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作者:白竹猪 更新:2021-11-25 10:35
但由于苏维埃政权把所有外资都收归国有,西方国家和苏俄断绝了外交关系。革命策略十分灵活的列宁找来了高尔基,让他组织一个非官方团体向西方求援。
高尔基本来正在为被契卡关押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求情,现在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列宁提出释放一些著名知识分子,以增强这个委员会的民间性质,列宁只好答应。于是,一大批下狱的知识分子和前政府人士被释放,其中甚至包括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儿。他们组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全俄拯救饥饿委员会”。
七月十三日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就通过各种途径和西方接触。高尔基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救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的国家”。高尔基清楚地知道,假如他说“世界上第一个工人的祖国”,是不会得到响应的。
与此同时,高尔察克也组织人员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不要支持“把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关进监狱的政权”,要求把支援的粮食交给俄罗斯政府分配。这样一来,双方围绕这批粮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损人不利己,不是中国人的专长,俄罗斯人把这发挥得淋漓尽致。俄罗斯临时政府虽然没有得到美国承认,高尔察克可是美国承认的,但其控制区域太小,美国政府迟迟不能够作出决定。
而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却在这个时候,依靠中国提供的粮食和军火,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他们出动了飞机撒下大量传单,宣传“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宣传“劳动法”,宣传“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此次的传单上面往往有带有一小块饼干,并用黑体字宣传“白军到了有饭吃”什么的。没有任何民众,能够在面临饿肚子,并且快要饿死的时候,会去选择主义的。白军的进攻很是顺利,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大力支持。呃,不对,俄罗斯人民说不上欢呼雀跃,只是愿意接受,不加抵抗而已。不过,到处都有俄罗斯人,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白军——会得到足以供应全家人生活的粮食,而不是每天一点儿救济粮。
正文 第75章
俄罗斯大旱,我是知道的。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句名言我小时候就听说过,觉得这话挺好玩。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列宁的卫士长手持机关枪,下乡“征集”粮食前,对妻子说的话。这个印象似乎是来自一篇文章。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文章里描述的,美国1921年对苏俄提供的粮食援助,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我看了感觉西方确实比东方珍重生命——虽然珍重的只是白人的生命,但总比不珍惜要强——然我更遗憾援助不是支援中国的。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大旱,都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但对某些儿人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921年,中国的土地改革均已经完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加之,农业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除了少数受灾地区以外,中国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出现了全国粮食大丰收的可喜局面。
而中国答应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的贷款,还有3000万元,没有兑现。所以,高尔察克就要求,中国履行诺言,提供这笔贷款。并提供了清单,要求用粮食、军火和现金来支付。中国同意了这一要求,相应的,中国也提出了条件。贷款是以俄罗斯的矿山和西伯利亚铁路的部分路权作为抵押的,现在中国要求其确认这一诺言。另外,中国还对原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等地区的权益,提出了要求。
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是中亚的三个国家。其中,浩罕汗国于1876年已经被俄罗斯吞并;而其余两国则是俄罗斯的附庸国,分别在1920年和1921年年初,才被苏俄红军推翻,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三国的领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以西,一直延伸至里海边上,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也很重要。通过这里,我甚至可以建一条铁路,到达中东地区,甚至经伊朗直达欧洲。
高尔察克对此自然不会高兴。但是,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他已经重新组建了一支规模更大更强的军队,又适逢苏俄大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难以舍弃。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是在当初,我提出这样的要求,高尔察克一定会拒绝。现在总算有了胜利的希望,高尔察克如何能够放弃。反复权衡利弊之后,高尔察克最终还是咬着牙,答应了这一要求,秘密签署了《中俄附属条约》。本来已经缓和的中俄关系,又回到了冰点。
然后,中国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了六十万吨粮食——价值八百万中国元,又提供了大批的军火弹药——价值一千五百万元,及七百万元的资金。
虽然中国提供的粮食,都是储藏几年的旧粮和粗粮。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但俄罗斯现在粮食比什么都宝贵,顾不上这许多。
1920年7月末,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对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展开了攻势。依靠中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很快攻克了巴尔瑙尔和新西伯利亚,把战斗推进到鄂木斯克。
