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作者:白竹猪    更新:2021-11-25 10:35
  芮恩施很快领会到我的意图。随后,发生了“军事观察员”事件,中国中断了对俄罗斯临时政府的物资补给。这样一来,不光俄罗斯着急,就是美国也很急的。一方面,美国是希望镇压苏维埃;另一方面,美国也投入了不少资金物资,利益攸关的。
  美国国务院立刻去电,询问中苏间有无问题,要求芮恩施从中调解,不要影响作战。芮恩施一见电报,就苦笑了。他回电给国务院。
  “……董正朝声称,中国没有与苏俄达成协议,应该是可信的。然而,中苏之间,想必存在某种默契……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别,董不会支持苏俄……但是,中国一定希望,两个俄罗斯同时存在……”
  然后,芮恩施就开始了紧张的调节工作。中国方面很给面子,并没有刻意制造障碍,但从事情发生,中俄之间交涉,到美国参与调节,七天已经过去了。然后,中俄谈判困难重重,再赶再着急,也需要双方能够接受,谈判时常停滞,最终只耗时十六天,就达成协议,实在很短暂了。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由于物资补给恢复供应的时间不确定,开辟第二战场的白军不得不推迟了五天,白军的进攻也由于弹药缺乏,被迫放缓了几天。整个作战受影响的时间很短暂,历来的估计,都是三~五天,最多一周。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红军主力撤退,俄罗斯内战还会持续下去。
  日本在这次“哈萨克”外交中,基本保持了中立,略偏向中国的态度。兴亚投资如愿以偿,取得了大庆石油的部分油田,目前年产量大约在五十万吨左右。鞍山钢铁也已经正式投产,年产钢铁一百二十万吨。此外,两项投资,都在进行扩建工程。中日间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在中亚捡了这么大个便宜,日本很是羡慕,却也知道插不上手。
  加上,日本还占着库页岛,正热火朝天地开采其上丰富的煤矿。这是日本迟迟不能与俄罗斯达成协议的重要原因。一旦达成协议,就等于承认库页岛是中国的。日本当然不愿意,但日本又不想破坏日益密切的中日关系——这对日本也极重要。中国几乎是日本唯一的海外市场,并为之提供钢铁和石油。所以,日俄的谈判便一直拖了下去。
  按说,日本应该偏向中国,卖中国一个人情,惠而不费,以便日后在库页岛等问题上,中国能够作出一定的让步。然,日本却不能。
  这就牵涉到当时发生的另一件外交大事,华盛顿会议。
  1921年初,哈定当选美国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表示,希望与各国一起磋商,削减海军军备。稍后,英国外相贝尔福勋爵提出召开一个关于英日关系、美日关系、太平洋问题和战后海军竞赛的一揽子国际会议。这本来与中国没有什么关系,中国独立后,会议中不存在中国问题了。中国海军又很弱,无力,也无意干涉上述问题。
  但是,在中国的积极争取下,美国和日本都希望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中国还是参与了此次会议——中国参加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参加就是胜利,在实际问题上,并没有太多意见,唯一争取的就是把航母的吨位,由五万吨,提高到六万吨,最后也没用上。
  美国是希望提高中国地位,使中国能够牵制日本;日本则想明确对中国海军的限制,就像日本公开宣称的那样——“在太平洋上,中国海军也应当受到限制”。
  就是因为华盛顿会议中,日本为了在削减海军军备问题上取得英国的支持,日本才态度暧昧。不过,这也没有改变结局。
  1922年7月16日,美、英、日、法、意、中六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六国海军主力舰吨位为:美国525,000吨;大英帝国(包括各自治领)525,000吨;日本315,000吨;法国175,000吨;意大利175,000吨中国100,000吨。各签约国不得建造单舰吨位超过35,000吨的主力舰,主力舰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毫米)。华盛顿条约对五国海军航母的吨位限制为:美国135,000吨;英国135,000吨;日本81,000吨;法国60,000吨;意大利60,000吨;中国60,000吨。单艘航母吨位不得超过27,000吨,不得搭载8英寸(203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
  日本仍然只得到了美国、英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六层。但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这是日本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日本基本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就“在太平洋有一双绝对自由的手”。况且,根据中日同盟的约定,中日海军与美国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为8:10,满足了自身安全的需要。
  正文 第82章
