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作者:白竹猪 更新:2021-11-25 10:36
而且,印度士兵大多数,是在近期内武装起来的农民,缺乏训练。
责话自然无法说服另一派,印度兵是缺乏训练,澳大利亚兵不也如此。印度兵力现在就过百万了,那是一百多万人,就算一百只万羊,也不是轻易取胜的。再说,澳大利亚的武装只会越来越强大,现在不进攻,将来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
日军胜利的太快,后续进攻计划还没有完善,必然会产生分歧。这种争论,不会有结果。好在短期内,日军也需要进行调整,在占领区建立行政体系,为下一步行动准备作战物资。
很快,事态的发展,结束了日本军部的争论。
英国人的殖民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在殖民地的统治一贯主张分而治之,手段老练而有效。简单说,就是扶持人数较少,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些人一来得了好处,二来处于弱势,依赖于英国人的扶持,就会自发地维护英国的统治。
在印度,英人也是如此施为。他们选择扶持穆斯林,印度军队的士兵主要来自于穆斯林,以穆斯林压制印度教徒。效果确实不错,印度已经几十年没有成气候的反抗了。
不过,随着日军攻势的顺利进行,短短几月内,日本已占据了广大的领土,印度也不由得人心浮动起来。如何面对这些亚洲同胞,这是个问题。
印度的激进派势力很弱的,欢迎日本人前来,推翻英国统治的寥寥无几。主流是以甘地为代表的不抵抗主义者,既不支持英国的抵抗,也不支持日军的进攻。但是,所有这些势力有一个要求是一致的——成立一个独立的民族政府。
这个条件是英国人绝对不会接受的。
为了平息印度人的不满,英国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于41年10月间去印度,试图找到一种使英国和印度双方领袖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英国的条件很明确——“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这个建议远远不能满足甘地等人的要求,谈判以失败告终。
英印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的特派代表路易斯·约翰逊来到印度。美国人的意见直截了当——他支持印度自治。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私下通信中,劝告丘吉尔采取果断的行动,让印度完全独立,丘吉尔断然拒绝。
前文曾经说过,美国人与英国人在许多方面是有分歧的。尤其是殖民主义上,美国民众不愿意成为殖民主义者的帮凶。
《大西洋宪章》第三条规定,“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美国人以为,这包括了全世界;英国人则认为,只适用于欧洲。
美国没有多少殖民地,采取的形式是扶持亲美势力,谋取经济利益。而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采用的是直接统治,强行掠夺。两国的利益述求不同,自然会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一句话,人都以对己有利者为正义。
再说直白些儿,英国政府每年在印度获得的最直接收益数以亿计,请注意,单位是英镑。其他的利益不必多说,就冲这,英国也不会同意。而印度独立后,美国与英国在此的地位就平等,甚至美国凭借实力,会取得更多的优待。
因此,两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总之,美国与英国人在此事的处理上,颇有几分不愉快。
不管怎么考虑的,美国人的态度,客观上鼓舞了印度人争取独立的决心。
甘地和国大党就发动了一场不合作运动,3月,英国人逮捕了甘地和数千名国大党党员。印度局势骤然紧张起来,骚乱绵延到印度各地。一场革命似乎就要发生了。
日军自不会放弃此天赐良机,呃,日本人称为“天佑”。进攻的方向,也就由此确定下来了。
为了在赶在5月中旬的雨季来临前,结束战斗。3月下旬,日军就匆匆忙忙地兵分两路,一路都是陆军,从缅甸奇袭印度英帕尔;一路是以海军为主力,进攻恒河口,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
如果顺利,就以此为基地,进攻加尔各答,并向纵深发展,切断印度与印缅防线的联系,进而两面夹击,占领阿萨姆邦和孟加拉。
日军陆军的进攻初期极为顺利,轻易攻克了防守松懈的科希马,这里距迪马普尔只有50公里,迪马普尔是加尔各答—阿萨姆铁路重要的一站。
印度是英国在南亚的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殖民地,是英国人的命根子,素有“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之称。英国人这下子可急了。
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赶忙采取紧急措施,从各地空运援军到那里加强防御,共调集第7印度师、第5印度师、英军第33军等十余万部队,前往增援。英国人在此次战斗中,增援迅速,作战顽强,倒显示出几分老牌帝国的风范。
随后,战斗就激烈起来。
鬼子的战事,咱们简短截说。
3月27日,山本五十六率领联合舰队再次出击,在孟加拉湾重创了英国印度洋舰队。使战事急转直下,向不利于英国的方面发展。
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日军先后攻克英帕尔、吉大港和加尔各答,震动了印度和英国。
