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作者:二月河 更新:2021-11-25 09:19
你们不是要‘陛辞’吗?好,这就算是辞了。回家去好好想想朕的这些话,每人都写出一份请罪折子递进来让朕看,你们,全都给朕出去!”
皇上说,“这就算是辞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把他们全都免职呢?没准,那得看他们的请罪奏折写得如何,也还得看皇上是不是会对他们开恩。看着他们一个个灰溜溜地低着头走了出去,雍正又对门口站着的太监说:“你到内务府传朕的旨意,在这个门口立一块铁牌。写上:无论王公大臣,贵胃勋戚,不奉旨不得在此窥望,更不得擅自入内!还有,立刻从乾清门侍卫中抽调人来,做军机处的专职守护;再到户部去传旨,选派六名四品以上的官员,到这里来做军机章京。要不分昼夜,在此轮值承旨。”
雍正皇帝说一句,小太监答应一声。等皇上说完了,他利索地磕了个头,便飞也似的传旨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方苞一声未出,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着。雍正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早就知道了。今天雍正当了皇帝,自然要比从前更严厉,这是方苞意料之中的事,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雍正回过头来对方苞笑着说:“先生,真是想不到,你刚进京来,就看到了这窝心的事。好了,这也算完了朕的宿愿,军机处以后就成为朕的左右手了。原来朕想在这里和先生好好说说话。可是,你看这里现在要什么没什么的,太不成话了。咱们还是到养心殿去谈吧——邢年,告诉御膳房,给方先生准备午膳。叫他们拿出本事来,做得好一点。来来来,方先生,你和朕同乘銮驾到宫里去。”
方苞连忙说:“万岁,这怎么能行?臣乃布衣白丁,岂敢亵渎皇上万乘之尊?那样就要折了臣的阳寿了。”
雍正哈哈大笑:“好,说得好啊!不过方先生,你是儒学大家,难道也信这些不成?既然你这样说了,朕就和你安步当车,一同步入皇宫。”
“臣方苞不胜荣幸。万岁,请——”
走在通往皇宫的路上,方苞向在天街上等候召见的人群看了一眼。心想,这可好,我本来不想在这紫禁城里显山露水的,叫皇上这么一来,反倒更加出众了。但他知道皇上的脾气,从来是不容别人违拗的,也只好如此了。
进了养心殿,皇上盘腿坐在大炕上。又命太监给方苞搬了一个绣墩来,方苞叩头谢恩欠着身子坐了下来。养心殿曾是当年康熙在世时方苞常来常往的地方,如今新君即位,这里已经换了主人。想起老皇上康熙的知遇之恩,方苞不由得心情激动。他没有急于说话,他知道,雍正皇上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他一定会先说的。果然,雍正一笑开言了,“先生,你知道朕为什么一登基就把你请来吗?”
“皇上恕臣愚钝,臣不知。”
“不,不,你不会不知道的!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就不会在家一直拖着不肯进京了——你且等等,别说话。朕绝无责怪你的意思,你也不要谢罪。这里面的缘故,恐怕只有你知朕知。咱们心照不宣吧,这是朕想说的第一句话。第二句是,先帝当年怎样待你,朕也会怎样待你。你心里不要存个‘伴君如伴虎’的念头,那样就让朕大失所望了。”
雍正的话是笑着说的,可是方苞听了却不觉浑身打战。对于这个四爷,方苞是太了解了。在康熙晚年作出的重大决策中,方苞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对于皇室内幕,方苞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雍正能够即位,有方苞的一份功劳。但雍正那阴鸷狠辣,把恩怨看得极重的性格,方苞也是清楚的。方苞之所以迟迟不来北京,就是他拿不准这个新皇帝是要回报他方苞的举荐之功呢,还是要用方苞这块石头,去打至今不肯臣服的阿哥党?刚才皇上所说的两句话,第一句,似乎是在怪他没有马上应召进京。但皇上又说出“心照不宣”和“朕知你知”的话,是原谅了他;第二句就更明白了,那是点明了你不要因为皇上的脾气不好,而心存疑惧。更不应该有“伴君如伴虎”的念头,在皇上的面前阳奉阴违!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压力,是瞒不住方苞这个绝顶聪明的人的。此时此刻,方苞能不赶快表明自己的态度吗?他连忙起身离座跪了下去:“臣怎么能这样做?臣又怎么敢这样做?方苞乃是一个待决的死囚,被先帝超拔出苦海又委以重任,言必听,计必从,这样的恩遇自古能有几人?报答君恩就当以身许国,臣岂敢以利害祸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况且万岁还在藩邸龙潜时,臣就常常聆听教诲。也深知万岁待人则宽厚仁德,对事则是非分明,臣早已衷心感佩。臣不过一个穷儒,身受两世国恩,怎敢以非礼之心来上对圣君?”