巴尔瑙尔的土地政策,受到了当地普通农户的欢迎,而红军占领后,这些政策很快受到冲击,反抗农户还品尝了红色恐怖的滋味。所以,在这些地区,民众对俄罗斯临时政府很是支持。同样,返回的白军对参加革命者,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严厉打击参加工人稽查队,支持红军,支持苏维埃的人。抵抗者本人会被枪毙,家属会被流放。就算不抵抗,也会被投入监狱,严厉惩处。同时,白军所到之处,也把“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的政策贯,彻实施下去,把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减免农税。这些政策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稍后,俄罗斯临时政府军与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围绕鄂木斯克,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在此种情况下,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援助苏维埃,要求赫伯特·胡佛担负起“支持苏维埃”、“支持共产主义”、“支持第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等名义,是没有可能发生的。美国提出苏俄释放美国人质,美国援助一批粮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也没有达成协议。
十一月末,白军全力以赴,集中了所有军队,历经三个月的战斗,在粮食和大炮的围攻下,终于重创了红军东南方面军,攻克鄂木斯克;并顺势直入,接连攻克秋明、托博斯克、库尔干等城市,把战线恢复了到1920年初的形势。
大批粮食的供应,迅速稳定了局势。白军疯狂的镇压,让无数人家破人亡。
这种镇压,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行动。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红军大批的屠杀白军俘虏,白军则的将所抓的红军俘虏头向下活埋,两军早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很多白军军官、老兵的家属,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现在他们把同样的措施,用在了红军家属,及支持红军者,甚至据说支持红军者身上。俄罗斯临时政府无力,也无意阻止这种行动。只是在重新控制地区,贯彻执行了税收减免,土地分配等政策,以争取民心。
同时,“军功赏罚令”被切实执行。虽然由于地域不佳,控制区域不足,在征求意见后,只对愿意接受此处土地,并排名在前的的部分白军官兵,执行了奖赏。然,“军功赏罚令”的落实,仍然极大的激发了白军的作战勇气。
而且,白军用粮食为代价,招募了很多人为之工作。无数人为了养家糊口,加入到白军之中,他们修整道路,运输物资,加紧生产,甚至不计生死,英勇奋战。
1922年年初,白军再次攻入乌拉尔山区以西,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
早些时候,俄波战争刚刚结束。
1920年9月,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俄波战争。10月7日,波军进占基辅。10月26日,红军西南方面军转入反攻。12月4日,红军西方面军转入反攻。同时,立陶宛加入苏俄一方对波宣战,史称立波战争。1922年初,波军占领维尔诺(即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立陶宛宣布停火,但坚持维尔诺是立陶宛不可分割的首都。
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损失兵力高达20万,波军转入反攻。但由于双方消耗巨大,两国不得不宣布停战。1921年4月,波兰与苏俄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但是,等到正式签约的9月,苏俄形势却变的十分不妙。首先俄罗斯大旱,极大的削弱了苏俄的国力。其次白军大军反攻,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被困鄂木斯克,损失很大。
于是,波兰的态度,就变的很微妙了。
1921年10月,双方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列宁是个很明智的人,苏俄再次作出了让步,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部,苏俄不干涉波兰与立陶宛间的分歧。依靠妥协,苏俄暂时取得了西线的和平。
稍后,鄂木斯克失守,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几被歼灭。高尔察克又杀过来了,这一次他率领了更多的军队。列宁再次发出号召,“一切为了东线”,“全力粉碎高尔察克”。苏俄竭尽全力,集中兵力,又招募了大批工农加入红军,并四处搜刮粮食,好不容易才把白军挡在伏尔加河一线。
高尔基本来正在为被契卡关押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求情,现在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列宁提出释放一些著名知识分子,以增强这个委员会的民间性质,列宁只好答应。于是,一大批下狱的知识分子和前政府人士被释放,其中甚至包括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儿。他们组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全俄拯救饥饿委员会”。
七月十三日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就通过各种途径和西方接触。高尔基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救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的国家”。高尔基清楚地知道,假如他说“世界上第一个工人的祖国”,是不会得到响应的。
与此同时,高尔察克也组织人员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不要支持“把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关进监狱的政权”,要求把支援的粮食交给俄罗斯政府分配。这样一来,双方围绕这批粮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损人不利己,不是中国人的专长,俄罗斯人把这发挥得淋漓尽致。俄罗斯临时政府虽然没有得到美国承认,高尔察克可是美国承认的,但其控制区域太小,美国政府迟迟不能够作出决定。
而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却在这个时候,依靠中国提供的粮食和军火,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他们出动了飞机撒下大量传单,宣传“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宣传“劳动法”,宣传“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此次的传单上面往往有带有一小块饼干,并用黑体字宣传“白军到了有饭吃”什么的。没有任何民众,能够在面临饿肚子,并且快要饿死的时候,会去选择主义的。白军的进攻很是顺利,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大力支持。呃,不对,俄罗斯人民说不上欢呼雀跃,只是愿意接受,不加抵抗而已。不过,到处都有俄罗斯人,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白军——会得到足以供应全家人生活的粮食,而不是每天一点儿救济粮。
正文 第75章
俄罗斯大旱,我是知道的。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句名言我小时候就听说过,觉得这话挺好玩。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列宁的卫士长手持机关枪,下乡“征集”粮食前,对妻子说的话。这个印象似乎是来自一篇文章。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文章里描述的,美国1921年对苏俄提供的粮食援助,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我看了感觉西方确实比东方珍重生命——虽然珍重的只是白人的生命,但总比不珍惜要强——然我更遗憾援助不是支援中国的。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大旱,都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但对某些儿人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921年,中国的土地改革均已经完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加之,农业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除了少数受灾地区以外,中国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出现了全国粮食大丰收的可喜局面。
