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作者:解力夫 更新:2021-11-25 02:51
以色列空军有20 个大队的战斗机,包括美F—
4 、F—15 、F—16 飞机、“空中之鹰”式飞机、以及以色列制造的“幼狮”
式战斗机。以色列有15 架用于电子侦察、供应和运输的波音飞机,还有75
架F—18 战斗机,几十架装备空对地、空对空和地对空导弹的直升机。
为什么以色列这个具有军事实力又富于侵略扩张的国家,竟对伊拉克的
导弹攻击保持沉默呢?国际政治分析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海湾
危机的爆发,打乱了中东持续多年的政治格局,使伊拉克同美国、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的矛盾突出出来,暂时压倒了长期以来的主要矛盾
——阿以冲突。这样,矛盾斗争的焦点变成伊拉克,而以色列则变成了一个
“旁观者”。以色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根据其盟国美国的要求,在这
场危机中,采取了一种“低姿态”、“高警惕”的政策,即保持不介入,旁
观坐视,密切注意事态发展,时刻警惕伊拉克发动进攻。
许多中东问题专家认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触发的海湾危机,“不啻是
为以色列送上了一个金盘子”。1990 年上半年,由于以色列沙米尔政府态度
顽固,美国和埃及撮合以—巴谈判失败,大量的苏联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转移
了全世界对犹太移民问题的注意力。对以色列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快事。因
而,它趁机加快移民步伐。据统计,1990 年8 月以来,每个月移民以色列的
犹太人数都创历史记录。截止11 月底,1990 年的移民人数已达16 万。以色
列官员当时预计,1992 年年底前,争取有100 万人移入以色列。以色列报刊
认为,海湾危机确实为以色列提供了一次改变人口构成、加强长远实力的好
机会。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伊拉克的关系十分紧张。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和精
良武器,在阿以争端中,坚持强硬的立场,以色列一直把伊拉克的存在视为
心头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色列特别担心伊拉克掌握核技术,认为这是
对它安全的最大威胁。
1974 年伊拉克与法国签订了核技术合作合同,由法国帮助伊拉克在巴格
达郊区建立起一个核反应堆。以色列对此耿耿于怀,蓄谋将其摧毁。1981 年
6 月7 日,以色列派遣一个飞行中队袭击了这个核设施,将其全部炸毁。伊
拉克极为恼火,发誓要报此仇。
这次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的行径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以美国为主
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地区,联合国安理会又在短短的4 个月内通过了12 个谴
责、制裁伊拉克的决议,限期它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否则将动用武力。这些
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对伊拉克的强大压力,以色列看在眼里,喜在心
里。它等待和期望国际制裁搞垮伊拉克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毁伊
拉克战争机器,以色列不付或只付很小的代价,从根本上削弱伊拉克实力,
排除一个强大的敌手。
同样令以色列高兴的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以色列看到1990 年8 月10 日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上,阿拉伯
联盟21 国中,有12 国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只有少数国家站在伊拉克一
边。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国面临伊拉克的军事威胁,站到反伊联盟一边,这
样,过去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压力就相对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
摆出一种“事不关已”的姿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快犹太人的移民步
伐,加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正是抱着这样的希冀,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曾多次表示,海湾危机“是阿
拉伯人的事”,以色列不想插手,“除非受到攻击,否则不会采取主动行动”。
然而,事态的发展愈来愈复杂。以色列在准备坐收渔利的同时,也看到出现
许多令其不安的因素。主要是,美国在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里,为了巩固和
加强反对伊拉克的多国联盟,着意做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工作。为此,它不但
