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解力夫 更新:2021-11-25 02:50
当这些自由青年,在慷慨就义走向刑场的时候,高唱阿拉伯复
兴之歌。歌词是壮烈牺牲的诗人、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欧默尔·哈
木德创作的。歌词大意是:
前进!前进!
让我们走向沙场!
部队在哪里,
哪里就有战旗飘扬。
萨巴赫的后代,
我们的荣光。
沙特的后代,
前进吧,向着疆场!
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1913 年土耳其被迫承认了英国人同科威特谢赫签
订的条约和协定。1915 年,谢赫·穆巴拉克同阿卜杜拉·阿齐兹·木·沙特
① 哈里发是阿拉伯语译音,本意是继位人,后来成了古代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奥斯曼帝国皇帝自称哈里发,是为了把自己说成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最高统治者。
签订了一项条约,沙特家族承认了科威特新的状况和疆界。
1939 年,科威特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直至1961 年6 月19 日,
科威特才同英国签订了协议,宣布废除1899 年协定,从英国殖民主义枷锁中
解脱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1962 年11 月公布的科威特宪法规定,科威特是一个君主国,埃米尔为
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务只能由穆巴拉克·萨巴赫的后裔继承。现任国家
元首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为科威特第十三位埃米尔。
阿拉伯著名作家盖德里·盖勒阿吉在他撰写的有关科威特发展史的著作
中写道:“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酋长,是科威特最杰出的、对科威特
的生活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统治者。毫无疑义,他是科威特复兴的创始者,是
科威特繁荣的奠基人,是发展学术研究的促进者。他以见地高超、深谋远虑、
个性坚强著称。熟悉他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最突出的性格是沉着、审慎、
聪慧、宽厚。每作出一个决定,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反复研究、三思而后
行。”
“在大穆巴拉克时代,创办了穆巴拉克学校之后,复兴的光线就开始照
亮了科威特;但是,在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的时代,这些光线才大放
光芒,并显现出它的影响。”盖德里继续写道:在艾哈迈德·贾比尔酋长统
治的30 年间,他组织了国家的公共福利事业,把它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全
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和文学的复兴。创建了文哈迈迪雅学校和萨阿岱学
校,接着又建立了几十所学校。还设立了国家图书馆和文学俱乐部。从各个
阿拉伯国家聘请教师到科威特任教,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创建了以他的名
字命名的艾哈迈迪城。设立了政府各种机构。在重视建设和教育的同时,也
注意医疗事业,设立了许多医院和诊疗所,从阿拉伯各国聘请了许多医生,
为防止瘟疫的传播采取了措施。同时,也为保证在科威特留学生中培养一批
医生打下了基础。
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成为联合国第100 个会员国。当时全国仅有20
万人口。科威特面积很小,乘坐汽车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只需用两个多小时。
然而,这个国家从石油储量和产量而论,却不愧为“石油巨人”,故有“浮
在石油湖上的国家”之称。有趣的是,在科威特的国际机场下面,也发现了
石油,整个机场就“浮”在油田之上。科威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00 亿吨,
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储量的10.4 %,居世界第三位。
这个长期以来荒凉贫瘠的地方,好像命运与它约定好了似的,在艾哈迈
德·贾比尔时代,打开了地下宝藏,石油从几口钻井中大量喷出。不久,由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钻探工作停顿了,所有钻好的井都用水泥封住了。
直到1945 年10 月,石油公司又来开采石油,这才发现科威特竟是一个浮在
黑金海上的大岛。
在艾哈迈德·贾比尔时代,科威特由依靠采珠、制帆船为生的落后贫穷
的国家,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国家。
科威特从1946 年向国外输出第一桶原油起,全境已发现7 个大油田。它
们是:布尔甘、马格瓦、劳扎塔因、苏比亚、艾哈迈迪、米纳基什和乌姆·古
德尔油田。其中布尔甘油田闻名遐迩,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其蕴藏量
达76.6 亿吨,占科威特全国储存量的4/5 。
石油是科威特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总收入的90 %以上。1980
年,石油产量为6676 万吨,到80 年代后期,产量一直维持在5500 万吨上下。
这是由于进入80 年代后,世界石油市场急剧动荡,受石油价格暴跌和两伊战
争影响的缘故。科威特原油产量1972 年达到高峰,日产曾达330 万桶。
近年来,科威特还发现至少有3 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不仅蕴藏量丰富,
而且油层埋藏深度浅(一般为1500 米)。如开发,油田基建时间短,投资费
用低,油田距海口平均只有46 公里,陆上运输距离短,费用少。
科威特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关于开采石油的协议规定,每开采
1 吨原油只需向科威特政府交纳90 美分的税金。为此,外国石油公司竟相到
那里开采、投资。从战后至1972 年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
特全部原油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46 年至1972 年,该石油公司总共开采
原油19 亿吨;从1946 年到1968 年的22 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 亿美元。
从1973 年起,科威特政府在同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中,毅然采取了一系
列石油国有化措施。1975 年3 月接管了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
油公司”的所有股份。
科威特政府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多样化,重视提高炼油能力。
目前,科威特日炼油能力为70 万桶。它耗资40 亿美元改建和扩建了艾哈迈
迪炼油厂和阿卜杜拉港炼油厂的炼油设备。至1988 年,这两个炼油厂加上舒
