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生可畏(上)
作者:司马 更新:2021-11-25 11:14
一席话说完,孙老爷子放声大笑。
这些客人看看孙老爷子,他们大多是看着老爷子脸色吃饭的,拍马屁还来不及,哪个敢多话。其实他们大部分就是易景口中的所谓“文人”,以为今天来真是指点一个后辈,没想到听到这样一番话,“砸掉老古董饭碗”云云,真是令他们面如土色。
刚才那个老是抢众人之先赞美易青的老头喃喃的道:“老了,老啦!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不过也有几个城府极深的老社会,特别是中国的资深文人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所谓说“政府喉舌、御用文人”指的就是这类人――这些人满脸堆笑,心里却十分的以易青的话为不屑。
道理很简单,虽然易青的构想比好莱坞更近了一步,更完善一些,但说到底,依然是美国人那套团结协作为主导精神的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方法以前怎么可能没有人想过,只是在中国无法实施而已。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是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落后势力从来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会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的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中国的很多问题就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力量太过庞大了,编剧业也是如此,文学界、电影圈更是如此,霸着位置的永远是一票老面孔。
国家大把花钱培养出地青年人才。中文系的全去下海经商了,电影学导演系的都去拍广告了。
占着位置的那些,资格越老地人,往往思思想越落后保守、艺术观念越陈旧。可是这些人的身价、稿费却越炒越高――如此恶性循环的现状,又岂是易青这类意气风发空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所能够改变的?
想到这些,不少人同情的看着易素,嘴上不说,心里冷笑:要是这小子将来真的开了一家这种公司,恐怕要被全中国的资深文人和下流媒体挫骨扬灰,还奢谈改革?
易青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原来所谓专家或者啥啥家,他要是讳莫如深,端着高深莫测的架子。他就是“专家”,可你要是拿点先进的新奇地观点去试探冲击一下他。恐怕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装假”。
艺术和科学文学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讲究地是积累,艺术讲究的是顿悟和感受。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以为艺术家越老造诣越深,简直是农业经济社会的思维方式。以易青的天分,他此时的观念和艺术感觉,其实比这些传统电影人已经高明了不知多少。
第一个大论点讲完了,易青又开始阐述他的第二个观点。此时地他,几乎已经沉溺于艺术与理想的天地,旁若无人了――
“这四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最发人深省的,并不是编剧问题,而是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这当然没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中国所有的经济、艺术、文化产品最终都要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地关键是。中国电影以什么文化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是秉持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和所谓的‘国际化’保持一致,是拿来主义。还是全盘西化?”
“我认为这四部电影,除了在时间上比较早地《英雄,其他三部几乎全部犯了这种毛病。很多中国观众看不懂《十面埋伏,觉得这个故事很假,人物很假,很多硬伤,这一点不希奇。因为故事里的人物根本就是三个穿着中国的古装的欧美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完全不是中国式的,所以大部分不了解外国人的中国本土观众当然要骂它假。《十面埋伏》是最典型的仿好莱坞制作,强调电脑特技、强调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中国观众看惯了以故事为主的电影,突然看这种以探讨人性内淋、探讨感情行为对人性影响的电影非常不适应,因为这个电影在挖掘“人”而非“事”,所以令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的中国观众很适应,觉得自己花了钱什么都没看到。反之,《十面埋伏》在西方世界引起的空前轰动是国内观众所知道的,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叫好,几乎看到西方人对这个片子有一点负面的批评,德国的影评人协会甚至说它是霭东方最伟大的电影’。但是,在如此好评的同时,这部电影在国内却被骂的体无完肤,而且《十面埋伏的票房是这四部电影里最低的。一个抛弃的本族思维方式的电影,无论表面如何繁华,就电影本体而言,恐怕依然不能称为一部成功的电影。”
……自同样的,《无极》在这方面的缺憾更为明显。陈凯哥导演当年拍〈霸王别姬的时候的那种国学功底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整部电影就象一个西方魔幻主义加中国古点美术服装的怪胎。身为电影学院出身的资深专业导演,陈导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演员以自己本族的母语演出将会给他的表演打上多么大的折扣。真田广一和张栋建讲的中国话除了让观众误会这是一部搞笑片之外,没有给影片带来任何其他东西;再有,中华民族自己就是一个有宿命论传统文化积淀的族,可是这个电影所表达的宿命论和讲述的方式却完全是德国式日尔曼式的,真是奇哉怪也,难道欧洲的一定比中国的时髦吗?”