而中国答应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的贷款,还有3000万元,没有兑现。所以,高尔察克就要求,中国履行诺言,提供这笔贷款。并提供了清单,要求用粮食、军火和现金来支付。中国同意了这一要求,相应的,中国也提出了条件。贷款是以俄罗斯的矿山和西伯利亚铁路的部分路权作为抵押的,现在中国要求其确认这一诺言。另外,中国还对原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等地区的权益,提出了要求。
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是中亚的三个国家。其中,浩罕汗国于1876年已经被俄罗斯吞并;而其余两国则是俄罗斯的附庸国,分别在1920年和1921年年初,才被苏俄红军推翻,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三国的领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以西,一直延伸至里海边上,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也很重要。通过这里,我甚至可以建一条铁路,到达中东地区,甚至经伊朗直达欧洲。
高尔察克对此自然不会高兴。但是,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他已经重新组建了一支规模更大更强的军队,又适逢苏俄大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难以舍弃。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是在当初,我提出这样的要求,高尔察克一定会拒绝。现在总算有了胜利的希望,高尔察克如何能够放弃。反复权衡利弊之后,高尔察克最终还是咬着牙,答应了这一要求,秘密签署了《中俄附属条约》。本来已经缓和的中俄关系,又回到了冰点。
然后,中国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了六十万吨粮食——价值八百万中国元,又提供了大批的军火弹药——价值一千五百万元,及七百万元的资金。
虽然中国提供的粮食,都是储藏几年的旧粮和粗粮。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但俄罗斯现在粮食比什么都宝贵,顾不上这许多。
1920年7月末,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对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展开了攻势。依靠中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很快攻克了巴尔瑙尔和新西伯利亚,把战斗推进到鄂木斯克。
巴尔瑙尔的土地政策,受到了当地普通农户的欢迎,而红军占领后,这些政策很快受到冲击,反抗农户还品尝了红色恐怖的滋味。所以,在这些地区,民众对俄罗斯临时政府很是支持。同样,返回的白军对参加革命者,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严厉打击参加工人稽查队,支持红军,支持苏维埃的人。抵抗者本人会被枪毙,家属会被流放。就算不抵抗,也会被投入监狱,严厉惩处。同时,白军所到之处,也把“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的政策贯,彻实施下去,把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减免农税。这些政策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稍后,俄罗斯临时政府军与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围绕鄂木斯克,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在此种情况下,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援助苏维埃,要求赫伯特·胡佛担负起“支持苏维埃”、“支持共产主义”、“支持第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等名义,是没有可能发生的。美国提出苏俄释放美国人质,美国援助一批粮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也没有达成协议。
十一月末,白军全力以赴,集中了所有军队,历经三个月的战斗,在粮食和大炮的围攻下,终于重创了红军东南方面军,攻克鄂木斯克;并顺势直入,接连攻克秋明、托博斯克、库尔干等城市,把战线恢复了到1920年初的形势。
大批粮食的供应,迅速稳定了局势。白军疯狂的镇压,让无数人家破人亡。
这种镇压,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行动。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红军大批的屠杀白军俘虏,白军则的将所抓的红军俘虏头向下活埋,两军早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很多白军军官、老兵的家属,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现在他们把同样的措施,用在了红军家属,及支持红军者,甚至据说支持红军者身上。俄罗斯临时政府无力,也无意阻止这种行动。只是在重新控制地区,贯彻执行了税收减免,土地分配等政策,以争取民心。
同时,“军功赏罚令”被切实执行。虽然由于地域不佳,控制区域不足,在征求意见后,只对愿意接受此处土地,并排名在前的的部分白军官兵,执行了奖赏。然,“军功赏罚令”的落实,仍然极大的激发了白军的作战勇气。
而且,白军用粮食为代价,招募了很多人为之工作。无数人为了养家糊口,加入到白军之中,他们修整道路,运输物资,加紧生产,甚至不计生死,英勇奋战。
1922年年初,白军再次攻入乌拉尔山区以西,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
早些时候,俄波战争刚刚结束。
1920年9月,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俄波战争。10月7日,波军进占基辅。10月26日,红军西南方面军转入反攻。12月4日,红军西方面军转入反攻。同时,立陶宛加入苏俄一方对波宣战,史称立波战争。1922年初,波军占领维尔诺(即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立陶宛宣布停火,但坚持维尔诺是立陶宛不可分割的首都。
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损失兵力高达20万,波军转入反攻。但由于双方消耗巨大,两国不得不宣布停战。1921年4月,波兰与苏俄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但是,等到正式签约的9月,苏俄形势却变的十分不妙。首先俄罗斯大旱,极大的削弱了苏俄的国力。其次白军大军反攻,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被困鄂木斯克,损失很大。
于是,波兰的态度,就变的很微妙了。
1921年10月,双方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列宁是个很明智的人,苏俄再次作出了让步,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部,苏俄不干涉波兰与立陶宛间的分歧。依靠妥协,苏俄暂时取得了西线的和平。
稍后,鄂木斯克失守,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几被歼灭。高尔察克又杀过来了,这一次他率领了更多的军队。列宁再次发出号召,“一切为了东线”,“全力粉碎高尔察克”。苏俄竭尽全力,集中兵力,又招募了大批工农加入红军,并四处搜刮粮食,好不容易才把白军挡在伏尔加河一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