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作者:梦回汉唐 更新:2021-11-25 02:57
靠近山脚低地的地方有一座马林塔山,由于它的悬崖峭壁堵塞了出入尾部的通路,因此,菲律宾人在马林塔山开凿了一条大隧道。该岛头部最宽处约2250米,顶上有一个面积为450米×150米的校场和一个面积为450米×60米的高尔夫球场,两个场地相距约500米。岛的长度如加上使该岛形成蝌蚪状的狭长海滩约为5000米。
科雷希多虽是一个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因其位置重要,在太平洋战争中,日、美两国为争夺此岛,展开了数场血战。1942年3月11日晚7时15分,麦克阿瑟带领家人及有关人员就是从此地趁夜暗乘4艘鱼雷艇逃往澳大利亚。
他的“我还要回去!”名言使小岛名扬世界。
日军控制科雷希多岛后,任命加藤大佐为守岛指挥官。加藤不断督促日军工程部队在岛上到处构筑坑道和隐蔽的炮兵阵地,沿岛四周架设了铁丝网并埋有大量地雷,岛上的地下仓库也贮有充足的粮食和弹药。日本人还利用他们先进的围海造地的技术,把岛的尾部海滩上只有一条长仅300米跑道的金德里机场扩建为有两条1200米跑道的中型机场。
加藤曾得到陆军军令部长小山鼓将军关于“解放军有对该岛实施空降的企图”的指示,但他绕岛巡视后认为科雷希多岛地势狭小、险要,解放军不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空降突击,因此认为岛上现有部队足够遂行任何反空降作战。为了预防万一,他命令在岛东部的机场跑道上埋下许多遥控地雷,并把火炮配置在山下,以便必要时,用火力封锁该机场。加藤把主要防守兵力部署在顶部和马林塔山上,用于对付海上的登陆;把预备队隐蔽在马林塔山隧道内,指挥所设在顶部台地上,与所有部队都有光纤、电缆通讯和步话机联系。
岳麓生深知科雷希多岛对整个菲律宾战局的重要性,两个多月前便偷偷成立了“旋风部队”,由原“蓝天”突击队队长贺学甫大校出任司令,原“海龙”突击队队长孙有亮大校担任政委。部队由原“蓝天”突击队、原“海龙”突击队和战区侦察兵精英编成,基地仍建在苏门答腊多巴湖的萨莫西湖心岛。
空降突击夺取科雷希多岛并非易事,因为该岛没有便于空降兵着陆的地方。唯一适合空降的地域,是位于岛的尾部的金德里机场,但它离山顶台地太远,而且日军的主要阵地正处在跑道上面的峭壁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名空降参谋建议参照美军二战在山顶台地成功实施伞降的战例,这样既可以控制制高点,又能出敌不意。孙有亮担心道:“同样的错误敌人不会犯两遍。”
贺学甫看过空降地域的航空照片后,决定采纳参谋的意见,挑选山上仅有的两块比较开阔的高尔夫球场和校场作为空降场。贺学甫充满自信地对孙有亮道:“如果我们在有大风的黑夜,在防守最严密的地方空降,敌人会绝对想不到!”
空降场选定了,但贺学甫和孙有亮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在被马尼拉湾海水环抱、高达150米的日军重点防御下的山顶实施伞降,伞降地域的长度太短;岛上经常有时速为24至40公里的海风,即使按伞降最低充许高度120米跳伞,也需20到25秒钟才能着陆,再加上飞机的时速为二百多公里,运输机通过两个空降场的时间只有4秒钟,使每架飞机一次进入目标只能投下6至8名伞兵。在日军防备松懈的大风天,风速要超过50公里,这就是说,伞降的效率会更低。孙有亮提出可采用机降,但如何解决直升机的噪音更是个难题。贺学甫认为,必须制定出一个非常严密的作战计划。
为此他和孙有亮在萨莫西基地利用高原大风一次次进行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新型空降方式。他们立刻在岛上搭起的1:1模型上组织“旋风部队”进行了数次演习,让所有空降人员都利用模型熟悉空降战斗地区的情况,用新装备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并对所有细节都反复推敲和仔细的检查。“旋风部队”于5月末,对科雷希多的偷袭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www.qisuu.com
第三十一章神兵天降
为夺取科雷希多岛的“小小”特战行动,解放军的整个两洋舰队都出动了。7艘大型航母在10艘“泰山”级武库舰、14艘“北京”级巡洋舰和28艘“旅洋”级驱逐舰的护航下,首先对冲绳岛进行预防性空袭,使嘉手纳空军基地短期内不能起降任何飞机。消除了侧背威胁后,整个舰队掉头南下,浩浩荡荡逼向吕宋岛。
6月11日晚19点03分,太阳已经全部没入西边天际,夜色正像肉眼难以看清的墨渍一样在天空中渐渐扩散开来,能见度正在慢慢降低,海平线已看不见。
