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作者:华博 更新:2021-11-24 21:25
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坎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当权者知道节省民力物力当然是好事,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此时清朝的国力,已不复“康乾盛世”的辉煌了。但是在盗墓者的眼里,这还是一块相当有油水的肥肉。
其实盗掘定陵的人,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和王绍义一起盗康熙大帝景陵的人:黄金仲。
为了谋划盗定陵,黄金仲已经是两天三夜不曾合眼了,他焦灼地在隆恩殿里来回走动,想到不久前跟王绍义合伙盗掘景陵成功后所分到的稀世珍宝,心中就有着止不住的得意与亢奋。试想,如果这次盗陵顺利的话,凭他的人力,他可以同时将咸丰、同治和慈安太后的三座陵墓打开,所得到的财宝将是盗掘景陵的三倍。想到此处,黄金仲禁不住自言自语:“我黄金仲要将清东陵所有没有被人盗开的大小皇陵,一个一个地统统掘开!”
与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他浓眉紧蹙,胸中再次燃起烦躁的怒火。
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惠陵被盗过程
如果说咸丰是不幸的,那么他的儿子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就更加的不幸了。因为东陵诸陵中,被盗匪光顾次数最多的可能就要数同治皇帝的惠陵了。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日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为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它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
就是这么一座有着“铜梁铁柱”之称的陵墓,在盗墓活动最疯狂的时候,竟然在5年内就三次被盗掘。第一次是1945年秋季。时隔一年,盗贼又来惠陵,用炸药炸开地宫中的石门,将同治帝棺椁砍开,盗走大量珠宝。1948年,这伙盗贼再次到惠陵,掘开金井,盗走珍宝。这次的盗墓应该是惠陵被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据说地宫被挖开之后,盗匪们进入金券,将皇帝、皇后的尸骨从棺中拉出来。由于前几次的被盗,同治帝只剩了一把枯骨,而阿鲁特皇后虽然已入棺七十年,尸体竟然保存完好。歹徒们把她的衣服剥光,皇后赤条条地躺在墓内。土匪盗陵之后,通向地宫的洞口便敞开着,邻村近庄中猎奇好胜的人们,常常三五一群,手执火把进地宫去“探险”。
据目睹皇后尸身者说:赤身露体、一丝不挂的娘娘,躺在墓室的东南角,仰身向上,披散着长发,微闭着双眼,但面容完好,没有丝毫的痛苦表情。可是让人惨不忍睹的是,她的腹部却被剖开,肠子流淌一地,为什么皇后尸体惨遭大开膛呢?只因世间传说同治的皇后是吞金而死,腹中有宝,就为了取得皇后腹中的宝藏,盗匪竟然对一个已死之人下此毒手。
盗墓者的下场
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被盗,引起了当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也受到冀东行署高度重视,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抽调得力干将破获此案。不同于孙殿英盗东陵的不了了之,这次冀东行署很快就将盗陵的主犯赵连江、李树音等人在景陵大碑楼前就地正法。首犯黄金仲事发后畏罪潜逃,在国统区内被军统特务抓获,投进监狱,终了此生。主犯王绍义在1951年3月被遵化县人民政府依法处决。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盗陵的众犯终于得到了应得的惩罚,相信东陵内的各位大清皇帝应该也瞑目安息了吧!
