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作者:大风 更新:2021-11-25 01:05
虽然咱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志愿军和台湾各地义军进行资助,但毕竟不能明着进行,而且目前倭寇在海上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一旦他们注意到这一点,将会极大地增加补给的困难;三、此次台湾之役将是以台湾一省之力与整个日本作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从各方面来说咱们都处于绝对的下风。”
冯华的这一番分析,让光绪和翁同龢听得心都凉了,刚刚燃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就熄灭了下去。冯华说的都是事实,照此分析这场战争要想打赢不是比登天还难。唉!本以为台湾的命运尚有挽回的余地,现在看来很可能只是空欢喜一场罢了。
望着光绪和翁同龢面如死灰般的苦脸,冯华正容说道:“刚才冯华分析的只是此战的不利之处,咱们亦还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可以利用。有道是‘事在人为’,只要谋划精细、组织得力,就算是困难重重,也未尝没有获胜的可能。再说,台湾本来已经割让给了倭奴,咱们此番谋划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能成功则功德圆满,即使失败也不必垂头丧气,毕竟我们已经尽了力。而且不论此战胜负如何,都会大大消耗小日本的国力、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不知皇上、翁大人以为冯华的这些想法如何?”
如同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般,光绪和翁同龢立时就从刚才的悲观情绪中摆脱了出来。“是啊!现在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又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由得同时赫然一笑。
重新焕发出神采之后,光绪激昂地说道:“冯爱卿,就如你所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没什么好遗憾的。来,再具体说说咱们有何有利之处以及究竟该如何组织此次战役。朕这一次绝不会轻言放弃!”
微微一笑,冯华向光绪与翁同龢娓娓道出了自己殚精竭虑谋划出的‘渡海援台’作战方案……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13~14章
第十三章庙堂起波澜
冯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篇东拼西凑、剽窃古今中外的《变法自强疏》竟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虽然《变法自强疏》开始只是在朝臣以及封疆大吏之中进行传阅签注,但由于这篇变法方策的提出者是威名赫赫的抗倭英雄冯华,而且其立意和见解也确实有新颖独到之处,因此它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流传了开去。短短几天功夫,不但京城内外已经传了个遍,而且由于各地洋人办的一些报纸也全篇介绍了这篇文章,并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追踪报道,因此《变法自强疏》迅速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可以说,上至朝廷重臣、各部官员,下至乡闾小吏、工商士子几乎所有的人议论的都是冯华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实行民办工业化、改革军制编练新军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的那些改革变法设想,许多人对《变法自强疏》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冯华和义勇军也再一次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不过几天以后,由此引发出的另一件事不但成功转移了人们对冯华的注意力,而且也将“变法自强,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向了真正的高潮。
虽然刚刚才进入5月下旬,但江宁(今江苏南京)的天气却已初步显露出“火炉”的威力来,不但气温节节升高,而且还极为的湿闷,让人懒懒地提不起精神来。此刻,在两江总督府的书房之中,年近花甲、长须飘然、身着儒服的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和他的两个心腹幕僚辜鸿铭、梁鼎芬热烈地讨论着冯华的那篇《变法自强疏》。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清末著名的清流派干将,洋务派首领。他以科举跻身仕途,起家翰苑,出掌文衡,先后抚晋督粤,移节湖广,署理两江,最终位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就是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894年11月,因刘坤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师辽东,朝廷遂令湖广总督张之洞暂时署理两江总督。
又扫了一眼手中的《变法自强疏》,向来有“梁疯子”之称的梁鼎芬对冯华的这篇大作讥讽道:“香帅!这个冯华的很多观点到与您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只是作为篇首的《务本篇》论述的实在是过于牵强,而且整篇的文字也多有不合体例的地方,实在是让人太看不过眼。”
“节庵兄(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此说对于冯华来讲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冯华乃是从西洋回国的,自幼受到的都是西式教育,于中学及孔孟之道自是所知有限,怎么也要给他一些时间来适应。当初我刚回国时,连汉文都不懂,比之现在的冯华亦差之远矣,如不是香帅及节庵兄日夕相帮,也断不会有今日之成就?”虽然也是秉性疏狂,但由于与冯华有着近似的经历,而且心中很是佩服他的见解,辜鸿铭有些抱不平地替冯华辩解了几句。
赞同地点点头,张之洞接口道:“是呀!这个冯华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人材,节庵你切不可因其在儒学和文字上有所欠缺而轻视于他。他的这份变法方策不但与我多年总结出的观点很相似,而且有些内容实在是非常有见地,如‘建立经济特区’、‘民办工业化’等观点都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独得之见,真是后生可畏啊!”