艾巴炼油厂,炼油能力达2.148 亿桶,即日炼油能力为58.8 万桶。科威特炼
油产品的10 %供本国使用,其余全部出口。
科威特的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储量估计为12800 亿立方米。天然气
利用率不断提高,1964 年的利用率仅为18 %,其余的都白白烧掉了。1970
年以后,利用率提高到33 %。1979 年科威特建立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液
化厂,日产量达19.7 万桶。
石油收入是科威特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87 年,石油收入达17.26 亿
科威特第纳尔(1 科威特第纳尔等于3.65 美元),占整个国民收入的87.2
%。1988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7 亿美元。
70 年代后期是科威特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由于石油多次大幅度提价
(油价1973 年为每桶2.5 美元,1974 年上升为11 美元),科威特石油收入
猛增,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1981 年人均收入高达
2 万美元,居世界之冠,超过了工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和西德等西方国家。
巨大的石油财富使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短短的30 年时间里,科威特由原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最
富裕的国家。据报道,科威特平均230 人中就有一个“百万富翁”。
又据法国《费加罗杂志》1993 年7 月10 日报道,科威特解放36 个月后
的今天,人们又看到了停车场排满各种豪华轿车的壮观景象。科威特共拥有
65 万辆轿车,两个居民(包括孩子)就有1 辆轿车。科威特人的电冰箱中塞
满了各类进口食品。他们的私宅和办公室都由外籍劳动者来打扫。银行帐户
上存入了大量外币。科威特人每年平均要购4 块手表。在国家土地部门的办
公桌上,堆放着1.5 万份要求批地建别墅的申请。而且“别墅”这个词已不
再适用,他们建的实际上是十分豪华的现代化住宅。此外,科威特远不是科
威特人希望投资不动产的唯一地点。应法国使馆要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60 %的科威特人希望在国外获得房地产,其中有一半人希望在瑞士莱蒙湖
畔、在巴黎和在法国科特达祖尔购置房地产。
科威特人在进入石油时代之前,依靠捕虾、采集珍珠、畜牧、经商营生。
随着石油的开发,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方式改变了。现在捕鱼业惨淡
经营,采集珍珠的活动已经消失,畜牧业日趋式微,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
无足轻重。
进入石油时代后,科威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摩座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石化工厂、海水淡
化厂拔地而起。金融业蓬勃兴起。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国各地矗立着数不
清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星罗棋布。昔日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蹒跚而行的骆
驼,早已被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汽车所代替。
兴之歌。歌词是壮烈牺牲的诗人、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欧默尔·哈
木德创作的。歌词大意是:
前进!前进!
让我们走向沙场!
部队在哪里,
哪里就有战旗飘扬。
萨巴赫的后代,
我们的荣光。
沙特的后代,
前进吧,向着疆场!
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1913 年土耳其被迫承认了英国人同科威特谢赫签
订的条约和协定。1915 年,谢赫·穆巴拉克同阿卜杜拉·阿齐兹·木·沙特
① 哈里发是阿拉伯语译音,本意是继位人,后来成了古代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奥斯曼帝国皇帝自称哈里发,是为了把自己说成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最高统治者。
签订了一项条约,沙特家族承认了科威特新的状况和疆界。
1939 年,科威特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直至1961 年6 月19 日,
科威特才同英国签订了协议,宣布废除1899 年协定,从英国殖民主义枷锁中
解脱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1962 年11 月公布的科威特宪法规定,科威特是一个君主国,埃米尔为
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务只能由穆巴拉克·萨巴赫的后裔继承。现任国家
元首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为科威特第十三位埃米尔。
阿拉伯著名作家盖德里·盖勒阿吉在他撰写的有关科威特发展史的著作
中写道:“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酋长,是科威特最杰出的、对科威特
的生活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统治者。毫无疑义,他是科威特复兴的创始者,是
科威特繁荣的奠基人,是发展学术研究的促进者。他以见地高超、深谋远虑、
个性坚强著称。熟悉他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最突出的性格是沉着、审慎、
聪慧、宽厚。每作出一个决定,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反复研究、三思而后
行。”
“在大穆巴拉克时代,创办了穆巴拉克学校之后,复兴的光线就开始照
亮了科威特;但是,在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的时代,这些光线才大放
光芒,并显现出它的影响。”盖德里继续写道:在艾哈迈德·贾比尔酋长统
治的30 年间,他组织了国家的公共福利事业,把它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全
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和文学的复兴。创建了文哈迈迪雅学校和萨阿岱学
校,接着又建立了几十所学校。还设立了国家图书馆和文学俱乐部。从各个
阿拉伯国家聘请教师到科威特任教,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创建了以他的名
字命名的艾哈迈迪城。设立了政府各种机构。在重视建设和教育的同时,也
注意医疗事业,设立了许多医院和诊疗所,从阿拉伯各国聘请了许多医生,
为防止瘟疫的传播采取了措施。同时,也为保证在科威特留学生中培养一批
医生打下了基础。
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成为联合国第100 个会员国。当时全国仅有20
