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作者:柏杨 更新:2021-11-24 21:38
分天下为十二州,应古制。”奏可。冬,置西海郡。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
[10]王莽自以为他的德威,北边感化了匈奴,东边招来了海外国家,南边怀柔了黄支,只有西边没有施加影响。便派遣平宪等人多多携带金钱礼物,去招引边界以外的羌人,使他们献出土地,归属汉朝。平宪等人奏报说:“羌人以良愿等为首的部落,人口约一万二千,愿意成为汉朝的臣民,献出鲜水海和允谷、盐池,该地区地平草茂,都交给汉朝百姓,自己住到险阻之处,作为汉朝的屏障。我们询问良愿归降的用意,他回答说:‘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最仁慈,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有的禾苗长到一丈多长,有的一粒谷子包含三粒米,有的不须种植自己生长,有的茧不要蚕吐丝就可以自织而成,甘露从天上降下,甘泉从地下涌出,凤凰前来朝贺,神雀飞临聚集。四年来,羌人没有遭遇过艰难困苦,所以希望并喜欢归属汉朝。’应及时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设置属国统辖保护他们。”事情交给王莽处理,王莽回奏说:“现在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请接受良愿等所献土地设置西海郡。全国分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制度。”平帝批准。冬季,设置西海郡。又增订法律五十条,违犯者被流放到西海郡去。被流放的人数以千万,百姓开始怨恨了。
[11]梁王立坐与卫氏交通,废,徙南郑;自杀。
[11]梁王刘立被指控跟卫姓家族勾结,废去王位,放逐到南郑。刘立自杀。
[12]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更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位次及十二州名、分界。郡国所属,罢置改易,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矣。
[12]分割京师长安,设置前辉光郡、后丞烈郡。更改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等级以及十二州州名、分界。更改各郡、各封国的管辖区域,或取消崐,或新设,或变更,从此天下事端增多,官吏记不胜记。
五年(乙丑、5)
五年(乙丑,公元5年)
[1]春,正月,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
[1]春季,正月,平帝在明堂对远近祖先进行大合祭。受征助祭的有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皇家子弟九百余人。典礼完毕,全部增加封地户数,赐封爵位,赏赐金银、丝织品,提高俸禄,任命当官,各有差别。
[2]安汉公又奏复长安南、北郊。三十余年间,天地之祠凡五徙焉。
[2]安汉公王莽再奏请:恢复长安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大典。三十余年间,祭祀天地的地方已经变更了五次。
[3]诏曰:“宗室子自汉元至今十余万人,其令郡国各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3]平帝下诏:“自从汉王朝建立迄今,皇家子弟已有十余万人。各郡、各封国,应设置宗师,负责纠察训导皇家子弟。”
[4]夏,四月,乙未,博山简烈侯孔光薨,赠赐、葬送甚盛,车万余辆。以马宫为太师。
[4]夏季,四月乙未(初一),太师、博山侯孔光去世。赐赠丰厚,葬礼十分盛大,送葬的车就有一万多辆。任命马宫当太师。
[5]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于是莽上书言:“诸臣民所上章下议者,事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成,愿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甄邯等白太后,诏曰:“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方制作未定,事须公而决,故且听公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于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
