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作者:沈永兴、朱贵生 更新:2021-11-25 00:55
德国所有的雷达站里一片混乱,地面控制站无法指挥、引导战斗机。
天上的战斗机无所适从,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咒骂地面的控制人员。
就在德国人乱作一团的时候,英国第一批轰炸机在1时03分飞临汉堡。
德国高射炮手只听见飞机马达轰鸣,却不知英国人在何处。
探照灯光柱盲目地在夜空中扫来扫去,高射炮手们胡乱射击。
英国飞行员没料到“窗户”如此有效,未受到任何拦截,就飞到汉堡。
“开路者”蚊式轰炸机用H2S雷达发现目标,投下了桔黄色目标指示弹。
一道烈焰冲天而起,其他轰炸机对准烈焰投下了炸弹,有的是高爆炸弹,重达8000磅,有的是1000磅的燃烧弹,更多的是仅4磅重的燃烧弹。
汉堡城里大火熊熊,照亮了方圆数十英里的夜空。
英国飞机把汉堡变成了火场,自己只损失了12架,占总数的15%,大大低于原来的6%,其代价只是40吨铝箔。
---------------
9.血浸意大利(8)
---------------
“窗户”大获成功。
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将军大喜,决定再接再励,连续作战,再次轰炸汉堡。
哈里斯将军认为,要彻底摧毁汉堡至少得投下1万砘炸弹。
为了取得最大轰炸效果,哈里斯将军决定在7月28日凌晨再次派出722架轰炸机空袭汉堡。
这天零时57分,英国轰炸机向汉堡投下了第一批炸弹和燃烧弹。
随着一阵阵的爆炸声,数千枚燃烧弹在汉堡城里燃起大火。
汉堡地区在这年夏天一直干旱少雨,7月的降雨量仅17吋。
7月27日的气温又特别高,炽热的太阳把汉堡古老的木顶建筑晒得如同一捆捆干柴,在燃烧弹的攻击下,立刻腾起大火。
汉堡的消防系统和民防系统在7月25日的空袭中已遭严重破坏。
消防队的指挥部和消防管道均被炸断,没有水的消防队员们望着越烧越旺的大火,束手无策。
火越烧越大,处处火焰迅速连结在一起,火舌吞噬着周围的建筑物和一切能烧得着的东西。
十几分钟后,几千米高空中的英国飞行员发现汉堡已陷入火海之中。
大火烤热了四周的空气。
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
周围的空气立刻流向大火。
大火一得到新鲜空气,烧得更旺、更快。
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燃烧速度和空气流速越来越快,大火成了一个吸尽周围空气的无底洞。
35英里长、25英里宽的大火球翻滚着、旋转着,温度升到摄氏1000°。
周围的空气跟着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卷起时速达每小时150英里的狂风,形成咆啸的“火暴”。
“火暴”吸尽了周围的氧气,躲在防空洞、地窖里的汉堡市民们窒息难忍,跑出藏身之地,都被眼前翻腾的怪兽吓呆了,未待拔腿逃命就被大火吞没……
有些没跑几步,又被炽热的狂风拖进火球。
在地下室、水池、池塘边想躲避烈焰烘烤的人们,因缺氧纷纷倒地,无声无息地死去。
幸存者犹如受惊的野兔,吓得魂不附体,拚命往外逃。
汉堡市民防部队司令科尔少将这样谈及7月25日的大火:火暴地区的恐怖景象是笔墨所无法描绘的。
狂风把孩子们从父母手中拖走,推到大火之中。
那些以为自己逃离险境的人们,又无法忍受酷热的折磨,纷纷倒地而亡。
难民们踏着死者和濒死者的身体,夺路而逃。
救援队员由于自身难保,只得丢弃病人和伤员……
第二天清晨,汉堡市市长呼吁所有能走的市民离开汉堡。
100万汉堡市民已被一夜大火和轰炸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涌向城外,投亲奔友,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将军并未因此而放过这座可怜的城市,又在7月30日晚和8月2日晚派飞机轰炸了汉堡。
昔日繁华的汉堡,只剩下残壁断垣,在一星期内竟有5万居民成为冤魂,几乎达到了英国截至此时死于德国空袭的平民总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由于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所有城市都成了盟军飞机的轰炸目标,无辜的平民成为纳粹主义的牺牲品。
汉堡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其他德国城市。
把希特勒推上总理宝座、狂热支持希特勒的德国人,现在已被紧紧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
面对自己的城市被炸,几十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被付之一炬,只能听之任之。
不过大部分人还对战争的结局充满信心。
他们以为:德国的城市虽然被炸,但只是略伤皮肤,德国军队还牢牢地控制着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大西洋的欧洲大陆,是欧洲大陆无可争议的主人。
他们相信希特勒的“军事天才”,相信德国军队的能力。
他们知道德国海军不是英国美国海军的对手,但认为德国陆军仍是陆战之王,必定能把想在欧洲大陆登陆的盟军打得落花流水,使之再也不敢指染欧洲大陆。
1942年8月的第厄普之战不就是例证吗?
