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被遗忘的那一角
作者:六千来世 更新:2022-09-20 08:16
大年初一,萝卜同学笑吟吟地递上一个新年红包,又从工作人员的手里接过油米交到某位干瘦干瘦的老人手里面后,很是说了一番新年祝词后,正面向着老人倒退几步,跨出大门,离开了这间墙角布满了黑色烟尘和蜘蛛网的土房。
看了看旁边那两名正在检查视频内容的电视台记者,萝卜略一犹豫,侧头低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小何,今天探慰多少家建档户了?”
那位年纪最多只比萝卜小上一两岁的工作人员翻开手里的小趣÷阁记本瞧了瞧:“张科,您今天一共走访探慰了6家低保户,1户军烈家属,1户残障特困家庭——行程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我觉得差不多了。”
萝卜点了点头,看了看已经初显暮色的阴沉天空:“大过年的跟着我们跑了一整天,两位记者同志今天也辛苦了——这样,你待会陪同记者同志回食堂,好好地招待一下人家,多说点感谢的话!”
小何听出了他的言下之意,有些诧异地问道:“张科,眼瞅着天就要黑了,您不跟着一起回去?”
萝卜紧了紧身上新买的羽绒服,笑骂道:“管那么多干嘛,你照做就是,一会问问人家记者同志喝不喝酒——如果喝的话,给人家开两瓶,招待指标超了的话你先垫着,回头我补给你!”
此时还没有禁酒令,况且滇南少数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在那放着,基层工作要想开展的好,根本不可能离开酒这东西,再加上现在是大过年的,因此招待时上两瓶,没有任何问题。
好歹跟着萝卜各地乱跑了一年时间了,小何自然知道这位年岁没比自己大多少的科长是个喜欢“多管闲事”的主,当下也没说什么,只是把手中的车钥匙交了出去:“张科,马上就是大晚上的了,路况不好,开车注意安全!”
萝卜自然知道这家伙的言下之意,眼睛一瞪:“滚滚滚!你瞅着我长得像那种不知死活的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道理我都不懂!?”
两人好歹相处了也有不短的时间了,小何自然知道萝卜这個部门里面的小明星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当下嘟囔道:“得!道理你都懂,可是哪次你出去不得喝上个两杯?平时有我在一旁照看着那还好,可现在……”
话还没说完,屁股上就挨了一膝盖,然后就看到萝卜同学笑眯眯地跟两位记者告罪一番后,直接走向那台略有些年头的桑塔纳了……
………………
四十多分钟后,桑塔纳出现在了镇集上的某处。
看了看某个紧闭的卷帘门和上面那个褪色严重的招牌……
兴隆农资店。
嗯,就是这里了!
萝卜看了看二楼亮着的灯火,轻轻点了点头,然后从后备箱里提了一小箱子牛奶和雪饼,径直绕到后排,使劲敲了敲铁门——虽然这是镇上目前为数不多的三层楼小建筑,但是乡镇不比城市,压根底就没有门铃这种先进玩意。
吱吖~~!
随着一阵令人有些牙酸的开门声,一个表情看起来有沉默的中年人出现在萝卜同学眼前。
“诶~你是……张干部?”似乎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神,中年人迟疑了好一会后,才在黄色的灯光下确定了来人的身份。
作为一个平日里极少待在办公室,整天往四里八乡乱跑的人,这边大部分的人自然都认识萝卜同学。
只不过萝卜平素里基本只往乡村农户家里跑,因此中年人虽然跟这位现在很有些名气的扶贫办干部有过几次交集,但双方却真的谈不上什么交情。
眼下这位跟自己算不上多熟的县扶贫办科长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提着礼物登门拜访……
出于一种朴素的直觉,中年人心里有了一种不太妙的预感。
“杜老板,上门就是客嘛!怎么~不打算请我上去坐坐?”萝卜笑嘻嘻地看着中年人。
中年人赶紧堆起笑容,侧身把萝卜迎了进来:“张干部,赶紧进来……里面请!”
如果有人看到中年人平素里僵硬的脸孔上眼下硬生生挤出来的笑容,一定会痛心疾首地告诉他……大哥,别笑了,你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很别扭。
面对着这张古怪到诡异的笑脸,萝卜却仿佛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哈哈一笑,做了个手势后,顺着中年人走到了二楼的客厅。
………………
放下礼品,跟中年人以及他那位明显有些拘束的老婆寒暄了两句后,萝卜看了看桌子上那七八样虽然不差,但也谈不上多丰盛的年菜,轻轻地笑了笑:“杜老板那么大的生意,年饭却吃的那么简朴……难得啊!”
按理来说,华夏人再穷,过年也会吃顿好的。
虽然镇雄这边当下的经济依然不发达,然而一顿年饭上个七八个菜也真的不算差了——更何况七八个菜里有三个菜是纯肉的,鱼、猪肉和牛肉全有了,在当下绝对是中上水平。
但问题是……
朴不朴素,也是要看人的!
但凡在农村里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也许论及地位或者显眼程度,每个乡镇民众眼中的明星人物各有不同,但论及财富,那些开农资店买种子化肥农药的,绝对是当地最有钱的那一波人之一。
而眼前这位中年人,就是兴隆农资店的老板。
作为镇上惟三的农资店之一,杜老板几乎包揽了四个村的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其余的诸如薄膜在内的一系列农用物资,其业务规模真的算不上小。
村间一直盛传,生意越做越大的杜老板身家都快逼近50万了——要不然怎么能在几年前就盖上了那么洋气的商住一体的小楼房?