天公也不作美,海上刮起了每小时50多公里的南风,庞大的舰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笨重地朝前移动,在墨黑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雪白的水迹,小山般的浪涛一遍遍地冲上甲板。19点30分,随着贺学甫一声“出发”的命令,8架经过专门减噪处理的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陆续从“袁崇焕”号航空母舰上晃晃悠悠地升起。为了避开日本和菲律宾的防空雷达网,直升机编队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贴着浪尖迅速飞往马尼拉湾。
10分钟后,又有16架满载突击队员的武直─13运输直升机在6架武直─12格斗直升机的护卫下从其它航空母舰出发。8点整,舰队来到距吕宋岛以北约200海里处。7艘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一起向左转向逆风行驶,像啤酒泡沫般的大浪,使航空母舰产生不规律的颠簸。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一攻击波总指挥赵海龙上校的J─13HⅡ是“袁崇焕”号航空母舰上的一号机,向挡板抛出夹带煤油味的强劲气流,脱掉系留索,在弹射器挂钩的牵引下迅速离舰腾空。随后的几架J─11H战斗轰炸机由于负载过重,飞机离开甲板后不能直接升高,有个下沉的过程,像是要坠入海中似的。驾驶员咬紧牙关,瞪大眼睛,紧握操纵杆,尽全力操纵,才使飞机摆脱海浪的舔噬,逐渐升起。
7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一架接一架以最快的速度起飞。15分钟后,第一攻击波的189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已升空完毕,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能全部安全起飞倒真是个奇迹。8点49分,航空母舰再次转向,做逆风加速行驶。5分钟后,第二攻击波开始升空。
这几天里,施钧的空军部队特别对科雷希多岛进行重点照顾,岛上的每一平方公里都实施了最猛烈、最密集的航空火力准备,岛上的暴露的防御工事已悉数被摧毁。21点11分,舰队里的10艘“泰山”级武库舰开始用巨炮对岛实施远程炮击。舰炮射击后,赵海龙的第一攻击波又从21点24分开始把上千发激光炸弹和联合攻击弹药倾泻到岛上各种军事设施、导弹和炮兵阵地上。岛上的所有防空阵地都被摧毁,到处是断垣残壁和被炸断的树木,日军的所有光纤或电缆电话线都被炸断,加藤的指挥所已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络。
在“泰山”级武库舰舰炮火力对科雷希多岛实施突击的同时,已绕到该岛以南约5公里处的8架经过专门减噪处理的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开始旋停,侧舷门打开,每架飞机都用绳索放出一名突击队员。然后,8架直升机开始爬高和加速,系着特种兵的碳纤维绳索也越拖越长。
21点30分,正当赵海龙他们的航空火力从顶部台地转向岛的尾部地带时,这8架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在海拔500米的高度上成2路纵队从西南方向接近科雷希多岛,左路纵队飞向校场,右路纵队飞向高尔夫球场。在离各自目标水平距离500米处同时旋停,这个距离是直升机噪音能被爆炸声和风声掩盖的最低要求。挂在绳索上的8名突击队员借助冲力和侧风仍向目标接近,后腰上的碳纤维绳索也恰到好处地放长,在他们前行的速度变为0,将要回摆的一刹那,他们手中的绳索枪又射出带倒钩的锚索,死死抓住目标附近的树木,把他们固定在半空中。8名突击队员都具有登山运动员的敏捷,迅速把锚索和腰后的碳纤维绳索扣起来,然后头朝下顺着锚索像杂技演员一样跳到顶部台地。他们加固好地面锚索后,朝远处的直升飞机发出成功的黄色闪光信号。
贺学甫站在第1架校场方向的直升机门口,侧身观察仍然烟尘弥漫的校场,一见黄色信号,立刻按亮舱门口上方的绿色信号灯。当绿灯亮时,突击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循着绳索迅速跳离直升机,最后又释放出武器箱。落地的突击队员分散开来,用弹坑、炸断的树木、倒塌的房屋和炸烂的铁丝网隐蔽起来,架好武器控制了空降场。
卸空机舱的8架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割断绳索,迅速转移。
当第二批16架满载突击队员的武直─13运输直升机在海军航空兵的第二攻击波的掩护下隆隆抵达时,加藤才开始明白,他已处于空降突击之下。由于电话线被炸断,他手持冲锋枪冲出指挥所,企图亲自组织反击。可是加藤刚出指挥所几步,就被峭壁上的一名解放军狙击手击中脑门,跟随他的传令兵也被解放军生俘。由于事出仓促,指挥官又在战斗刚刚开始就被打死,日军失去指挥,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顶部台地的防御阵地很快被“旋风部队”突击队员们突破,并被分割包围。
