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作者:免费版 更新:2021-11-24 21:14
今天我们也应当效法古制,每五人编为一伍,选择其中一人为伍长;合五个伍为一甲,再另选一人为甲长;四甲为一队,设有正,副队长各一人;五队为一部,有正副部将二人;五部为一军,有正副统兵官。统兵官上有都统,大帅。这些将帅,在太平时就要事先择定,闲暇时要经常校阅士兵,举行演习,遇有事故,就率兵出战。如此一来,不但将卒间彼此熟悉阵式的排列,而身为将领更可以威严,恩德使士兵感佩、服从。
另外可设置专门掌管功赏的官吏,凡是士卒有功,就立即推荐行赏;但若有虚报战功,连带将帅一并受罚。作战失败的将军,临阵脱逃的士兵一律格杀。另有一种情形是即使战败,但士卒仍能奋勇御敌,至于不屈者,将帅免受战败之罪,而为国牺牲的士兵,按他的表现从优抚恤。
至于古制中有按斩敌人首级计功的方法,我认为有值得议论的地方。如果挑选精锐士卒冲锋陷阵,当然能斩杀敌首。,但若是神箭手,在数百步外射杀敌人,怎能要求他砍下敌人首级呢。类似这种情形,就该由各军帅依当时战况予以推荐表彰。
[评译]
这种方法,原是以《管子》一书为蓝本。不过《管子》的主张是寓军令于内政,仍然有井田制度的痕迹。李纲的这个说法,重点在训练将士长征惯战,可说是今日整军备战的第一要务。
864、李纲
【原文】
李纲请造战车,曰:“虏以铁骑胜中国,其说有三:而非车不足以制之,步兵不足以当其驰突,一也;用车则驰突可御,骑兵、马弗如之,二也;用车则骑兵在后,度便乃出,战卒多怯,见敌辄溃,虽有长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车则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则车可以制胜明矣。
靖康间,献车制者甚众,独总制官张行申者可取。其造车之法:用两竿双轮,推竿则轮转;两竿之间,以横木筦之,设架以载巨弩;其上施皮篱以捍矢石,绘神兽之象,弩矢发于口中,而窍其目以望敌;其下施甲裙以卫人足;其前施枪刃两重,重各四枚,上长而下短,长者以御人也,短者以御马也;其两旁以铁为钩索,止则联属以为营。其出战之法:则每车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运车,一人登车望敌以发弩矢,二十人执牌、弓弩、长枪、斩马刀,列车两旁。重行,行五人,凡遇敌,则牌居前,弓弩次之,枪刀又次之。敌在百步内,则偃牌,弓弩间发以射之;既逼近,则弓弩退后,枪刀进前,枪以刺人,而刀以斩马足;贼退,则车徒鼓噪,相联以进,及险乃止。以骑兵出两翼,追击以取胜。其布阵之法,则每军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为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余二千人为车八十乘,欲布方阵,则面各用车二十乘,车相联,而步卒弥缝于其间,前者其车向敌,后者其车倒行,左右者其车顺行,贼攻左右而掩后,则随所攻而向之,前后左右,其变可以无穷,而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皆处其中,方圆曲直,随地之便,行则鳞次以为阵。止则钩联以为营,不必开沟堑,筑营垒,最为简便而完固。”
[先臣余子俊言]
大同宣府地方,地多旷衍,车战为宜。器械干粮,不烦马驮,运有用之城,策不饲之马。”边批:二句尽车之利。
因献图本,及兵部造试,所费不赀,而迟重难行,卒归于废。故有“鹧鸪车”之号,谓“行不得”也。夫古人战皆用车,何便于昔而不便于今?殆考之未精,制之未善,而当事者遂以一试弃之耳。且如秦筑长城,万世为利;而今之筑堡筑垣者,皆云沙浮易圮。赵充国屯田,亦万世为利;而今之开屯者,亦多筑舍无成。是皆无实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万全故也!法曷故哉?呜呼!苟无实心任事之人,即尽圣祖神宗之法制,皆题之曰“鹧鸪”可也!