这话说的大家都笑了起来。年轻人的观点往往并完整和无懈可击,但是非常新颖。易青的这番大白话,却比许多晦涩地专业影评更使人共鸣。
《无极》这部电影很多人看完觉得特别别扭,但是又说不出别扭在哪里,很多专家也不不例外。只好乱骂一通。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小女孩骗了一个小男孩,结果小女孩长大了就被所有人骗―――这其实完全是中国故事因果循环的套路,可是《无极非要用外国人的套路来做,弄得不伦类的,一群中国人用外国人地思维方式在过家家,里面还混着两个讲话结结巴巴的东亚小国移民――同样,也是一部中国人拍的非中国文化产品。
易素等大家都笑完了,自己也笑着道:“最后还得说〈夜宴。冯晓刚这部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加日本能剧美术传统加中国演员中国主创的三方混杂的四不象。生搬硬套模仿《哈姆雷特的剧情的结果,寻致了故事的不可信。葛尤饰演的皇帝为什么甘愿服毒自尽;周讯饰演地青女被自己的爱人强奸了却一点不伤心;马经武老师和黄小明饰演地权臣父子以及吴延祖饰演的太子要夺取政权竟然试图调动一兵一弈;张子仪饰演的婉后身为女人。说做皇帝就做皇帝,一点阻力都没有……
……自这些硬伤全都无法解释。唯一的解释是――第一,《哈姆雷特的剧情就是这样的,第二,这些情况发生在西方就会有这样的地结果。只有西方女人才会对贞操观念如此淡漠,也只有西方国家才自古就有女王即位的传统,欧洲小国的许多谋反,还真就用着兵谏……〈夜宴的故事完全破坏了中国的历史逻辑。为了顺应华裔兄弟公司的国际路线,牺牲掉了最有中国都市气息的冯晓刚导演的冯氏喜剧路线。实在是得不偿失。”
说到这里,一个影评人突然道:“但是不可否认,这四部电影票房都很高啊,国内票房超过两亿,北美票房全部超过1亿美金,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易青点头道:“所以这几部电影虽然各有缺点,却不能说它们是完全失败地作品。恰恰相反,将来它们都是要记入中国电影里程碑的,去研究它们的得失。中国电影就不能更好地进步。我要特别提到一点来佐证我的观点,那就是,在这四部电影中。哪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最成功,哪部票房最高?”
响鼓不用重锤,座上的都是老电影人了,易青一说,大家就知道他的意思了。在阐述第二个问题是,易素唯一没有批评的《英雄,国内票房两亿五千万人币,北美票房单1.7211亿美金,超过同档的《指环王系列和《哈利波特,是当年全美票房排行榜前五名,仅次于《黑客帝国、《星战前传等大片,超过曾经拿过奥斯卡小金人的〈卧虎藏龙,创造华语电影的一个票房奇迹。
易青慨然道:“《英雄靠什么在艺术和商业获得双丰收,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毛笔,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天下大一统的思想……整个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整个故事中的所有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刺客,心怀天下的君王,全都是英雄,这类英雄形象,完全是中国式的,跟美国人那种挂着一身子弹拿着大口径机枪的破坏性英雄截然不同。同时,一部没有反面人物,在英雄和英雄之间构筑矛盾的电影,体现了东方式的哲学和智慧,这样的思维方式,当然会令西方观众惊叹并充满好奇。当然在操作上,《英雄还有很多缺憾,比如故事主题大家太能接受,比如个别台词和表现方法不太真实,但是总体而言,英雄是一部符号化的电影,所有的符号都在传达一个标识――‘madeinchina’!这也是《英雄能够创造票房神话的根本原因。”
话到此处,易青忍不住叹息道:“可惜张一谋导演却不能坚持这种创作思想,在《十面埋伏中几乎完全颠覆和动摇了这一点。中国现在的电影人的思维方向,尤其是商业化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是直线性的,就着商业做商业――他们以为目标是国际市场,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就应该西方化,因为要赚外国人的钱,所以要拍外国的文化和审美趣味。这其实是违背艺术规律更违背商业规律的,道理很简单,好比做饭给外国人吃,中国人做西餐做的再好,恐怕也比上人家家里做了一辈子外国厨师地道;要想让老外吃得惊叹不已,那就要做新奇的中国菜给他们吃,然后加一点点迁就他们口味的西式调料。好莱坞每年出上百部顶级的商业大片,再加上英国、法国的商业电影,西方人看这些还没看腻吗?还不够看吗?谁还要看你模仿《哈姆雷特》?恰恰是《英雄这种电影,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思维方式,没有见识过的美术画面,以及他们想象不到的故事思想,才能真正令他们觉得新奇,才能吸引眼球。成龙大哥在好莱坞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独特,没人能取代他。个人的独特在能力和个性,一个族产业和文化的独特也是如此吗?”
