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作者:大商悍将    更新:2021-11-25 02:14
  青苔见围歼楚军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遂命榛原左军和下军分别就地待命。同时,颁布了著名的《榛原整军令》。
  《榛原整军令》出台的背景是榛原军机动力较差,往往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迅速驰援,完成战略目标,从而给宋国的对外政治、经济政策造成掣肘效应。楚军在攻陷陈国淮阳城之后,将陈国纳入楚国附庸国范围,但由于事先宋国已经占领了大部分陈国领土,因此陈国倒向楚国,并未对宋国造成太大影响。而青苔也因此有针对性地在《榛原整军令》中加以反映,该令共有如下几条:
  1、左、右、上、下四军各拥有轻骑兵八千人,重骑兵两万人(配备近战弩、长刀和短刀等);战车八百乘,甲士四千人,重步兵两万四千人;辎重部队万人;破陷之士(敢死队)四千人。每军七万人,四军共有二十八万人。
  2、中军除此外,还有秦国锐士骑兵万二千人,宋国精锐门尹军万二千人,都尹队(精锐中的精锐)六千人,共十万人。上下左右中五军共三十八万人。
  3、榛原水师共分为三个师,分别驻守长江下游的三个水师基地宜城(今安庆)、鸠兹(今芜湖)、广陵(今扬州),共有三万七千五百人。至此,榛原全军共四十一万七千五百人。
  4、上军主帅为南宫銞,驻守虎牢,处理北部事务;下军主帅萧不疑,驻守郑国,处理陈蔡事务;左军主帅猛桊,驻守汝、颖,防备楚国;提升子车獖氏为右军主帅,驻守淮南,窥探吴、楚。此外,榛原水师在长江下游设有三师部队,暂时配属榛原下军统辖,水师主帅为长鱼皎。榛原中军驻扎戏童山,居中策应四方。
  5、各军实行屯田政策,肩负征战和保护商业往来的双重使命。一言以蔽之,就是使用军事、经济两种手段,以刀剑和商队贯彻宋国的对外政策,最大化维护和拓展宋国的战略利益。
  此刻,青苔见西面压力增大,遂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秦晋大战上,而在南线对楚国则采取了防御政策。在楚国征服陈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出兵阻截,遂使楚国的势力范围急剧膨胀到中原腹地。此后,楚军在回师途中顺便又击败了蔡军,占领了蔡国南部的部分领土(蔡国的北部领土已被宋国占领),将蔡国也纳入势力范围。青苔此时无暇他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国在南边大肆吞并诸侯。
  有读者可能会提出来:为什么宋国大军四十万人而不能同时注意西方和南方战事呢?这是因为当时春秋时期交通条件不是非常方便,大军调动比较困难,非得事先在战场附近驻扎部队,才能在战争爆发时,及时驰援。而当时晋国和秦国作战的双方兵力都超过了二十万人,就在黄河河口之地,展开浴血鏖战!整个晋国的军队都向晋西南集中,除了前线的二十万晋国大军之外,晋国还动员了晋南诸城的成年男子入伍,这样晋军还有十余万人的预备队,随时可以向西边的秦国发起攻击,而且这支部队也随时可以南下攻宋。由于面临三十余万大军的强大军事威胁,实际上青苔已经命令榛原五军全部向虎牢附近集中,因此面对楚军的挑衅无法还击。因为如果还击的话,还必须考虑到楚国的援军,因此就要再准备至少二十万人才能同时应付来自晋国和楚国的威胁,而这样的常备军的数目已经超出了宋国的国家能力。因此,面对来自楚、晋的威胁,青苔只能斟酌再三,有所取舍。
  却说秦军在国君康公的率领下,经过浴血奋战夺取了晋国的羁马。而晋国怎肯善罢甘休!遂将预备队也大举压上,以三十万人的庞大兵力和秦军战于河曲。兴许还会有读者提出: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兴兵作战好像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吧?但笔者要在这里对读者说:这样就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春秋时期大部分战争是不多于五万人的小规模战役,但也有超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人的大会战,晋襄公的时候有一次出兵攻打齐国,战前动员了全部的战车部队,据《左传》记载,超过了四千乘兵车,按照春秋兵制计算,晋军应该是超过了三十万人。因此,秦晋河曲之战规模之大,就不是那么出人意料了。
  对于此次秦晋羁马大战,晋国史官做了如下记载,“秦取我羁马,与秦师战,秦师遁。”而秦国史官则作了如是记载,“伐晋,取羁马。怒,与我大战河曲”。反正秦国和晋国在河曲的大战,最后好像是以秦国军队的逃逸而告结束。
  晋国胜利之后,晋军在隆重庆祝了一番之后,班师回国。而青苔也终于放下了一口气,一边派人到晋国祝贺大捷,一边派使者去慰问自己的小舅子秦康公,秘密给予经济和物资援助。象这种两面手法,对于此刻的宋昭公青苔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因为对他来说,这样做才最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而为了维护和拓展宋国的国家利益,他可以而且应该无所不为,甚至不择手段。