------------
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1)
------------
清代帝王陵寝,根据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人入关前在旧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此外,还有一处不为人知的东京陵,位于辽阳(清东京)阳鲁山,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关后,十个皇帝中除末帝溥仪没建成陵寝,其余九帝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和易县梁格庄分别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顺次入葬,即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等也随葬在此,形成了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室陵寝。因为清十三个皇帝中的十个陵墓都分布在东陵和西陵,因此,本节着重介绍一下清东陵和清西陵。
程序规则
总的来说,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规则。
清陵中的碑楼与门牌等装修,也都继承了明代风格,只是更加细密,堆砌繁缛,色彩也更为鲜丽,少了点明代质朴雄厚的气质,更多了些华丽、雅致的风韵。
清东陵的建筑特色
清东陵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显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其实盗掘定陵的人,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和王绍义一起盗康熙大帝景陵的人:黄金仲。
为了谋划盗定陵,黄金仲已经是两天三夜不曾合眼了,他焦灼地在隆恩殿里来回走动,想到不久前跟王绍义合伙盗掘景陵成功后所分到的稀世珍宝,心中就有着止不住的得意与亢奋。试想,如果这次盗陵顺利的话,凭他的人力,他可以同时将咸丰、同治和慈安太后的三座陵墓打开,所得到的财宝将是盗掘景陵的三倍。想到此处,黄金仲禁不住自言自语:“我黄金仲要将清东陵所有没有被人盗开的大小皇陵,一个一个地统统掘开!”
与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他浓眉紧蹙,胸中再次燃起烦躁的怒火。
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惠陵被盗过程
如果说咸丰是不幸的,那么他的儿子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就更加的不幸了。因为东陵诸陵中,被盗匪光顾次数最多的可能就要数同治皇帝的惠陵了。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日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为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它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
就是这么一座有着“铜梁铁柱”之称的陵墓,在盗墓活动最疯狂的时候,竟然在5年内就三次被盗掘。第一次是1945年秋季。时隔一年,盗贼又来惠陵,用炸药炸开地宫中的石门,将同治帝棺椁砍开,盗走大量珠宝。1948年,这伙盗贼再次到惠陵,掘开金井,盗走珍宝。这次的盗墓应该是惠陵被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据说地宫被挖开之后,盗匪们进入金券,将皇帝、皇后的尸骨从棺中拉出来。由于前几次的被盗,同治帝只剩了一把枯骨,而阿鲁特皇后虽然已入棺七十年,尸体竟然保存完好。歹徒们把她的衣服剥光,皇后赤条条地躺在墓内。土匪盗陵之后,通向地宫的洞口便敞开着,邻村近庄中猎奇好胜的人们,常常三五一群,手执火把进地宫去“探险”。
据目睹皇后尸身者说:赤身露体、一丝不挂的娘娘,躺在墓室的东南角,仰身向上,披散着长发,微闭着双眼,但面容完好,没有丝毫的痛苦表情。可是让人惨不忍睹的是,她的腹部却被剖开,肠子流淌一地,为什么皇后尸体惨遭大开膛呢?只因世间传说同治的皇后是吞金而死,腹中有宝,就为了取得皇后腹中的宝藏,盗匪竟然对一个已死之人下此毒手。
盗墓者的下场
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被盗,引起了当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也受到冀东行署高度重视,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抽调得力干将破获此案。不同于孙殿英盗东陵的不了了之,这次冀东行署很快就将盗陵的主犯赵连江、李树音等人在景陵大碑楼前就地正法。首犯黄金仲事发后畏罪潜逃,在国统区内被军统特务抓获,投进监狱,终了此生。主犯王绍义在1951年3月被遵化县人民政府依法处决。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盗陵的众犯终于得到了应得的惩罚,相信东陵内的各位大清皇帝应该也瞑目安息了吧!
------------
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1)
------------
清代帝王陵寝,根据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人入关前在旧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此外,还有一处不为人知的东京陵,位于辽阳(清东京)阳鲁山,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关后,十个皇帝中除末帝溥仪没建成陵寝,其余九帝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和易县梁格庄分别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顺次入葬,即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等也随葬在此,形成了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室陵寝。因为清十三个皇帝中的十个陵墓都分布在东陵和西陵,因此,本节着重介绍一下清东陵和清西陵。
程序规则
总的来说,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规则。
清陵中的碑楼与门牌等装修,也都继承了明代风格,只是更加细密,堆砌繁缛,色彩也更为鲜丽,少了点明代质朴雄厚的气质,更多了些华丽、雅致的风韵。
清东陵的建筑特色
清东陵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显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