不过一个穷儒,身受两世国恩,怎敢以非礼之心来上对圣君?”
二十回 敬先贤君臣结同心 训后生雍正动真情
“方先生请起。”雍正放心了,“先生果然明白朕的心意。朕所期待的,就是你的这番话,这个心!朕召你进京来,为的是借你的才华,辅佐朕成功。将来,朕是一代令主,而你也将成为千古名儒——朕说这话,并不单单是酬谢你的功劳,你明白吗?”
“万岁,臣并无尺寸之功于圣上,请皇上明训。”
“哈哈哈哈,”雍正开怀大笑,“你很会说话,也很能责己。这一点朕虽与你心照,但却不能不宣,当初先帝立传位遗诏时,你是在旁边的。先帝曾在选朕或是选十四弟之间,长期犹疑不决,后来先帝征询你的意见,你是怎么说的?”
方苞一下子愣住了,他怎么也不明白,他和康熙皇上当年的对话,那个所谓“法不传六耳”的谈话,雍正怎么会知道了?此刻雍正皇帝见这位学贯古今的大儒、被自己摆弄得惶恐不安,他发出了满意的微笑,“方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忘了你曾经对先帝爷说的话了吗?来,你看看这个吧!”
雍正皇帝用隆重的礼节把方苞老先生请进了皇宫。两人刚一说话,雍正就问方苞说:“当初先帝在挑选继位的皇子时,曾在朕和十四阿哥之间长期犹豫不决,后来,先帝又征求先生的意见,你方先生却只说了三个字,便让先帝定下了决心,这三个字真可谓是一字干钧啊!先生、你还记得这回事吗?”
方苞怎么能忘了当时的情景?他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是在康熙六十年发生的事,是在号称“宫内之宫”、“园内之园”的“穷庐”里发生的事。“穷庐”,这个从外表看似乎一点也不惹眼的地方,座落在畅春园内一大片浓密的松林里。在这里侍候的太监,全都是被刺穿了耳膜和吞了哑药的聋哑人。晚年的康熙就在这个十分隐秘,又绝对安全的小殿里处理军国大事,而其中最要紧的便是起草“遗诏”和选择接替皇位的人。方苞并没有任何官职,但他的地位却分外重要。因为,他是老皇上的朋友,是唯一可以和康熙畅怀交谈、毫无顾及的人,也是老皇上在遇到难决的事情时,唯一可以咨询的人,在诸皇子拼命争夺承继大权时,康熙和方苞谈得最多的题目,便是逐个地品评各人的优劣。他们谈论得最多、康熙皇帝最拿不定主意的便是老四胤祯和老十四胤是。两兄弟是一母所生,又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最后,方苞建议说:“观圣孙”。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因为康熙最看中,也最喜爱的皇孙,就是四爷的二儿子弘历。康熙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叮咛方苞说:“朕要再想想,此事你千万不能向外透露。法不传六耳,一旦泄露出去,朕就是想保你,也是不能了。”方苞当然知道这事情的严重性,也知道假如他不听康熙的招呼,就将受到最严厉的处分,恐怕杀头、灭门都是有可能的。不过,方苞可也不是一般人,事君以忠,待友以义,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他还能不明白吗?更何况康熙对他又是如此的信任呢,现在让方苞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只有康熙和方苞两人知道的,“法不传六耳”的秘密,雍正皇帝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雍正皇帝看方苞陷入了迷惘,这才微笑着拿出了一个黄匣子,取出里面用黄绫包着的册子来:“先生,请看,这是老人家留下来的御笔扎记。”
方苞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打开一看,真的是先帝亲笔所书,真的是先帝的手泽呀!只见上面有这样的一笔记载:
