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作者:华博 更新:2021-11-24 21:24
来判断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可是根据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那又怎么会“叩之空空”呢?
谜团二: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这也是人们最想弄清的问题。
可是我们也明白,一日不打开秦陵地宫,这个问题一日不可能得到解决。不过根据秦陵目前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的情况来看,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一定让人惊叹,要知道,现在让我们惊异不已的诸多文物可仅仅是秦始皇陵外围的陪葬品呀,那么地宫的是什么模样,可想而知了吧!
谜团三:地宫埋水银之谜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两次测试。这两次测试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正确性。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4)
------------
谜团四:装有自动防盗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秦陵中的暗器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出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类似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传说当年项羽盗秦陵就是因为碰上了自动防盗墓所放的万把流矢,才不得不带兵撤退的。
除此之外,据说地宫还有一道设计精巧的“防水大坝”。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总之,这座神奇的地宫如同他的主人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谜团让后人去化解。
秦陵文物
根据我们现代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的文物极为丰富,历年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除现已发掘出的兵马俑及彩绘铜车马外,陵墓周围到处堆积着秦砖、秦瓦,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有些砖瓦上还有流利大方的图案花纹和“左司高瓦”、“左司渭瓦”、“登宫水”等字样,说明始皇陵地面建筑所用的砖瓦都是由当时的专门机构烧制而成的,并由专门官吏掌管。
错金银铜乐府钟,1976年秦始皇陵官遗址出土。通高13.3厘米,铣间7.2厘米,鼓间5.8厘米。青铜质,鼻形纽,钲和鼓部饰错金蟠纹,篆间饰错金流云纹。钟带饰错银云纹,舞部铸满纤细的云雷纹。钟壁内侧饰纤细的云纹,每一面有花纹十二朵。纽上刻有“乐府”二字。壁内侧有调音带四条。该钟属C调。它的出土证明秦代就设有乐府。
1999年3—4月,在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内外城垣间发现了一座面积近800平方米的陪葬坑,经过试掘,出土了一批半裸体彩绘陶俑。并在陶俑上部发现一件青铜巨鼎,一段铜扁条,四只青铜马蹄,一段石马缰,一件陶俑手臂,一些陶盆残片及铜镞、铁矛、鼓形石质文物等。这些彩绘俑面部和身体肌肤裸露部分均为浅粉红色,所有陶俑只穿着陶塑彩绘厚短裙,其它部位裸露,裙下都有各种纹饰,其中以菱格纹为主。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还出土了很多让世人惊异的文物:
圆环形金饰件,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车马坑中。为车的零部件,金质。内径4.6厘米,外径4.9厘米,重33克。有46个圆孔,并有两耳。制作精巧。
立式圉人俑,高1.86米。头戴长冠,身穿交领右衽长衣,腰束带,下穿长裤,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双手拢于袖内。
跽坐圉人俑,跪地成坐姿。伴出有铁镰及陶灯、陶罐等物。
随着考古的推进,在7号陪葬坑中新出土了15件姿态奇异的陶俑和27件青铜水禽等罕见文物。专家认为,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此次出土的27件青铜水禽,主要是青铜天鹅10件、青铜鸿雁16件和青铜仙鹤1件。其中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隔着由陪葬坑底部形成的奥槽边上,两两相对,或伸颈欲鸣,或弯曲回首,姿态各异。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准确地表现出了仙鹤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
众所周知,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是有传承性的。秦代的文化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统,而且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整合了中国由石器时代开始的文化艺术,以及由殷周发展到春秋战国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代新的文化和艺术。秦俑和秦陵铜车马的雕塑艺术,对前代有继承,如一些图案的花纹,卷云纹、纹、谷纹。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将写实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所出土的秦俑、铜车马中的人物及马的雕塑,在写实上连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它们不但是写实艺术的高峰,而且也为秦以后的写实艺术开了先河。秦陵出土的瓦当、方砖、空心砖,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器上的纹饰,又融合了秦人的独创,形成了云纹、叶纹、几何纹、夔纹、龙纹、凤纹等,形制多样,图案美丽,历来为中外艺术家所珍爱,成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在秦陵出土的砖、瓦片、陶俑上面的文字,有秦小篆,也有秦隶。这种文字,正是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的重要表征。它既继承了由甲骨文到金文大篆的减省,更完成了由小篆到隶书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字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