对于这种身家的“大老板”来说,在本地人的想象中,人家的年饭桌上摆的应该是满满当当的洋酒海鲜才对——三荤四素这种搭配,在寻常农户家里或许算得上不错,但对于杜老板来说,真的有些寒酸了。
中年人听到“那么大的生意”这几个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一下子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最终只是有些沮丧地垂下了头:“张干部……不是你想的那样的。”
原本他以为自己会迎来一阵嘲讽,张干部会像街上隔壁小卖部的那个女老板似的对自己尖笑,然后阴阳怪气地来上一句:明白,明白,财不外露嘛!
孰料萝卜只是点了点头:“我知道,杜老板的确不容易!”
听出了萝卜语气中的真诚,由于整日里独自在店里守台,言辞逐渐退化到笨拙的中年男人一脸诧异地看着他,身子习惯性地往墙壁方向靠了靠,诺诺着,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口。
萝卜见状微微一笑:“杉树乡辖窝凼的丁老三,蹁坡的吴寡妇、丁木村的陈瘸子等等,这些人都跟我熟……这几年来,他们没少在你这赊欠农资款吧?”
中年人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是的。”
萝卜闻言,认真地看着他:“我知道在你这赊欠农资的人有很多……我能看看他们的欠条么?”
听到这位素来以粗犷闻名的扶贫干部此刻语气如此温和,中年人木讷地沉默了一下,却什么也没说,只是起身迈着略带忐忑与不安的步法,从自己的屋里抱出一个充满年代感的金属糖果盒子来。
接过这个30多公分高,表面图案已经变得斑驳的金属盒子,萝卜没有向已经变有些无措的中年汉子解释什么,
只是手上微一用力,打开了马口铁做成的盖子,表情凝重地扫了一眼里面塞的满满当当的纸条后,然后把纸条一张张地掏了出来。
“2003年3月17日,放马坝村王老表,赊欠兴隆农资店尿素2袋,钙镁磷肥1袋,硫酸钾肥1袋,共计464元,立此为据。”
“2002年10月11日,小米地村钟秀芬,赊欠兴隆农资店玉米种子(云瑞668)10斤,尿素6袋,钙镁磷肥3袋,硫酸钾肥3袋,共计1517元,立此为据。”
“2003年2月12日,辖窝凼村赵坚强,赊欠兴隆农资店土豆种块(昆薯4号)400斤,尿素2袋,复合肥4袋,共计2217元,立此为据。”
“2002年2月10日,头道村张二毛,赊欠兴隆农资店玉米种子(石糯2号)6斤,尿素2袋,钙镁磷肥1袋,硫酸钾肥1袋,氟啶胺4袋,嘧霉胺2袋,草甘膦2瓶,啶虫脒1袋,共计525元,立此为据。”
“2001年8月11日,大火地村谢有龙,暂借兴隆农资店226元用于支付儿子学杂费,2002年6月1日前归还,立此为据。”
随手看了二十多份各式各样,其中甚至有烟盒纸和日历纸作为材料的借条后,萝卜瞅了瞅手上那个仅仅只是空了1/4不到的箱子,心里无声地叹了口气。
………………
在华夏,作为农业生产链条中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一环,农资店对于农业生产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可以称得上“至关重要”。
嗯……
这么说也不完全对。
正确的说,是大众虽然对于农资店有所认知,但却对其了解的非常有限,而且听到的基本上都是些负面新闻——某某地方的农资店售卖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坑害广大农民朋友啊巴拉巴拉的。
客观上来讲,这种情况的确有,而且在过去的十多二十年里,这种事情也不能说只有一件两件。
但你要以为所有的农资店老板都是跟普通商人似的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你要知道,新闻之所以叫新闻,那是因为够稀奇、够有轰动效应——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是!
在华夏,约有100万家基层农资店,保障和服务着8亿农民农业生活的顺利开展(后世只有6亿)——别说大部分了,只要超过2%的农资店都如新闻中报道的那样,整天销售假种子、化肥和农药,那不得天下大乱?
而之所以用上了“服务”、“保障”这两个词,是因为大部分的城里人并不不知道,这些农资店除了供应农业生产物资之外,还用“赊销”、“白条”这些极为原始的方式,每年向广大农民提供了天量的无息贷款支持。
后世曾经有一部故事背景为2011年,以真实事件改编,较为深刻反映甘肃张掖某地农村的电影,名字叫《隐入尘烟》。
电影一出来,便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人看了主人公“老四”的遭遇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苦”。
但在这部通篇充满着残酷与悲凉的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可能是大部分观众极容易被忽略的,也是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在深思之后,令人感受到一缕温暖的情节。
这个片段是这样的:电影的最后,在喝农药自杀前,老四把纯甜赊欠农资店的种子、农药、化肥的欠款,总计1570元全部还完了——虽然这趣÷阁钱在2011年的农村,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但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四既然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也要轻轻白白的离开,他不想亏欠任何人一分一毫。
对于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为什么说这个情节为电影涂上了为数不多的暖色调。
这么说吧,老四的一生是悲苦的——被至亲的三哥剥削、利用、丢弃、无视,被同村的村民轻视和欺辱,连一所房子都没有的他,像条狗一样被其他人撵来撵去;甚至他这一辈子唯一真正属于他的,就是那个并不漂亮且因为患病,导致大小便失禁的老婆和结婚当天贴在墙上的那个“喜”字。
但唯有那个作为外来人的农资店老板,能给予老四充分地信任,愿意赊销给老四种子、肥料、农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信任,在这部写满了阴暗人性的电影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电影里这个情节并不是瞎编,也没有任何夸大——在现实中,各地的农资店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和电影中几乎一模一样的情节,即便到了后世的2020年!
