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作者:北海卧龙 更新:2021-11-25 02:49
20世纪90年代,纳米技术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各国专家评论认为,这种新兴高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将会迅速改变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纳米技术如果应用于军事领域,必将会引发一系列重大变革,并将加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进而使未来信息化战场发生重大改观。
纳米技术是研究纳米量级(0.1-100纳米)物质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特定功能产品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的问世,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使人类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纵原子、分子团,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兵器“服役”后,将会创造诸多神奇。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功能材料,颗粒尺度细微至纳米级,表面原子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材料。这种特殊的结构,形成了许多优于传统材料的特殊性能,可广泛用于军事目的。比如,一是可用作助燃剂。纳米材料表面具有无序性,活性高,因而催化和氧化作用特别强,在固体火箭燃料中加入适量的镍纳米微粒,燃烧效率可提高100倍,能使导弹的射程增加几倍。二是可改善脆性材料的机械性能。传统陶瓷韧性差、难以加工,而经过纳米技术“点化”后,便克服了上述缺点,用于制造军用涡轮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可使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纳米陶瓷还可增强坦克复合装甲的抗弹能力。三是可用作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对红外光和雷达波的吸收率特别高,把这样的物质涂在目标表面可大大降低反射信号强度,从而起到隐身作用。据报道,国外研制的一种纳米“超黑粉”吸波率可高达99%。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还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加工技术”等纳米加工方法,能对逐个原子进行加工,精度极高。利用这些技术加工出的纳米齿轮、纳米弹簧、纳米喷嘴、纳米轴承、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机构等零部件,能够制成一系列新产品。日本已经能够组装出一种只有米粒大小的汽车;德国则研制出了长24毫米、高8毫米、重量只有400毫克的微型直升机;而美国研制的微型发动机,在微小的空间中能装下1000台。纳米技术使武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难怪人们对此格外关注。而用纳米量子器件取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后,可使武器系统的重量和功耗成千倍地降低,甚至可以把现代作战飞机上的全部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小小芯片上,使目前需车载机载的电子战系统缩小至单兵携带;用纳米技术制造的“袖珍军团”,可以遂行各种军事任务。
不仅如此,纳米技术还可以让武器变更“聪明”。纳米量子器件工作速度要比半导体器件快1000倍,利用纳米量子器件和纳米存储元件代替传统产品,能大大提高武器系统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纳米技术还可以使武器表面产生“智慧”。据报道,用纳米材料制造潜艇蒙皮,可以灵敏地“感觉”水流、水温、水压等极细微的变化,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节约能源;还能提前“察觉”来袭的敌方鱼雷,以及时规避。用纳米材料制造飞机的蒙皮,可以灵敏地“感知”各种主动式探测信号,并能主动调节表面电磁波或光波特性,从而达到自适应隐身目的。
由于纳米技术的巨大军事价值,一些军事强国竞相研制纳米微型武器。已有超微型信息系统和攻击系统悄然走出实验室,可以投入实际作战应用,比如,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袖珍侦察器在信息化战场可令对手防不胜防。这些“间谍”极其微小,很难被发现,它们装备有敏感的微型摄像机、窃听器和感应器等,可以大面积散布,通过网络感知外界各种信息;它们能够深入虎穴,将微型智能侦察系统植入昆虫体内,并进行操纵用以收集情报,甚至引导己方导弹实施攻击;“麻雀卫星”大量布撒在不同的轨道上组网,可连续监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即使少数小卫星失灵,卫星网也不会受到影响。而利用纳米技术研制黄蜂智能微型飞行器,可携带高能炸药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蚂蚁士兵”则会各显神通,有的专门破坏电子设备,有的施放各种化学战剂,当接近目标时,它们能感觉到敌方电子信息系统的位置,并渗入系统内部,采取腐蚀计算机电路或蚕食硬盘等方法使系统丧失功能。由于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武器系统高度集成,可省去大量线路板和接头,与传统武器相比成本低廉,便于生产,便于运输。一条流水线在短时间内便可生产出上千颗“麻雀卫星”;一枚“飞马座”级的运载火箭一次可发射数百颗乃至数千颗“麻雀卫星”,覆盖全球;据专家预言,如果大批“微型军”服役和部署。届时,“小鱼吃大鱼”、“蚂蚁啃大象”、“以小制大”、“以微胜巨”,将成为战场一大景观。