[5]官吏、平民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县的田地而上书的,前后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及诸侯王、公卿、列侯和皇族被接见的,都叩头说:“应该赶快对安汉公加以奖赏。”于是王莽上书说:“官民所上奏章交下来讨论的,应全部搁置不再呈上,使我得以尽力完成制作礼仪和乐章。等到制作完成,我愿退休返回故乡,避开贤能人才上进的道路。”右将军甄邯等奏报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诏给王莽:“安汉公每次进见,都流着眼泪,叩头陈情,不愿接受奖赏。如果加以奖赏,您就不敢处在高位。现在制作礼乐制度的工作没有完成,这件大事,必须靠您决定,所以暂且由您制作礼乐。等工作完成,群臣报告之后,再研究大家从前的建议。但关于九锡礼仪,仍要迅速制定奏报。”
五月,策命安汉公莽以九锡,莽稽首再拜,受绿,衮冕,衣裳,、、句履,鸾路,乘马,龙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
五月,颁策书加赐王莽九锡,王莽叩头再拜,接受了绿色的蔽膝和龙冠、礼服,用金玉装饰的佩刀,鞋头突出的履,有铃大车和套马,装饰着九束绦子的大龙旗,皮帽子和细褶白布衫,军车和套马,红色的弓和箭,黑色的弓和箭,立在左边的红色钺斧,立在右边的有金饰的戚斧,铠甲和头盔一套,美酒二卣,玉勺两只,九级青玉两枚,规定家里可以安装红漆大门和修建檐内台阶。设置宗官、祝官、卜官、史官,拥有护卫勇士三百人。
[6]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闰月,丁酉,诏以羲和刘秀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
[6]王恽等八位使者考察风俗回京,说全国风俗整齐划一,并编造各地民歌民谣,颂扬功德,共有三万字。闰月丁酉(初四),平帝下诏命羲和刘秀等四人,负责兴建明堂、辟雍,使汉朝的土木工程,跟周朝文王兴建灵台、周公兴建洛阳城相符。太仆王恽等八人,周游全国,考察风俗,宣扬阐明朝廷的恩德教化,使风俗整齐划一。刘秀等四人和王恽等八人,全封列侯。
时广平相班稚独不上嘉瑞及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言灾害于公府。甄丰遣属驰至两郡,讽吏民,而劾“闳空造不祥,稚绝嘉应,嫉害圣政,皆不道。”崐稚,班弟也。太后曰:“不宣德美,宜与言灾害者异罚。且班稚后宫贤家,我所哀也。”闳独下狱,诛。稚惧,上书陈恩谢罪,愿归相印,入补延陵园郎;太后许焉。
当时,只有广平国丞相班稚,不报告祥瑞和民间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在郡府谈论灾害。御史大夫甄丰,派属官前往两地,暗示官史平民,上书弹劾:“公孙闳伪造灾害的消息,班稚拒绝报告祥瑞。二人嫉恨朝廷的圣政,都犯了不道之罪。”班稚是班的弟弟。太皇太后说:“不宣扬美德,应该跟伪造灾害消息分开处罚。而且班稚是后宫有贤德的姬妾的家人,是我所哀怜的人。”于是,单独逮捕公孙闳入狱,诛杀。班稚恐惧,上书陈述世受国恩,请求恕罪,愿缴回封国丞相印信,到长安当延陵园郎,掌守成帝陵寝。太皇太后批准。
[7]莽又奏为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7]王莽又奏报说,做买卖没有两样价格,官府没有诉讼案件,城市没有盗贼,乡野没有饥民,大路上没有人拾取丢下的财物,实行男女不一同走路的制度,对于违犯者处予象征性刑罚。
[8]莽复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徙共王母归定陶,葬共王冢次。”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太后诏因故棺改葬之。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又隳坏共皇庙,诸造议者泠褒、段犹皆徙合浦。
[8]王莽又奏报说:“定陶共王的母亲傅太后、汉哀帝的母亲丁姬,先前不遵守藩臣姬妾的规矩,坟墓竟然跟元帝一般高,而且身挟帝太后、皇太太后的印玺绶带埋葬。我建议发掘定陶共王母亲和丁姬的坟墓,取回印玺绶带。然后把定陶共王母亲的遗体运回到定陶国,安葬在共王的墓园。”太皇太后认为,这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不必再发掘坟墓。王莽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皇太后于是下令用傅太后原来的棺木改葬。王莽又奏报说:“定陶共王母亲和丁姬的棺材,都是用最名贵的梓木制成,而且尸体上还穿着用珠子串缀的外套、金镂玉衣,这都不是藩臣姬妾应该享有的。我请求用普通木棺休替,剥去玉衣。将丁姬埋葬在嫔妃坟墓间。”太皇太后批准。公卿和在位的朝廷文武官员都迎合王莽的意旨,捐出钱币、丝织品,派遣子弟,以弟儒生、四方的夷族,总共十多万人,拿着工具,帮助将作大匠挖掘铲平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