根据行业调查,华夏有90%以上的农户,曾经向农资店赊过物资或者直接借钱;而90%以上的农资店,也或多或少地把这些东西赊给农户。
请记住,这是赊销,是另一种形式的无息贷款,在快速通胀的年份,这种行为等同于亏钱!——可即便如此,后世各地农资店给各地农民提供的无息贷款,也达到了5000亿/年这个足够把人吓傻的数字!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世上哪有那么傻的人,之所以赊销物资,甚至愿意借钱给那些农户,不就是为了捆住客户,免得人家跑其他家的农资店买种子化肥么?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赚钱!?
嗯……
这种说法不算错,但并不全面,而事实上,农资店这么干,虽然本质上也的确是为了自己的生意着想,但里面更多地却涉及到华夏农村的一些本土情况。
简单来说,农户之所以找农资店赊欠物资,原因无非是三点:
1、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农户的确生活艰苦,开支紧张,没有富余的现金去购买农资,因此只能靠设想农资产品来先行投入农业生产,等到农产品收获了,再给农资店结款。
2、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负面新闻影响,农户担心买到的农资是假冒伪劣的,他们想要靠赊销来约束农资店;
要知道,农民一般购买农资产品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他们很少关注什么厂家、什么品牌、什么有效成分含量——只要信任的农资店肯推荐,他们就敢用,他们在购买农资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推销给我的农药有效,哪怕里面是水,我也给你钱!
言下之意很明显——我知道自己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因此就只能靠结果来说话了。
有效果,我赊货的钱到时候一分不差你;没有效果,你这些东西的钱也别想拿到一分一毫!
3、还有一部分农民,其实他们是有钱的,但有钱也赊销。
一方面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另一方面却是因为觉得,既然别人都可以找你赊销,我要是直接掏钱,岂不是傻?
而农资店之所以愿意赊销给农民,也有三点原因:
1、自从进入90年代中期后,农资店的竞争太激烈了。
要知道,农资的投入是常年累月的,农药、花费、甚至部分农产品的种子,却是每年都必须要买;
因此,在华夏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只要能拴住一个农户,他几乎就能成为你的忠实客户——在同一条街上农资店越开越多的情况下,小幅度的价格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为了拉拢农户,让农户每年都到自己这里来购买农资,也为了证明自己卖的东西是好货,大部分农资店是愿意自愿赊销的。
2、的确,农资店是赚钱的,而且综合毛利可以达到20%左。
要知道,各种农资物品的毛利率是不一样的,其实许多农资产品是达不到20%毛利率这个水平的,比如尿素、薄膜的毛利率不足5%,复合肥和常规农药的毛利率也不到15%,但是诸如经济作物种子、叶面肥等相对小众一些的产品,利润空间还是比较丰厚的。
所以,你明白了吧,农资店要想赚钱,就要尽可能地向农户推荐一些利润空间高的农资产品——而这又涉及到一个农户对你的信任问题,因此用赊销来维持彼此的交情和信任度无疑是最靠谱的做法。
顺便一提,20%,这个毛利率看起来的确可以,但如果你综合当下诸如服装、茶叶、药品、消费电子等动则50%甚至70%的行业,农资店的这点收益,真的不算什么。
3、可能许多人不太相信,除了赚钱之外,许多农资店的老板对于方圆几十里内的一些农户其实是有感情存在的。
要知道,华夏的农村是个人情社会,也是个熟人社会。
十几年处下来,农资店的老板对周边的大部分农民其实是知根知底的——谁的信誉好,谁的信誉差,都在农资店老板的心里。
不管再怎么说,人心毕竟都是一种情感相对充沛的生物,在彼此相识、相交的过程中,一些农资店的老板不自然就会跟那些获得他认可的、信誉好的农户产生一定的感情羁绊,
因此,如果是那些信誉好的农户生活遭遇到困难,即便农户自己不好意思开口,大部分农资店老板也会主动向其提出诸如借钱、延期还款等措施,以便于对方顺利渡过难关——这里来未必关乎太多的长期经济利益,更多的可能是人性使然。
正是因为如此,如果你去走访一些开了十几二十年的老牌农资店,就会发现他们店老板的家里,总会有一些来自农户的现金借条——这些借条或是由于供养自家孩子上学,或是因为家人疾病,或是由于天灾困难,甚至有些借条是因为缺钱娶媳妇而产生的;
而有趣的是,在那无数的借条里,大部分固然是严格按照规制来写的,借款金额、还款时间,借款人签名或手印一应俱全——一般来说,赊销或者借款的时间都不会超过1年。
但还有一部分包括现金之类的借条,却是没写还款时间的——其中的意味,大家自然都品的出来。
………………
而很不幸,作为集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资店,杜老板此刻拿出来的糖果罐里,几乎全都是这种没有具体还款时间的欠条。
看着表情有些局促的杜老板,萝卜同学再次叹了口气。
开农资店其实是个重资产的活,各个农资店的老板,每年都要压无数的资金在农资原料的购买上,甚至还需要建设专门的仓库来存放这些物资。
众所周知,既然有库存,那就会有损耗——除了自然的损耗外,由于此时农村这边的基建设比较脆弱,有时候一场暴雨或者冰雹,仓库里面农资物品很有可能就化为乌有。
除此之外,由于华夏的化肥原料,特别是钾肥原料的价格波动比较明显,因此农资店的老板还需要承担起一部分原料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简单一句话,农资店老板虽然在许多农户眼里是妥妥的“有钱人”,事实上许多农资老板的身家也是数以十万甚至百万计,但由于每年都需要赊销大量的物资且按时回款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许多时候,他们的银行欠款,甚至要超过他们名义上的身家。
但普通农户怎么会知晓这些事情?