希特勒、戈培尔这些战争贩子和为纳粹效尽犬马之力的德国将领们知道,盟军已在英国集合了百万大军,正厉兵秣马,欲踏平英吉利海峡的恶浪,重返欧洲大陆。
几年来,纳粹头目们一直在调集物资,强拉民夫,在荷兰、比利时、法国海岸挖壕筑垒,密布地雷,苦心建造“大西洋壁垒”,准备让盟军撞得头破血流,尸横海滩。
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盟军上下并未被希特勒大吹大擂的“大西洋壁垒”所吓倒,正在精心策划,准备强行登上欧洲大陆。
---------------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1)
---------------
1943年是世界战争大转折的一年。
1942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都先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不断高涨。
到1943年4月时,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美、英、苏军队人数和技术兵器的数量,都已超过轴心国德、意、日,在力量对比上同盟国越来越占优势。
由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个战场上的态势也发生了巨变。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7、8月间又在库尔斯克遭到重大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场上,5月间美英法军队解放了突尼斯,肃清了北非残敌;7月在西西里登陆,月底墨索里尼垮台。
9月3日同盟国和意大利秘密签订停战协定,同日,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同年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国宣战。
德国事实上已处于两线作战,轴心国开始瓦解。
在太平洋战场上,以麦克阿瑟将军为司令的西南太平洋盟军早已开始有限反攻,控制了所罗门群岛大部。
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1月底攻占吉尔伯特群岛中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从中太平洋发动主要攻势。
总之,在各个战场上,战略主动权已转到同盟国手中,德、日法西斯已处于退却、挨打的被动境地。
如何利用战局的胜利转折,进—步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作战,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并为战后的和平和安全做出安排,便成了同盟国的主要任务,为此,同盟国首脑必须进行会商。
1943年8月19日,正在魁北克开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致函苏联政府首脑斯大林。
信中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战争的决定性关头,现在正是进行会晤的最适当的良机。”
他俩还提议阿拉斯加、巴士拉、巴格达、安卡拉等地,作为供斯大林选择的开会地点。
斯大林也希望与罗、丘会晤。
但与美、英政府首脑不同,他不但是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而且直接指挥三军,全军的重大军事战略和战役决策最后都由他拍板,而此时苏军正在痛击德寇,斯大林几乎一天也不能离开莫斯科。
所以,为了与罗、丘会晤,斯大林建议,会议地点最远不能超过伊朗首都德黑兰。
同时,苏联政府建议,事先应确定需要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并商定必须通过的各项议题的草案。
为了加强主要同盟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召开首脑会议事先做好安排,美英苏三国政府商定先举行外长会议。
1943年10月19至30日,美英苏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斯皮里多诺夫卡宫举行。
这是旧沙皇时代的宫殿,大理石铺地,室内装饰金碧辉煌。
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新任驻苏大使艾·哈里曼和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约·迪恩少将;英国代表是外相安·艾登,副外相助理威·斯特朗和国防部参谋长黑·伊斯梅将军,苏联代表是外交人民委员维·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克·伏罗希洛夫,副外交人民委员安·维辛斯基、马·李维诺夫。
据艾登回忆:“三国政府同意了议程,每一个主角都有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题目。