要求以色列采取“低调”,不要刺激阿拉伯国家,并且有意疏远、甚至冷淡
以色列,而对阿拉伯国家表示亲善和友好。据报道,海湾危机后美以之间长
期的情报交换明显减少,美在危机中采取的一系列步骤也不曾同以色列商
量。
1990 年10 月份,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以色列警察在圣殿山枪杀巴
勒斯坦人的决议时,美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是投了赞成票。为了讨好阿拉
伯国家,放弃保护以色列,这在美国来说是“空前未有的举动”。
还有,海湾危机以来,美国国务卿贝克一再访问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其
中包括长期与美以对抗的叙利亚,美总统也到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访问,并在
日内瓦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会晤。他们都是飞经以色列国门而不入。对此,
以色列官员,包括沙米尔总理,虽公开表示理解,但实际上却很恼火。
许多报刊认为,由于沙米尔政府拒绝接受同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进
行谈判的建议,贝克极为不满,公开要以色列“什么时候有诚意,就打电话
到白宫”。沙米尔并不示弱,竟反唇相讥。海湾危机发生后,布什同几乎所
有中东盟国领导人通过电话,却唯独“遗漏”了几十年来美国在中东最重要
的战略盟友以色列。有的评论文章认为,这显然是出于布什政府海湾政策的
需要。在海湾危机中,美国极力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与合作。埃及、叙利
亚,沙特阿拉伯反对伊拉克三轴心的形成和美国同海湾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尽管美以关系在海湾危机发生后有些变化,但以色列仍为美在中东的“重
要战略盟国”,美仍是以色列的安全支柱。因此,以色列极欲同美消除分歧,
重新建立充分的信任。沙米尔于1990年12月11日在华盛顿同布什会晤,讨
论“如何协调美以之间的海湾政策”。以色列外长利维11月份在斯特拉斯堡
欧洲议会上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以色列没有对伊动手,是冒了“ 任
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都不会承担的风险”。他还说,风险来自伊4月份“要
用化学武器烧掉半个以色列”的威胁;来自危机发生后,伊又一再叫嚷若“受
到美国及其盟军的攻击”或若“经济制裁压垮伊经济”,伊将进攻以色列。
萨达姆在入侵科威特之后不久,就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特别是解决以
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问题的“一揽子”联系方案。这一方案虽被美国及其
盟国拒绝,但各国都不得不表示,海湾危机解决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将具
有紧迫性。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在优先解决海湾危机的同时,国际社会应
“切实努力”解决巴以问题。布什也表示海湾危机的解决将为解决其他中东
问题,其中包括巴勒斯坦问题创造机会。以色列所担心的是,危机结束后,
美为报答其阿拉伯盟国反对伊拉克的努力,很可能向以施加压力,要以以“土
地换和平”。同时,从联合国安理会前所未有的团结对付伊拉克人侵科威特
的行动中,以色列亦看到了这个组织的力量,从而使它不得不面对给巴勒斯
坦人自决的选择。
而以色列所最担心的则是海湾危机最终政治解决,伊拉克的军事机器将
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多国部队撤出海湾后,以色列不得不单独面对可能在
不久的将来便会拥有核武器的伊拉克百万大军。因而以色列官员纷纷公开或
私下里警告说,“不能让萨达姆完好地保存他的军队和武器”。以外长利维
会见一些欧洲要人时说,如果以色列的生存受到威胁,以色列将采取“最高
调”态度。以总理沙米尔也曾说过,以一旦受到伊的威胁,就将“先发制人
这个一贯原则”付诸实施。
当海湾战争正式展开后,伊拉克多次发射导弹攻击以色列,企图扩大事
态,挑起阿以冲突。对此,美国大力对以色列进行安抚,并运去“爱国者”
地对空导弹,协助以色列进行防御。美国担心,以色列如果参战,可能分裂
反伊联盟,导致其中一些阿拉伯国家改变立场,甚至可能改变战争性质,把
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战争变成阿拉伯世界共同对付美国、以色列的战争。
因为早在开战以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就多次说过,如遭到多国部队进
攻,就要袭击以色列。伊拉克用导弹频频袭击以色列的目的,就是引诱以色
列参战。另外,要还击伊拉克就得出动空军或地面部队,而以色列同伊拉克
并无共同边界。以色列如还击就得经过沙特阿拉伯或约旦。而约旦早已宣布
不允许任何国家经其领土、领空对别国发动攻击。如约旦拦截以色列飞机或
其地面部队,就会影响到多国部队中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使叙利亚、
摩洛哥、埃及、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有可能退出或倒戈。
美国于1991年1月18日派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访问以色列,劝以色列
克制,不要影响盟军中的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伊拉克联盟。