在他们眼里,总之所有的农资店老板很有钱就是了!
偏偏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上的仇富苗头开始逐渐增长,或许你走在街上并不会有人给你来上一拳,但诸如镇雄这种偏远而经济不发达的县级地区,某些人给你搞一搞“有借无还”却是有可能的——很明显,中年人对于忽然拜访的萝卜同学产生了一些误会,以为他是来“劫富济贫”的来了。
但实际上,在萝卜看来,只要合法、合规、合理,人家就算赚再多的钱也是应该的,有钱并不应该成为被其他人仇视的真正原因——况且众多的农资店与农户一起,构筑了一个彼此间既约束,又相互成就的低息甚至无息的信贷网络,这种低成本的网络只要运用得当,对于乡村扶贫来说,简直是功德无量。
事实上,虽然彼此之间并未有过太多交集,但萝卜对于眼前的杜老板却一点也不陌生——四乡八里的困难户,经常会提到这个不善言辞,但并不喜欢为难人的杜老板。
而他之所以今天会忽然跑过来给杜老板拜年,一来是杉树乡和花山乡的那些特困户没少麻烦人家,作为一个扶贫干部,理应给这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自己的同壕,但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的“战友”表达一下感谢;
二来嘛,其实是他从乡间听到了一些并不怎么让他舒服的传言,因此跑过来看一看,瞧瞧自己是不是需要帮杜老板讨要一些恶意欠款,免得积少成多下,寒了人家的心,那就真的有愧于心了。
但刚才看了看罐子里的借条,
还好。
里面虽然有三四张没有还款日期的借条是某些整日里游手好闲的家伙写的,但金额并不高,属于“既给你面子,但又不会对我造成多大影响”的那种;
而剩下的借条,绝大部分却是那些普通的村民的——萝卜同学对于四乡八里的困难户名字和实际情况记得滚瓜烂熟,一眼就能看得出来那些人是真困难。
有些意味深长地看了中年人一眼,心想这位杜老板虽然心地不错,整日里也沉默寡言,仿佛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一样,但不愧是之前从乡供销社出来的人,某些事情尺度拿捏的炉火纯青——看来自己是多虑了,作为以前乡镇上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从供销社出来的人怎么可能被几个二流子难住?
轻轻咳了咳,萝卜同学示意杜老板不要紧张,稍微组织了下语言后,萝卜起身从兜里掏了个红包双手递了过去:“杜老板,今天登门拜访呢,一是诚心诚意地给你拜个年——其他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我清楚,过去的几年里,杉树乡和花山乡的那些特困户受惠你良多。”
“作为一个天天跑田间地头的工作人员,我张孟平必须要替那些特困户向你道声谢——杜老板,过去的这几年,辛苦你了!”
见到萝卜向自己微微躬身,中年人哪里见过这幅场面?
当场就慌了,双手慌乱地在身前伸出来又伸回去,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应。
萝卜见他这幅样子,哈哈一笑,率先坐下,然后一伸手,示意杜老板也坐下。
瞧了瞧不远处茶几上的烟灰缸,萝卜自来熟地从兜里掏出一包红塔山,递了一根过去:“本来呢,我今天过来,除了拜年之外,也是想看看能不能帮上杜老板点什么;”
“但如今看来,是我自作多情了!”
自嘲地笑了笑之后,萝卜同学沉吟了一下:“不过虽然杜老板这边的借条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恕我口直心快,从杜老板的年菜上来看,你们兴隆农资店的经营压力……很大?”
见到萝卜说是上门来解决困难的,联想到对方一来就看借条,中年人如何不知道他的来意?
顿时之间,中年人心里涌出一丝莫名的暖意——这位张干部,在四里八乡的口碑一直好的很,看来之前自己是误会他了。
紧接着听到了对方单刀直入地问起自己农资店的经营问题,中年人木讷的脸上,顿时有些发苦,瞧了萝卜一眼,发现对方的表情并不像是随口问问的样子,当下重重的叹了口气:“张干部,莪也不瞒你……我现在,真的难啊!!”
——————
PS:1、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最近上映的《隐入尘烟》,希望大家有可能的话,去支持一下,虽然这部电影有些情节处理过了,但也足够真实了,看过后,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肯定能发生巨大改变。
3、有书友说我上章水,我很委屈——天见可怜,633/634/636这三章的内容,绝对是本书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了,对比而言,反倒是写了上万字的635章除了打打口水仗外,没什么卵用。
4、我很喜欢《隐入尘烟》里的那句台词:“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被飞过的麻雀琢食,麦子能说个啥?”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ahfgb.com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看了看旁边那两名正在检查视频内容的电视台记者,萝卜略一犹豫,侧头低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小何,今天探慰多少家建档户了?”