日本人宣称“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并声称“战后同意印度人的独立”,取得了部分印人的支持。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从德国来到日本,招募印度侨民,组成了二千余人的“印度国民军”,号称1个师,自任师长,配合日军作战。
印度国民军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但熟悉地形,知根知底,又善于煽动,使印度的骚乱迅速发展,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随之动摇。
雨季一过,日军延续了对印度的攻势。英军在印度起义者的包围之中,处处挨打。
七月,日军已经席卷了孟加拉,包围了瓦拉纳西——位于恒河平原中部。
我得知这个消息,却笑了。
怎么形容呢?
日本人还真是小家子气,或者说,不明大局。
现如今,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战争会削弱各参战国,欧战之后,不少国家借机独立。这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样如此。
换句话说,日本如果不能向澳大利亚大量移民,那所做的一切,就都是无用功。
日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澳大利亚。进攻印度,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也是正确的——可以为进攻澳大利亚,扫平道路。但以印度为重点,就属于分不清主次了。
不管日本了,苏德战场才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正文 第131章[全]
42年的夏天,中德关系陡然亲密起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各方面,都酝酿着展开进一步合作。
几番使节往来,中德之间终于签署了秘密条约。条约与其说是中德结盟,不如说是中德瓜分苏联的协议。由于双方都有诚意,协议的签署过程很简单,基本是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偏东偏南的亚洲部分归中国,偏西偏北的欧洲部分归德国,中国额外争取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为中心的一片领土。
这样一来,乌拉尔工业区除了乌法外的所有重要城市,都落入中国手里。
苏联的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欧洲,中国得到的仅为九牛一毛。德国人现在深陷泥足,急需中国帮助,中国占一点儿小便宜,还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这也算不上占便宜。巴库油田可不属于欧洲部分,它的位置在高加索山以南,属于亚洲领土。
因为知道德国绝对不会放弃巴库,中国指出其位于亚洲部分——应属于中国,主动放弃了对那里的要求。转而要求的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地区,作为补偿。那里就两座城市稍微富裕些儿,面积倒没有多大,不到一万平方公里。
这个交换德国人不吃亏,尽管德国人不会这么说的,却爽快地答应了。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块领土。这里是哈萨克人的传统牧地,中国提出了确凿证据,双方没有发生争议。
德军在41年的死伤超过120万,战果再辉煌,也弥补不了损失。然,战争进展到如此地步,苏德两国必须分出胜负,希特勒也没有退路了。
42年春,两国都调兵遣将,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希特勒这回把进攻方向选在了南方。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斯大林格勒就是莫斯科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要道。
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能够沉重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建立一条直接通向中国的战略通道。使德国从中国获得的战略物资,可以直接运抵苏德战场。这对德军是极为有利的。
德国人知道斯大林格勒重要,苏联人也清楚。于是乎,一场围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就此展开了。
5月下旬,希特勒出动160万德军,兵分两路。两路大军再次兵分两路"奇"书"网-Q'i's'u'u'.'C'o'm",一路向高加索进军,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德军的攻势,在初期总是势如破竹,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也显示了德军与苏军战斗力上的差距。
7月初,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外围,将其团团包围。德军没有强行进攻,来德军也需要时间休整一下,德国人纪律性强,可也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也需要休息。二来嘛,是时候,该中国上场了。