今日征问方苞:“诸子皆佳,出类拔萃者似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然天下惟有一主,谁可当者?”方苞答奏:“唯有一法为皇上决疑。”问:“何法?”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朕拊掌称善:“大哉斯言!”六十年正月谷旦记。
这篇扎记上的字迹一笔一划俱都十分认真,却略显歪邪。很显然是身在重病中的康熙,化费了很大努力写成的。方苞看着这熟悉的字迹,想起当年康熙皇上对自己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的恩义,和同窗剪烛论文,共室密议朝政的情份,心里忽然涌上一种似血似气,又酸又热的苦涩。他的喉头哽咽了一下,两行老泪夺眶而出。
看着方苞如此动情,雍正皇帝不胜感慨。他起身下炕,在地上来回的踱步,心潮起伏地说:“为君难哪!先生当年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先帝已经完全明白。朕身边有他老人家的一个‘好圣孙’,也就是现在的‘四爷’宝贝勒弘历。”雍正略一停顿,接着说道,“方先生,你好狠心哪!朕原来一心一意地想当个逍遥王爷,也不愿像现在这样做这天下第一难事。可是,你把朕推到了火炉上烤还觉得不够,又要朕的儿子也来受这份煎熬!从私心来说,朕对你甚是不满;但就公心而论,你为大清奠定了三世鸿基,功在社稷,朕又要感激你。
皇上说,“这就算是辞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把他们全都免职呢?没准,那得看他们的请罪奏折写得如何,也还得看皇上是不是会对他们开恩。看着他们一个个灰溜溜地低着头走了出去,雍正又对门口站着的太监说:“你到内务府传朕的旨意,在这个门口立一块铁牌。写上:无论王公大臣,贵胃勋戚,不奉旨不得在此窥望,更不得擅自入内!还有,立刻从乾清门侍卫中抽调人来,做军机处的专职守护;再到户部去传旨,选派六名四品以上的官员,到这里来做军机章京。要不分昼夜,在此轮值承旨。”
雍正皇帝说一句,小太监答应一声。等皇上说完了,他利索地磕了个头,便飞也似的传旨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方苞一声未出,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着。雍正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早就知道了。今天雍正当了皇帝,自然要比从前更严厉,这是方苞意料之中的事,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雍正回过头来对方苞笑着说:“先生,真是想不到,你刚进京来,就看到了这窝心的事。好了,这也算完了朕的宿愿,军机处以后就成为朕的左右手了。原来朕想在这里和先生好好说说话。可是,你看这里现在要什么没什么的,太不成话了。咱们还是到养心殿去谈吧——邢年,告诉御膳房,给方先生准备午膳。叫他们拿出本事来,做得好一点。来来来,方先生,你和朕同乘銮驾到宫里去。”
方苞连忙说:“万岁,这怎么能行?臣乃布衣白丁,岂敢亵渎皇上万乘之尊?那样就要折了臣的阳寿了。”
雍正哈哈大笑:“好,说得好啊!不过方先生,你是儒学大家,难道也信这些不成?既然你这样说了,朕就和你安步当车,一同步入皇宫。”
“臣方苞不胜荣幸。万岁,请——”
走在通往皇宫的路上,方苞向在天街上等候召见的人群看了一眼。心想,这可好,我本来不想在这紫禁城里显山露水的,叫皇上这么一来,反倒更加出众了。但他知道皇上的脾气,从来是不容别人违拗的,也只好如此了。
进了养心殿,皇上盘腿坐在大炕上。又命太监给方苞搬了一个绣墩来,方苞叩头谢恩欠着身子坐了下来。养心殿曾是当年康熙在世时方苞常来常往的地方,如今新君即位,这里已经换了主人。想起老皇上康熙的知遇之恩,方苞不由得心情激动。他没有急于说话,他知道,雍正皇上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他一定会先说的。果然,雍正一笑开言了,“先生,你知道朕为什么一登基就把你请来吗?”