  象这样为了国家不择手段的事情,青苔已经很快熟练起来――就在楚国征服蔡国之后不久,青苔就以防备楚国为名,强行进驻许国,并派兵控制了许国的战略要地,从而把这个中原小诸侯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成为南下攻击楚国的前进基地。
  此前,青苔就已经秘密派遣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协助吴国攻打楚国的东部属国舒鸠,灭亡并且瓜分了舒鸠的领土。青苔在其故地设置了水师基地,用以牵制楚国的东北兵力,并且派遣大批军事顾问教给吴国人中原车战的技术,教唆吴国人侵袭楚国。从此楚国东部边境再无宁日,据《左传》记载,从此楚国江淮一带领地,“无岁不有吴师”,把个楚军搞得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从此,终穆王之世,楚国始终不能专心对付北方,而楚国对中原的荼毒也暂时告一段落。
  而青苔自从和吴国结盟对付楚国之后,下一个要游说的目标,自然集中在了楚国的西部强邻秦国身上。经过紧张激烈的外交谈判和利益让渡,睢阳-雍城轴心的秘密协定不久就在戏童山达成,它规定:
  1、秦宋两国在共同反对晋国独霸中原的前提下,缔结反对楚国的秘密同盟。
  2、当楚国以大军进攻宋国时,秦国必须以不少于5万人的部队在西部牵制进攻楚国;当晋国大举进攻秦国时,宋国必须提供5万军队帮助秦国作战或提供相等程度的物质援助。当晋国进攻楚国经过宋国领地时,宋秦将进行协商,以确定是否要干预,以及干预的程度。
  3、当楚国攻打除了宋、秦之外的其他国家而须经过宋境时,宋国将单独决定是否出兵攻打,秦国保持中立地位。
  4、秦国主动出兵攻打楚、晋时,宋国须保持善意中立;宋国主动出兵攻打晋、楚时,秦国也应持同样立场。
  就这样,春秋乱世经过诸侯的一轮轮的洗牌,战略格局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国开始作为新兴的主要强国,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横亘在它成为天下最强国道路上的两个强大敌人就是晋国和楚国。青苔为此制定了先南后北,也就是先楚后晋的原则。
  至于齐国,青苔决定暂时不去理它,在消灭主要敌手之前,暂时以宋晋和宋鲁同盟对其加以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至此,青苔的称霸天下计划就逐渐浮出水面:先是依靠和晋、齐、秦的同盟或松散同盟关系,征服或消灭楚国;而后利用楚国的人力物力,并且依靠和秦国的同盟击败晋国,掌握中原霸权;最后分别用外交和军事手段使其他诸侯臣服,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第三部曰商是常 第八十九章 羊肉汤战争
  (更新时间:2007-5-18 18:59:00 本章字数:2337)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子熊旅即位,是为楚庄王。青苔闻之,自是小心提防,防备楚国大举北犯。不料这庄王即位以来,丝毫不理国事,每日只是宴饮淫乐,沉溺于酒池肉林,有敢劝谏者立杀无赦!先后有大夫十数人因劝谏而被杀,自此再无人敢劝。楚国附庸陈、蔡等国皆叛归宋国,郑国也投靠了晋国。秦、齐等国见楚王无道,自是分兵劫掠楚国边境,不提。
  却说青苔得知庄王无雄心大志,心稍安。遂于这一年大举进攻楚国方城,连下十余城,斩首四万,掳人口数十万。楚庄王也只是吩咐令尹斗越椒派兵增援,丝毫不以为意。青苔遂率军在汉北大破楚军斗越椒部,虏斩万人,获楚国令尹之鼎,及防风氏之祭天神器。这时,楚国大夫苏从冒死进谏庄王,慷慨陈词,“大王居万乘之尊,土地五千里,兵强马壮,甲士数十万,可谓天下雄国!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之战,何战不胜?然今楚国之政,大国攻于外,小国叛于内,皆大王荒废朝政,耽于酒色也!虽乐在目前,实祸于千秋!唯大王察之!”
  庄王这时幡然醒悟,笑着说道,“前年申无畏以三年不飞之鸟讽刺寡人,如今寡人以回应汝: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于是屏退美女酒肉,任命苌贾、潘旭、屈荡等为大夫,以分令尹斗越椒之权。楚庄王看到宋国已经控制了中原大部,如要争霸中原,非得与宋国作战不可。于是就命令郑国公子归生(亲楚的郑国实权人物)率军讨伐宋国。青苔命华元率军迎战,两军战于大棘。
  宋国占据了广大河、淮之地,而楚国则占据了广大的江、汉之地,因此两国都没有出动大军进击,而只是让小规模的部队先进行交战,以试探对方的实力。郑国在楚国雄起之后,马上与宋国翻脸,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当然郑国的领土也只剩下都城附近的一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