那位年纪最多只比萝卜小上一两岁的工作人员翻开手里的小趣÷阁记本瞧了瞧:“张科,您今天一共走访探慰了6家低保户,1户军烈家属,1户残障特困家庭——行程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我觉得差不多了。”
萝卜点了点头,看了看已经初显暮色的阴沉天空:“大过年的跟着我们跑了一整天,两位记者同志今天也辛苦了——这样,你待会陪同记者同志回食堂,好好地招待一下人家,多说点感谢的话!”
小何听出了他的言下之意,有些诧异地问道:“张科,眼瞅着天就要黑了,您不跟着一起回去?”
萝卜紧了紧身上新买的羽绒服,笑骂道:“管那么多干嘛,你照做就是,一会问问人家记者同志喝不喝酒——如果喝的话,给人家开两瓶,招待指标超了的话你先垫着,回头我补给你!”
此时还没有禁酒令,况且滇南少数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在那放着,基层工作要想开展的好,根本不可能离开酒这东西,再加上现在是大过年的,因此招待时上两瓶,没有任何问题。
好歹跟着萝卜各地乱跑了一年时间了,小何自然知道这位年岁没比自己大多少的科长是个喜欢“多管闲事”的主,当下也没说什么,只是把手中的车钥匙交了出去:“张科,马上就是大晚上的了,路况不好,开车注意安全!”
萝卜自然知道这家伙的言下之意,眼睛一瞪:“滚滚滚!你瞅着我长得像那种不知死活的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道理我都不懂!?”
两人好歹相处了也有不短的时间了,小何自然知道萝卜这個部门里面的小明星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当下嘟囔道:“得!道理你都懂,可是哪次你出去不得喝上个两杯?平时有我在一旁照看着那还好,可现在……”
话还没说完,屁股上就挨了一膝盖,然后就看到萝卜同学笑眯眯地跟两位记者告罪一番后,直接走向那台略有些年头的桑塔纳了……
………………
四十多分钟后,桑塔纳出现在了镇集上的某处。
看了看某个紧闭的卷帘门和上面那个褪色严重的招牌……
兴隆农资店。
嗯,就是这里了!
萝卜看了看二楼亮着的灯火,轻轻点了点头,然后从后备箱里提了一小箱子牛奶和雪饼,径直绕到后排,使劲敲了敲铁门——虽然这是镇上目前为数不多的三层楼小建筑,但是乡镇不比城市,压根底就没有门铃这种先进玩意。
吱吖~~!
随着一阵令人有些牙酸的开门声,一个表情看起来有沉默的中年人出现在萝卜同学眼前。
“诶~你是……张干部?”似乎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神,中年人迟疑了好一会后,才在黄色的灯光下确定了来人的身份。
作为一个平日里极少待在办公室,整天往四里八乡乱跑的人,这边大部分的人自然都认识萝卜同学。
只不过萝卜平素里基本只往乡村农户家里跑,因此中年人虽然跟这位现在很有些名气的扶贫办干部有过几次交集,但双方却真的谈不上什么交情。
眼下这位跟自己算不上多熟的县扶贫办科长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提着礼物登门拜访……
出于一种朴素的直觉,中年人心里有了一种不太妙的预感。
“杜老板,上门就是客嘛!怎么~不打算请我上去坐坐?”萝卜笑嘻嘻地看着中年人。
中年人赶紧堆起笑容,侧身把萝卜迎了进来:“张干部,赶紧进来……里面请!”
如果有人看到中年人平素里僵硬的脸孔上眼下硬生生挤出来的笑容,一定会痛心疾首地告诉他……大哥,别笑了,你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很别扭。
面对着这张古怪到诡异的笑脸,萝卜却仿佛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哈哈一笑,做了个手势后,顺着中年人走到了二楼的客厅。
………………
放下礼品,跟中年人以及他那位明显有些拘束的老婆寒暄了两句后,萝卜看了看桌子上那七八样虽然不差,但也谈不上多丰盛的年菜,轻轻地笑了笑:“杜老板那么大的生意,年饭却吃的那么简朴……难得啊!”
按理来说,华夏人再穷,过年也会吃顿好的。
虽然镇雄这边当下的经济依然不发达,然而一顿年饭上个七八个菜也真的不算差了——更何况七八个菜里有三个菜是纯肉的,鱼、猪肉和牛肉全有了,在当下绝对是中上水平。
但问题是……
朴不朴素,也是要看人的!
但凡在农村里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也许论及地位或者显眼程度,每个乡镇民众眼中的明星人物各有不同,但论及财富,那些开农资店买种子化肥农药的,绝对是当地最有钱的那一波人之一。
而眼前这位中年人,就是兴隆农资店的老板。
作为镇上惟三的农资店之一,杜老板几乎包揽了四个村的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其余的诸如薄膜在内的一系列农用物资,其业务规模真的算不上小。
村间一直盛传,生意越做越大的杜老板身家都快逼近50万了——要不然怎么能在几年前就盖上了那么洋气的商住一体的小楼房?
