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北海卧龙 更新:2021-11-25 02:48
次日凌晨连云港、宁波地区海面上出现了日本战列舰的身影,伴随其后的是大批的登陆军舰,显然日军是想在空降部队的协同牵制下,从上述两地登陆围攻上海,霎时间上海陷入战略围困状态。
在判明日军的作战意图后中央军委急调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援救上海,要求他们切断日军的海上通道,争取围歼日军的登陆部队。对于已空降至中国腹地的日军,则命令南京军区组织城防部队进行堵截,防止他们突击城市,但主要防御方向要放在海上,绝不能让日军从海上登陆建立滩头阵地。
台海战争期间,南京军区的精锐都集中在福州,时刻准备发起攻台战役,虽然后来因为停止攻台行动有部分军队返回了原驻地,但是中日战争一爆发,最主要的战斗部队还是远在福州,一时半刻赶不回来,无奈之下中央军委只得动用战略快速反应部队支援南京军区,而这一行动被美国军事卫星迅速侦察到,战略快速反应部队在运动途中遭到日军战机的猛烈轰炸,部队尚未抵达前线就被炸垮了。另外,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在援救上海的途中,也遭到日军航空兵的轰炸,同时日本派出所有的潜艇实施拦截伏击,两支舰队在援救的途中损失惨重,不得不中止援救行动。当然,日军的日子也不好过,在10月21日这一天里,日军冒着中国空军的轮番轰炸和地面炮火的猛烈阻击,疯狂的向陆地发起冲锋,一天之内就付出了8000人的代价,但在经过一番惨烈的战斗后日军最终还是占领了宁波和连云港,并迅速向内陆挺进。截至到10月30日,35万日军登陆中国,日军的太阳旗又一次飘扬在中国大陆的上空。
这次日中之战,日本方面几乎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发起的,由于韩国方面不可能答应日军借道朝鲜由陆地对中国本土发起进攻,因此日本只有实施海上登陆,而这一登陆战难度要远远超过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在历史上只有仁川登陆能与之相比。但仁川登陆是发生在美国与朝鲜这两个军事力量极端不对称的国家之间,这次上海登陆计划日本要面对的是一个现代化军事大国,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赢了,日本将实现它长久以来跨出岛国的梦想;输了,则意味自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经济繁荣将全部化为泡影。
为了保障这次登陆战的胜利,日本几乎将全国的船只都投入到紧张的运送兵员和战备物资工作中。无论是巨大的油轮还是远洋渔船都载满了士兵和武器,它们冒着炮火往返不停地穿梭于海上,构起了一条高效率的海上高架桥。在这次规模空前庞大的运输行动中,美军扮演了不光彩的护航角色。驻朝鲜和日本的美军一方面派出强大的空军集团为日军空中护航,另一方面又派出电子侦察机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电子干扰战,同时美军还将200架大力神军用运输机租借给日军,对于日军的本土防卫美军也是不遗余力,当日本海陆空三军倾全力与中国争夺登陆点时,美军迅速填补了日本本土的防卫真空,为日本撑起了坚实的后备防护盾牌。
日本对中国宣战,意味着一个以美日韩三国为轴心的战略同盟初步形成。由韩国提供了陆地攻击基地,日本充当急先锋,美国则由前台退至幕后,提供军事保护和军备供给,当然这些武器不是无偿供应的,这都需要日本拿亿万的美金来购买。尽管日本也知道这是在为美国火中取栗,将来也许有一天会被美国掏空国库,但是对于大陆的狂热占有欲和身处岛国的强烈危机感还是让日本政府作出了出兵中国的决策。日本知道只有打败中国这个巨人,日本在亚洲地区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强盛,日本只能沦落为中国的附庸。而这一悲惨的未来,日本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对于支那人的那种蔑视和敌视,像遗传因子一样牢牢刻在某些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骨子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百年梦想,走出日本列岛,建立一个大东亚日本帝国。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日本国民以惊人的速度重新从二战失败后的废墟中站起来,由一个战争武士摇身一变成为经济武士,当日本的经济实力达到繁荣的顶峰时,那颗不安分的战争野心又重新复苏膨胀。在一次又一次小心谨慎的试探冒进后,日本军队的军事实力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二战期间的水平,只是它很巧妙的掩饰了这一切,以日本民族特有的韧性和耐心,默默积蓄力量,苦苦等待时机,它也知道以自己目前的状况再也输不起一场战争了。但就像风险从来不能阻止一个赌徒的狂热一样,当中国对美宣战后,赌徒的最后一丝顾虑也被打消了。在一次秘密会议中,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多数人通过了对中国宣战的提案,全力以赴争霸大陆。
封藏已久的菊刀终于再次出鞘,这一次它又将用鲜血染红那凄美的菊瓣……
第三十四章 菊花的刺