【译文】
李纲建议朝廷建造战车,说:“胡人以骑兵战胜中国,原因有三,而不论哪个原因,只有战车才能制服胡人:我军步兵行进的速度赶不上胡人骑兵的快速,这是战败的原因之一;但战车速度快,可攻可守,骑兵没有这项优点,我军骑兵的速度,马上的战技不如胡人,这是战败的第二个原因;但用战车,我军骑兵就可审度战场上形势的许可机动出击,我军士兵还未作战,就已心生畏惧,遇上敌兵,往往不战而败,即使有好的战技,也无法施展,这是战败的第三个原因。但使用战车,士兵在心理上就有所凭恃,同时以战车可快可慢的速度,也能发挥约束军纪,防止士兵临阵脱逃的功效。如此看来,战车能克敌致胜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靖康年间,呈献战车式样图的人很多,但只有总制官张行申所呈的车图最值得采用。他造车的方法,是用两根各有双轮的长竿,推动长竿,车轮就能转动,两竿之间用横木相连,再在横木上架设巨型大弓,大弓外罩皮帐,用来抵挡敌人的弓箭,皮帐上绘有彩色神兽图案,图案上的兽嘴是发射弓矢的所在,图案上的眼睛,可以用来观察敌人动向,战车下方的铁甲,是用来保护士兵的双脚。
另外,在战车前方的两侧上下各装设有长短两支枪,上长下短,长枪用来对付人,短枪用来对付马。战车的两侧装设铁钩,不作战时,可以用铁钩连结其他战车,联结成临时军营。出战的阵法是,每辆战车配备士兵二十五人,其中四人负责推动长竿,转动车轮。一人站在车顶了望敌军,指挥弓矢发射的方向,其余二十人分别持盾牌、弓箭、长枪,及斩马刀,排列在战车两侧。每五人为一列,每侧各两列。遇到敌兵,最前排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后是枪刀排。敌兵在百步之内,就用盾牌为掩护,弓箭排射箭。敌人逼近后,弓箭排后退,刀枪排上前,长枪刺人,短刀砍马。敌兵后退就推车大喊前进,如果碰到狭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进,命骑兵从两侧出击求得胜利。
布阵的方法是,每军有二千五百人,其中五分之一是将佐、卫兵、及后勤补给兵,其余二千人分乘八十辆战车,排列成一个方阵形,每面都有二十辆战车,车车相连,士兵就在车与车的间隔中行进,前排战车向前攻,后排战车向后攻,左右也各往外推,随敌人进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作多样的变化,而将领,卫兵及后勤兵都在方阵中,这方阵也可随地形而稍成圆曲状,行进时阵中的步兵可再排列阵式,休兵时联结各车围成营地,不必再另行挖沟堑,筑营垒,最是方便坚固。
[余言译文]
前朝大臣余子俊说,大同宣抚地方,地势平坦空旷,最适宜用战车作战。作战时所需要的武器粮饷也不用靠马匹驮负,能运送有用的物资,却不须为喂马而烦心。
按照呈献战车式样图,兵部造出样车,花钱不少,行动笨重,废弃不用,最后样车得到个“鹧鸪车”的外号。所谓“鹧鸪”,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
古人作战都用战车,为什么古人最有效的战争利器,却不适用于今天呢,我认为大概是考证得不够精确,制作得不够精良。而负责其事的人以一概全,一次不适用,就再也不愿尝试。
就以秦始皇筑长城来说,万世都能蒙受长城御敌的好处,但今天我们所筑的城堡,修的城墙,都像沙土般容易倾毁;赵充国的屯田法,成为后代屯田的典范,但今天我们的屯田政策,除了盖了几间房舍外,再看不到其他的建树。这些都是没有真心做事,想集思广益以求万全的人。唉,如果人没有一颗想做事的心,即使是圣人的法制,也都可以题上“鹧鸪”二字了。
865、吴玠 吴璘
【原文】
吴玠每战,选劲弓强弩,命诸将分番迭射,号“注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不能当。
吴璘仿车战馀意,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为两翼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述]
璘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攻矢。吾集番、汉所长,兼收而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以劲弓强弩制其重甲,以远克近、强制弱制其弓矢。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翼以马军,为左右肋,而拒马布两肋之间。