4 、F—15 、F—16 飞机、“空中之鹰”式飞机、以及以色列制造的“幼狮”
式战斗机。以色列有15 架用于电子侦察、供应和运输的波音飞机,还有75
架F—18 战斗机,几十架装备空对地、空对空和地对空导弹的直升机。
为什么以色列这个具有军事实力又富于侵略扩张的国家,竟对伊拉克的
导弹攻击保持沉默呢?国际政治分析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海湾
危机的爆发,打乱了中东持续多年的政治格局,使伊拉克同美国、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的矛盾突出出来,暂时压倒了长期以来的主要矛盾
——阿以冲突。这样,矛盾斗争的焦点变成伊拉克,而以色列则变成了一个
“旁观者”。以色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根据其盟国美国的要求,在这
场危机中,采取了一种“低姿态”、“高警惕”的政策,即保持不介入,旁
观坐视,密切注意事态发展,时刻警惕伊拉克发动进攻。
许多中东问题专家认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触发的海湾危机,“不啻是
为以色列送上了一个金盘子”。1990 年上半年,由于以色列沙米尔政府态度
顽固,美国和埃及撮合以—巴谈判失败,大量的苏联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转移
了全世界对犹太移民问题的注意力。对以色列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快事。因
而,它趁机加快移民步伐。据统计,1990 年8 月以来,每个月移民以色列的
犹太人数都创历史记录。截止11 月底,1990 年的移民人数已达16 万。以色
列官员当时预计,1992 年年底前,争取有100 万人移入以色列。以色列报刊
认为,海湾危机确实为以色列提供了一次改变人口构成、加强长远实力的好
机会。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伊拉克的关系十分紧张。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和精
良武器,在阿以争端中,坚持强硬的立场,以色列一直把伊拉克的存在视为
心头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色列特别担心伊拉克掌握核技术,认为这是
对它安全的最大威胁。
1974 年伊拉克与法国签订了核技术合作合同,由法国帮助伊拉克在巴格
达郊区建立起一个核反应堆。以色列对此耿耿于怀,蓄谋将其摧毁。1981 年
6 月7 日,以色列派遣一个飞行中队袭击了这个核设施,将其全部炸毁。伊
拉克极为恼火,发誓要报此仇。
这次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的行径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以美国为主
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地区,联合国安理会又在短短的4 个月内通过了12 个谴
责、制裁伊拉克的决议,限期它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否则将动用武力。这些
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对伊拉克的强大压力,以色列看在眼里,喜在心
里。它等待和期望国际制裁搞垮伊拉克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毁伊
拉克战争机器,以色列不付或只付很小的代价,从根本上削弱伊拉克实力,
排除一个强大的敌手。
同样令以色列高兴的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以色列看到1990 年8 月10 日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上,阿拉伯
联盟21 国中,有12 国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只有少数国家站在伊拉克一
边。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国面临伊拉克的军事威胁,站到反伊联盟一边,这
样,过去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压力就相对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
摆出一种“事不关已”的姿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快犹太人的移民步
伐,加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正是抱着这样的希冀,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曾多次表示,海湾危机“是阿
拉伯人的事”,以色列不想插手,“除非受到攻击,否则不会采取主动行动”。
然而,事态的发展愈来愈复杂。以色列在准备坐收渔利的同时,也看到出现
许多令其不安的因素。主要是,美国在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里,为了巩固和
加强反对伊拉克的多国联盟,着意做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工作。为此,它不但
要求以色列采取“低调”,不要刺激阿拉伯国家,并且有意疏远、甚至冷淡
以色列,而对阿拉伯国家表示亲善和友好。据报道,海湾危机后美以之间长
期的情报交换明显减少,美在危机中采取的一系列步骤也不曾同以色列商