俄国人所关心的是1944年春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最合乎赫尔心意的题目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四国宣言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我的目的是达成一项协议,以建立一个机构,盟国可以在这个机构中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纷纷找上门来。
天上的战斗机无所适从,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咒骂地面的控制人员。
就在德国人乱作一团的时候,英国第一批轰炸机在1时03分飞临汉堡。
德国高射炮手只听见飞机马达轰鸣,却不知英国人在何处。
探照灯光柱盲目地在夜空中扫来扫去,高射炮手们胡乱射击。
英国飞行员没料到“窗户”如此有效,未受到任何拦截,就飞到汉堡。
“开路者”蚊式轰炸机用H2S雷达发现目标,投下了桔黄色目标指示弹。
一道烈焰冲天而起,其他轰炸机对准烈焰投下了炸弹,有的是高爆炸弹,重达8000磅,有的是1000磅的燃烧弹,更多的是仅4磅重的燃烧弹。
汉堡城里大火熊熊,照亮了方圆数十英里的夜空。
英国飞机把汉堡变成了火场,自己只损失了12架,占总数的15%,大大低于原来的6%,其代价只是40吨铝箔。
---------------
9.血浸意大利(8)
---------------
“窗户”大获成功。
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将军大喜,决定再接再励,连续作战,再次轰炸汉堡。
哈里斯将军认为,要彻底摧毁汉堡至少得投下1万砘炸弹。
为了取得最大轰炸效果,哈里斯将军决定在7月28日凌晨再次派出722架轰炸机空袭汉堡。
这天零时57分,英国轰炸机向汉堡投下了第一批炸弹和燃烧弹。
随着一阵阵的爆炸声,数千枚燃烧弹在汉堡城里燃起大火。
汉堡地区在这年夏天一直干旱少雨,7月的降雨量仅17吋。
7月27日的气温又特别高,炽热的太阳把汉堡古老的木顶建筑晒得如同一捆捆干柴,在燃烧弹的攻击下,立刻腾起大火。
汉堡的消防系统和民防系统在7月25日的空袭中已遭严重破坏。
消防队的指挥部和消防管道均被炸断,没有水的消防队员们望着越烧越旺的大火,束手无策。
火越烧越大,处处火焰迅速连结在一起,火舌吞噬着周围的建筑物和一切能烧得着的东西。
十几分钟后,几千米高空中的英国飞行员发现汉堡已陷入火海之中。
大火烤热了四周的空气。
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
周围的空气立刻流向大火。
大火一得到新鲜空气,烧得更旺、更快。
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燃烧速度和空气流速越来越快,大火成了一个吸尽周围空气的无底洞。
35英里长、25英里宽的大火球翻滚着、旋转着,温度升到摄氏1000°。
周围的空气跟着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卷起时速达每小时150英里的狂风,形成咆啸的“火暴”。
“火暴”吸尽了周围的氧气,躲在防空洞、地窖里的汉堡市民们窒息难忍,跑出藏身之地,都被眼前翻腾的怪兽吓呆了,未待拔腿逃命就被大火吞没……
有些没跑几步,又被炽热的狂风拖进火球。
在地下室、水池、池塘边想躲避烈焰烘烤的人们,因缺氧纷纷倒地,无声无息地死去。
幸存者犹如受惊的野兔,吓得魂不附体,拚命往外逃。
汉堡市民防部队司令科尔少将这样谈及7月25日的大火:火暴地区的恐怖景象是笔墨所无法描绘的。
狂风把孩子们从父母手中拖走,推到大火之中。
那些以为自己逃离险境的人们,又无法忍受酷热的折磨,纷纷倒地而亡。
难民们踏着死者和濒死者的身体,夺路而逃。
救援队员由于自身难保,只得丢弃病人和伤员……
第二天清晨,汉堡市市长呼吁所有能走的市民离开汉堡。
100万汉堡市民已被一夜大火和轰炸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涌向城外,投亲奔友,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将军并未因此而放过这座可怜的城市,又在7月30日晚和8月2日晚派飞机轰炸了汉堡。
昔日繁华的汉堡,只剩下残壁断垣,在一星期内竟有5万居民成为冤魂,几乎达到了英国截至此时死于德国空袭的平民总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由于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所有城市都成了盟军飞机的轰炸目标,无辜的平民成为纳粹主义的牺牲品。
汉堡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其他德国城市。
把希特勒推上总理宝座、狂热支持希特勒的德国人,现在已被紧紧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
面对自己的城市被炸,几十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被付之一炬,只能听之任之。
不过大部分人还对战争的结局充满信心。
他们以为:德国的城市虽然被炸,但只是略伤皮肤,德国军队还牢牢地控制着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大西洋的欧洲大陆,是欧洲大陆无可争议的主人。
他们相信希特勒的“军事天才”,相信德国军队的能力。
他们知道德国海军不是英国美国海军的对手,但认为德国陆军仍是陆战之王,必定能把想在欧洲大陆登陆的盟军打得落花流水,使之再也不敢指染欧洲大陆。
1942年8月的第厄普之战不就是例证吗?