责话自然无法说服另一派,印度兵是缺乏训练,澳大利亚兵不也如此。印度兵力现在就过百万了,那是一百多万人,就算一百只万羊,也不是轻易取胜的。再说,澳大利亚的武装只会越来越强大,现在不进攻,将来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
日军胜利的太快,后续进攻计划还没有完善,必然会产生分歧。这种争论,不会有结果。好在短期内,日军也需要进行调整,在占领区建立行政体系,为下一步行动准备作战物资。
很快,事态的发展,结束了日本军部的争论。
英国人的殖民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在殖民地的统治一贯主张分而治之,手段老练而有效。简单说,就是扶持人数较少,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些人一来得了好处,二来处于弱势,依赖于英国人的扶持,就会自发地维护英国的统治。
在印度,英人也是如此施为。他们选择扶持穆斯林,印度军队的士兵主要来自于穆斯林,以穆斯林压制印度教徒。效果确实不错,印度已经几十年没有成气候的反抗了。
不过,随着日军攻势的顺利进行,短短几月内,日本已占据了广大的领土,印度也不由得人心浮动起来。如何面对这些亚洲同胞,这是个问题。
印度的激进派势力很弱的,欢迎日本人前来,推翻英国统治的寥寥无几。主流是以甘地为代表的不抵抗主义者,既不支持英国的抵抗,也不支持日军的进攻。但是,所有这些势力有一个要求是一致的——成立一个独立的民族政府。
这个条件是英国人绝对不会接受的。
为了平息印度人的不满,英国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于41年10月间去印度,试图找到一种使英国和印度双方领袖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英国的条件很明确——“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这个建议远远不能满足甘地等人的要求,谈判以失败告终。
英印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的特派代表路易斯·约翰逊来到印度。美国人的意见直截了当——他支持印度自治。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私下通信中,劝告丘吉尔采取果断的行动,让印度完全独立,丘吉尔断然拒绝。
前文曾经说过,美国人与英国人在许多方面是有分歧的。尤其是殖民主义上,美国民众不愿意成为殖民主义者的帮凶。
《大西洋宪章》第三条规定,“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美国人以为,这包括了全世界;英国人则认为,只适用于欧洲。
美国没有多少殖民地,采取的形式是扶持亲美势力,谋取经济利益。而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采用的是直接统治,强行掠夺。两国的利益述求不同,自然会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一句话,人都以对己有利者为正义。
再说直白些儿,英国政府每年在印度获得的最直接收益数以亿计,请注意,单位是英镑。其他的利益不必多说,就冲这,英国也不会同意。而印度独立后,美国与英国在此的地位就平等,甚至美国凭借实力,会取得更多的优待。
因此,两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总之,美国与英国人在此事的处理上,颇有几分不愉快。
不管怎么考虑的,美国人的态度,客观上鼓舞了印度人争取独立的决心。
甘地和国大党就发动了一场不合作运动,3月,英国人逮捕了甘地和数千名国大党党员。印度局势骤然紧张起来,骚乱绵延到印度各地。一场革命似乎就要发生了。
日军自不会放弃此天赐良机,呃,日本人称为“天佑”。进攻的方向,也就由此确定下来了。
为了在赶在5月中旬的雨季来临前,结束战斗。3月下旬,日军就匆匆忙忙地兵分两路,一路都是陆军,从缅甸奇袭印度英帕尔;一路是以海军为主力,进攻恒河口,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
如果顺利,就以此为基地,进攻加尔各答,并向纵深发展,切断印度与印缅防线的联系,进而两面夹击,占领阿萨姆邦和孟加拉。
日军陆军的进攻初期极为顺利,轻易攻克了防守松懈的科希马,这里距迪马普尔只有50公里,迪马普尔是加尔各答—阿萨姆铁路重要的一站。
印度是英国在南亚的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殖民地,是英国人的命根子,素有“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之称。英国人这下子可急了。
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赶忙采取紧急措施,从各地空运援军到那里加强防御,共调集第7印度师、第5印度师、英军第33军等十余万部队,前往增援。英国人在此次战斗中,增援迅速,作战顽强,倒显示出几分老牌帝国的风范。
随后,战斗就激烈起来。
鬼子的战事,咱们简短截说。
3月27日,山本五十六率领联合舰队再次出击,在孟加拉湾重创了英国印度洋舰队。使战事急转直下,向不利于英国的方面发展。
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日军先后攻克英帕尔、吉大港和加尔各答,震动了印度和英国。
