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作者:王晗 更新:2021-11-24 21:16
韦小宝这种二流人物,只是因为发挥了他的第一流的水平,所以成功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硕士、博士,可谓经纶满腹,从学校出来却一事无成,只好捧着一堆"死知识"庸庸碌碌地度日,这种"有学无术"之人,可以说四处都有。
抓住机遇吧!
机遇与我们事业是休戚相关的,机遇是一个美丽动人但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长叹,她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
20世纪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谚:
"在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巨头小约翰·甘布土的经验之说是:
"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韦小宝说:
"咱们这一宝押下了!通杀通赔,就是这一把骰子。"
第十章 韦氏中庸观
朗朗乾坤,花花世界,如果将人以类划分,有好人坏人、善人恶人、正人奸人、信人伪人,所分自有其道德标准。但具体起来,分清人之好坏、善恶、正邪、信伪,又实在不易。
如何在这帮分不清的人中生存?
孔子经过学习、研讨和政坛失意,饱览礼崩乐坏的社会面目,身心颠沛流离的他,晚年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哲学观——
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儒家思想的火炉中锻造出的一件利器,是儒家修身的极至。
什么是中庸?
就是择其两端用其中,处世、待人、接物把握到最恰当的那个"度",它既不"过",又不"不及",是"恰到好处","最好"。如:
你要吃饭,吃一碗还饿,吃三碗就撑得难受,而吃两碗正好;你要喝水,刚开的水太烫,放了半天的太凉,开后放一会儿的水冷热正好;人造地球卫星的离心力小了,卫星会引落地面,离心力大了会飞向宇宙深处,以既不落地又不飞失为好……
这两碗饭,放一会儿的开水,不大不小的离心力,就是中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它涵盖着万事万物。
"温而不厉,威而不猛"——这是待人的"中庸"。
"小钓而不钢,戈不射缩"——这是待物的"中庸"。
"师也过,商不及"——这是评价人的"中庸"。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审美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辨证的,它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是变化的,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中庸"不是教条不变的,所以操作起来就要灵活。
孔子因材施教就是灵活使用"中"的范例,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也各不同。
如同要切到同样的深度,刀的利钝不同,用力也就不同。
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一个是好勇的人,一个是退缩不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相反。
子路提出"是不是一听到就干"的问题,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一听到就干!"
冉求提出与子路提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则说"一听到就应该去干。"
孔子这同问异答的理由是:
"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无论进退,皆以是否"中"为准绳。
韦小宝不知"中庸"二字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干什么吃的,至于修身养性这些让许多读书,人所追求的东西,他可是一概而不知了。
可韦小宝办事有着他的"中庸"观。这小滑头小恶不断,但不失大节;狡诈奸滑是实,有情有义也是真的。
韦小宝这样对皇帝说过:
"对皇上是忠,对朋友是义,对母亲是孝,对妻子是爱。"
这是韦小宝做人的原则,也是一种自我评价。
韦小宝对朋友讲义。在茅十八口中则成了"忘恩负义的狗贼","出师卖友的小汉奸"。
韦小宝"对皇上是忠",确是忠心耿耿,犯险救驾、舍命保君,其例很多,但也打一点儿背躬,夹一些儿花帐。
韦小宝对母亲是孝,也送过银票,也常常念及,毕竟是孝思可鉴,孝行无多。
韦小宝"对妻子是爱",曾爱得如痴如呆,如疯如魔,千挫百折而不改其志,然爱博心劳,见异思迁,亦将爱情与淫纵相混同矣。
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地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
韦小宝自然不知道孔子说过这样一番话,他正是"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自己觉得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干的想法,总能准确无误地把那柄削铁如泥的剑,刺入对方的心脏,然后撒上化尸粉,让对手彻底从这世界消失……
"中庸"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那条路,"中庸"是正中靶心的那支箭,"中庸"是不焦不生恰到好处的那种火候。
该糊涂就糊涂
韦小宝总爱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成"什么马难追",把皇帝说成是"鸟生鱼汤",直到最后也没改过来。
这几句话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半傻半痴,半奸半滑的人物。也成了一个人人都觉得可怜的人物。
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皇上一上来就把他杀了,那是大大的好事。他们恭维你是什么鸟生,又是什么鱼汤,奴才也不懂,想来总是好话,听着可开心得紧。"
康熙一怔,随即明白,哈哈大笑,道:"原来是尧舜禹汤,你爷爷的,什么鸟生鱼汤!"他想尧舜禹汤的恭维,韦小宝决计不会捏造出来,自不会假。
其实皇上错了,这确是韦小宝捏造出的。
韦小宝正是用自己的无知骗过了不少的人,他才偷袭成功!