其实除了他已经说的这些原因外,张之洞还有一点没说出来。早从今年3月份起,他从与刘坤一往来的信件电报中就知道了冯华的大名,也比别人更多地了解和熟知冯华那些对时局进行分析的观点与策论。开始时,他对冯华关于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进程的判断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可是事实却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几乎所有的发展都是按照冯华的预测进行的。“太不可思议了,这个年轻人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这就是张之洞一直以来对冯华的印象。
尽管还有些不服气,但梁鼎芬却没有再出言讥讽,而是话锋一转说道:“香帅,冯华的这篇变法方策确实还不错,与咱们日常所议论的许多内容都不谋而合,只是说法太过直白和怪异了些。鼎芬以为既然太后懿旨令各督抚对其进行签注评议,而且香帅您也对如何变法自强早有自己的设想,不如就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也写上一篇,呈献给太后?”
梁鼎芬的建议让张之洞禁不住有些怦然心动。近几十年来,大清的国势可谓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日暮西山的地步。一直以来,张之洞都对“如何变法自强”进行着反复地尝试和探索,而且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心得和设想,只不过并未形成具体的文字而已。而冯华的这篇《变法自强疏》虽然在儒学义理、纲常名教方面论述有所欠缺,但绝大多数的改革措施却都说到了他心里,并且还使他心中那些尚不甚清晰的地方一下子豁然而通,此时此刻他还真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不过,毕竟冯华的变法设想已经囊括了经济改革的各个方面,自己就是写出来也不过是补冯华所论之不足,这种有抄袭他人观点之嫌的事情他张香涛又岂屑于为之。
见张之洞手捻须然,在书房中徘徊犹豫了很久都未对此建议做出答复,已经入其幕府近十年且深深了解他想法的辜鸿铭脸色一整说道:“香帅,先不说您的观点本就与冯华基本相同,就是从为《变法自强疏》拾遗补缺的角度来说,再写一篇也未为不可。只要您在篇中说明此变法方策乃是以冯华所论为基础,所进行的补遗之作即可,谅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辜鸿铭不愧是张之洞最亲近的幕僚,他短短的几句话就彻底打消了张之洞惟恐名声受污的种种顾忌。喟然一叹,张之洞说道:“好吧!只要能对国势有所裨益,我就如你们所议,今晚即开始草拟这篇回折!”
随着人们对《变法自强疏》的争论愈争愈烈,越来越多的各部官员和实际掌握各省军政大权的地方督抚们也开始纷纷上奏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如署两江总督张之洞、陕甘总督陶模、户部侍郎胡燏棻、袁世凯、陈炽,乃至吏部尚书徐桐和张百熙、準良、信格等等。不惟一直倡行洋务的,就是一些以往恪守祖宗成法之人,也认为再不有所变化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一时间,变法自强的呼声在朝廷内外、举国上下愈演愈烈,变法维新的春潮由于冯华的介入大有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
在上书请求变法的朝廷官员中,虽然有人对冯华的某些主张持反对意见,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冯华的观点具有非常强的可作性,可以试一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他在回奏中除了列明自己对变法自强的意见,还以冯华的《变法自强疏》为基础重新写了一篇变法方策——《强学篇》。
张之洞不但是洋务派的领袖,更是一个精通儒学义理、以维护名教为己任的儒学大师。他的才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纲常伦理的了解根本就不是冯华这个来自现代的大学生所能比拟的,因此《强学篇》刚一问世,立刻就凭借其精彩的文字、严谨的结构以及更符合当时人们思维习惯的论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张之洞提出的“官倡民办”、“设立自开口岸”等说法显然要比冯华“民办工业化”、“建立经济特区”的怪异名称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很快舆论的注意力就纷纷从冯华转移向了张之洞。
不再成为人们议论瞩目的焦点,冯华禁不住大大松了一口气。
冯华的这一番分析,让光绪和翁同龢听得心都凉了,刚刚燃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就熄灭了下去。冯华说的都是事实,照此分析这场战争要想打赢不是比登天还难。唉!本以为台湾的命运尚有挽回的余地,现在看来很可能只是空欢喜一场罢了。
望着光绪和翁同龢面如死灰般的苦脸,冯华正容说道:“刚才冯华分析的只是此战的不利之处,咱们亦还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可以利用。有道是‘事在人为’,只要谋划精细、组织得力,就算是困难重重,也未尝没有获胜的可能。再说,台湾本来已经割让给了倭奴,咱们此番谋划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能成功则功德圆满,即使失败也不必垂头丧气,毕竟我们已经尽了力。而且不论此战胜负如何,都会大大消耗小日本的国力、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不知皇上、翁大人以为冯华的这些想法如何?”