科雷希多虽是一个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因其位置重要,在太平洋战争中,日、美两国为争夺此岛,展开了数场血战。1942年3月11日晚7时15分,麦克阿瑟带领家人及有关人员就是从此地趁夜暗乘4艘鱼雷艇逃往澳大利亚。
他的“我还要回去!”名言使小岛名扬世界。
日军控制科雷希多岛后,任命加藤大佐为守岛指挥官。加藤不断督促日军工程部队在岛上到处构筑坑道和隐蔽的炮兵阵地,沿岛四周架设了铁丝网并埋有大量地雷,岛上的地下仓库也贮有充足的粮食和弹药。日本人还利用他们先进的围海造地的技术,把岛的尾部海滩上只有一条长仅300米跑道的金德里机场扩建为有两条1200米跑道的中型机场。
加藤曾得到陆军军令部长小山鼓将军关于“解放军有对该岛实施空降的企图”的指示,但他绕岛巡视后认为科雷希多岛地势狭小、险要,解放军不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空降突击,因此认为岛上现有部队足够遂行任何反空降作战。为了预防万一,他命令在岛东部的机场跑道上埋下许多遥控地雷,并把火炮配置在山下,以便必要时,用火力封锁该机场。加藤把主要防守兵力部署在顶部和马林塔山上,用于对付海上的登陆;把预备队隐蔽在马林塔山隧道内,指挥所设在顶部台地上,与所有部队都有光纤、电缆通讯和步话机联系。
岳麓生深知科雷希多岛对整个菲律宾战局的重要性,两个多月前便偷偷成立了“旋风部队”,由原“蓝天”突击队队长贺学甫大校出任司令,原“海龙”突击队队长孙有亮大校担任政委。部队由原“蓝天”突击队、原“海龙”突击队和战区侦察兵精英编成,基地仍建在苏门答腊多巴湖的萨莫西湖心岛。
空降突击夺取科雷希多岛并非易事,因为该岛没有便于空降兵着陆的地方。唯一适合空降的地域,是位于岛的尾部的金德里机场,但它离山顶台地太远,而且日军的主要阵地正处在跑道上面的峭壁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名空降参谋建议参照美军二战在山顶台地成功实施伞降的战例,这样既可以控制制高点,又能出敌不意。孙有亮担心道:“同样的错误敌人不会犯两遍。”
贺学甫看过空降地域的航空照片后,决定采纳参谋的意见,挑选山上仅有的两块比较开阔的高尔夫球场和校场作为空降场。贺学甫充满自信地对孙有亮道:“如果我们在有大风的黑夜,在防守最严密的地方空降,敌人会绝对想不到!”
空降场选定了,但贺学甫和孙有亮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在被马尼拉湾海水环抱、高达150米的日军重点防御下的山顶实施伞降,伞降地域的长度太短;岛上经常有时速为24至40公里的海风,即使按伞降最低充许高度120米跳伞,也需20到25秒钟才能着陆,再加上飞机的时速为二百多公里,运输机通过两个空降场的时间只有4秒钟,使每架飞机一次进入目标只能投下6至8名伞兵。在日军防备松懈的大风天,风速要超过50公里,这就是说,伞降的效率会更低。孙有亮提出可采用机降,但如何解决直升机的噪音更是个难题。贺学甫认为,必须制定出一个非常严密的作战计划。
为此他和孙有亮在萨莫西基地利用高原大风一次次进行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新型空降方式。他们立刻在岛上搭起的1:1模型上组织“旋风部队”进行了数次演习,让所有空降人员都利用模型熟悉空降战斗地区的情况,用新装备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并对所有细节都反复推敲和仔细的检查。“旋风部队”于5月末,对科雷希多的偷袭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www.qisuu.com
第三十一章神兵天降
为夺取科雷希多岛的“小小”特战行动,解放军的整个两洋舰队都出动了。7艘大型航母在10艘“泰山”级武库舰、14艘“北京”级巡洋舰和28艘“旅洋”级驱逐舰的护航下,首先对冲绳岛进行预防性空袭,使嘉手纳空军基地短期内不能起降任何飞机。消除了侧背威胁后,整个舰队掉头南下,浩浩荡荡逼向吕宋岛。
6月11日晚19点03分,太阳已经全部没入西边天际,夜色正像肉眼难以看清的墨渍一样在天空中渐渐扩散开来,能见度正在慢慢降低,海平线已看不见。
天公也不作美,海上刮起了每小时50多公里的南风,庞大的舰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笨重地朝前移动,在墨黑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雪白的水迹,小山般的浪涛一遍遍地冲上甲板。19点30分,随着贺学甫一声“出发”的命令,8架经过专门减噪处理的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陆续从“袁崇焕”号航空母舰上晃晃悠悠地升起。为了避开日本和菲律宾的防空雷达网,直升机编队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贴着浪尖迅速飞往马尼拉湾。