量。
1990 年10 月份,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以色列警察在圣殿山枪杀巴
勒斯坦人的决议时,美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是投了赞成票。为了讨好阿拉
伯国家,放弃保护以色列,这在美国来说是“空前未有的举动”。
还有,海湾危机以来,美国国务卿贝克一再访问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其
中包括长期与美以对抗的叙利亚,美总统也到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访问,并在
日内瓦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会晤。他们都是飞经以色列国门而不入。对此,
以色列官员,包括沙米尔总理,虽公开表示理解,但实际上却很恼火。
许多报刊认为,由于沙米尔政府拒绝接受同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进
行谈判的建议,贝克极为不满,公开要以色列“什么时候有诚意,就打电话
到白宫”。沙米尔并不示弱,竟反唇相讥。海湾危机发生后,布什同几乎所
有中东盟国领导人通过电话,却唯独“遗漏”了几十年来美国在中东最重要
的战略盟友以色列。有的评论文章认为,这显然是出于布什政府海湾政策的
需要。在海湾危机中,美国极力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与合作。埃及、叙利
亚,沙特阿拉伯反对伊拉克三轴心的形成和美国同海湾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尽管美以关系在海湾危机发生后有些变化,但以色列仍为美在中东的“重
要战略盟国”,美仍是以色列的安全支柱。因此,以色列极欲同美消除分歧,
重新建立充分的信任。沙米尔于1990年12月11日在华盛顿同布什会晤,讨
论“如何协调美以之间的海湾政策”。以色列外长利维11月份在斯特拉斯堡
欧洲议会上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以色列没有对伊动手,是冒了“ 任
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都不会承担的风险”。他还说,风险来自伊4月份“要
用化学武器烧掉半个以色列”的威胁;来自危机发生后,伊又一再叫嚷若“受
到美国及其盟军的攻击”或若“经济制裁压垮伊经济”,伊将进攻以色列。
萨达姆在入侵科威特之后不久,就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特别是解决以
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问题的“一揽子”联系方案。这一方案虽被美国及其
盟国拒绝,但各国都不得不表示,海湾危机解决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将具
有紧迫性。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在优先解决海湾危机的同时,国际社会应
“切实努力”解决巴以问题。布什也表示海湾危机的解决将为解决其他中东
问题,其中包括巴勒斯坦问题创造机会。以色列所担心的是,危机结束后,
美为报答其阿拉伯盟国反对伊拉克的努力,很可能向以施加压力,要以以“土
地换和平”。同时,从联合国安理会前所未有的团结对付伊拉克人侵科威特
的行动中,以色列亦看到了这个组织的力量,从而使它不得不面对给巴勒斯
坦人自决的选择。
而以色列所最担心的则是海湾危机最终政治解决,伊拉克的军事机器将
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多国部队撤出海湾后,以色列不得不单独面对可能在
不久的将来便会拥有核武器的伊拉克百万大军。因而以色列官员纷纷公开或
私下里警告说,“不能让萨达姆完好地保存他的军队和武器”。以外长利维
会见一些欧洲要人时说,如果以色列的生存受到威胁,以色列将采取“最高
调”态度。以总理沙米尔也曾说过,以一旦受到伊的威胁,就将“先发制人
这个一贯原则”付诸实施。
当海湾战争正式展开后,伊拉克多次发射导弹攻击以色列,企图扩大事
态,挑起阿以冲突。对此,美国大力对以色列进行安抚,并运去“爱国者”
地对空导弹,协助以色列进行防御。美国担心,以色列如果参战,可能分裂
反伊联盟,导致其中一些阿拉伯国家改变立场,甚至可能改变战争性质,把
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战争变成阿拉伯世界共同对付美国、以色列的战争。
因为早在开战以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就多次说过,如遭到多国部队进
攻,就要袭击以色列。伊拉克用导弹频频袭击以色列的目的,就是引诱以色
列参战。另外,要还击伊拉克就得出动空军或地面部队,而以色列同伊拉克
并无共同边界。以色列如还击就得经过沙特阿拉伯或约旦。而约旦早已宣布
不允许任何国家经其领土、领空对别国发动攻击。如约旦拦截以色列飞机或
其地面部队,就会影响到多国部队中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使叙利亚、
摩洛哥、埃及、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有可能退出或倒戈。
美国于1991年1月18日派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访问以色列,劝以色列
克制,不要影响盟军中的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伊拉克联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