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作者:北海卧龙    更新:2021-11-25 02:49
  当前一个方阵中的人刚刚涌进火车站,等待在后一个方阵围栏中人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填补空缺,军警们粗暴地用警棍抽打着那些企图翻越安全隔离栅栏的人,维持着进站秩序,可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在涌动的人潮中被挤伤踩伤。
  坐在汽车内,透过车窗玻璃望着广场上那片人头攒动的海洋和一张张男女老幼绝望的面孔,冯克心情沉重,紧缩双眉。随着美军加紧在朝鲜战场上的部署和攻势,每天都有大量的伤病员从朝鲜运送回国,受战局节节失利影响,在东北地区流传开了一个恐怖的小道消息:军队准备在中朝边境部署核导弹,以阻止美军的入侵。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立刻引起巨大的恐慌,原先还信心十足准备坚持抗战的东北军民,一听说自己的家园将沦为核战场,一种被国家欺骗抛弃了的感觉顿时让人们失去了最后的理智。每天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不论部队还是地方,人们运用各种交通工具,动用各种关系拼命想早日逃离东北。这几天已经有数百万人涌入内地,这使得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国家运输系统和物资供应系统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制止这股盲目的核恐慌难民大潮,军委任命冯克为特派员,带领一个工作小组火速前往东北协调工作。
  刚才在广场上看到的那一幕幕混乱凄惨的景象,让冯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关于在东北地区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军委不是没有考虑过,早在日军登陆江浙地区时,原国防部长雷伯雄就曾力主牺牲一些沿海城市,用战术核导弹解决日军的登陆部队,但在国家主席程光的坚决反对下这个方案最后流产,为此一些军界的鹰派人物暗中讥讽程光是妇人之仁,如果不是军界元老俞飞也坚定地站程光的一边,竭力弹压,这些人说不定还敢发动兵谏。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东南沿海战局吃紧,为防止美军从地面入侵中国,军队内部的核武派又渐渐变得强硬起来,主张在东北部署战术核导弹以打击美军的入侵,御敌于国门之外。没想到这个方案还在讨论之中,消息却流传到了东北,并在当地引起了滔天波澜,因核战争的恐慌所引发的难民风潮,几乎打乱了中央在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
  汽车疾驰在宽敞的公路上,离火车站越来越远,可当时广场上那奇怪的一幕始终让冯克疑惑不解,他不禁问道:“刘参谋,刚才防空警报响了,广场上的军警为什么不组织人群疏散?”坐在车前排负责接站的军区参谋刘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青年军官,他听到冯克的疑问转过身来苦笑地解释道:“不是我们不疏散群众,而是群众不想被疏散。由于一直以来美军的空袭只针对军工企业、发电厂、电视台、供水站等重要的固定民用设施目标和一些郊区的军事基地,所以城市里的老百姓一般不担心美军的空袭。”
  随行的工作小组副组长孙新民听了不悦道:“真是瞎胡闹,美国人的导弹就那么精确?万一要是有一枚导弹偏离了目标落在广场上,那得死多少人。”
  “这个情况我们也考虑过,一开始也组织群众疏散防空,可刚才的混乱的场景您也看到了,每一次疏散都会发生大量的踩伤挤伤的事故,反而搞的老百姓怨声塞道。狼来了喊久了也就没人害怕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愿意离开广场,虽然空袭警报还经常放,但已经没人把它当一回事,好在到目前为止美国人的导弹还没有发生失灵误伤的情况。‘小隐于野,大隐于朝’的道理老百姓们也懂,你放心大胆地站在露天广场上,反而地藏在防空洞里更安全。”刘志开玩笑地辩解道。
  听他这么讲,冯克和孙新民互视了一眼,都不禁苦笑地摇了摇头。
  “首长,请问中央真准备在东北打核战吗?”见冯克眼中露出警觉的神情,刘志慌忙为自己的鲁莽问话解释道:“我知道这是军事机密不应该随便打听,我只是想通过向上级反映一些我们基层官兵的意见。”
  “什么意见?”