10分钟后,又有16架满载突击队员的武直─13运输直升机在6架武直─12格斗直升机的护卫下从其它航空母舰出发。8点整,舰队来到距吕宋岛以北约200海里处。7艘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一起向左转向逆风行驶,像啤酒泡沫般的大浪,使航空母舰产生不规律的颠簸。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一攻击波总指挥赵海龙上校的J─13HⅡ是“袁崇焕”号航空母舰上的一号机,向挡板抛出夹带煤油味的强劲气流,脱掉系留索,在弹射器挂钩的牵引下迅速离舰腾空。随后的几架J─11H战斗轰炸机由于负载过重,飞机离开甲板后不能直接升高,有个下沉的过程,像是要坠入海中似的。驾驶员咬紧牙关,瞪大眼睛,紧握操纵杆,尽全力操纵,才使飞机摆脱海浪的舔噬,逐渐升起。
7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一架接一架以最快的速度起飞。15分钟后,第一攻击波的189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已升空完毕,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能全部安全起飞倒真是个奇迹。8点49分,航空母舰再次转向,做逆风加速行驶。5分钟后,第二攻击波开始升空。
这几天里,施钧的空军部队特别对科雷希多岛进行重点照顾,岛上的每一平方公里都实施了最猛烈、最密集的航空火力准备,岛上的暴露的防御工事已悉数被摧毁。21点11分,舰队里的10艘“泰山”级武库舰开始用巨炮对岛实施远程炮击。舰炮射击后,赵海龙的第一攻击波又从21点24分开始把上千发激光炸弹和联合攻击弹药倾泻到岛上各种军事设施、导弹和炮兵阵地上。岛上的所有防空阵地都被摧毁,到处是断垣残壁和被炸断的树木,日军的所有光纤或电缆电话线都被炸断,加藤的指挥所已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络。
在“泰山”级武库舰舰炮火力对科雷希多岛实施突击的同时,已绕到该岛以南约5公里处的8架经过专门减噪处理的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开始旋停,侧舷门打开,每架飞机都用绳索放出一名突击队员。然后,8架直升机开始爬高和加速,系着特种兵的碳纤维绳索也越拖越长。
21点30分,正当赵海龙他们的航空火力从顶部台地转向岛的尾部地带时,这8架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在海拔500米的高度上成2路纵队从西南方向接近科雷希多岛,左路纵队飞向校场,右路纵队飞向高尔夫球场。在离各自目标水平距离500米处同时旋停,这个距离是直升机噪音能被爆炸声和风声掩盖的最低要求。挂在绳索上的8名突击队员借助冲力和侧风仍向目标接近,后腰上的碳纤维绳索也恰到好处地放长,在他们前行的速度变为0,将要回摆的一刹那,他们手中的绳索枪又射出带倒钩的锚索,死死抓住目标附近的树木,把他们固定在半空中。8名突击队员都具有登山运动员的敏捷,迅速把锚索和腰后的碳纤维绳索扣起来,然后头朝下顺着锚索像杂技演员一样跳到顶部台地。他们加固好地面锚索后,朝远处的直升飞机发出成功的黄色闪光信号。
贺学甫站在第1架校场方向的直升机门口,侧身观察仍然烟尘弥漫的校场,一见黄色信号,立刻按亮舱门口上方的绿色信号灯。当绿灯亮时,突击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循着绳索迅速跳离直升机,最后又释放出武器箱。落地的突击队员分散开来,用弹坑、炸断的树木、倒塌的房屋和炸烂的铁丝网隐蔽起来,架好武器控制了空降场。
卸空机舱的8架武直─13多用途直升机割断绳索,迅速转移。
当第二批16架满载突击队员的武直─13运输直升机在海军航空兵的第二攻击波的掩护下隆隆抵达时,加藤才开始明白,他已处于空降突击之下。由于电话线被炸断,他手持冲锋枪冲出指挥所,企图亲自组织反击。可是加藤刚出指挥所几步,就被峭壁上的一名解放军狙击手击中脑门,跟随他的传令兵也被解放军生俘。由于事出仓促,指挥官又在战斗刚刚开始就被打死,日军失去指挥,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顶部台地的防御阵地很快被“旋风部队”突击队员们突破,并被分割包围。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