[10]王莽自以为他的德威,北边感化了匈奴,东边招来了海外国家,南边怀柔了黄支,只有西边没有施加影响。便派遣平宪等人多多携带金钱礼物,去招引边界以外的羌人,使他们献出土地,归属汉朝。平宪等人奏报说:“羌人以良愿等为首的部落,人口约一万二千,愿意成为汉朝的臣民,献出鲜水海和允谷、盐池,该地区地平草茂,都交给汉朝百姓,自己住到险阻之处,作为汉朝的屏障。我们询问良愿归降的用意,他回答说:‘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最仁慈,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有的禾苗长到一丈多长,有的一粒谷子包含三粒米,有的不须种植自己生长,有的茧不要蚕吐丝就可以自织而成,甘露从天上降下,甘泉从地下涌出,凤凰前来朝贺,神雀飞临聚集。四年来,羌人没有遭遇过艰难困苦,所以希望并喜欢归属汉朝。’应及时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设置属国统辖保护他们。”事情交给王莽处理,王莽回奏说:“现在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请接受良愿等所献土地设置西海郡。全国分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制度。”平帝批准。冬季,设置西海郡。又增订法律五十条,违犯者被流放到西海郡去。被流放的人数以千万,百姓开始怨恨了。
[11]梁王立坐与卫氏交通,废,徙南郑;自杀。
[11]梁王刘立被指控跟卫姓家族勾结,废去王位,放逐到南郑。刘立自杀。
[12]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更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位次及十二州名、分界。郡国所属,罢置改易,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矣。
[12]分割京师长安,设置前辉光郡、后丞烈郡。更改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官名、等级以及十二州州名、分界。更改各郡、各封国的管辖区域,或取消崐,或新设,或变更,从此天下事端增多,官吏记不胜记。
五年(乙丑、5)
五年(乙丑,公元5年)
[1]春,正月,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
[1]春季,正月,平帝在明堂对远近祖先进行大合祭。受征助祭的有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皇家子弟九百余人。典礼完毕,全部增加封地户数,赐封爵位,赏赐金银、丝织品,提高俸禄,任命当官,各有差别。
[2]安汉公又奏复长安南、北郊。三十余年间,天地之祠凡五徙焉。
[2]安汉公王莽再奏请:恢复长安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大典。三十余年间,祭祀天地的地方已经变更了五次。
[3]诏曰:“宗室子自汉元至今十余万人,其令郡国各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3]平帝下诏:“自从汉王朝建立迄今,皇家子弟已有十余万人。各郡、各封国,应设置宗师,负责纠察训导皇家子弟。”
[4]夏,四月,乙未,博山简烈侯孔光薨,赠赐、葬送甚盛,车万余辆。以马宫为太师。
[4]夏季,四月乙未(初一),太师、博山侯孔光去世。赐赠丰厚,葬礼十分盛大,送葬的车就有一万多辆。任命马宫当太师。
[5]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于是莽上书言:“诸臣民所上章下议者,事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成,愿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甄邯等白太后,诏曰:“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方制作未定,事须公而决,故且听公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于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