相关文字描述
白居易《草茫茫》诗有“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句,鲍溶《经秦皇墓》诗也写道:“白昼盗开墓,玄冬火焚树。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都说秦始皇陵在秦末动乱中被盗掘。而“三月火”一句,暗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史事,与《史记》关于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相应,说组织盗掘的是项羽。最早说到项羽发掘秦始皇陵的,是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刘邦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
对于项羽“掘始皇帝冢”的谴责,后来虽然沸沸扬扬,千年不息,却并没有确定的实证。《汉书·楚文王传》这样记载:“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周文)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说到秦始皇陵遭到盗掘,但是发起者与主持者似乎并不是项羽。《论衡》说,“秦始皇葬于郦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皇览》也写道:“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纲鉴易知录》云:“羽引兵西,屠咸阳”,“烧宫室”,“掘始皇帝家”。
看来,秦始皇陵可能只是遭到局部破坏,而发掘秦始皇陵的,是起义部众,也就是所谓“天下盗贼”、“关东贼”。“天下盗贼”在王朝破灭的时代发掘帝王将相陵墓,是历史上惯见的情形。
王莽败亡,赤眉军入关中,就曾经大规模“发掘诸陵,取其宝货”,由于当时尸体保存技术的优越,可能入葬一二百年之后体貌仍一如生前。
------------
病态的盗墓嗜好:广川王刘去盗墓(1)
------------
作案时间:西汉宣帝年间
作案地点:在今河北武邑县、景县以南,南宫县、故城县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
山东德州市以西区域内的所有古墓
受害人:魏襄王、晋灵公等
作案人:广川王刘去
作案手段:刘去聚集一些无聊少年发掘古墓
作案后果: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取墓中宝物归为己有
盗墓性质: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
可信程度:《太平广记》中有相关记载
引子
春秋战国时代,诸国割据,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经历几番征战,在华北一带就分布有燕、齐、晋、魏、赵等诸国,这些诸侯国的王公将相死后都建有墓地,至今仍能在华北一带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
谜团二: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这也是人们最想弄清的问题。
可是我们也明白,一日不打开秦陵地宫,这个问题一日不可能得到解决。不过根据秦陵目前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的情况来看,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一定让人惊叹,要知道,现在让我们惊异不已的诸多文物可仅仅是秦始皇陵外围的陪葬品呀,那么地宫的是什么模样,可想而知了吧!
谜团三:地宫埋水银之谜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两次测试。这两次测试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正确性。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4)
------------
谜团四:装有自动防盗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秦陵中的暗器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出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类似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传说当年项羽盗秦陵就是因为碰上了自动防盗墓所放的万把流矢,才不得不带兵撤退的。
除此之外,据说地宫还有一道设计精巧的“防水大坝”。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总之,这座神奇的地宫如同他的主人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谜团让后人去化解。
秦陵文物
根据我们现代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的文物极为丰富,历年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除现已发掘出的兵马俑及彩绘铜车马外,陵墓周围到处堆积着秦砖、秦瓦,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有些砖瓦上还有流利大方的图案花纹和“左司高瓦”、“左司渭瓦”、“登宫水”等字样,说明始皇陵地面建筑所用的砖瓦都是由当时的专门机构烧制而成的,并由专门官吏掌管。
错金银铜乐府钟,1976年秦始皇陵官遗址出土。通高13.3厘米,铣间7.2厘米,鼓间5.8厘米。青铜质,鼻形纽,钲和鼓部饰错金蟠纹,篆间饰错金流云纹。钟带饰错银云纹,舞部铸满纤细的云雷纹。钟壁内侧饰纤细的云纹,每一面有花纹十二朵。纽上刻有“乐府”二字。壁内侧有调音带四条。该钟属C调。它的出土证明秦代就设有乐府。