武器装备的发展是军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历史上,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装备以及核武器的出现都曾引发了新的军事变革。冯克认为,高效能、低成本的纳米武器是特击军最理想的武器,而且纳米武器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作战中物资能量消耗小的特点,正适合目前中国战略物资匮乏的现状,如果纳米武器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必将掀起一场军事领域的颠覆性革命。不过冯克也深知以目前中国的科技实力要想大规模研制纳米兵器是不现实的,他只有退而求其次,用纳米技术改造现有的传统武器。鉴于特击战的单兵作战、高杀伤率等特殊作战模式和需要,冯克指示军工部门开发研制了各种便携式的高效浓缩麻醉武器,在这里冯克打了个擦边球,虽然新研制的麻醉武器从本质上讲属于化学武器,但是由于只是让人迅速麻醉昏睡,对神经和肉体无杀伤性,因此很难将它列入国际公约严禁的化学武器之列。
不过麻醉武器虽然是非杀伤性武器,但作战效力却巨大,最早研制开发麻醉武器并应用于战场的国家是俄罗斯。早在2004年10月23日至26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曾发生人质危机,震惊了国际社会。面对恐怖分子的要挟,俄罗斯当局强悍出击,在40分钟内迅速制服恐怖分子,取得决定性胜利。除少数恐怖分子被俘和逃脱外,以巴拉耶夫为首的36名匪徒被击毙。700多名人质安全获救,但有119名人质死亡。在解决人质过程中,俄罗斯特种部队使用了一种“特殊气体”,据目击者称,特种部队释放“特殊气体”后,车臣绑匪来不及点燃炸药,也来不及开枪。据《共青团真理报》报道,绑匪头目巴拉耶夫都没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就被特种部队击毙。但是,俄罗斯使用的剂量过大,导致多名人质在被解救后因吸入过量的气体不治死亡。事后,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俄罗斯卫生部长尤里舍甫琴柯公布了特种部队在解决车臣非法武装大规模劫持人质事件时所用的气体成份。舍甫琴柯称,致使绑匪和部分人质进入睡眠状态的“特殊气体”只是“用于外科手术场合的麻醉气体”,其中主要成分是一种医疗辅助使用的快速麻醉剂芬太奴。据专家介绍,这种混合气体具有麻醉作用,是一种强效止痛剂,通常用于妇女生产时作麻醉剂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死亡。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0倍。针对某些专家认为“特殊气体”可能是“冷战”时期研制的非致命化学武器的说法,法新社记者贝塞尔格利克从一名不愿意公开姓名和身份的美国政府官员那里获得一则消息:美方获得的证据显示,“特殊气体”类似于安眠剂,“或许并不违反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国际公约”。而且,在德国城市慕尼黑接治两名德国人质的医学专家托马斯齐尔克尔也证实,俄军特种部队采取行动前向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剧场内释放的气体只是麻醉镇静剂,不会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舍甫琴柯为这次行动辩解道,在解救人质时,俄特种部队没有使用《化学武器公约》禁用的化学物质。另据俄外交部发言人说,拥有和使用芬太尼衍生物,既没有违反俄罗斯对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所承担的义务,也没有违反俄罗斯法律。
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大力谴责俄罗斯在反恐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另一方面也加紧研制新一代的生化武器。不久英国《卫报》就爆出冷门消息,美国国防部在英国军方的帮助下,正在研制“非致命”武器。据称,这种武器类似于俄罗斯特种部队上星期拯救人质时用的麻醉气体。随后,一份国际权威杂志更尖锐指出,美国的所作所为早已经破坏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2003年7月,美国采取了一项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的措施,它否决了赋予国际检查团更多权力的建议,因为这些权力可以使成员国有权监测其他国家是否遵守这项国际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签约国都会就他们的生物武器防御项目发表年
报,但美国在其报告中绝字不提它这方面的项目。倒是不小心走漏的消息和
媒体报道才将他们的秘密公之于众。