日本人宣称“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并声称“战后同意印度人的独立”,取得了部分印人的支持。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从德国来到日本,招募印度侨民,组成了二千余人的“印度国民军”,号称1个师,自任师长,配合日军作战。
印度国民军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但熟悉地形,知根知底,又善于煽动,使印度的骚乱迅速发展,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随之动摇。
雨季一过,日军延续了对印度的攻势。英军在印度起义者的包围之中,处处挨打。
七月,日军已经席卷了孟加拉,包围了瓦拉纳西——位于恒河平原中部。
我得知这个消息,却笑了。
怎么形容呢?
日本人还真是小家子气,或者说,不明大局。
现如今,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战争会削弱各参战国,欧战之后,不少国家借机独立。这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样如此。
换句话说,日本如果不能向澳大利亚大量移民,那所做的一切,就都是无用功。
日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澳大利亚。进攻印度,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也是正确的——可以为进攻澳大利亚,扫平道路。但以印度为重点,就属于分不清主次了。
不管日本了,苏德战场才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正文 第131章[全]
42年的夏天,中德关系陡然亲密起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各方面,都酝酿着展开进一步合作。
几番使节往来,中德之间终于签署了秘密条约。条约与其说是中德结盟,不如说是中德瓜分苏联的协议。由于双方都有诚意,协议的签署过程很简单,基本是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偏东偏南的亚洲部分归中国,偏西偏北的欧洲部分归德国,中国额外争取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为中心的一片领土。
这样一来,乌拉尔工业区除了乌法外的所有重要城市,都落入中国手里。
苏联的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欧洲,中国得到的仅为九牛一毛。德国人现在深陷泥足,急需中国帮助,中国占一点儿小便宜,还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这也算不上占便宜。巴库油田可不属于欧洲部分,它的位置在高加索山以南,属于亚洲领土。
因为知道德国绝对不会放弃巴库,中国指出其位于亚洲部分——应属于中国,主动放弃了对那里的要求。转而要求的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地区,作为补偿。那里就两座城市稍微富裕些儿,面积倒没有多大,不到一万平方公里。
这个交换德国人不吃亏,尽管德国人不会这么说的,却爽快地答应了。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块领土。这里是哈萨克人的传统牧地,中国提出了确凿证据,双方没有发生争议。
德军在41年的死伤超过120万,战果再辉煌,也弥补不了损失。然,战争进展到如此地步,苏德两国必须分出胜负,希特勒也没有退路了。
42年春,两国都调兵遣将,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希特勒这回把进攻方向选在了南方。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斯大林格勒就是莫斯科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要道。
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能够沉重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建立一条直接通向中国的战略通道。使德国从中国获得的战略物资,可以直接运抵苏德战场。这对德军是极为有利的。
德国人知道斯大林格勒重要,苏联人也清楚。于是乎,一场围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就此展开了。
5月下旬,希特勒出动160万德军,兵分两路。两路大军再次兵分两路"奇"书"网-Q'i's'u'u'.'C'o'm",一路向高加索进军,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德军的攻势,在初期总是势如破竹,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也显示了德军与苏军战斗力上的差距。
7月初,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外围,将其团团包围。德军没有强行进攻,来德军也需要时间休整一下,德国人纪律性强,可也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也需要休息。二来嘛,是时候,该中国上场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