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作者:白竹猪 更新:2021-11-25 10:35
顾维钧真是不会办事,年轻人要勇于承担责任嘛,这样的事情,自己作主也就是了,我也不会怪你的。什么事情,都推到我这里,让领导怎么想你呢?
转念一想,我不由呲笑出声,顾维钧,那是什么样的人,会对我忠心耿耿,积极主动替我背黑锅?
如果没有我的话,顾维钧会借未婚妻张氏的力,出国留学;然后,抛弃未婚妻张氏,转而娶了唐绍仪的女儿,走上从政之路;妻子死后,又娶了个富婆,收进了500万英镑的随嫁钱。这么一个聪明人,怎么会为我背这个黑锅。年纪轻轻,顾维钧已经作到联省外交司长,未来几十年里,更进一步,也不是什么奢望,他怎么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迁怒,这绝对是迁怒!
……
恼怒过后,问题依然存在。
日本遭到这么严重的打击,如果连象征性赔款都没有,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
在日俄战争胜利后,签署的《朴次茅斯和约》中,日本没有获得民众预期的巨额赔款,结果导致了“日比谷烧打事件”——失望的东京民众焚烧了日比谷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外相官邸、国民新闻社和派出所。首相桂太郎也受到了暗杀的威胁,以致去小妾的外宅寻欢时,不得不由军队开道护送。后来,桂太郎内阁以倒台告终。
如果,日本这次签署的和约,连象征性赔款都没有。胆敢支持签署条约的日本内阁成员,等待他的,必然是,日本“爱国志士”前仆后继的“锄奸”行动,而不仅仅是“暗杀的威胁”。日本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约。
从开始,我就知道,象征性赔款,是我不得不支付的。
所以,当这个要求,送到我这里后,我更为不满的。
在欧战中,日本的外债由19亿日元降为16亿日元,对外债权却由8.1亿日元猛增到43.7亿日元。注意,这只是外债的变化,日本国力的增强更是十倍于此。
而联省对此早有准备,改革农业生产,大力投资工业。从归来的那一刻起,从国内,到美国,再到安庆,我们兄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想而知,联省从欧战中获得的收益,必然会超过日本。要我会放弃?我舍不得,我怎么可能放弃?!
这么大的利益,由不得我不低头。然,要赔款给日本,我怎么想,怎么不舒服。
10月23日,顾维钧与日置益签署了名为《中日青岛和约》。剥去那些华丽的辞藻,核心意思有两条:日本承认中德之间的约定,日方不干涉青岛问题;中方为其间冲突负部分责任,赔偿日方损失500万元——约合日元300万。
日本要求的赔款并不是没有依据,日本损失的舰艇,就价值超过一亿元,加之,七千余人战死/失踪,要求的赔款一亿日元,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联省作为战斗的胜利者,虽然还没有赢得战争,却也绝对不会按价赔偿日本损失的。归根到底,这只是象征性赔偿。
我指示顾维钧,面子已经没有了,里子多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对于日置益提出的500万日元的赔偿,顾维钧借口是中国赔偿,应当使用中国的货币,当然,500这个数字不错,就不用改了。生生把赔款改成了300万日元——顾维钧如果去菜市场砍价,一定是把好手。
这段日子里,我与日置益初步达成协议,秘密约定:如果军政府能够统治中国,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结为同盟;同时,我将给予日本贸易最惠国的待遇。
这东西,只是个意向,没有具体的条件,双方默契于心,约定到时候详谈。
几天后,日置益前来与我告辞。我再次请他喝茶,这次是武夷大红袍。我诚挚的对日置益的安全,表示了关心。日置益看了看我诚挚的表情,笑着感谢了我的关心。当然,日置益的笑容有点儿苦涩。
《中日青岛和约》的详细内容,传回日本国内以后。日置益在日本国内就出了名了,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无数的人声称要“讨灭国贼”。所以,日置益签约后,短期内,是不准备回国了。此次离开安庆,日置益会到北京去,接替小幡,与袁世凯谈判。我私下揣测,如果日置益不能狠宰袁世凯一刀,后果勘忧呀。袁世凯恐怕要提前签署《二十一条》了。
在我的预计之中,《青岛和约》签署后,我将受到非常大的舆论压力。然而,《青岛和约》在议会内没有任何阻力,一次就通过了;社会舆论,也对我出乎意料的宽容。《安庆日报》就不说了,民主党的机关报,自然不会对我过于严厉。就是《申报》、《安徽时报》,对我也没有意料之中的批评。反而,觉得我干的不错,《青岛和约》是个基本公平的条约。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回过味来。现在的中国,被人欺负数十年,早就没有了泱泱大国的架子。中国人对政府的期望,是很低的,所以,我签了一个在后世,足以称之为卖国条约的东西,时人却觉得,我干的不错。只有我却对此耿耿于怀,不能释然。