对于冯克提出的特击战理论,程光是大力支持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操作方面,程光则严格把关,他不断提醒冯克在战略战术和武器开发方面要注意国际政治影响,不能以违反国际公约为大前提,为了让冯克深刻理解这一点,他还专门就战争的道德、政治的力量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等问题与冯克长谈了一次。
纳米技术是研究纳米量级(0.1-100纳米)物质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特定功能产品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的问世,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使人类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纵原子、分子团,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兵器“服役”后,将会创造诸多神奇。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功能材料,颗粒尺度细微至纳米级,表面原子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材料。这种特殊的结构,形成了许多优于传统材料的特殊性能,可广泛用于军事目的。比如,一是可用作助燃剂。纳米材料表面具有无序性,活性高,因而催化和氧化作用特别强,在固体火箭燃料中加入适量的镍纳米微粒,燃烧效率可提高100倍,能使导弹的射程增加几倍。二是可改善脆性材料的机械性能。传统陶瓷韧性差、难以加工,而经过纳米技术“点化”后,便克服了上述缺点,用于制造军用涡轮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可使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纳米陶瓷还可增强坦克复合装甲的抗弹能力。三是可用作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对红外光和雷达波的吸收率特别高,把这样的物质涂在目标表面可大大降低反射信号强度,从而起到隐身作用。据报道,国外研制的一种纳米“超黑粉”吸波率可高达99%。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还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加工技术”等纳米加工方法,能对逐个原子进行加工,精度极高。利用这些技术加工出的纳米齿轮、纳米弹簧、纳米喷嘴、纳米轴承、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机构等零部件,能够制成一系列新产品。日本已经能够组装出一种只有米粒大小的汽车;德国则研制出了长24毫米、高8毫米、重量只有400毫克的微型直升机;而美国研制的微型发动机,在微小的空间中能装下1000台。纳米技术使武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难怪人们对此格外关注。而用纳米量子器件取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后,可使武器系统的重量和功耗成千倍地降低,甚至可以把现代作战飞机上的全部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小小芯片上,使目前需车载机载的电子战系统缩小至单兵携带;用纳米技术制造的“袖珍军团”,可以遂行各种军事任务。
不仅如此,纳米技术还可以让武器变更“聪明”。纳米量子器件工作速度要比半导体器件快1000倍,利用纳米量子器件和纳米存储元件代替传统产品,能大大提高武器系统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纳米技术还可以使武器表面产生“智慧”。据报道,用纳米材料制造潜艇蒙皮,可以灵敏地“感觉”水流、水温、水压等极细微的变化,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节约能源;还能提前“察觉”来袭的敌方鱼雷,以及时规避。用纳米材料制造飞机的蒙皮,可以灵敏地“感知”各种主动式探测信号,并能主动调节表面电磁波或光波特性,从而达到自适应隐身目的。
由于纳米技术的巨大军事价值,一些军事强国竞相研制纳米微型武器。已有超微型信息系统和攻击系统悄然走出实验室,可以投入实际作战应用,比如,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袖珍侦察器在信息化战场可令对手防不胜防。这些“间谍”极其微小,很难被发现,它们装备有敏感的微型摄像机、窃听器和感应器等,可以大面积散布,通过网络感知外界各种信息;它们能够深入虎穴,将微型智能侦察系统植入昆虫体内,并进行操纵用以收集情报,甚至引导己方导弹实施攻击;“麻雀卫星”大量布撒在不同的轨道上组网,可连续监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即使少数小卫星失灵,卫星网也不会受到影响。而利用纳米技术研制黄蜂智能微型飞行器,可携带高能炸药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蚂蚁士兵”则会各显神通,有的专门破坏电子设备,有的施放各种化学战剂,当接近目标时,它们能感觉到敌方电子信息系统的位置,并渗入系统内部,采取腐蚀计算机电路或蚕食硬盘等方法使系统丧失功能。由于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武器系统高度集成,可省去大量线路板和接头,与传统武器相比成本低廉,便于生产,便于运输。一条流水线在短时间内便可生产出上千颗“麻雀卫星”;一枚“飞马座”级的运载火箭一次可发射数百颗乃至数千颗“麻雀卫星”,覆盖全球;据专家预言,如果大批“微型军”服役和部署。届时,“小鱼吃大鱼”、“蚂蚁啃大象”、“以小制大”、“以微胜巨”,将成为战场一大景观。