对于这种身家的“大老板”来说,在本地人的想象中,人家的年饭桌上摆的应该是满满当当的洋酒海鲜才对——三荤四素这种搭配,在寻常农户家里或许算得上不错,但对于杜老板来说,真的有些寒酸了。
中年人听到“那么大的生意”这几个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一下子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最终只是有些沮丧地垂下了头:“张干部……不是你想的那样的。”
原本他以为自己会迎来一阵嘲讽,张干部会像街上隔壁小卖部的那个女老板似的对自己尖笑,然后阴阳怪气地来上一句:明白,明白,财不外露嘛!
孰料萝卜只是点了点头:“我知道,杜老板的确不容易!”
听出了萝卜语气中的真诚,由于整日里独自在店里守台,言辞逐渐退化到笨拙的中年男人一脸诧异地看着他,身子习惯性地往墙壁方向靠了靠,诺诺着,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口。
萝卜见状微微一笑:“杉树乡辖窝凼的丁老三,蹁坡的吴寡妇、丁木村的陈瘸子等等,这些人都跟我熟……这几年来,他们没少在你这赊欠农资款吧?”
中年人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是的。”
萝卜闻言,认真地看着他:“我知道在你这赊欠农资的人有很多……我能看看他们的欠条么?”
听到这位素来以粗犷闻名的扶贫干部此刻语气如此温和,中年人木讷地沉默了一下,却什么也没说,只是起身迈着略带忐忑与不安的步法,从自己的屋里抱出一个充满年代感的金属糖果盒子来。
接过这个30多公分高,表面图案已经变得斑驳的金属盒子,萝卜没有向已经变有些无措的中年汉子解释什么,
只是手上微一用力,打开了马口铁做成的盖子,表情凝重地扫了一眼里面塞的满满当当的纸条后,然后把纸条一张张地掏了出来。
“2003年3月17日,放马坝村王老表,赊欠兴隆农资店尿素2袋,钙镁磷肥1袋,硫酸钾肥1袋,共计464元,立此为据。”
“2002年10月11日,小米地村钟秀芬,赊欠兴隆农资店玉米种子(云瑞668)10斤,尿素6袋,钙镁磷肥3袋,硫酸钾肥3袋,共计1517元,立此为据。”
“2003年2月12日,辖窝凼村赵坚强,赊欠兴隆农资店土豆种块(昆薯4号)400斤,尿素2袋,复合肥4袋,共计2217元,立此为据。”
“2002年2月10日,头道村张二毛,赊欠兴隆农资店玉米种子(石糯2号)6斤,尿素2袋,钙镁磷肥1袋,硫酸钾肥1袋,氟啶胺4袋,嘧霉胺2袋,草甘膦2瓶,啶虫脒1袋,共计525元,立此为据。”
“2001年8月11日,大火地村谢有龙,暂借兴隆农资店226元用于支付儿子学杂费,2002年6月1日前归还,立此为据。”
随手看了二十多份各式各样,其中甚至有烟盒纸和日历纸作为材料的借条后,萝卜瞅了瞅手上那个仅仅只是空了1/4不到的箱子,心里无声地叹了口气。
………………
在华夏,作为农业生产链条中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一环,农资店对于农业生产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可以称得上“至关重要”。
嗯……
这么说也不完全对。
正确的说,是大众虽然对于农资店有所认知,但却对其了解的非常有限,而且听到的基本上都是些负面新闻——某某地方的农资店售卖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坑害广大农民朋友啊巴拉巴拉的。
客观上来讲,这种情况的确有,而且在过去的十多二十年里,这种事情也不能说只有一件两件。
但你要以为所有的农资店老板都是跟普通商人似的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你要知道,新闻之所以叫新闻,那是因为够稀奇、够有轰动效应——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是!
在华夏,约有100万家基层农资店,保障和服务着8亿农民农业生活的顺利开展(后世只有6亿)——别说大部分了,只要超过2%的农资店都如新闻中报道的那样,整天销售假种子、化肥和农药,那不得天下大乱?
而之所以用上了“服务”、“保障”这两个词,是因为大部分的城里人并不不知道,这些农资店除了供应农业生产物资之外,还用“赊销”、“白条”这些极为原始的方式,每年向广大农民提供了天量的无息贷款支持。
后世曾经有一部故事背景为2011年,以真实事件改编,较为深刻反映甘肃张掖某地农村的电影,名字叫《隐入尘烟》。
电影一出来,便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人看了主人公“老四”的遭遇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苦”。
但在这部通篇充满着残酷与悲凉的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可能是大部分观众极容易被忽略的,也是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在深思之后,令人感受到一缕温暖的情节。
这个片段是这样的:电影的最后,在喝农药自杀前,老四把纯甜赊欠农资店的种子、农药、化肥的欠款,总计1570元全部还完了——虽然这趣÷阁钱在2011年的农村,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但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四既然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也要轻轻白白的离开,他不想亏欠任何人一分一毫。
对于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为什么说这个情节为电影涂上了为数不多的暖色调。
这么说吧,老四的一生是悲苦的——被至亲的三哥剥削、利用、丢弃、无视,被同村的村民轻视和欺辱,连一所房子都没有的他,像条狗一样被其他人撵来撵去;甚至他这一辈子唯一真正属于他的,就是那个并不漂亮且因为患病,导致大小便失禁的老婆和结婚当天贴在墙上的那个“喜”字。
但唯有那个作为外来人的农资店老板,能给予老四充分地信任,愿意赊销给老四种子、肥料、农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信任,在这部写满了阴暗人性的电影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电影里这个情节并不是瞎编,也没有任何夸大——在现实中,各地的农资店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和电影中几乎一模一样的情节,即便到了后世的2020年!