于是,不和谐的声音也就愈发刺耳了。批评的声音始终是存在的,北京、广州,以及安庆本地,都有。只是,在联省范围内,并不是舆论的主流。在北京,大肆批评的声音,只持续了不长时间——日本提前完成了《二十一条》,目前正逼着袁世凯签约。可以预计,这份条约,要比《青岛和约》严厉许多许多,袁世凯不能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在安庆彬彬有礼,很有涵养的日置益,却在北京厚颜无耻的对中方谈判代表陆成祥说:“目前的世界危机,将迫使我国采取影响深远的行动。当一个珠宝店着了大火的时候,要住在珠宝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几个珠宝,是办不到的。”
只有广州的批判之声不绝,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找死,还没有接受教训,看我怎么玩死你。
1914年8、9月间,孙小山接受了田中义一的大笔款项,在广东组织了护国军,准备北伐。其时,国防军正与日军对峙青岛。所以,国民革命党内部也有分歧,广东都督陈炯明坚决不同意。因为这种种原因,北伐并没有成行——我以为,“中日之间,最终没有开战,国防军分毫未损”,也是重要原因。
1915年年初,联省议会组织了特别法庭,根据此事,要求孙出庭受审。在孙拒绝出庭,并拒绝派辩护人为之辩护的情况下,特别法庭缺席判决孙叛国罪名成立。联省据此,要求广东政府交出孙。孙被迫出走香港,辗转前往日本——我总觉得孙与日本有勾结。
1915年2月,袁世凯在百般挣扎过后,终于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说起来,北京政府袁世凯这两年的境况,可不是很好。二次革命战败后,袁世凯拟定了一个庞大扩军计划。然,北京没钱。北京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各地政府基本就是前清政府的延续;善后大借款到手760万英镑,合8400万袁大头,在二次革命中花的差不多了。历史上,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交通部,也就是铁路。但是,现在重要的铁路,大都掌握在联省手里,联省要从中分润多一半。可以说,北京命脉实操于联省之手,我自然不会让北京有多余的钱款整编军队。尽管我没有向北方进攻的意思,但袁是不会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这一年多来,北京政府是靠着关税支持,重新编制武装了12个师、16个混成旅的军队。北洋军编制人数少,一师仅一万二、三,一混成旅六千多,总共不过二十四、五万。然,关税不是控制在我手里,就是控制在英国人手里,洋主子的脸色很难看的。
强迫国会选举自己成为总统后,袁害怕国民党与联省勾结,迅速解散了国民党。只是迫于联省的威胁,袁没有解散国会。但由于国民党议员被免职,国会不足法定人数,已经陷于瘫痪状态。然而,没过几个月,袁又后悔了,联省与国民党闹翻了。
再后来,日本在青岛没有达成预计目标,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北和北京政府。日本用支持称帝来引诱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独占满蒙的《二十一条》。客观地说,袁世凯此时是极需要外国的支持的,袁世凯也是很想称帝的。但《二十一条》实在太苛刻了。袁试图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形势却已经不同了。
1914年年中,日本的财政状况十分糟糕,欧战开始后,贸易中断,更是雪上加霜。这时候,各国的一致要求,是日本政府无法不加以考虑的。然后,国防军的大阅兵,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轰动。日本对中国的情况是最关心的,中国是它唯一可能的殖民地。日本报纸连篇累牍,对阅兵和演习进行了跟踪报道。稍后,欧洲庞大的农产品和军用物资需求,使日本的财政状况大有好转。日本政府却限于自身实力不足,不得不与我和谈。而北方的情况则是另一个样子,北洋军的装备、训练、士气,都远不如国防军,其实力不足以为依靠。而欧洲各国又深陷战争,无力做外交之外的干预。此时此刻,唯一的办法,就是国防军北下。这样的情况,却是袁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
迫不得已,袁世凯就把条约内容泄露给报纸,想借用舆论的力量。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全国上下是一片反对之声。这时候,日置益又强硬的要求袁世凯,限制反日言论。于是乎,袁世凯不得不限制北方的言论。
转念一想,我不由呲笑出声,顾维钧,那是什么样的人,会对我忠心耿耿,积极主动替我背黑锅?
