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民族压迫和科举制度,以及几次征伐
作者:人间快乐的事    更新:2021-11-25 01:55
  蒙古军进入中原之初,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对于凭城抵抗者,城破之日,除工匠外,不问男女老幼,贫富顺逆,一律屠杀。被掳掠者或投降者,则被大批迁往漠北,存活者十无二三。遭蒙古军蹂躏后,中原人口锐减。至窝阔台统治时期,蒙古对中原两次括户,总计不过100多万户,屠杀的血腥与酷烈,可见一斑。这种惨状,直到忽必烈经略中原之后,才有所改善。
  灭宋战争结束之后,元朝的蒙古统治者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差别对待。这一制度在忽必烈后期即已形成。
  第一等蒙古人是元朝的“国姓”,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第二等为色目人。据大德八年的规定,除汉儿、高丽、蛮子外,俱系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乞塔、札忽歹,包括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人,高丽人也属这一等。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各族,包括江浙一带的汉人。
  元朝的法律条文体现了民族压迫的特征。至元九年,蒙古统治者就颁布了“禁止汉人聚众与蒙古人斗殴”的禁令。后又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如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汉人因此有被处死者。法律又规定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打57下,征烧埋银,但是“汉儿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死,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在司法上蒙古人亦享有优待。“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诸四怯薜及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
  在政治上,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实行多方面限制。即便是对作为他们统治各族人民有力支柱的汉族地主阶级,也是处处防范,只给予极为有限的参政机会。一般而言,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的重要正官,非蒙古人不授。汉人任丞相者,终元之世只有世祖时的史天泽和顺帝时的贺惟一。各廉访司使,也必用蒙古人,只有在蒙古人出缺时,才能用色目世臣、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
  地方的路、府、州、县都设由蒙古人、色目人垄断的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实际权力。只有南方边远艰苦地区的达鲁花赤,在蒙古人不愿意出任的情况下,方让汉人充当。
  元朝前期废罢科举42年,皇庆二年复科举后,至元末仅举行过9科。即使是这样的一条无足轻重的仕途,也体现了种种的民族间的不平等。在考试科目方面,蒙古、色目人只需考2场,汉人、南人则需考3场。蒙古、色目人若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发榜方面,蒙古与色目人、汉人与南人各为一榜。汉人、南人的人口远远超过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总和,但4种人的录取名额却完全一样。所以,汉族儒士在元代政治上的出路很窄。所谓“胸中经国皆远谋,献纳何由达明主?”,是绝大多数汉族儒士抱有的遗憾。
  ***
  另外,再谈谈蒙古对高丽、日本和安南的征伐
  蒙古对高丽的征伐是其攻取辽东的进一步延伸。1218年,高丽军联合蒙军攻灭契丹反蒙贵族的势力后,两国订立兄弟之盟,高丽王王嗷答应每年向蒙古纳贡。后来蒙古诛求无厌,高丽不堪,1225年杀蒙古索贡使者于途中。11年,窝阔台遣兵问罪高丽,高丽王请和。次年,蒙古军再次入侵高丽,责其迁都海岛、不纳户籍等归降不诚五罪。高丽杀蒙古统军将领撒礼塔,迫使蒙古军撤走。
  15年到1259年期间,蒙古与高丽发生过多次战争。1259年,高丽王送世子王典入质,并答应将都城迁回王京,双方议和。
  中统元年,王嗷死,忽必烈送王典回国即位,并将女儿嫁给王典子眶,以为笼络。高丽遂为元属国。
  1269年,因元廷强征高丽人力物力做进攻日本的准备,引起高丽内变,上层分化为抗元者和附元者。附元者以西京(平壤)50余城献元。元遂改西京为东宁府,属辽阳行省,划慈悲岭与高丽为界。1283年,为准备东征日本,忽必烈在高丽设征东行省,以高丽王王巨与蒙古将领阿塔海共领省事,元成宗铁穆耳在大德四年,下诏撤罢。王眶之子源亦娶元朝公主为妻。这样高丽王族和元皇室结为“甥舅之好”。至正末年,元朝势衰。1356年,高丽王王祺停止使用元帝年号,并恢复因元指为僭拟而改变的官制。
  控制高丽后,忽必烈进一步的扩张目标是日本。自至元三年至十二年,忽必烈6次遣使,企图招降日本,或不得答复,或使者被杀。又于十一年、十八年两次发动征日战争,皆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日本的强大,也不是出于内部的不和,元朝虽然继承了宋代的成就,掌握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以及用观测星高来确定地理纬度的牵星术,指南针也被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元军并没有掌握远洋作战的制胜技术(如面对台风无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在海上损兵折将,遗憾而归。当时的大陆游牧帝国在海洋的面前终于到达了它所能扩张的极限。忽必烈曾积极准备三征日本,因要应付安南的问题而作罢。终元之世,元朝与日本间未建立官方关系。
  元军向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扩张也面临困难。1257年,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征服云南各部后,遣使至安南“谕降”,使者被留。翌年初,兀良合台领兵侵入安南,占领其京城升龙(今河内),9天后撤回。忽必烈即位后,封安南国主为“安南国王”,允其三年一贡,并派驻达鲁花赤。1267年和1277年,忽必烈两次遣使安南,以国君亲朝、质子、上户籍、出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六事责成。1284年,忽必烈遣军借道安南征占城,并要求提供军饷、为安南拒绝。元军遂侵入安南。开始元军得势,后不习暑雨,死伤众多,加以地形生疏,蒙古骑兵无法展其长技,狼狈逃回。
  1287年,忽必烈再发大军征安南。至次年,元军又陷入游击战和雨季的泥沼,仍以失败告终。安南王陈日亘惧怕再启战端,随即遣使入朝,归还俘虏,并进金人自代以赎罪。但忽必烈仍不甘心,又于1293年准备三伐安南,会忽必烈死,元成宗铁穆耳诏罢征安南。
  元成宗铁穆耳罢征安南后,安南王亦遣使通好。在元代,安南与中国在文化上的联系十分紧密。
  ***
  本与真实的历史相距甚远,只是纯yy之作,所以将元成宗铁穆耳的庙号,改为世宗,以示虚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