韦小宝没武功,有武功的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却是杀人的好手,连那十二名有一等一功夫的喇嘛也死在他手下;他没有文化,一段从说书人那听来的故事讲得茅十八这样的人物也心服口服……
韦小宝也许正应了"大道无形"这句话,或者是疱丁手中那把"游刃有余"的刀,或者自然界中的一种虫,他吃进什么树叶,身体就随之变成这种树叶的黄色。
这种干什么都不着一点痕迹,不惹眼,不招风的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算是一种有威胁性的人物。
韦小宝行事有一种很浓的"中庸"风格。如韦小宝被天地会用枣桶装去,正逢天地会缺一个香主,内部人士争得不可开交,陈近南收他为徒,并封韦小宝他为香主化解他们的内部矛盾。
韦小宝知道师父并不喜欢他这徒弟,至于这香主,也是"过河抽板"的事,只不过利用利用他罢了。
但韦小宝不吭声,欣然接受。在神龙岛当上白龙使也与在天地会当香主一样,也是"过河抽板"的事,他一点不满的痕迹都没有,就装着糊涂。
"装糊涂"是韦小宝的拿手好戏。为什么装糊涂?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个缘由无法争辩和解释。倘若解释争辩了,更生烦恼,手足便糊涂,寻求逃遁之术。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确实有很多事情不能太认真、太较劲。做人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手。
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
韦小宝的"中庸"观,怎么不是这样呢?可惜他不识字,要是识字,他一看孔子这文章,定会大叫"英雄所见略同。"
孔子中庸思想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强调了"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才能成物,如果失去一方,事物便不能成立。
君主与百姓,失去一方就不成其国,但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像夫妻二人,谁也离不得谁,却又常发生各式各样的矛盾。
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解决事物在发展常态之下的矛盾,使矛盾的双方关系和谐发展。
当然,当事物发生突变,脱开常态时,中庸之道则也是无能为力的。如韦小宝用刀刺入或人家用刀刺他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中庸是好药,可治百病,但治得了病不一定治得了命,到了命将归西之时,好药也是无能为力的。
深藏不露
中庸之道好,但真正实行起来很难。
尽管中国人从理论上推崇中庸之道,但真正能够实行的不多,特别是在世风日下的乱世,虽然不少人也去实行,但如跳舞,总是踩不中鼓点。
因此,就像使用一把好刀,因为掌握不好角度,所以常常伤了好肉。
韦小宝最善于祭起"糊涂主义"的旗帜。他为皇帝办事,为天地会办事,为神龙教办事,脚踏两只船,随时就有翻水的可能,他得时时为随之而来的危险担心。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硕士、博士,可谓经纶满腹,从学校出来却一事无成,只好捧着一堆"死知识"庸庸碌碌地度日,这种"有学无术"之人,可以说四处都有。
抓住机遇吧!
机遇与我们事业是休戚相关的,机遇是一个美丽动人但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长叹,她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
20世纪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谚:
"在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巨头小约翰·甘布土的经验之说是:
"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韦小宝说:
"咱们这一宝押下了!通杀通赔,就是这一把骰子。"
第十章 韦氏中庸观
朗朗乾坤,花花世界,如果将人以类划分,有好人坏人、善人恶人、正人奸人、信人伪人,所分自有其道德标准。但具体起来,分清人之好坏、善恶、正邪、信伪,又实在不易。
如何在这帮分不清的人中生存?
孔子经过学习、研讨和政坛失意,饱览礼崩乐坏的社会面目,身心颠沛流离的他,晚年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哲学观——
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儒家思想的火炉中锻造出的一件利器,是儒家修身的极至。
什么是中庸?
就是择其两端用其中,处世、待人、接物把握到最恰当的那个"度",它既不"过",又不"不及",是"恰到好处","最好"。如:
你要吃饭,吃一碗还饿,吃三碗就撑得难受,而吃两碗正好;你要喝水,刚开的水太烫,放了半天的太凉,开后放一会儿的水冷热正好;人造地球卫星的离心力小了,卫星会引落地面,离心力大了会飞向宇宙深处,以既不落地又不飞失为好……
这两碗饭,放一会儿的开水,不大不小的离心力,就是中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它涵盖着万事万物。
"温而不厉,威而不猛"——这是待人的"中庸"。
"小钓而不钢,戈不射缩"——这是待物的"中庸"。
"师也过,商不及"——这是评价人的"中庸"。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审美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辨证的,它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是变化的,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中庸"不是教条不变的,所以操作起来就要灵活。
孔子因材施教就是灵活使用"中"的范例,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也各不同。
如同要切到同样的深度,刀的利钝不同,用力也就不同。
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一个是好勇的人,一个是退缩不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相反。
子路提出"是不是一听到就干"的问题,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一听到就干!"