根据行业调查,华夏有90%以上的农户,曾经向农资店赊过物资或者直接借钱;而90%以上的农资店,也或多或少地把这些东西赊给农户。
请记住,这是赊销,是另一种形式的无息贷款,在快速通胀的年份,这种行为等同于亏钱!——可即便如此,后世各地农资店给各地农民提供的无息贷款,也达到了5000亿/年这个足够把人吓傻的数字!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世上哪有那么傻的人,之所以赊销物资,甚至愿意借钱给那些农户,不就是为了捆住客户,免得人家跑其他家的农资店买种子化肥么?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赚钱!?
嗯……
这种说法不算错,但并不全面,而事实上,农资店这么干,虽然本质上也的确是为了自己的生意着想,但里面更多地却涉及到华夏农村的一些本土情况。
简单来说,农户之所以找农资店赊欠物资,原因无非是三点:
1、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农户的确生活艰苦,开支紧张,没有富余的现金去购买农资,因此只能靠设想农资产品来先行投入农业生产,等到农产品收获了,再给农资店结款。
2、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负面新闻影响,农户担心买到的农资是假冒伪劣的,他们想要靠赊销来约束农资店;
要知道,农民一般购买农资产品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他们很少关注什么厂家、什么品牌、什么有效成分含量——只要信任的农资店肯推荐,他们就敢用,他们在购买农资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推销给我的农药有效,哪怕里面是水,我也给你钱!
言下之意很明显——我知道自己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因此就只能靠结果来说话了。
有效果,我赊货的钱到时候一分不差你;没有效果,你这些东西的钱也别想拿到一分一毫!
3、还有一部分农民,其实他们是有钱的,但有钱也赊销。
一方面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另一方面却是因为觉得,既然别人都可以找你赊销,我要是直接掏钱,岂不是傻?
而农资店之所以愿意赊销给农民,也有三点原因:
1、自从进入90年代中期后,农资店的竞争太激烈了。
要知道,农资的投入是常年累月的,农药、花费、甚至部分农产品的种子,却是每年都必须要买;
因此,在华夏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只要能拴住一个农户,他几乎就能成为你的忠实客户——在同一条街上农资店越开越多的情况下,小幅度的价格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为了拉拢农户,让农户每年都到自己这里来购买农资,也为了证明自己卖的东西是好货,大部分农资店是愿意自愿赊销的。
2、的确,农资店是赚钱的,而且综合毛利可以达到20%左。
要知道,各种农资物品的毛利率是不一样的,其实许多农资产品是达不到20%毛利率这个水平的,比如尿素、薄膜的毛利率不足5%,复合肥和常规农药的毛利率也不到15%,但是诸如经济作物种子、叶面肥等相对小众一些的产品,利润空间还是比较丰厚的。
所以,你明白了吧,农资店要想赚钱,就要尽可能地向农户推荐一些利润空间高的农资产品——而这又涉及到一个农户对你的信任问题,因此用赊销来维持彼此的交情和信任度无疑是最靠谱的做法。
顺便一提,20%,这个毛利率看起来的确可以,但如果你综合当下诸如服装、茶叶、药品、消费电子等动则50%甚至70%的行业,农资店的这点收益,真的不算什么。
3、可能许多人不太相信,除了赚钱之外,许多农资店的老板对于方圆几十里内的一些农户其实是有感情存在的。
要知道,华夏的农村是个人情社会,也是个熟人社会。
十几年处下来,农资店的老板对周边的大部分农民其实是知根知底的——谁的信誉好,谁的信誉差,都在农资店老板的心里。
不管再怎么说,人心毕竟都是一种情感相对充沛的生物,在彼此相识、相交的过程中,一些农资店的老板不自然就会跟那些获得他认可的、信誉好的农户产生一定的感情羁绊,
因此,如果是那些信誉好的农户生活遭遇到困难,即便农户自己不好意思开口,大部分农资店老板也会主动向其提出诸如借钱、延期还款等措施,以便于对方顺利渡过难关——这里来未必关乎太多的长期经济利益,更多的可能是人性使然。
正是因为如此,如果你去走访一些开了十几二十年的老牌农资店,就会发现他们店老板的家里,总会有一些来自农户的现金借条——这些借条或是由于供养自家孩子上学,或是因为家人疾病,或是由于天灾困难,甚至有些借条是因为缺钱娶媳妇而产生的;
而有趣的是,在那无数的借条里,大部分固然是严格按照规制来写的,借款金额、还款时间,借款人签名或手印一应俱全——一般来说,赊销或者借款的时间都不会超过1年。
但还有一部分包括现金之类的借条,却是没写还款时间的——其中的意味,大家自然都品的出来。
………………
而很不幸,作为集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资店,杜老板此刻拿出来的糖果罐里,几乎全都是这种没有具体还款时间的欠条。
看着表情有些局促的杜老板,萝卜同学再次叹了口气。
开农资店其实是个重资产的活,各个农资店的老板,每年都要压无数的资金在农资原料的购买上,甚至还需要建设专门的仓库来存放这些物资。
众所周知,既然有库存,那就会有损耗——除了自然的损耗外,由于此时农村这边的基建设比较脆弱,有时候一场暴雨或者冰雹,仓库里面农资物品很有可能就化为乌有。
除此之外,由于华夏的化肥原料,特别是钾肥原料的价格波动比较明显,因此农资店的老板还需要承担起一部分原料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简单一句话,农资店老板虽然在许多农户眼里是妥妥的“有钱人”,事实上许多农资老板的身家也是数以十万甚至百万计,但由于每年都需要赊销大量的物资且按时回款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许多时候,他们的银行欠款,甚至要超过他们名义上的身家。
但普通农户怎么会知晓这些事情?