在世界军事史上,最灿烂的智慧火花往往都是迸发于不可能之中,从西方的木马计,到东方的暗渡陈仓;从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到风急浪高的仁川港;从坦克集团军的闪电战,到宇宙空间的太空战。每当将军的头脑里出现“不可能”这三个字时,往往接踵而至的就是敌人来自不可能方向的沉重打击,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所讲的“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原则,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攻击敌军思维盲区的战争思想,而中日之战初期中国方面之所以遭受惨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忘记了这一基本的军事原则。
尽管日本对征服中国抱有狂热的野心,但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也是现实的。首先,中日之间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鸿沟,假如日军从海上发起攻击,也许前期突袭一时可以得逞,但登陆部队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支援很快就会后继乏力被中国军队赶下大海。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日本统帅部一开始打算按照二战时期征服中国的进军路线,借道韩国由东北攻入中国本土,稳扎稳打一步步实现昔日的梦想。经过几番旁敲侧击的试探,韩国方面对日军派军队协同作战始终抱有强烈的敌意,韩国人可以容忍美军的统治,但绝不允许日军的皮靴再一次踏上朝鲜半岛的土地,历史上朝鲜民族被日本残暴压榨的苦难记忆时刻铭记在全体韩国人的心中,在对日本人的态度上,韩国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警惕性和竞争心理,任何有损韩国民族的事情坚决不做,任何与日本竞争的事情则要以命相搏。相比韩国人的坚硬民族骨气,中国人则远远不如。也许是天朝大国培养出来的懒散气质,中国人不论什么事情都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是民族的血海深仇,在某些人看了也是过去的事情,对于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也都表现得非常淡漠,甚至有学者和官员提议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改为世界和平中心。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而背叛过去就意味着重温历史的耻辱。”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炮火再一次用血淋淋的事实印证了这一名言。
“菊花的刺”是日本统帅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制定的一个冒险计划——建立一条海上通道,从海上征服中国。这一军事计划虽然要冒巨大的风险,但时期战略效益也是丰厚的。首先它可以达成战争的突然性,中国军方不可能会想到日本会从海上大举登陆,因为小小的台湾海峡就使他们一筹莫展,彷徨无计,他们万万不会料到日本敢于和有能力跨越十几个台湾海峡的距离,攻击大陆本土。中国军方的这种思维定势和思维盲区恰恰为日军的奇袭提供了战略掩护。其次,如果首战能够切入中国最富裕的江浙地区,攻占上海,从战略上看这将为日后挺进中国内地建立一个出海口,将来日军进可攻,退可守,无后顾之忧,而海军一直是中国军队的弱项,不足以形成战略优势。从经济上看这将动摇中国的经济根本,有利于就食于敌,使战争的物资人员消耗在最短时间得到补充。最后一点是,江南地区河道交错,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部队作战,日军可以利用空中优势,通过对公路、铁路、桥梁、水利设施采取破袭战迟滞中国军队在这一地区的集结,为日军巩固后方阵线赢得战略时间。
基于上述优点,最后日本统帅部批准了“菊花的刺”这一军事方案。该方案中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也在反复修改和补充中得到完善,首先日本在战前就暗中制造了成百上千个海上浮台,这些由数百个水泥空箱拼接串联的巨大的海上浮台相当于一个设施完备的人工小岛,它们不仅可以起落飞机,停靠船只,还可以根据战斗需要,或沉于海底掩藏行踪,或机动航行转移战场。日本空军对中国内陆地区持续不断的攻击力,主要就靠它们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虽然日军没有航空母舰,但每一个海上浮台都相当于三个航母舰船的起落面积,日军飞机大规模的起落毫不成问题。这些海上人工岛根据战斗需要还特设许多不同的功能,有些专门停放物资,有些暂时储备兵员,有些作为陆基导弹发射基地,有些专门供空军起落补给。就这样在中日之战爆发的同时,这些海上人工小岛迅速在宽阔的海域间构筑了一条蛙跳通道,配合着那些移动的船只源源不断的将兵员和物资运往中国大陆。海上通道的问题解决了,接着面临的就是登陆点的选择,考虑再三,日军把主要攻击点选在宁波,连云港作为辅助的登陆点用来分散北京方面的注意力,但后来在连云港的争夺战中,日军的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宁波,最终连云港和宁波同时失守,让日军建立了两个前沿战略基地。