如果没有我的话,顾维钧会借未婚妻张氏的力,出国留学;然后,抛弃未婚妻张氏,转而娶了唐绍仪的女儿,走上从政之路;妻子死后,又娶了个富婆,收进了500万英镑的随嫁钱。这么一个聪明人,怎么会为我背这个黑锅。年纪轻轻,顾维钧已经作到联省外交司长,未来几十年里,更进一步,也不是什么奢望,他怎么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迁怒,这绝对是迁怒!
……
恼怒过后,问题依然存在。
日本遭到这么严重的打击,如果连象征性赔款都没有,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
在日俄战争胜利后,签署的《朴次茅斯和约》中,日本没有获得民众预期的巨额赔款,结果导致了“日比谷烧打事件”——失望的东京民众焚烧了日比谷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外相官邸、国民新闻社和派出所。首相桂太郎也受到了暗杀的威胁,以致去小妾的外宅寻欢时,不得不由军队开道护送。后来,桂太郎内阁以倒台告终。
如果,日本这次签署的和约,连象征性赔款都没有。胆敢支持签署条约的日本内阁成员,等待他的,必然是,日本“爱国志士”前仆后继的“锄奸”行动,而不仅仅是“暗杀的威胁”。日本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约。
从开始,我就知道,象征性赔款,是我不得不支付的。
所以,当这个要求,送到我这里后,我更为不满的。
在欧战中,日本的外债由19亿日元降为16亿日元,对外债权却由8.1亿日元猛增到43.7亿日元。注意,这只是外债的变化,日本国力的增强更是十倍于此。
而联省对此早有准备,改革农业生产,大力投资工业。从归来的那一刻起,从国内,到美国,再到安庆,我们兄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想而知,联省从欧战中获得的收益,必然会超过日本。要我会放弃?我舍不得,我怎么可能放弃?!
这么大的利益,由不得我不低头。然,要赔款给日本,我怎么想,怎么不舒服。
10月23日,顾维钧与日置益签署了名为《中日青岛和约》。剥去那些华丽的辞藻,核心意思有两条:日本承认中德之间的约定,日方不干涉青岛问题;中方为其间冲突负部分责任,赔偿日方损失500万元——约合日元300万。
日本要求的赔款并不是没有依据,日本损失的舰艇,就价值超过一亿元,加之,七千余人战死/失踪,要求的赔款一亿日元,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联省作为战斗的胜利者,虽然还没有赢得战争,却也绝对不会按价赔偿日本损失的。归根到底,这只是象征性赔偿。
我指示顾维钧,面子已经没有了,里子多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对于日置益提出的500万日元的赔偿,顾维钧借口是中国赔偿,应当使用中国的货币,当然,500这个数字不错,就不用改了。生生把赔款改成了300万日元——顾维钧如果去菜市场砍价,一定是把好手。
这段日子里,我与日置益初步达成协议,秘密约定:如果军政府能够统治中国,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结为同盟;同时,我将给予日本贸易最惠国的待遇。
这东西,只是个意向,没有具体的条件,双方默契于心,约定到时候详谈。
几天后,日置益前来与我告辞。我再次请他喝茶,这次是武夷大红袍。我诚挚的对日置益的安全,表示了关心。日置益看了看我诚挚的表情,笑着感谢了我的关心。当然,日置益的笑容有点儿苦涩。
《中日青岛和约》的详细内容,传回日本国内以后。日置益在日本国内就出了名了,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无数的人声称要“讨灭国贼”。所以,日置益签约后,短期内,是不准备回国了。此次离开安庆,日置益会到北京去,接替小幡,与袁世凯谈判。我私下揣测,如果日置益不能狠宰袁世凯一刀,后果勘忧呀。袁世凯恐怕要提前签署《二十一条》了。
在我的预计之中,《青岛和约》签署后,我将受到非常大的舆论压力。然而,《青岛和约》在议会内没有任何阻力,一次就通过了;社会舆论,也对我出乎意料的宽容。《安庆日报》就不说了,民主党的机关报,自然不会对我过于严厉。就是《申报》、《安徽时报》,对我也没有意料之中的批评。反而,觉得我干的不错,《青岛和约》是个基本公平的条约。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回过味来。现在的中国,被人欺负数十年,早就没有了泱泱大国的架子。中国人对政府的期望,是很低的,所以,我签了一个在后世,足以称之为卖国条约的东西,时人却觉得,我干的不错。只有我却对此耿耿于怀,不能释然。