[5]官吏、平民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县的田地而上书的,前后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及诸侯王、公卿、列侯和皇族被接见的,都叩头说:“应该赶快对安汉公加以奖赏。”于是王莽上书说:“官民所上奏章交下来讨论的,应全部搁置不再呈上,使我得以尽力完成制作礼仪和乐章。等到制作完成,我愿退休返回故乡,避开贤能人才上进的道路。”右将军甄邯等奏报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诏给王莽:“安汉公每次进见,都流着眼泪,叩头陈情,不愿接受奖赏。如果加以奖赏,您就不敢处在高位。现在制作礼乐制度的工作没有完成,这件大事,必须靠您决定,所以暂且由您制作礼乐。等工作完成,群臣报告之后,再研究大家从前的建议。但关于九锡礼仪,仍要迅速制定奏报。”
五月,策命安汉公莽以九锡,莽稽首再拜,受绿,衮冕,衣裳,、、句履,鸾路,乘马,龙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
五月,颁策书加赐王莽九锡,王莽叩头再拜,接受了绿色的蔽膝和龙冠、礼服,用金玉装饰的佩刀,鞋头突出的履,有铃大车和套马,装饰着九束绦子的大龙旗,皮帽子和细褶白布衫,军车和套马,红色的弓和箭,黑色的弓和箭,立在左边的红色钺斧,立在右边的有金饰的戚斧,铠甲和头盔一套,美酒二卣,玉勺两只,九级青玉两枚,规定家里可以安装红漆大门和修建檐内台阶。设置宗官、祝官、卜官、史官,拥有护卫勇士三百人。
[6]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闰月,丁酉,诏以羲和刘秀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
[6]王恽等八位使者考察风俗回京,说全国风俗整齐划一,并编造各地民歌民谣,颂扬功德,共有三万字。闰月丁酉(初四),平帝下诏命羲和刘秀等四人,负责兴建明堂、辟雍,使汉朝的土木工程,跟周朝文王兴建灵台、周公兴建洛阳城相符。太仆王恽等八人,周游全国,考察风俗,宣扬阐明朝廷的恩德教化,使风俗整齐划一。刘秀等四人和王恽等八人,全封列侯。
时广平相班稚独不上嘉瑞及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言灾害于公府。甄丰遣属驰至两郡,讽吏民,而劾“闳空造不祥,稚绝嘉应,嫉害圣政,皆不道。”崐稚,班弟也。太后曰:“不宣德美,宜与言灾害者异罚。且班稚后宫贤家,我所哀也。”闳独下狱,诛。稚惧,上书陈恩谢罪,愿归相印,入补延陵园郎;太后许焉。
当时,只有广平国丞相班稚,不报告祥瑞和民间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在郡府谈论灾害。御史大夫甄丰,派属官前往两地,暗示官史平民,上书弹劾:“公孙闳伪造灾害的消息,班稚拒绝报告祥瑞。二人嫉恨朝廷的圣政,都犯了不道之罪。”班稚是班的弟弟。太皇太后说:“不宣扬美德,应该跟伪造灾害消息分开处罚。而且班稚是后宫有贤德的姬妾的家人,是我所哀怜的人。”于是,单独逮捕公孙闳入狱,诛杀。班稚恐惧,上书陈述世受国恩,请求恕罪,愿缴回封国丞相印信,到长安当延陵园郎,掌守成帝陵寝。太皇太后批准。
[7]莽又奏为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7]王莽又奏报说,做买卖没有两样价格,官府没有诉讼案件,城市没有盗贼,乡野没有饥民,大路上没有人拾取丢下的财物,实行男女不一同走路的制度,对于违犯者处予象征性刑罚。
[8]莽复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徙共王母归定陶,葬共王冢次。”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太后诏因故棺改葬之。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又隳坏共皇庙,诸造议者泠褒、段犹皆徙合浦。
[8]王莽又奏报说:“定陶共王的母亲傅太后、汉哀帝的母亲丁姬,先前不遵守藩臣姬妾的规矩,坟墓竟然跟元帝一般高,而且身挟帝太后、皇太太后的印玺绶带埋葬。我建议发掘定陶共王母亲和丁姬的坟墓,取回印玺绶带。然后把定陶共王母亲的遗体运回到定陶国,安葬在共王的墓园。”太皇太后认为,这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不必再发掘坟墓。王莽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皇太后于是下令用傅太后原来的棺木改葬。王莽又奏报说:“定陶共王母亲和丁姬的棺材,都是用最名贵的梓木制成,而且尸体上还穿着用珠子串缀的外套、金镂玉衣,这都不是藩臣姬妾应该享有的。我请求用普通木棺休替,剥去玉衣。将丁姬埋葬在嫔妃坟墓间。”太皇太后批准。公卿和在位的朝廷文武官员都迎合王莽的意旨,捐出钱币、丝织品,派遣子弟,以弟儒生、四方的夷族,总共十多万人,拿着工具,帮助将作大匠挖掘铲平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