易青总结道:“所有西方电影的先进经验和优点我们都可以学,但是要分清楚主次,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附庸。以中国的文化价值为主要的取向,吸取西方文化里的适用的精华,而不是生搬硬套,主观甚至媚外的把作品完全西化。只有坚持走本民族文化的道路,我们才能不仅挖掘国内市场,更加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人,要拍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些客人看看孙老爷子,他们大多是看着老爷子脸色吃饭的,拍马屁还来不及,哪个敢多话。其实他们大部分就是易景口中的所谓“文人”,以为今天来真是指点一个后辈,没想到听到这样一番话,“砸掉老古董饭碗”云云,真是令他们面如土色。
刚才那个老是抢众人之先赞美易青的老头喃喃的道:“老了,老啦!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不过也有几个城府极深的老社会,特别是中国的资深文人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所谓说“政府喉舌、御用文人”指的就是这类人――这些人满脸堆笑,心里却十分的以易青的话为不屑。
道理很简单,虽然易青的构想比好莱坞更近了一步,更完善一些,但说到底,依然是美国人那套团结协作为主导精神的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方法以前怎么可能没有人想过,只是在中国无法实施而已。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是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落后势力从来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会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的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中国的很多问题就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力量太过庞大了,编剧业也是如此,文学界、电影圈更是如此,霸着位置的永远是一票老面孔。
国家大把花钱培养出地青年人才。中文系的全去下海经商了,电影学导演系的都去拍广告了。
占着位置的那些,资格越老地人,往往思思想越落后保守、艺术观念越陈旧。可是这些人的身价、稿费却越炒越高――如此恶性循环的现状,又岂是易青这类意气风发空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所能够改变的?
想到这些,不少人同情的看着易素,嘴上不说,心里冷笑:要是这小子将来真的开了一家这种公司,恐怕要被全中国的资深文人和下流媒体挫骨扬灰,还奢谈改革?
易青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原来所谓专家或者啥啥家,他要是讳莫如深,端着高深莫测的架子。他就是“专家”,可你要是拿点先进的新奇地观点去试探冲击一下他。恐怕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装假”。
艺术和科学文学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讲究地是积累,艺术讲究的是顿悟和感受。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以为艺术家越老造诣越深,简直是农业经济社会的思维方式。以易青的天分,他此时的观念和艺术感觉,其实比这些传统电影人已经高明了不知多少。
第一个大论点讲完了,易青又开始阐述他的第二个观点。此时地他,几乎已经沉溺于艺术与理想的天地,旁若无人了――
“这四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最发人深省的,并不是编剧问题,而是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这当然没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中国所有的经济、艺术、文化产品最终都要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地关键是。中国电影以什么文化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是秉持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和所谓的‘国际化’保持一致,是拿来主义。还是全盘西化?”
“我认为这四部电影,除了在时间上比较早地《英雄,其他三部几乎全部犯了这种毛病。很多中国观众看不懂《十面埋伏,觉得这个故事很假,人物很假,很多硬伤,这一点不希奇。因为故事里的人物根本就是三个穿着中国的古装的欧美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完全不是中国式的,所以大部分不了解外国人的中国本土观众当然要骂它假。《十面埋伏》是最典型的仿好莱坞制作,强调电脑特技、强调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中国观众看惯了以故事为主的电影,突然看这种以探讨人性内淋、探讨感情行为对人性影响的电影非常不适应,因为这个电影在挖掘“人”而非“事”,所以令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的中国观众很适应,觉得自己花了钱什么都没看到。反之,《十面埋伏》在西方世界引起的空前轰动是国内观众所知道的,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叫好,几乎看到西方人对这个片子有一点负面的批评,德国的影评人协会甚至说它是霭东方最伟大的电影’。但是,在如此好评的同时,这部电影在国内却被骂的体无完肤,而且《十面埋伏的票房是这四部电影里最低的。一个抛弃的本族思维方式的电影,无论表面如何繁华,就电影本体而言,恐怕依然不能称为一部成功的电影。”
……自同样的,《无极》在这方面的缺憾更为明显。陈凯哥导演当年拍〈霸王别姬的时候的那种国学功底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整部电影就象一个西方魔幻主义加中国古点美术服装的怪胎。身为电影学院出身的资深专业导演,陈导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演员以自己本族的母语演出将会给他的表演打上多么大的折扣。真田广一和张栋建讲的中国话除了让观众误会这是一部搞笑片之外,没有给影片带来任何其他东西;再有,中华民族自己就是一个有宿命论传统文化积淀的族,可是这个电影所表达的宿命论和讲述的方式却完全是德国式日尔曼式的,真是奇哉怪也,难道欧洲的一定比中国的时髦吗?”