1999年3—4月,在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内外城垣间发现了一座面积近800平方米的陪葬坑,经过试掘,出土了一批半裸体彩绘陶俑。并在陶俑上部发现一件青铜巨鼎,一段铜扁条,四只青铜马蹄,一段石马缰,一件陶俑手臂,一些陶盆残片及铜镞、铁矛、鼓形石质文物等。这些彩绘俑面部和身体肌肤裸露部分均为浅粉红色,所有陶俑只穿着陶塑彩绘厚短裙,其它部位裸露,裙下都有各种纹饰,其中以菱格纹为主。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还出土了很多让世人惊异的文物:
圆环形金饰件,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车马坑中。为车的零部件,金质。内径4.6厘米,外径4.9厘米,重33克。有46个圆孔,并有两耳。制作精巧。
立式圉人俑,高1.86米。头戴长冠,身穿交领右衽长衣,腰束带,下穿长裤,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双手拢于袖内。
跽坐圉人俑,跪地成坐姿。伴出有铁镰及陶灯、陶罐等物。
随着考古的推进,在7号陪葬坑中新出土了15件姿态奇异的陶俑和27件青铜水禽等罕见文物。专家认为,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此次出土的27件青铜水禽,主要是青铜天鹅10件、青铜鸿雁16件和青铜仙鹤1件。其中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隔着由陪葬坑底部形成的奥槽边上,两两相对,或伸颈欲鸣,或弯曲回首,姿态各异。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准确地表现出了仙鹤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
众所周知,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是有传承性的。秦代的文化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统,而且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整合了中国由石器时代开始的文化艺术,以及由殷周发展到春秋战国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代新的文化和艺术。秦俑和秦陵铜车马的雕塑艺术,对前代有继承,如一些图案的花纹,卷云纹、纹、谷纹。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将写实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所出土的秦俑、铜车马中的人物及马的雕塑,在写实上连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它们不但是写实艺术的高峰,而且也为秦以后的写实艺术开了先河。秦陵出土的瓦当、方砖、空心砖,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器上的纹饰,又融合了秦人的独创,形成了云纹、叶纹、几何纹、夔纹、龙纹、凤纹等,形制多样,图案美丽,历来为中外艺术家所珍爱,成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在秦陵出土的砖、瓦片、陶俑上面的文字,有秦小篆,也有秦隶。这种文字,正是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的重要表征。它既继承了由甲骨文到金文大篆的减省,更完成了由小篆到隶书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字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
相关文字描述
白居易《草茫茫》诗有“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句,鲍溶《经秦皇墓》诗也写道:“白昼盗开墓,玄冬火焚树。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都说秦始皇陵在秦末动乱中被盗掘。而“三月火”一句,暗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史事,与《史记》关于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相应,说组织盗掘的是项羽。最早说到项羽发掘秦始皇陵的,是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刘邦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
对于项羽“掘始皇帝冢”的谴责,后来虽然沸沸扬扬,千年不息,却并没有确定的实证。《汉书·楚文王传》这样记载:“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周文)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说到秦始皇陵遭到盗掘,但是发起者与主持者似乎并不是项羽。《论衡》说,“秦始皇葬于郦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皇览》也写道:“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纲鉴易知录》云:“羽引兵西,屠咸阳”,“烧宫室”,“掘始皇帝家”。
看来,秦始皇陵可能只是遭到局部破坏,而发掘秦始皇陵的,是起义部众,也就是所谓“天下盗贼”、“关东贼”。“天下盗贼”在王朝破灭的时代发掘帝王将相陵墓,是历史上惯见的情形。
王莽败亡,赤眉军入关中,就曾经大规模“发掘诸陵,取其宝货”,由于当时尸体保存技术的优越,可能入葬一二百年之后体貌仍一如生前。
------------
病态的盗墓嗜好:广川王刘去盗墓(1)
------------
作案时间:西汉宣帝年间
作案地点:在今河北武邑县、景县以南,南宫县、故城县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
山东德州市以西区域内的所有古墓
受害人:魏襄王、晋灵公等
作案人:广川王刘去
作案手段:刘去聚集一些无聊少年发掘古墓
作案后果: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取墓中宝物归为己有
盗墓性质: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
可信程度:《太平广记》中有相关记载
引子
春秋战国时代,诸国割据,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经历几番征战,在华北一带就分布有燕、齐、晋、魏、赵等诸国,这些诸侯国的王公将相死后都建有墓地,至今仍能在华北一带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