【译文】
宋朝人吴玠(字晋卿,谥武定)每次作战前,都要仔细挑选弓箭,再命诸将轮流举射,把这种强劲的弓箭取名为“注队矢”。这种“注队矢”能连续发射不间断,箭一射出看起来就像倾盆大雨一般,使敌人没有招架还击之力。
吴璘(吴玠的弟弟,字唐卿,谥武顺)保留古代战法的精髓,研究出一种“垒阵法”,每次作战时,就把长枪兵列在兵阵最前排,坐下后就不许再站起来;第二排是射程最远的强弩,第三排则是次强弩,都必须以跪姿等待敌人的进攻;然后就是神箭手,责任是准确地射中敌人,与敌人交战时,就照上面的顺序发射。
百步之内由神射手先射,七十步之内由所有的弓箭手一起射,为了阻挡敌人骑兵,阵前设置拒马、铁钩。如果有人受伤,就要更代,更代以鼓声为信号,这时两翼的骑兵上前掩护。
另外可设置专门掌管功赏的官吏,凡是士卒有功,就立即推荐行赏;但若有虚报战功,连带将帅一并受罚。作战失败的将军,临阵脱逃的士兵一律格杀。另有一种情形是即使战败,但士卒仍能奋勇御敌,至于不屈者,将帅免受战败之罪,而为国牺牲的士兵,按他的表现从优抚恤。
至于古制中有按斩敌人首级计功的方法,我认为有值得议论的地方。如果挑选精锐士卒冲锋陷阵,当然能斩杀敌首。,但若是神箭手,在数百步外射杀敌人,怎能要求他砍下敌人首级呢。类似这种情形,就该由各军帅依当时战况予以推荐表彰。
[评译]
这种方法,原是以《管子》一书为蓝本。不过《管子》的主张是寓军令于内政,仍然有井田制度的痕迹。李纲的这个说法,重点在训练将士长征惯战,可说是今日整军备战的第一要务。
864、李纲
【原文】
李纲请造战车,曰:“虏以铁骑胜中国,其说有三:而非车不足以制之,步兵不足以当其驰突,一也;用车则驰突可御,骑兵、马弗如之,二也;用车则骑兵在后,度便乃出,战卒多怯,见敌辄溃,虽有长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车则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则车可以制胜明矣。
靖康间,献车制者甚众,独总制官张行申者可取。其造车之法:用两竿双轮,推竿则轮转;两竿之间,以横木筦之,设架以载巨弩;其上施皮篱以捍矢石,绘神兽之象,弩矢发于口中,而窍其目以望敌;其下施甲裙以卫人足;其前施枪刃两重,重各四枚,上长而下短,长者以御人也,短者以御马也;其两旁以铁为钩索,止则联属以为营。其出战之法:则每车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运车,一人登车望敌以发弩矢,二十人执牌、弓弩、长枪、斩马刀,列车两旁。重行,行五人,凡遇敌,则牌居前,弓弩次之,枪刀又次之。敌在百步内,则偃牌,弓弩间发以射之;既逼近,则弓弩退后,枪刀进前,枪以刺人,而刀以斩马足;贼退,则车徒鼓噪,相联以进,及险乃止。以骑兵出两翼,追击以取胜。其布阵之法,则每军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为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余二千人为车八十乘,欲布方阵,则面各用车二十乘,车相联,而步卒弥缝于其间,前者其车向敌,后者其车倒行,左右者其车顺行,贼攻左右而掩后,则随所攻而向之,前后左右,其变可以无穷,而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皆处其中,方圆曲直,随地之便,行则鳞次以为阵。止则钩联以为营,不必开沟堑,筑营垒,最为简便而完固。”
[先臣余子俊言]
大同宣府地方,地多旷衍,车战为宜。器械干粮,不烦马驮,运有用之城,策不饲之马。”边批:二句尽车之利。
因献图本,及兵部造试,所费不赀,而迟重难行,卒归于废。故有“鹧鸪车”之号,谓“行不得”也。夫古人战皆用车,何便于昔而不便于今?殆考之未精,制之未善,而当事者遂以一试弃之耳。且如秦筑长城,万世为利;而今之筑堡筑垣者,皆云沙浮易圮。赵充国屯田,亦万世为利;而今之开屯者,亦多筑舍无成。是皆无实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万全故也!法曷故哉?呜呼!苟无实心任事之人,即尽圣祖神宗之法制,皆题之曰“鹧鸪”可也!
