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作者:北海卧龙    更新:2021-11-25 02:49
  于是提议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现在北京的疫情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准。[思维教练]当然不能撇下大家不管。国歌个人虽然不愿意离开,可是其他人还是应该凭自己的判断选择去留。没想到[思维教练]刚这么一说,国歌就站出来反对:“其实我不回上海是因为怕汽车、飞机或火车上人多,被传染的可能性反倒大了,万一把‘非典’带回去,那不把家里人全害了,把上海全害了?”听他这么一说,[思维教练]还真的有点儿对他肃然起敬的感觉了。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地都说不回去了,就连唯一家在北京市区的女孩栾萍也说不回家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患难。
  [读书狼]一听高兴了,说:“那我们这不成了《十日谈》了吗?”
  “什么‘十日谈’呀?”栾萍不解地问。
  “1348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
  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到了……”[读书狼]来了劲头。
  “好恐怖呀!你说的什么呀?”
  “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侥幸活了下来,他们相约一起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过一种清静的生活——尽情地享受欢乐,但不越过理性的界限。”[读书狼]继续着卜伽丘《十日谈》里的情景:“见周围尽是一片青葱的草木,生意盎然;别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坛,清泉流水,室内各处都收拾得洁静雅致。十个青年男女就在这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轮着讲一个故事,作为消遣,住了十多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好啊!我们正好也是十个人,不如以后我们每人每天也讲一个故事吧。”栾萍高兴地说。
  [思维教练]一听笑了起来,转身问大家:“你们谁看过《十日谈》?”
  “听说过,是世界名著,可是没有看过。”国歌抢着回答。
  “世界名著呀?谁看那么老土的书?”栾萍有些失望了。
  “那你还吵吵着要讲故事?可都是少儿不宜的故事啊!”[读书狼]逗栾萍说。
  “你这么一说,她今晚说不定就好奇就去网上下载来看了。”国歌也故意在逗这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女孩。
  没想到栾萍白了他们俩一眼,没好气儿地说:“都什么年代了,那么老土的书能写些什么呀?切!”这一下把大伙儿都给逗乐了。
  [思维教练]连忙打圆场说:“其实卜伽丘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却来自旧世界。有评论家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并列,称之为《人曲》(Human
  Comedy)。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分,各各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真是人间百态。”
  “我觉得《十日谈》主要是对当炙手可热的天主教会的讽刺和揭露。特别是头几篇,比如第一天故事第二“杨诺劝教”,那就是一篇挑战书。”[读书狼]评论着。刚才[思维教练]一问才发现,也就他们两个人读过这本书。
  “是的,因为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里,罗马天主教会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思维教练]也是好久没有遇到这方面的知音了,于是也开始“唠叨”了起来:“它是各国最大的封建地主,也是封建制度的最顽强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宗法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光彩。它的教堂、修道院、宗教法庭、异教裁判所,遍布在每个封建庄园,每个新兴的城镇——可以说,庞大的天主教会组织就是一面编织得密密层层的大蜘蛛网,几乎挂满在西欧的每一块土地上,它的势力伸入到每个偏僻的角落,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外,它的职能就是对广大的人民实行全面的、无孔不入的精神统治。……”
  一时间大家都听入了神,似乎忘记了眼前的“非典”,抑或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十日谈》中那十个青年男女。