如同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般,光绪和翁同龢立时就从刚才的悲观情绪中摆脱了出来。“是啊!现在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又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由得同时赫然一笑。
重新焕发出神采之后,光绪激昂地说道:“冯爱卿,就如你所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没什么好遗憾的。来,再具体说说咱们有何有利之处以及究竟该如何组织此次战役。朕这一次绝不会轻言放弃!”
微微一笑,冯华向光绪与翁同龢娓娓道出了自己殚精竭虑谋划出的‘渡海援台’作战方案……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13~14章
第十三章庙堂起波澜
冯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篇东拼西凑、剽窃古今中外的《变法自强疏》竟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虽然《变法自强疏》开始只是在朝臣以及封疆大吏之中进行传阅签注,但由于这篇变法方策的提出者是威名赫赫的抗倭英雄冯华,而且其立意和见解也确实有新颖独到之处,因此它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流传了开去。短短几天功夫,不但京城内外已经传了个遍,而且由于各地洋人办的一些报纸也全篇介绍了这篇文章,并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追踪报道,因此《变法自强疏》迅速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可以说,上至朝廷重臣、各部官员,下至乡闾小吏、工商士子几乎所有的人议论的都是冯华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实行民办工业化、改革军制编练新军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的那些改革变法设想,许多人对《变法自强疏》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冯华和义勇军也再一次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不过几天以后,由此引发出的另一件事不但成功转移了人们对冯华的注意力,而且也将“变法自强,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向了真正的高潮。
虽然刚刚才进入5月下旬,但江宁(今江苏南京)的天气却已初步显露出“火炉”的威力来,不但气温节节升高,而且还极为的湿闷,让人懒懒地提不起精神来。此刻,在两江总督府的书房之中,年近花甲、长须飘然、身着儒服的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和他的两个心腹幕僚辜鸿铭、梁鼎芬热烈地讨论着冯华的那篇《变法自强疏》。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清末著名的清流派干将,洋务派首领。他以科举跻身仕途,起家翰苑,出掌文衡,先后抚晋督粤,移节湖广,署理两江,最终位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就是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894年11月,因刘坤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师辽东,朝廷遂令湖广总督张之洞暂时署理两江总督。
又扫了一眼手中的《变法自强疏》,向来有“梁疯子”之称的梁鼎芬对冯华的这篇大作讥讽道:“香帅!这个冯华的很多观点到与您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只是作为篇首的《务本篇》论述的实在是过于牵强,而且整篇的文字也多有不合体例的地方,实在是让人太看不过眼。”
“节庵兄(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此说对于冯华来讲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冯华乃是从西洋回国的,自幼受到的都是西式教育,于中学及孔孟之道自是所知有限,怎么也要给他一些时间来适应。当初我刚回国时,连汉文都不懂,比之现在的冯华亦差之远矣,如不是香帅及节庵兄日夕相帮,也断不会有今日之成就?”虽然也是秉性疏狂,但由于与冯华有着近似的经历,而且心中很是佩服他的见解,辜鸿铭有些抱不平地替冯华辩解了几句。
赞同地点点头,张之洞接口道:“是呀!这个冯华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人材,节庵你切不可因其在儒学和文字上有所欠缺而轻视于他。他的这份变法方策不但与我多年总结出的观点很相似,而且有些内容实在是非常有见地,如‘建立经济特区’、‘民办工业化’等观点都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独得之见,真是后生可畏啊!”