在他们眼里,总之所有的农资店老板很有钱就是了!
偏偏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上的仇富苗头开始逐渐增长,或许你走在街上并不会有人给你来上一拳,但诸如镇雄这种偏远而经济不发达的县级地区,某些人给你搞一搞“有借无还”却是有可能的——很明显,中年人对于忽然拜访的萝卜同学产生了一些误会,以为他是来“劫富济贫”的来了。
但实际上,在萝卜看来,只要合法、合规、合理,人家就算赚再多的钱也是应该的,有钱并不应该成为被其他人仇视的真正原因——况且众多的农资店与农户一起,构筑了一个彼此间既约束,又相互成就的低息甚至无息的信贷网络,这种低成本的网络只要运用得当,对于乡村扶贫来说,简直是功德无量。
事实上,虽然彼此之间并未有过太多交集,但萝卜对于眼前的杜老板却一点也不陌生——四乡八里的困难户,经常会提到这个不善言辞,但并不喜欢为难人的杜老板。
而他之所以今天会忽然跑过来给杜老板拜年,一来是杉树乡和花山乡的那些特困户没少麻烦人家,作为一个扶贫干部,理应给这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自己的同壕,但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的“战友”表达一下感谢;
二来嘛,其实是他从乡间听到了一些并不怎么让他舒服的传言,因此跑过来看一看,瞧瞧自己是不是需要帮杜老板讨要一些恶意欠款,免得积少成多下,寒了人家的心,那就真的有愧于心了。
但刚才看了看罐子里的借条,
还好。
里面虽然有三四张没有还款日期的借条是某些整日里游手好闲的家伙写的,但金额并不高,属于“既给你面子,但又不会对我造成多大影响”的那种;
而剩下的借条,绝大部分却是那些普通的村民的——萝卜同学对于四乡八里的困难户名字和实际情况记得滚瓜烂熟,一眼就能看得出来那些人是真困难。
有些意味深长地看了中年人一眼,心想这位杜老板虽然心地不错,整日里也沉默寡言,仿佛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一样,但不愧是之前从乡供销社出来的人,某些事情尺度拿捏的炉火纯青——看来自己是多虑了,作为以前乡镇上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从供销社出来的人怎么可能被几个二流子难住?
轻轻咳了咳,萝卜同学示意杜老板不要紧张,稍微组织了下语言后,萝卜起身从兜里掏了个红包双手递了过去:“杜老板,今天登门拜访呢,一是诚心诚意地给你拜个年——其他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我清楚,过去的几年里,杉树乡和花山乡的那些特困户受惠你良多。”
“作为一个天天跑田间地头的工作人员,我张孟平必须要替那些特困户向你道声谢——杜老板,过去的这几年,辛苦你了!”
见到萝卜向自己微微躬身,中年人哪里见过这幅场面?
当场就慌了,双手慌乱地在身前伸出来又伸回去,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应。
萝卜见他这幅样子,哈哈一笑,率先坐下,然后一伸手,示意杜老板也坐下。
瞧了瞧不远处茶几上的烟灰缸,萝卜自来熟地从兜里掏出一包红塔山,递了一根过去:“本来呢,我今天过来,除了拜年之外,也是想看看能不能帮上杜老板点什么;”
“但如今看来,是我自作多情了!”
自嘲地笑了笑之后,萝卜同学沉吟了一下:“不过虽然杜老板这边的借条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恕我口直心快,从杜老板的年菜上来看,你们兴隆农资店的经营压力……很大?”
见到萝卜说是上门来解决困难的,联想到对方一来就看借条,中年人如何不知道他的来意?
顿时之间,中年人心里涌出一丝莫名的暖意——这位张干部,在四里八乡的口碑一直好的很,看来之前自己是误会他了。
紧接着听到了对方单刀直入地问起自己农资店的经营问题,中年人木讷的脸上,顿时有些发苦,瞧了萝卜一眼,发现对方的表情并不像是随口问问的样子,当下重重的叹了口气:“张干部,莪也不瞒你……我现在,真的难啊!!”
——————
PS:1、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最近上映的《隐入尘烟》,希望大家有可能的话,去支持一下,虽然这部电影有些情节处理过了,但也足够真实了,看过后,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肯定能发生巨大改变。
3、有书友说我上章水,我很委屈——天见可怜,633/634/636这三章的内容,绝对是本书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了,对比而言,反倒是写了上万字的635章除了打打口水仗外,没什么卵用。
4、我很喜欢《隐入尘烟》里的那句台词:“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被飞过的麻雀琢食,麦子能说个啥?”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ahfgb.com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