武器装备的发展是军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历史上,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装备以及核武器的出现都曾引发了新的军事变革。冯克认为,高效能、低成本的纳米武器是特击军最理想的武器,而且纳米武器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作战中物资能量消耗小的特点,正适合目前中国战略物资匮乏的现状,如果纳米武器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必将掀起一场军事领域的颠覆性革命。不过冯克也深知以目前中国的科技实力要想大规模研制纳米兵器是不现实的,他只有退而求其次,用纳米技术改造现有的传统武器。鉴于特击战的单兵作战、高杀伤率等特殊作战模式和需要,冯克指示军工部门开发研制了各种便携式的高效浓缩麻醉武器,在这里冯克打了个擦边球,虽然新研制的麻醉武器从本质上讲属于化学武器,但是由于只是让人迅速麻醉昏睡,对神经和肉体无杀伤性,因此很难将它列入国际公约严禁的化学武器之列。
不过麻醉武器虽然是非杀伤性武器,但作战效力却巨大,最早研制开发麻醉武器并应用于战场的国家是俄罗斯。早在2004年10月23日至26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曾发生人质危机,震惊了国际社会。面对恐怖分子的要挟,俄罗斯当局强悍出击,在40分钟内迅速制服恐怖分子,取得决定性胜利。除少数恐怖分子被俘和逃脱外,以巴拉耶夫为首的36名匪徒被击毙。700多名人质安全获救,但有119名人质死亡。在解决人质过程中,俄罗斯特种部队使用了一种“特殊气体”,据目击者称,特种部队释放“特殊气体”后,车臣绑匪来不及点燃炸药,也来不及开枪。据《共青团真理报》报道,绑匪头目巴拉耶夫都没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就被特种部队击毙。但是,俄罗斯使用的剂量过大,导致多名人质在被解救后因吸入过量的气体不治死亡。事后,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俄罗斯卫生部长尤里舍甫琴柯公布了特种部队在解决车臣非法武装大规模劫持人质事件时所用的气体成份。舍甫琴柯称,致使绑匪和部分人质进入睡眠状态的“特殊气体”只是“用于外科手术场合的麻醉气体”,其中主要成分是一种医疗辅助使用的快速麻醉剂芬太奴。据专家介绍,这种混合气体具有麻醉作用,是一种强效止痛剂,通常用于妇女生产时作麻醉剂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死亡。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0倍。针对某些专家认为“特殊气体”可能是“冷战”时期研制的非致命化学武器的说法,法新社记者贝塞尔格利克从一名不愿意公开姓名和身份的美国政府官员那里获得一则消息:美方获得的证据显示,“特殊气体”类似于安眠剂,“或许并不违反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国际公约”。而且,在德国城市慕尼黑接治两名德国人质的医学专家托马斯齐尔克尔也证实,俄军特种部队采取行动前向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剧场内释放的气体只是麻醉镇静剂,不会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舍甫琴柯为这次行动辩解道,在解救人质时,俄特种部队没有使用《化学武器公约》禁用的化学物质。另据俄外交部发言人说,拥有和使用芬太尼衍生物,既没有违反俄罗斯对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所承担的义务,也没有违反俄罗斯法律。
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大力谴责俄罗斯在反恐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另一方面也加紧研制新一代的生化武器。不久英国《卫报》就爆出冷门消息,美国国防部在英国军方的帮助下,正在研制“非致命”武器。据称,这种武器类似于俄罗斯特种部队上星期拯救人质时用的麻醉气体。随后,一份国际权威杂志更尖锐指出,美国的所作所为早已经破坏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2003年7月,美国采取了一项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的措施,它否决了赋予国际检查团更多权力的建议,因为这些权力可以使成员国有权监测其他国家是否遵守这项国际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签约国都会就他们的生物武器防御项目发表年
报,但美国在其报告中绝字不提它这方面的项目。倒是不小心走漏的消息和
媒体报道才将他们的秘密公之于众。
对于冯克提出的特击战理论,程光是大力支持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操作方面,程光则严格把关,他不断提醒冯克在战略战术和武器开发方面要注意国际政治影响,不能以违反国际公约为大前提,为了让冯克深刻理解这一点,他还专门就战争的道德、政治的力量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等问题与冯克长谈了一次。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