这话说的大家都笑了起来。年轻人的观点往往并完整和无懈可击,但是非常新颖。易青的这番大白话,却比许多晦涩地专业影评更使人共鸣。
《无极》这部电影很多人看完觉得特别别扭,但是又说不出别扭在哪里,很多专家也不不例外。只好乱骂一通。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小女孩骗了一个小男孩,结果小女孩长大了就被所有人骗―――这其实完全是中国故事因果循环的套路,可是《无极非要用外国人的套路来做,弄得不伦类的,一群中国人用外国人地思维方式在过家家,里面还混着两个讲话结结巴巴的东亚小国移民――同样,也是一部中国人拍的非中国文化产品。
易素等大家都笑完了,自己也笑着道:“最后还得说〈夜宴。冯晓刚这部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加日本能剧美术传统加中国演员中国主创的三方混杂的四不象。生搬硬套模仿《哈姆雷特的剧情的结果,寻致了故事的不可信。葛尤饰演的皇帝为什么甘愿服毒自尽;周讯饰演地青女被自己的爱人强奸了却一点不伤心;马经武老师和黄小明饰演地权臣父子以及吴延祖饰演的太子要夺取政权竟然试图调动一兵一弈;张子仪饰演的婉后身为女人。说做皇帝就做皇帝,一点阻力都没有……
……自这些硬伤全都无法解释。唯一的解释是――第一,《哈姆雷特的剧情就是这样的,第二,这些情况发生在西方就会有这样的地结果。只有西方女人才会对贞操观念如此淡漠,也只有西方国家才自古就有女王即位的传统,欧洲小国的许多谋反,还真就用着兵谏……〈夜宴的故事完全破坏了中国的历史逻辑。为了顺应华裔兄弟公司的国际路线,牺牲掉了最有中国都市气息的冯晓刚导演的冯氏喜剧路线。实在是得不偿失。”
说到这里,一个影评人突然道:“但是不可否认,这四部电影票房都很高啊,国内票房超过两亿,北美票房全部超过1亿美金,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易青点头道:“所以这几部电影虽然各有缺点,却不能说它们是完全失败地作品。恰恰相反,将来它们都是要记入中国电影里程碑的,去研究它们的得失。中国电影就不能更好地进步。我要特别提到一点来佐证我的观点,那就是,在这四部电影中。哪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最成功,哪部票房最高?”
响鼓不用重锤,座上的都是老电影人了,易青一说,大家就知道他的意思了。在阐述第二个问题是,易素唯一没有批评的《英雄,国内票房两亿五千万人币,北美票房单1.7211亿美金,超过同档的《指环王系列和《哈利波特,是当年全美票房排行榜前五名,仅次于《黑客帝国、《星战前传等大片,超过曾经拿过奥斯卡小金人的〈卧虎藏龙,创造华语电影的一个票房奇迹。
易青慨然道:“《英雄靠什么在艺术和商业获得双丰收,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毛笔,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天下大一统的思想……整个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整个故事中的所有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刺客,心怀天下的君王,全都是英雄,这类英雄形象,完全是中国式的,跟美国人那种挂着一身子弹拿着大口径机枪的破坏性英雄截然不同。同时,一部没有反面人物,在英雄和英雄之间构筑矛盾的电影,体现了东方式的哲学和智慧,这样的思维方式,当然会令西方观众惊叹并充满好奇。当然在操作上,《英雄还有很多缺憾,比如故事主题大家太能接受,比如个别台词和表现方法不太真实,但是总体而言,英雄是一部符号化的电影,所有的符号都在传达一个标识――‘madeinchina’!这也是《英雄能够创造票房神话的根本原因。”
话到此处,易青忍不住叹息道:“可惜张一谋导演却不能坚持这种创作思想,在《十面埋伏中几乎完全颠覆和动摇了这一点。中国现在的电影人的思维方向,尤其是商业化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是直线性的,就着商业做商业――他们以为目标是国际市场,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就应该西方化,因为要赚外国人的钱,所以要拍外国的文化和审美趣味。这其实是违背艺术规律更违背商业规律的,道理很简单,好比做饭给外国人吃,中国人做西餐做的再好,恐怕也比上人家家里做了一辈子外国厨师地道;要想让老外吃得惊叹不已,那就要做新奇的中国菜给他们吃,然后加一点点迁就他们口味的西式调料。好莱坞每年出上百部顶级的商业大片,再加上英国、法国的商业电影,西方人看这些还没看腻吗?还不够看吗?谁还要看你模仿《哈姆雷特》?恰恰是《英雄这种电影,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思维方式,没有见识过的美术画面,以及他们想象不到的故事思想,才能真正令他们觉得新奇,才能吸引眼球。成龙大哥在好莱坞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独特,没人能取代他。个人的独特在能力和个性,一个族产业和文化的独特也是如此吗?”
易青总结道:“所有西方电影的先进经验和优点我们都可以学,但是要分清楚主次,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附庸。以中国的文化价值为主要的取向,吸取西方文化里的适用的精华,而不是生搬硬套,主观甚至媚外的把作品完全西化。只有坚持走本民族文化的道路,我们才能不仅挖掘国内市场,更加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人,要拍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