冉求提出与子路提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则说"一听到就应该去干。"
孔子这同问异答的理由是:
"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无论进退,皆以是否"中"为准绳。
韦小宝不知"中庸"二字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干什么吃的,至于修身养性这些让许多读书,人所追求的东西,他可是一概而不知了。
可韦小宝办事有着他的"中庸"观。这小滑头小恶不断,但不失大节;狡诈奸滑是实,有情有义也是真的。
韦小宝这样对皇帝说过:
"对皇上是忠,对朋友是义,对母亲是孝,对妻子是爱。"
这是韦小宝做人的原则,也是一种自我评价。
韦小宝对朋友讲义。在茅十八口中则成了"忘恩负义的狗贼","出师卖友的小汉奸"。
韦小宝"对皇上是忠",确是忠心耿耿,犯险救驾、舍命保君,其例很多,但也打一点儿背躬,夹一些儿花帐。
韦小宝对母亲是孝,也送过银票,也常常念及,毕竟是孝思可鉴,孝行无多。
韦小宝"对妻子是爱",曾爱得如痴如呆,如疯如魔,千挫百折而不改其志,然爱博心劳,见异思迁,亦将爱情与淫纵相混同矣。
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地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
韦小宝自然不知道孔子说过这样一番话,他正是"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自己觉得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干的想法,总能准确无误地把那柄削铁如泥的剑,刺入对方的心脏,然后撒上化尸粉,让对手彻底从这世界消失……
"中庸"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那条路,"中庸"是正中靶心的那支箭,"中庸"是不焦不生恰到好处的那种火候。
该糊涂就糊涂
韦小宝总爱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成"什么马难追",把皇帝说成是"鸟生鱼汤",直到最后也没改过来。
这几句话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半傻半痴,半奸半滑的人物。也成了一个人人都觉得可怜的人物。
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皇上一上来就把他杀了,那是大大的好事。他们恭维你是什么鸟生,又是什么鱼汤,奴才也不懂,想来总是好话,听着可开心得紧。"
康熙一怔,随即明白,哈哈大笑,道:"原来是尧舜禹汤,你爷爷的,什么鸟生鱼汤!"他想尧舜禹汤的恭维,韦小宝决计不会捏造出来,自不会假。
其实皇上错了,这确是韦小宝捏造出的。
韦小宝正是用自己的无知骗过了不少的人,他才偷袭成功!
韦小宝没武功,有武功的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却是杀人的好手,连那十二名有一等一功夫的喇嘛也死在他手下;他没有文化,一段从说书人那听来的故事讲得茅十八这样的人物也心服口服……
韦小宝也许正应了"大道无形"这句话,或者是疱丁手中那把"游刃有余"的刀,或者自然界中的一种虫,他吃进什么树叶,身体就随之变成这种树叶的黄色。
这种干什么都不着一点痕迹,不惹眼,不招风的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算是一种有威胁性的人物。
韦小宝行事有一种很浓的"中庸"风格。如韦小宝被天地会用枣桶装去,正逢天地会缺一个香主,内部人士争得不可开交,陈近南收他为徒,并封韦小宝他为香主化解他们的内部矛盾。
韦小宝知道师父并不喜欢他这徒弟,至于这香主,也是"过河抽板"的事,只不过利用利用他罢了。
但韦小宝不吭声,欣然接受。在神龙岛当上白龙使也与在天地会当香主一样,也是"过河抽板"的事,他一点不满的痕迹都没有,就装着糊涂。
"装糊涂"是韦小宝的拿手好戏。为什么装糊涂?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个缘由无法争辩和解释。倘若解释争辩了,更生烦恼,手足便糊涂,寻求逃遁之术。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确实有很多事情不能太认真、太较劲。做人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手。
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
韦小宝的"中庸"观,怎么不是这样呢?可惜他不识字,要是识字,他一看孔子这文章,定会大叫"英雄所见略同。"
孔子中庸思想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强调了"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才能成物,如果失去一方,事物便不能成立。
君主与百姓,失去一方就不成其国,但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像夫妻二人,谁也离不得谁,却又常发生各式各样的矛盾。
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解决事物在发展常态之下的矛盾,使矛盾的双方关系和谐发展。
当然,当事物发生突变,脱开常态时,中庸之道则也是无能为力的。如韦小宝用刀刺入或人家用刀刺他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中庸是好药,可治百病,但治得了病不一定治得了命,到了命将归西之时,好药也是无能为力的。
深藏不露
中庸之道好,但真正实行起来很难。
尽管中国人从理论上推崇中庸之道,但真正能够实行的不多,特别是在世风日下的乱世,虽然不少人也去实行,但如跳舞,总是踩不中鼓点。
因此,就像使用一把好刀,因为掌握不好角度,所以常常伤了好肉。
韦小宝最善于祭起"糊涂主义"的旗帜。他为皇帝办事,为天地会办事,为神龙教办事,脚踏两只船,随时就有翻水的可能,他得时时为随之而来的危险担心。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