  在别拉亚河,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失去了歼灭红军主力的机会。其后,虽奋起余勇,却为时已晚。图哈切夫斯基的到了喘息之机,迅速破坏铁路,一路后撤数百公里,在奥卡河重新构建了新防线。
  其间,俄罗斯临时政府主力某部追击速度过快,脱离了主力部队,图哈切夫斯基敏锐地发现这一战机,在下诺夫哥罗德地区主动设伏,一举消灭了一个半师,打扫了战场后,方从容撤离。此后,白军的追击部队,就谨慎多了。谨慎也就意味着速度慢,红军在白军的护送之下,安全撤退到新防线,并得到了苏俄新的支援,战场局势有了微妙的转折。
  得到了活动空间,图哈切夫斯基充分展示了他在战争上的天才,他利用多次小规模的战斗,提高红军的士气,并对新兵进行实战演练。就在白军为了无处不在的游击队而烦恼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开始了反击。在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出击过后,白军的左翼部队不知不觉已经与其他部队拉开距离。猛烈的进攻过后,是一次漂亮的围城打援。前来增援的右翼部队受到重创,只是在随后出发的主力部队的帮助下,才避免被全歼。
  经过漫长的战斗,白军士气本就不高,几次失败后更是低落,白军的攻势减弱了。红军在图哈切夫斯基的指挥下,打了几个胜仗,但白军的兵力仍倍于红军,面对小心谨慎的白军,红军也无力进攻。白军进攻乏力,红军无力进攻,战斗变成了消耗战。
  然而,形势明显向不利于白军的方向发展。
  红军最大的问题在于,俄罗斯大旱造成的粮食紧缺。现在,一年时间已经过去了,新粮食马上就要下来了,那些为了应付饥荒的杂粮甚至已经有了收获,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是个丰收年,饥荒眼看结束了。
  白军劳师远征,物资补给需要运送几百公里,沿途还有游击队不断破坏铁路,劫掠物资,袭击列车。红军在自己的根据地作战,与莫斯科近在咫尺,物资补给援兵源源不绝。每时每刻,红军到在强大,莫尔恰诺夫再三考虑过后,又请示了高尔察克之后,终于决定撤退。
  这个撤退的决定,是很出色的。作战讲究“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切不可恋战。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以此战为例。白军久战不下,从年初一直打到八月份,伤亡很大,又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官兵都产生了厌战情绪,士气低落。此消彼涨,红军的士气高昂,秋收后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物资补给,红军甚至还可以征一批兵。依此情况分析,就算很平庸的指挥官也会得出撤退的结论。
  然,实际情况是,十之八九的指挥官都会选择恋战。在这里,往往是战场外的因素影响了作战。
  莫尔恰诺夫长期指挥作战后,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计个人荣辱,作出恰当选择。蒋百里在分析此战时,给莫尔恰诺夫以很高的评价。蒋百里以为,仅此一事就可以把莫尔恰诺夫列为一流。
  白军撤退的时机把握极好,粮食未下,红军作战仍受到很大限制。而且,有着丰富经验的莫尔恰诺夫,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轮流后撤,交替掩护。面对这样“乌龟”式的防守,图哈切夫斯基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九月初,两军脱离战斗。
  俄罗斯被分裂成两个大体相当的部分,白军在东,红军在西。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久久不散。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眼里,文治就不如武功。
  我在第一届任期内,就收回中国失地一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稳定了蒙古局势,为中国取得中亚,开疆拓土四百万平方公里。
  内政也卓有成效,“土地村有”和《宅地法》的实施,农民受益匪浅;《劳动法》、《工伤抚恤条例》的落实,为工人提供了保障;普及教育和社会福利,影响更是遍及全国。
  文治武功,极一时之盛。
  虽然国民党攻击我执政以来,内债外债翻两番,成几倍增长,却也无法动摇民主党如日中天的大好局面。
  1923年4月,民主党在大选中再次大获全胜,取得参众两院绝对多数。
  同月,我第二次当选总理,继续我的执政生涯。
  有多年的执政经验,我自是驾轻就熟,陆续在国内推行了几项新政策,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不过,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俄罗斯,一切也到了结束的时候。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俄罗斯一分为二,将会长期持续下去的时候,形势却出乎意料的急转直下。
  军事化的独裁,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政权。这个,我们可以用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