其实除了他已经说的这些原因外,张之洞还有一点没说出来。早从今年3月份起,他从与刘坤一往来的信件电报中就知道了冯华的大名,也比别人更多地了解和熟知冯华那些对时局进行分析的观点与策论。开始时,他对冯华关于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进程的判断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可是事实却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几乎所有的发展都是按照冯华的预测进行的。“太不可思议了,这个年轻人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这就是张之洞一直以来对冯华的印象。
尽管还有些不服气,但梁鼎芬却没有再出言讥讽,而是话锋一转说道:“香帅,冯华的这篇变法方策确实还不错,与咱们日常所议论的许多内容都不谋而合,只是说法太过直白和怪异了些。鼎芬以为既然太后懿旨令各督抚对其进行签注评议,而且香帅您也对如何变法自强早有自己的设想,不如就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也写上一篇,呈献给太后?”
梁鼎芬的建议让张之洞禁不住有些怦然心动。近几十年来,大清的国势可谓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日暮西山的地步。一直以来,张之洞都对“如何变法自强”进行着反复地尝试和探索,而且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心得和设想,只不过并未形成具体的文字而已。而冯华的这篇《变法自强疏》虽然在儒学义理、纲常名教方面论述有所欠缺,但绝大多数的改革措施却都说到了他心里,并且还使他心中那些尚不甚清晰的地方一下子豁然而通,此时此刻他还真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不过,毕竟冯华的变法设想已经囊括了经济改革的各个方面,自己就是写出来也不过是补冯华所论之不足,这种有抄袭他人观点之嫌的事情他张香涛又岂屑于为之。
见张之洞手捻须然,在书房中徘徊犹豫了很久都未对此建议做出答复,已经入其幕府近十年且深深了解他想法的辜鸿铭脸色一整说道:“香帅,先不说您的观点本就与冯华基本相同,就是从为《变法自强疏》拾遗补缺的角度来说,再写一篇也未为不可。只要您在篇中说明此变法方策乃是以冯华所论为基础,所进行的补遗之作即可,谅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辜鸿铭不愧是张之洞最亲近的幕僚,他短短的几句话就彻底打消了张之洞惟恐名声受污的种种顾忌。喟然一叹,张之洞说道:“好吧!只要能对国势有所裨益,我就如你们所议,今晚即开始草拟这篇回折!”
随着人们对《变法自强疏》的争论愈争愈烈,越来越多的各部官员和实际掌握各省军政大权的地方督抚们也开始纷纷上奏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如署两江总督张之洞、陕甘总督陶模、户部侍郎胡燏棻、袁世凯、陈炽,乃至吏部尚书徐桐和张百熙、準良、信格等等。不惟一直倡行洋务的,就是一些以往恪守祖宗成法之人,也认为再不有所变化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一时间,变法自强的呼声在朝廷内外、举国上下愈演愈烈,变法维新的春潮由于冯华的介入大有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
在上书请求变法的朝廷官员中,虽然有人对冯华的某些主张持反对意见,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冯华的观点具有非常强的可作性,可以试一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他在回奏中除了列明自己对变法自强的意见,还以冯华的《变法自强疏》为基础重新写了一篇变法方策——《强学篇》。
张之洞不但是洋务派的领袖,更是一个精通儒学义理、以维护名教为己任的儒学大师。他的才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纲常伦理的了解根本就不是冯华这个来自现代的大学生所能比拟的,因此《强学篇》刚一问世,立刻就凭借其精彩的文字、严谨的结构以及更符合当时人们思维习惯的论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张之洞提出的“官倡民办”、“设立自开口岸”等说法显然要比冯华“民办工业化”、“建立经济特区”的怪异名称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很快舆论的注意力就纷纷从冯华转移向了张之洞。
不再成为人们议论瞩目的焦点,冯华禁不住大大松了一口气。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