在判明日军的作战意图后中央军委急调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援救上海,要求他们切断日军的海上通道,争取围歼日军的登陆部队。对于已空降至中国腹地的日军,则命令南京军区组织城防部队进行堵截,防止他们突击城市,但主要防御方向要放在海上,绝不能让日军从海上登陆建立滩头阵地。
台海战争期间,南京军区的精锐都集中在福州,时刻准备发起攻台战役,虽然后来因为停止攻台行动有部分军队返回了原驻地,但是中日战争一爆发,最主要的战斗部队还是远在福州,一时半刻赶不回来,无奈之下中央军委只得动用战略快速反应部队支援南京军区,而这一行动被美国军事卫星迅速侦察到,战略快速反应部队在运动途中遭到日军战机的猛烈轰炸,部队尚未抵达前线就被炸垮了。另外,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在援救上海的途中,也遭到日军航空兵的轰炸,同时日本派出所有的潜艇实施拦截伏击,两支舰队在援救的途中损失惨重,不得不中止援救行动。当然,日军的日子也不好过,在10月21日这一天里,日军冒着中国空军的轮番轰炸和地面炮火的猛烈阻击,疯狂的向陆地发起冲锋,一天之内就付出了8000人的代价,但在经过一番惨烈的战斗后日军最终还是占领了宁波和连云港,并迅速向内陆挺进。截至到10月30日,35万日军登陆中国,日军的太阳旗又一次飘扬在中国大陆的上空。
这次日中之战,日本方面几乎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发起的,由于韩国方面不可能答应日军借道朝鲜由陆地对中国本土发起进攻,因此日本只有实施海上登陆,而这一登陆战难度要远远超过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在历史上只有仁川登陆能与之相比。但仁川登陆是发生在美国与朝鲜这两个军事力量极端不对称的国家之间,这次上海登陆计划日本要面对的是一个现代化军事大国,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赢了,日本将实现它长久以来跨出岛国的梦想;输了,则意味自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经济繁荣将全部化为泡影。
为了保障这次登陆战的胜利,日本几乎将全国的船只都投入到紧张的运送兵员和战备物资工作中。无论是巨大的油轮还是远洋渔船都载满了士兵和武器,它们冒着炮火往返不停地穿梭于海上,构起了一条高效率的海上高架桥。在这次规模空前庞大的运输行动中,美军扮演了不光彩的护航角色。驻朝鲜和日本的美军一方面派出强大的空军集团为日军空中护航,另一方面又派出电子侦察机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电子干扰战,同时美军还将200架大力神军用运输机租借给日军,对于日军的本土防卫美军也是不遗余力,当日本海陆空三军倾全力与中国争夺登陆点时,美军迅速填补了日本本土的防卫真空,为日本撑起了坚实的后备防护盾牌。
日本对中国宣战,意味着一个以美日韩三国为轴心的战略同盟初步形成。由韩国提供了陆地攻击基地,日本充当急先锋,美国则由前台退至幕后,提供军事保护和军备供给,当然这些武器不是无偿供应的,这都需要日本拿亿万的美金来购买。尽管日本也知道这是在为美国火中取栗,将来也许有一天会被美国掏空国库,但是对于大陆的狂热占有欲和身处岛国的强烈危机感还是让日本政府作出了出兵中国的决策。日本知道只有打败中国这个巨人,日本在亚洲地区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强盛,日本只能沦落为中国的附庸。而这一悲惨的未来,日本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对于支那人的那种蔑视和敌视,像遗传因子一样牢牢刻在某些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骨子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百年梦想,走出日本列岛,建立一个大东亚日本帝国。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日本国民以惊人的速度重新从二战失败后的废墟中站起来,由一个战争武士摇身一变成为经济武士,当日本的经济实力达到繁荣的顶峰时,那颗不安分的战争野心又重新复苏膨胀。在一次又一次小心谨慎的试探冒进后,日本军队的军事实力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二战期间的水平,只是它很巧妙的掩饰了这一切,以日本民族特有的韧性和耐心,默默积蓄力量,苦苦等待时机,它也知道以自己目前的状况再也输不起一场战争了。但就像风险从来不能阻止一个赌徒的狂热一样,当中国对美宣战后,赌徒的最后一丝顾虑也被打消了。在一次秘密会议中,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多数人通过了对中国宣战的提案,全力以赴争霸大陆。
封藏已久的菊刀终于再次出鞘,这一次它又将用鲜血染红那凄美的菊瓣……
第三十四章 菊花的刺