万人口。科威特面积很小,乘坐汽车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只需用两个多小时。
然而,这个国家从石油储量和产量而论,却不愧为“石油巨人”,故有“浮
在石油湖上的国家”之称。有趣的是,在科威特的国际机场下面,也发现了
石油,整个机场就“浮”在油田之上。科威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00 亿吨,
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储量的10.4 %,居世界第三位。
这个长期以来荒凉贫瘠的地方,好像命运与它约定好了似的,在艾哈迈
德·贾比尔时代,打开了地下宝藏,石油从几口钻井中大量喷出。不久,由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钻探工作停顿了,所有钻好的井都用水泥封住了。
直到1945 年10 月,石油公司又来开采石油,这才发现科威特竟是一个浮在
黑金海上的大岛。
在艾哈迈德·贾比尔时代,科威特由依靠采珠、制帆船为生的落后贫穷
的国家,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国家。
科威特从1946 年向国外输出第一桶原油起,全境已发现7 个大油田。它
们是:布尔甘、马格瓦、劳扎塔因、苏比亚、艾哈迈迪、米纳基什和乌姆·古
德尔油田。其中布尔甘油田闻名遐迩,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其蕴藏量
达76.6 亿吨,占科威特全国储存量的4/5 。
石油是科威特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总收入的90 %以上。1980
年,石油产量为6676 万吨,到80 年代后期,产量一直维持在5500 万吨上下。
这是由于进入80 年代后,世界石油市场急剧动荡,受石油价格暴跌和两伊战
争影响的缘故。科威特原油产量1972 年达到高峰,日产曾达330 万桶。
近年来,科威特还发现至少有3 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不仅蕴藏量丰富,
而且油层埋藏深度浅(一般为1500 米)。如开发,油田基建时间短,投资费
用低,油田距海口平均只有46 公里,陆上运输距离短,费用少。
科威特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关于开采石油的协议规定,每开采
1 吨原油只需向科威特政府交纳90 美分的税金。为此,外国石油公司竟相到
那里开采、投资。从战后至1972 年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
特全部原油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46 年至1972 年,该石油公司总共开采
原油19 亿吨;从1946 年到1968 年的22 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 亿美元。
从1973 年起,科威特政府在同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中,毅然采取了一系
列石油国有化措施。1975 年3 月接管了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
油公司”的所有股份。
科威特政府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多样化,重视提高炼油能力。
目前,科威特日炼油能力为70 万桶。它耗资40 亿美元改建和扩建了艾哈迈
迪炼油厂和阿卜杜拉港炼油厂的炼油设备。至1988 年,这两个炼油厂加上舒
艾巴炼油厂,炼油能力达2.148 亿桶,即日炼油能力为58.8 万桶。科威特炼
油产品的10 %供本国使用,其余全部出口。
科威特的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储量估计为12800 亿立方米。天然气
利用率不断提高,1964 年的利用率仅为18 %,其余的都白白烧掉了。1970
年以后,利用率提高到33 %。1979 年科威特建立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液
化厂,日产量达19.7 万桶。
石油收入是科威特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87 年,石油收入达17.26 亿
科威特第纳尔(1 科威特第纳尔等于3.65 美元),占整个国民收入的87.2
%。1988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7 亿美元。
70 年代后期是科威特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由于石油多次大幅度提价
(油价1973 年为每桶2.5 美元,1974 年上升为11 美元),科威特石油收入
猛增,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1981 年人均收入高达
2 万美元,居世界之冠,超过了工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和西德等西方国家。
巨大的石油财富使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短短的30 年时间里,科威特由原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最
富裕的国家。据报道,科威特平均230 人中就有一个“百万富翁”。
又据法国《费加罗杂志》1993 年7 月10 日报道,科威特解放36 个月后
的今天,人们又看到了停车场排满各种豪华轿车的壮观景象。科威特共拥有
65 万辆轿车,两个居民(包括孩子)就有1 辆轿车。科威特人的电冰箱中塞
满了各类进口食品。他们的私宅和办公室都由外籍劳动者来打扫。银行帐户
上存入了大量外币。科威特人每年平均要购4 块手表。在国家土地部门的办
公桌上,堆放着1.5 万份要求批地建别墅的申请。而且“别墅”这个词已不
再适用,他们建的实际上是十分豪华的现代化住宅。此外,科威特远不是科
威特人希望投资不动产的唯一地点。应法国使馆要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60 %的科威特人希望在国外获得房地产,其中有一半人希望在瑞士莱蒙湖
畔、在巴黎和在法国科特达祖尔购置房地产。
科威特人在进入石油时代之前,依靠捕虾、采集珍珠、畜牧、经商营生。
随着石油的开发,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方式改变了。现在捕鱼业惨淡
经营,采集珍珠的活动已经消失,畜牧业日趋式微,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
无足轻重。
进入石油时代后,科威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摩座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石化工厂、海水淡
化厂拔地而起。金融业蓬勃兴起。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国各地矗立着数不
清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星罗棋布。昔日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蹒跚而行的骆
驼,早已被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汽车所代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