【译文】
李纲建议朝廷建造战车,说:“胡人以骑兵战胜中国,原因有三,而不论哪个原因,只有战车才能制服胡人:我军步兵行进的速度赶不上胡人骑兵的快速,这是战败的原因之一;但战车速度快,可攻可守,骑兵没有这项优点,我军骑兵的速度,马上的战技不如胡人,这是战败的第二个原因;但用战车,我军骑兵就可审度战场上形势的许可机动出击,我军士兵还未作战,就已心生畏惧,遇上敌兵,往往不战而败,即使有好的战技,也无法施展,这是战败的第三个原因。但使用战车,士兵在心理上就有所凭恃,同时以战车可快可慢的速度,也能发挥约束军纪,防止士兵临阵脱逃的功效。如此看来,战车能克敌致胜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靖康年间,呈献战车式样图的人很多,但只有总制官张行申所呈的车图最值得采用。他造车的方法,是用两根各有双轮的长竿,推动长竿,车轮就能转动,两竿之间用横木相连,再在横木上架设巨型大弓,大弓外罩皮帐,用来抵挡敌人的弓箭,皮帐上绘有彩色神兽图案,图案上的兽嘴是发射弓矢的所在,图案上的眼睛,可以用来观察敌人动向,战车下方的铁甲,是用来保护士兵的双脚。
另外,在战车前方的两侧上下各装设有长短两支枪,上长下短,长枪用来对付人,短枪用来对付马。战车的两侧装设铁钩,不作战时,可以用铁钩连结其他战车,联结成临时军营。出战的阵法是,每辆战车配备士兵二十五人,其中四人负责推动长竿,转动车轮。一人站在车顶了望敌军,指挥弓矢发射的方向,其余二十人分别持盾牌、弓箭、长枪,及斩马刀,排列在战车两侧。每五人为一列,每侧各两列。遇到敌兵,最前排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后是枪刀排。敌兵在百步之内,就用盾牌为掩护,弓箭排射箭。敌人逼近后,弓箭排后退,刀枪排上前,长枪刺人,短刀砍马。敌兵后退就推车大喊前进,如果碰到狭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进,命骑兵从两侧出击求得胜利。
布阵的方法是,每军有二千五百人,其中五分之一是将佐、卫兵、及后勤补给兵,其余二千人分乘八十辆战车,排列成一个方阵形,每面都有二十辆战车,车车相连,士兵就在车与车的间隔中行进,前排战车向前攻,后排战车向后攻,左右也各往外推,随敌人进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作多样的变化,而将领,卫兵及后勤兵都在方阵中,这方阵也可随地形而稍成圆曲状,行进时阵中的步兵可再排列阵式,休兵时联结各车围成营地,不必再另行挖沟堑,筑营垒,最是方便坚固。
[余言译文]
前朝大臣余子俊说,大同宣抚地方,地势平坦空旷,最适宜用战车作战。作战时所需要的武器粮饷也不用靠马匹驮负,能运送有用的物资,却不须为喂马而烦心。
按照呈献战车式样图,兵部造出样车,花钱不少,行动笨重,废弃不用,最后样车得到个“鹧鸪车”的外号。所谓“鹧鸪”,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
古人作战都用战车,为什么古人最有效的战争利器,却不适用于今天呢,我认为大概是考证得不够精确,制作得不够精良。而负责其事的人以一概全,一次不适用,就再也不愿尝试。
就以秦始皇筑长城来说,万世都能蒙受长城御敌的好处,但今天我们所筑的城堡,修的城墙,都像沙土般容易倾毁;赵充国的屯田法,成为后代屯田的典范,但今天我们的屯田政策,除了盖了几间房舍外,再看不到其他的建树。这些都是没有真心做事,想集思广益以求万全的人。唉,如果人没有一颗想做事的心,即使是圣人的法制,也都可以题上“鹧鸪”二字了。
865、吴玠 吴璘
【原文】
吴玠每战,选劲弓强弩,命诸将分番迭射,号“注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不能当。
吴璘仿车战馀意,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为两翼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述]
璘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攻矢。吾集番、汉所长,兼收而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以劲弓强弩制其重甲,以远克近、强制弱制其弓矢。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翼以马军,为左右肋,而拒马布两肋之间。
【译文】
宋朝人吴玠(字晋卿,谥武定)每次作战前,都要仔细挑选弓箭,再命诸将轮流举射,把这种强劲的弓箭取名为“注队矢”。这种“注队矢”能连续发射不间断,箭一射出看起来就像倾盆大雨一般,使敌人没有招架还击之力。
吴璘(吴玠的弟弟,字唐卿,谥武顺)保留古代战法的精髓,研究出一种“垒阵法”,每次作战时,就把长枪兵列在兵阵最前排,坐下后就不许再站起来;第二排是射程最远的强弩,第三排则是次强弩,都必须以跪姿等待敌人的进攻;然后就是神箭手,责任是准确地射中敌人,与敌人交战时,就照上面的顺序发射。
百步之内由神射手先射,七十步之内由所有的弓箭手一起射,为了阻挡敌人骑兵,阵前设置拒马、铁钩。如果有人受伤,就要更代,更代以鼓声为信号,这时两翼的骑兵上前掩护。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