“皇上恕臣愚钝,臣不知。”
“不,不,你不会不知道的!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就不会在家一直拖着不肯进京了——你且等等,别说话。朕绝无责怪你的意思,你也不要谢罪。这里面的缘故,恐怕只有你知朕知。咱们心照不宣吧,这是朕想说的第一句话。第二句是,先帝当年怎样待你,朕也会怎样待你。你心里不要存个‘伴君如伴虎’的念头,那样就让朕大失所望了。”
雍正的话是笑着说的,可是方苞听了却不觉浑身打战。对于这个四爷,方苞是太了解了。在康熙晚年作出的重大决策中,方苞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对于皇室内幕,方苞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雍正能够即位,有方苞的一份功劳。但雍正那阴鸷狠辣,把恩怨看得极重的性格,方苞也是清楚的。方苞之所以迟迟不来北京,就是他拿不准这个新皇帝是要回报他方苞的举荐之功呢,还是要用方苞这块石头,去打至今不肯臣服的阿哥党?刚才皇上所说的两句话,第一句,似乎是在怪他没有马上应召进京。但皇上又说出“心照不宣”和“朕知你知”的话,是原谅了他;第二句就更明白了,那是点明了你不要因为皇上的脾气不好,而心存疑惧。更不应该有“伴君如伴虎”的念头,在皇上的面前阳奉阴违!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压力,是瞒不住方苞这个绝顶聪明的人的。此时此刻,方苞能不赶快表明自己的态度吗?他连忙起身离座跪了下去:“臣怎么能这样做?臣又怎么敢这样做?方苞乃是一个待决的死囚,被先帝超拔出苦海又委以重任,言必听,计必从,这样的恩遇自古能有几人?报答君恩就当以身许国,臣岂敢以利害祸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况且万岁还在藩邸龙潜时,臣就常常聆听教诲。也深知万岁待人则宽厚仁德,对事则是非分明,臣早已衷心感佩。臣不过一个穷儒,身受两世国恩,怎敢以非礼之心来上对圣君?”
不过一个穷儒,身受两世国恩,怎敢以非礼之心来上对圣君?”
二十回 敬先贤君臣结同心 训后生雍正动真情
“方先生请起。”雍正放心了,“先生果然明白朕的心意。朕所期待的,就是你的这番话,这个心!朕召你进京来,为的是借你的才华,辅佐朕成功。将来,朕是一代令主,而你也将成为千古名儒——朕说这话,并不单单是酬谢你的功劳,你明白吗?”
“万岁,臣并无尺寸之功于圣上,请皇上明训。”
“哈哈哈哈,”雍正开怀大笑,“你很会说话,也很能责己。这一点朕虽与你心照,但却不能不宣,当初先帝立传位遗诏时,你是在旁边的。先帝曾在选朕或是选十四弟之间,长期犹疑不决,后来先帝征询你的意见,你是怎么说的?”
方苞一下子愣住了,他怎么也不明白,他和康熙皇上当年的对话,那个所谓“法不传六耳”的谈话,雍正怎么会知道了?此刻雍正皇帝见这位学贯古今的大儒、被自己摆弄得惶恐不安,他发出了满意的微笑,“方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忘了你曾经对先帝爷说的话了吗?来,你看看这个吧!”
