成长起来后,大家已经能够普遍接受电影是一种造型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品,是一种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表演、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及其内淋的存在。说简单点儿,电影是个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无论是第三、四代地把电影当作用镜头讲故事的观点;还是第五代张一谋那些人把电影当作用镜头画画(造型艺术)的观点,都是片面地??把两派观点结合起来。又讲故事又画画,边画画边讲故事,用画画来讲故事……这才是现代电影理论应该遵循的科学理念。
看似如此简单的道理。中国电影家们用了大半个世纪才转过这个弯来;而就凭中国这种薄弱的文艺基础教育体制,这种社会大环境,想让普通观众了解这些道理还不知道要再经历多少代人的辛勤努力。
这些道理,易青当然是知道地。前人走过的弯路,他是不能重复了。因为他是领头人。他是榜样。
象孙茹想拍的《爸爸再爱我一次这样地题材,他要是拍了,华星的导演和国内看着他一举一动的电影家们就会说。这是历史的倒退了。
实际上,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创作方法、创作类型的电影,都应该有一些,不见得非要所有电影都是现代电影理论指寻下的。
孙茹也知道这套道理,但是她就能用第三代第四代导演们那个时候地方法拍这个电影??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适用于自己的创意和题材,不管老的旧的还是新的。拿过来就可以用。
只不过易青在这个位置上,这方面身不由己罢了。
今天的易景,恐怕是续张一谋、程凯歌、冯晓刚等人之后,被国内观众骂得最多的一个导演了。《花木兰简直被骂做是汉奸电影,小意简直成了张子怡第二??谁让你从国外开始红的?人家可不管你有没有为中国人开通国际市场,有没有传播中国文化,反正你肯定是为了赚大钱、为了奥斯卡去讨好美国鬼子的;而且以某一部分人的眼光,他们永远能在一个导演的作品里找出“贬低侮辱中国人”的证据,并且证明该导演是用这些侮辱中国文化的东西去讨好美国大老爷??至于这些证据有多愚蠢荒唐,是否真能讨好到任何人,他们自然就不管了。
从古至今,要想在中国这地方掐死一个创新者、或者一个比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更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天才、或者一个有独特见解的知识分子,或者仅仅是个跟大自数人有不同意见的普通人??要弄死他只要一番蠢血沸腾的煽动就足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世,人必非之。真理价值几何?是非对错又价值几何?
这些思想准备,易青在决定如花木兰发行路线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在这个位置,你享受的名利比一般人多,就要作好招人不忿和被人骂的准备。
易青知道要实现自己和老师的理想,就要拍这些挨骂的电影。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做的比张一谋、程凯歌好一点,被骂得轻一点而已??虽然在中国,口碑越差必然票房越高,被骂得越狠的电影一定是最多人买票去看的电影.但是口碑这个照西易青还是很注重的。
可想而知,一个把人本主义当作自己主要艺术观念的年轻电影家,看着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作品被人任意践踏侮辱时地内心感受。
如果没有孙老爷子的遗愿,没有华星上下无数人的理想和希冀寄托在他身上这个事实。可想而知的,易青必然会成为一个专职拍〈爸爸再爱我一次这样题材地导演。他天性里其实是这种秉性的人,他拍这种东西会比孙茹更得心应手,事实上。无论是在《花木兰还是在他后来的许多大型商业电影中,他总是努力的挤出一点空间来寄托一点“现实意义”;而他的作品更是不遗余力的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当然,有没有人理解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孙老爷子当初在给他的最后一封绝笔信中,所提到的那些所谓的“牺牲、痛苦、不被理解的折磨”,今天地易青多少体会到一点了。
当年老爷子就是不忍心爱徒走上这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孤独奋斗之路,才在几经天人交战之后,决定把遗产做成基金的形式,让易青天空海阔去自由翱翔,拍想拍地电影。过想过的人生。
可惜老人没想到,易青是个责任感和报恩之心如此强烈的人;当然,也许睿智狡猾的老人根本就想到了。这也许是他老人家用的激将之计,把易青牢牢绑死在中国电影地战车上的一种计策罢了……
谁知道呢?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命即使如划过夜幕地星辰,他的心智机巧却必然象谜一样长久的存在于后人的猜测想象之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易青现在特别能体会当代一些电影家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今天走的路恰恰是延续他们走过的路。
象张一谋、冯晓刚这类导演,他们不可能是象易青这样遭遇的人。更难想象他们努力地拍那些让他们赚了大钱的商业片是为伟大的中国电影复兴事业。
红尘滚滚,大多数人辗转其中其实只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名利纷扰了一生。
之前的那些中国导演前辈或许也有跟易素一样理想的人。但是他们主要还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奋斗。
不过,他们心里也非常清楚,他们自己只有把自己的名利前途绑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战车上,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那些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只看到“满城都是大咪咪”的人不可能理解,这些被他们污为祸国殃民欺骗百姓的大型商业电影对于中国电影这个行业、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千千万万跟这个行业沾上边的老百姓有多么了不起的意义。
拿《满城尽带黄金甲举例,光是这个电影需要的一个普通造型道具——菊花,张一谋就花费了上千万的钱来购买,一时之间。各地花农种植菊花成风。张一谋剧组派去买花的剧务,把大把大把的钞票交到笑得合不拢嘴的农民手里——这个用经济语言来概述,就叫产业辐射产生就业机会。
一个菊花就是如此,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电影业成为一个稳固的产业,那么在它辐射范围之内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雪球,将会裹胁多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少效益、制造多少就业机会……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