  4月9日,美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雕像被推翻。网络论坛上“挺战”派当然是欢天喜地。[读书狼]更是在第一时间贴了篇《仿鲁迅——论萨达姆的倒掉》:“听说,巴格达市中心的萨达姆铜像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萨达姆铜像,金光灿灿的映立在底各里斯河畔,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回光反照’,伊拉克人造十景之一。‘回光反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反战”派当然是愤愤不平,说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占领。其实,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还是尽量避免给人留下一个“占领军”形象的。推翻萨达姆雕像不过是心理战的一个伎俩——萨达姆的形象是美英军队心理战的重要目标。不论攻人哪座伊拉克城市,美英军队的第一个任务,必然是撕掉萨达姆总统的画像,推翻或者炸掉萨达姆的雕像。目的无非如中央总部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所说:“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此举说明萨达姆政权已经完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连续几天,联军在占领的地区拆除萨达姆的塑像和画像。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在卡尔巴拉,美国海军陆战队推倒了一尊萨达姆的雕像;在纳杰夫,美军炸掉了萨达姆骑马持剑的巨大雕像。从巴士拉、纳杰夫到巴格达,一尊尊萨达姆雕像的轰然倒下,向民众宣示萨达姆的统治已经结束。伊拉克民众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
  在这过程中,也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以外,美军几乎激怒了巴格达人。不过很快就得到了纠正。那是一名陆战队员居然将美国的星条旗蒙在萨达姆的脸上,结果美军赶紧拿下星条旗。因为这一举动显然会被阿拉伯世界视为试图占领伊拉克。美军随后又改用伊拉克国旗套住萨达姆的脖子,但又很快意识到这也不成,因为国旗是伊拉克国家标志,所以赶紧解下来,系上绳子将萨达姆的雕像拉倒。
  4月9日,下午3点,蒋彦永站在课堂上,他很平静地告诉学生他所做的一切:给媒体写信,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指出他知道的病人数字……当天晚上,301医院有关领导找到蒋彦永,在首肯他反映情况的动机后,提醒他作为一个军人应该遵守的纪律,不要擅自接受境外媒体采访。蒋彦永向院方表示,以后有什么事都会先向院的领导反映。
  4月9日这一天,对一些人来讲,可以说是面临着非常困难境地……。就在美军攻入巴格达前,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孤身一人离开了新闻部大楼,周围没有任何保镖和随从。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的观众,每天都被迫地欣赏着两位电视明星的表演。一个是国防大学科技教研室主任张召忠教授,另一个就是萨哈夫。尽管战争的结局最之只能是一个,但是对战争的预测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63岁的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战争期间获得了“喜剧阿里”的称号。这个绰号可谓实至名归。3月20日开战后,萨哈夫更是一天不落。只要萨哈夫出现在荧屏上,就等于告诉全世界,伊拉克的政府并没有倒掉,伊拉克的国旗还飘扬在巴格达上空。当地时间3月31日的凌晨,美军的导弹炸毁了巴格达的新闻大楼,萨哈夫常用的新闻发布大厅也变成了一堆瓦砾。萨哈夫的新闻发布会没有因为发布大厅被毁而停止。从那以后,萨哈夫选择在户外召开新闻发布会。除了在发布新闻的内容上与美英针锋相对外,一身戎装、腰挎手枪的萨哈夫还时不时抛出一些分析,开口闭口对美国连损带骂,让美英哭笑不得。就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之际,他还勇敢地宣称联军已经被彻底击败。4月7日,美军坦克部队攻入巴格达城,占领了萨达姆的总统官邸和伊拉克新闻部大楼。萨哈夫依然在战地记者所在的喜来登饭店对全世界媒体掷地有声地说:“他们说占领了新闻部大楼,那是欺骗全世界。你们看,我刚刚从那里过来,那里很安全。”“这些家伙已经被关在城内,连后路都没有了。”
  4月9日,萨哈夫跑得无影无踪。有人开玩笑说萨哈夫可能跑到叙利亚“辟谣”去了。尽管很多人认为他说的“太离谱”。但阿拉伯世界甚至西方的一些观众还非常喜爱他,把他视为一个英雄人物。
  张召忠的分析虽然远没有萨哈夫那样“离谱”,但在网上也没有少挨“挺战”派的骂。
  就在3月21日美国开始大规模地面进攻时,国防大学科技教研室主任张召忠教授在央视评论:“没想到美军打了几十年仗,还是回到陆军进攻为主的老路上……太急于求成,会被萨达姆拖跨。”
  4月,美军占领巴格达机场,张召忠教授在央视评论:“机场下有密如蛛网的地道掩体,伊军将在晚上冲出地道,给美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美军攻入巴格达,张召忠教授在央视评论:“巴格达下有一座地下城,伊拉克人民将在萨达姆总统的领导下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沉重打击侵略者。”
  美军完全占领巴格达,张召忠教授在央视评论:“现在说萨达姆政权被消灭还为时过早……我看真正的大战争还没开始……巴格达与第各里特之间有一条地道,萨达姆已指挥英勇的共和国卫队转移到家乡第各里特,准备在那里给美军最后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