雍正皇帝用隆重的礼节把方苞老先生请进了皇宫。两人刚一说话,雍正就问方苞说:“当初先帝在挑选继位的皇子时,曾在朕和十四阿哥之间长期犹豫不决,后来,先帝又征求先生的意见,你方先生却只说了三个字,便让先帝定下了决心,这三个字真可谓是一字干钧啊!先生、你还记得这回事吗?”
方苞怎么能忘了当时的情景?他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是在康熙六十年发生的事,是在号称“宫内之宫”、“园内之园”的“穷庐”里发生的事。“穷庐”,这个从外表看似乎一点也不惹眼的地方,座落在畅春园内一大片浓密的松林里。在这里侍候的太监,全都是被刺穿了耳膜和吞了哑药的聋哑人。晚年的康熙就在这个十分隐秘,又绝对安全的小殿里处理军国大事,而其中最要紧的便是起草“遗诏”和选择接替皇位的人。方苞并没有任何官职,但他的地位却分外重要。因为,他是老皇上的朋友,是唯一可以和康熙畅怀交谈、毫无顾及的人,也是老皇上在遇到难决的事情时,唯一可以咨询的人,在诸皇子拼命争夺承继大权时,康熙和方苞谈得最多的题目,便是逐个地品评各人的优劣。他们谈论得最多、康熙皇帝最拿不定主意的便是老四胤祯和老十四胤是。两兄弟是一母所生,又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最后,方苞建议说:“观圣孙”。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因为康熙最看中,也最喜爱的皇孙,就是四爷的二儿子弘历。康熙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叮咛方苞说:“朕要再想想,此事你千万不能向外透露。法不传六耳,一旦泄露出去,朕就是想保你,也是不能了。”方苞当然知道这事情的严重性,也知道假如他不听康熙的招呼,就将受到最严厉的处分,恐怕杀头、灭门都是有可能的。不过,方苞可也不是一般人,事君以忠,待友以义,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他还能不明白吗?更何况康熙对他又是如此的信任呢,现在让方苞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只有康熙和方苞两人知道的,“法不传六耳”的秘密,雍正皇帝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雍正皇帝看方苞陷入了迷惘,这才微笑着拿出了一个黄匣子,取出里面用黄绫包着的册子来:“先生,请看,这是老人家留下来的御笔扎记。”
方苞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打开一看,真的是先帝亲笔所书,真的是先帝的手泽呀!只见上面有这样的一笔记载:
今日征问方苞:“诸子皆佳,出类拔萃者似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然天下惟有一主,谁可当者?”方苞答奏:“唯有一法为皇上决疑。”问:“何法?”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朕拊掌称善:“大哉斯言!”六十年正月谷旦记。
这篇扎记上的字迹一笔一划俱都十分认真,却略显歪邪。很显然是身在重病中的康熙,化费了很大努力写成的。方苞看着这熟悉的字迹,想起当年康熙皇上对自己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的恩义,和同窗剪烛论文,共室密议朝政的情份,心里忽然涌上一种似血似气,又酸又热的苦涩。他的喉头哽咽了一下,两行老泪夺眶而出。
看着方苞如此动情,雍正皇帝不胜感慨。他起身下炕,在地上来回的踱步,心潮起伏地说:“为君难哪!先生当年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先帝已经完全明白。朕身边有他老人家的一个‘好圣孙’,也就是现在的‘四爷’宝贝勒弘历。”雍正略一停顿,接着说道,“方先生,你好狠心哪!朕原来一心一意地想当个逍遥王爷,也不愿像现在这样做这天下第一难事。可是,你把朕推到了火炉上烤还觉得不够,又要朕的儿子也来受这份煎熬!从私心来说,朕对你甚是不满;但就公心而论,你为大清奠定了三世鸿基,功在社稷,朕又要感激你。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