在世界军事史上,最灿烂的智慧火花往往都是迸发于不可能之中,从西方的木马计,到东方的暗渡陈仓;从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到风急浪高的仁川港;从坦克集团军的闪电战,到宇宙空间的太空战。每当将军的头脑里出现“不可能”这三个字时,往往接踵而至的就是敌人来自不可能方向的沉重打击,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所讲的“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原则,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攻击敌军思维盲区的战争思想,而中日之战初期中国方面之所以遭受惨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忘记了这一基本的军事原则。
尽管日本对征服中国抱有狂热的野心,但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也是现实的。首先,中日之间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鸿沟,假如日军从海上发起攻击,也许前期突袭一时可以得逞,但登陆部队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支援很快就会后继乏力被中国军队赶下大海。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日本统帅部一开始打算按照二战时期征服中国的进军路线,借道韩国由东北攻入中国本土,稳扎稳打一步步实现昔日的梦想。经过几番旁敲侧击的试探,韩国方面对日军派军队协同作战始终抱有强烈的敌意,韩国人可以容忍美军的统治,但绝不允许日军的皮靴再一次踏上朝鲜半岛的土地,历史上朝鲜民族被日本残暴压榨的苦难记忆时刻铭记在全体韩国人的心中,在对日本人的态度上,韩国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警惕性和竞争心理,任何有损韩国民族的事情坚决不做,任何与日本竞争的事情则要以命相搏。相比韩国人的坚硬民族骨气,中国人则远远不如。也许是天朝大国培养出来的懒散气质,中国人不论什么事情都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是民族的血海深仇,在某些人看了也是过去的事情,对于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民族耻辱中国人也都表现得非常淡漠,甚至有学者和官员提议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改为世界和平中心。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而背叛过去就意味着重温历史的耻辱。”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炮火再一次用血淋淋的事实印证了这一名言。
“菊花的刺”是日本统帅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制定的一个冒险计划——建立一条海上通道,从海上征服中国。这一军事计划虽然要冒巨大的风险,但时期战略效益也是丰厚的。首先它可以达成战争的突然性,中国军方不可能会想到日本会从海上大举登陆,因为小小的台湾海峡就使他们一筹莫展,彷徨无计,他们万万不会料到日本敢于和有能力跨越十几个台湾海峡的距离,攻击大陆本土。中国军方的这种思维定势和思维盲区恰恰为日军的奇袭提供了战略掩护。其次,如果首战能够切入中国最富裕的江浙地区,攻占上海,从战略上看这将为日后挺进中国内地建立一个出海口,将来日军进可攻,退可守,无后顾之忧,而海军一直是中国军队的弱项,不足以形成战略优势。从经济上看这将动摇中国的经济根本,有利于就食于敌,使战争的物资人员消耗在最短时间得到补充。最后一点是,江南地区河道交错,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部队作战,日军可以利用空中优势,通过对公路、铁路、桥梁、水利设施采取破袭战迟滞中国军队在这一地区的集结,为日军巩固后方阵线赢得战略时间。
基于上述优点,最后日本统帅部批准了“菊花的刺”这一军事方案。该方案中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也在反复修改和补充中得到完善,首先日本在战前就暗中制造了成百上千个海上浮台,这些由数百个水泥空箱拼接串联的巨大的海上浮台相当于一个设施完备的人工小岛,它们不仅可以起落飞机,停靠船只,还可以根据战斗需要,或沉于海底掩藏行踪,或机动航行转移战场。日本空军对中国内陆地区持续不断的攻击力,主要就靠它们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虽然日军没有航空母舰,但每一个海上浮台都相当于三个航母舰船的起落面积,日军飞机大规模的起落毫不成问题。这些海上人工岛根据战斗需要还特设许多不同的功能,有些专门停放物资,有些暂时储备兵员,有些作为陆基导弹发射基地,有些专门供空军起落补给。就这样在中日之战爆发的同时,这些海上人工小岛迅速在宽阔的海域间构筑了一条蛙跳通道,配合着那些移动的船只源源不断的将兵员和物资运往中国大陆。海上通道的问题解决了,接着面临的就是登陆点的选择,考虑再三,日军把主要攻击点选在宁波,连云港作为辅助的登陆点用来分散北京方面的注意力,但后来在连云港的争夺战中,日军的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宁波,最终连云港和宁波同时失守,让日军建立了两个前沿战略基地。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