于是,不和谐的声音也就愈发刺耳了。批评的声音始终是存在的,北京、广州,以及安庆本地,都有。只是,在联省范围内,并不是舆论的主流。在北京,大肆批评的声音,只持续了不长时间——日本提前完成了《二十一条》,目前正逼着袁世凯签约。可以预计,这份条约,要比《青岛和约》严厉许多许多,袁世凯不能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在安庆彬彬有礼,很有涵养的日置益,却在北京厚颜无耻的对中方谈判代表陆成祥说:“目前的世界危机,将迫使我国采取影响深远的行动。当一个珠宝店着了大火的时候,要住在珠宝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几个珠宝,是办不到的。”
只有广州的批判之声不绝,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找死,还没有接受教训,看我怎么玩死你。
1914年8、9月间,孙小山接受了田中义一的大笔款项,在广东组织了护国军,准备北伐。其时,国防军正与日军对峙青岛。所以,国民革命党内部也有分歧,广东都督陈炯明坚决不同意。因为这种种原因,北伐并没有成行——我以为,“中日之间,最终没有开战,国防军分毫未损”,也是重要原因。
1915年年初,联省议会组织了特别法庭,根据此事,要求孙出庭受审。在孙拒绝出庭,并拒绝派辩护人为之辩护的情况下,特别法庭缺席判决孙叛国罪名成立。联省据此,要求广东政府交出孙。孙被迫出走香港,辗转前往日本——我总觉得孙与日本有勾结。
1915年2月,袁世凯在百般挣扎过后,终于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说起来,北京政府袁世凯这两年的境况,可不是很好。二次革命战败后,袁世凯拟定了一个庞大扩军计划。然,北京没钱。北京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各地政府基本就是前清政府的延续;善后大借款到手760万英镑,合8400万袁大头,在二次革命中花的差不多了。历史上,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交通部,也就是铁路。但是,现在重要的铁路,大都掌握在联省手里,联省要从中分润多一半。可以说,北京命脉实操于联省之手,我自然不会让北京有多余的钱款整编军队。尽管我没有向北方进攻的意思,但袁是不会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这一年多来,北京政府是靠着关税支持,重新编制武装了12个师、16个混成旅的军队。北洋军编制人数少,一师仅一万二、三,一混成旅六千多,总共不过二十四、五万。然,关税不是控制在我手里,就是控制在英国人手里,洋主子的脸色很难看的。
强迫国会选举自己成为总统后,袁害怕国民党与联省勾结,迅速解散了国民党。只是迫于联省的威胁,袁没有解散国会。但由于国民党议员被免职,国会不足法定人数,已经陷于瘫痪状态。然而,没过几个月,袁又后悔了,联省与国民党闹翻了。
再后来,日本在青岛没有达成预计目标,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北和北京政府。日本用支持称帝来引诱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独占满蒙的《二十一条》。客观地说,袁世凯此时是极需要外国的支持的,袁世凯也是很想称帝的。但《二十一条》实在太苛刻了。袁试图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形势却已经不同了。
1914年年中,日本的财政状况十分糟糕,欧战开始后,贸易中断,更是雪上加霜。这时候,各国的一致要求,是日本政府无法不加以考虑的。然后,国防军的大阅兵,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轰动。日本对中国的情况是最关心的,中国是它唯一可能的殖民地。日本报纸连篇累牍,对阅兵和演习进行了跟踪报道。稍后,欧洲庞大的农产品和军用物资需求,使日本的财政状况大有好转。日本政府却限于自身实力不足,不得不与我和谈。而北方的情况则是另一个样子,北洋军的装备、训练、士气,都远不如国防军,其实力不足以为依靠。而欧洲各国又深陷战争,无力做外交之外的干预。此时此刻,唯一的办法,就是国防军北下。这样的情况,却是袁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
迫不得已,袁世凯就把条约内容泄露给报纸,想借用舆论的力量。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全国上下是一片反对之声。这时候,日置益又强硬的要求袁世凯,限制反日言论。于是乎,袁世凯不得不限制北方的言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