  “我们认为在东北打核战争有三大不利因素,第一,使用核武器虽然能消灭一部分美军,但同样也会招来美军的疯狂报复,东北军区的部队会成为美军核打击的重点对象,说实在的作为军人我希望自己能够战死沙场,不希望还没放一枪一炮就给核蒸发了,那太窝囊了。第二,即使美军因为我军的核打击而不能从地面入侵,但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越境攻击它的本土,相反它还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持续不断地攻击我国内陆本土,虽然中国地域辽阔经得起美军的长期轰炸,可是这种只挨打不能还手的战争对国内的士气打击太大了,要不了多久人民就会开始厌战。在前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中,尽管南联盟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在空袭中损失微乎其微,但民众的厌战还是迫使他们的政府不得不在停战书上签了字,最后的结果跟战败了没什么两样。”
  见冯克若有所思的样子,刘志的胆子更大了,他继续说道:“最后一个原因,也是算是我代表全体东北人的一个请求吧。”他紧盯着冯克的眼睛神态苦涩地说:“请中央不要把东北变成核战场,我知道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道理,也懂得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利害关系。但是,用核战争,靠牺牲东北来赢得这场战争的做法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外面那些逃难的人你也看见了,大家为什么要逃难,还不是因为知道一旦核战争一打起来,东北这块地方就再也没法住人了吗?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据说一百年也无法消除,核战争一旦打起来,东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就算全毁了,我们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啊,他们以后该怎么生活?会怎么看待我们今天这些发动核战争的人?如果说地球因为核战争毁掉了,大家也倒心理平衡,可现在凭什么要让东北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这些年来东北人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还不够吗?!您可以下车随便找一个东北人去问问,哪个人不骂这是绝子绝孙的绝户计,把东三省变成核战场全国人民就那么心安理得?”刘志最后忿忿不平地说道。
  “你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能说出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话?你这是在煽动地域之争,你知道吗?凭这一条就够送你上军事法庭的!”坐在一旁的工作小组副组长孙新民见冯克默不作声,不禁开口厉声斥责道。
  刘志没有理会他,眼睛继续盯着冯克,希望从他的表情上捕捉到一点什么。
  没想到,冯克却冲他微微一笑,缓缓道:“刚才你所说的话,也是军区赵司令的意思吧?”
  “啊……”刘志被人一语道破,瞠目结舌,不知该如何回答。
  第四章 笑谈天下
  带有红十字会标的空中客机缓缓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对这次欧洲国际红十字会的来访,中国方面非常重视,刚刚就任国家副总理的田达维和卫生部部长赵宾一同来到机场迎接访问团的到来。
  四十多岁的田达维原是贵州省第一书记,性格刚毅豁达,勇于开拓实干,他能出任国家副总理,除了靠本身的才干政绩外,很大程度还得益于中国目前所遭受的这场战争,否则以他的年龄不可能在短短的半年里连跳数级,登上中国的最高政治舞台。
  在中国政坛上,一向有老人执政的遗风,从封建时代的皇权传位,到现代制度下的换届选举,都摆脱不了这一怪圈。有人戏说在中国当官,一把手相当于婆婆掌管一切,真正干事情人的小媳妇,小媳妇虽然能干,但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看婆婆的眼色行事,否则轻则挨打,重则休回娘家,小媳妇要相当家也只有等自己熬成婆婆才行。虽然这种循序渐进的官员选拔体制保证了国家的相对稳定性,但同时也大大制约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当那些锐气十足的青年人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熬到了能够自主说话,独立行使权力的时候,他们却悲哀的发现自己已经不复早年的冲动和热情,只能在现有的体制下按部就班的往前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成了一大批中高层领导人的作官信条。当年邻国俄罗斯选举一个35岁的毛头小伙子普京当总统时,还遭到了中国政坛高层的一致耻笑,认为把一个泱泱大国交给一个不懂政治、经济的青年克格勃来打理,俄罗斯看来是气数已尽。但没想到的是,普京上台后通过大刀阔斧的各项改革,迅速将俄罗斯从人心涣散、经济低迷、内忧外患的绝境中拯救出来,没过几年就把一个大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全世界对俄罗斯又重新刮目相看,惊呼北极熊又从冷战的废墟中爬起来了。
  俄罗斯从绝境中的崛起经验给程光很大的启示,当中国在美日联军的强强联手攻击下节节失利,国内弥漫着一片惊慌失措的失败情绪时,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急的形势,程光首先从人事制度开刀,大动干戈,他不仅破格启用了只有少将军衔的赵子龙出任新一届国防部长,还力排众议提拔了一大批忠诚可靠,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将他们推到一线主持工作。他相信在这国家最危急时刻,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力挽狂澜,抗击外来侵略,赢得这场卫国战争。田达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从一个地区省委干部,一跃成为共和国的副总理,代替钱政宇全面主持国务院政务工作。
  站在候机楼的巨大玻璃幕墙前,望着那些从飞机舷梯鱼贯而下的欧洲客人们,田达维面带一丝冷笑,他突然问陪同在一旁的卫生部部长赵宾:“赵老,您看这次欧洲红十字会访问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