希特勒、戈培尔这些战争贩子和为纳粹效尽犬马之力的德国将领们知道,盟军已在英国集合了百万大军,正厉兵秣马,欲踏平英吉利海峡的恶浪,重返欧洲大陆。
几年来,纳粹头目们一直在调集物资,强拉民夫,在荷兰、比利时、法国海岸挖壕筑垒,密布地雷,苦心建造“大西洋壁垒”,准备让盟军撞得头破血流,尸横海滩。
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盟军上下并未被希特勒大吹大擂的“大西洋壁垒”所吓倒,正在精心策划,准备强行登上欧洲大陆。
---------------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1)
---------------
1943年是世界战争大转折的一年。
1942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都先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不断高涨。
到1943年4月时,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美、英、苏军队人数和技术兵器的数量,都已超过轴心国德、意、日,在力量对比上同盟国越来越占优势。
由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个战场上的态势也发生了巨变。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7、8月间又在库尔斯克遭到重大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场上,5月间美英法军队解放了突尼斯,肃清了北非残敌;7月在西西里登陆,月底墨索里尼垮台。
9月3日同盟国和意大利秘密签订停战协定,同日,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同年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国宣战。
德国事实上已处于两线作战,轴心国开始瓦解。
在太平洋战场上,以麦克阿瑟将军为司令的西南太平洋盟军早已开始有限反攻,控制了所罗门群岛大部。
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1月底攻占吉尔伯特群岛中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从中太平洋发动主要攻势。
总之,在各个战场上,战略主动权已转到同盟国手中,德、日法西斯已处于退却、挨打的被动境地。
如何利用战局的胜利转折,进—步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作战,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并为战后的和平和安全做出安排,便成了同盟国的主要任务,为此,同盟国首脑必须进行会商。
1943年8月19日,正在魁北克开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致函苏联政府首脑斯大林。
信中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战争的决定性关头,现在正是进行会晤的最适当的良机。”
他俩还提议阿拉斯加、巴士拉、巴格达、安卡拉等地,作为供斯大林选择的开会地点。
斯大林也希望与罗、丘会晤。
但与美、英政府首脑不同,他不但是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而且直接指挥三军,全军的重大军事战略和战役决策最后都由他拍板,而此时苏军正在痛击德寇,斯大林几乎一天也不能离开莫斯科。
所以,为了与罗、丘会晤,斯大林建议,会议地点最远不能超过伊朗首都德黑兰。
同时,苏联政府建议,事先应确定需要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并商定必须通过的各项议题的草案。
为了加强主要同盟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召开首脑会议事先做好安排,美英苏三国政府商定先举行外长会议。
1943年10月19至30日,美英苏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斯皮里多诺夫卡宫举行。
这是旧沙皇时代的宫殿,大理石铺地,室内装饰金碧辉煌。
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新任驻苏大使艾·哈里曼和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约·迪恩少将;英国代表是外相安·艾登,副外相助理威·斯特朗和国防部参谋长黑·伊斯梅将军,苏联代表是外交人民委员维·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克·伏罗希洛夫,副外交人民委员安·维辛斯基、马·李维诺夫。
据艾登回忆:“三国政府同意了议程,每一个主角都有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题目。
俄国人所关心的是1944年春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最合乎赫尔心意的题目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四国宣言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我的目的是达成一项协议,以建立一个机构,盟国可以在这个机构中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纷纷找上门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