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作者:免费版 更新:2021-11-24 21:13
若形之四方,非所以塞邪萌。”
[冯评]
凡僭叛不道之事,骤见则骇,习闻则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恶,以习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诛,朝廷何震之有?召陵之役,管夷吾不声楚僭,而仅责楚贡,取其易于结局,度势不得不尔。孔明使人贺吴称帝,非其欲也,势也。儒家“虽败犹荣”之说,误人不浅。
【译文】
东汉献帝时,荆州牧刘表(字景升)不仅不向朝廷缴纳税赋,并且冒用天子的排场执事等。献帝想趁郊祭的时候,下诏斥责刘表乘坐越级马车,孔融上书劝谏说:“如今王师正如齐桓公兵伐楚国,只能责备不上贡的茅包一样,并没有力量惩罚刘表,陛下郊祭时不能提及此事,以维护朝廷尊严;如果轻易的张扬,不但不能收遏阻之效,反而更助长邪门外道的气焰。”
[冯评译文]
类似这种大逆不道的事,百姓初次听说,不免震惊害怕,但是听多了,也就习惯了。如果朝廷能力尚不足除恶,就轻率诏告天下,只会让百姓习惯叛逆不受惩罚,在百姓面前暴露朝廷的无能。
春秋齐桓公在召陵伐楚,管仲就不以楚王僭尊号为名,而只责备楚王不纳贡赋,为的就是日后易于收场,衡量当时局势,不得不如此。
三国时孔明派使臣向孙权道贺称帝,并非孔明真有贺喜之意,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通权达变的做法。
儒家那种虽败犹荣的论调,实在害人不浅。
507、翟子威
【原文】
清河胡常,与汝南翟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而心害其能,议论不右方进。方进知之,伺常大都授时,[谓总集诸生大讲。]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此者久之,常知方进推已,意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间,未尝不称方进。
[冯评]
尊人以自尊,腐儒为所用而不知。
【译文】
汉朝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同是经学博士。胡常虽是前辈,名声却不及翟方进响亮,因此对翟方进心存妒意,常发表议论抨击翟方进。翟方进知道胡常的心病后,每逢胡常召集学生讲学,就派自己门下的学生,到胡常的居处,向他请教经学疑义,并且详作笔记。一段时间后,胡常终于明白翟方进私底下非常推崇自己,心中洋洋得意。日后,胡常与士大夫交游闲谈中,也不时称赞翟方进的学问。
[冯评译文]
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些迂腐的儒士常受制于此一律则而不自知。
508、魏勃
【原文】
勃少时,尝欲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尝独早扫齐相舍人门,相舍怪,以为物而伺之,得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耳。”于是舍人见勃于参。
[冯评]
曹相国最坦易,不为崖岸者,魏勃犹难于一见如此,况其他乎!吁!
【译文】
汉人魏勃年轻时想求见齐相曹参(与萧何同佐高祖刘邦起兵,封建成侯,卒谥懿),但因家境贫困,求见无门。于是想出一个妙法:早晚都到曹参侍从官的府邸门前洒扫。
过了几天,侍从官发觉门前干净得异乎寻常,就在一早躲在一旁窥伺,终于抓住了魏勃。魏勃说:“我没有其他的用意,只因想求见相国,但又找不到可以为我引见的人,所以才每天早晚到先生府邸门口扫地。”
于是侍从官终于完成魏勃的心愿。
[冯评译文]
历朝的相国中,曹参算是最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的一位,魏勃想求见一面尚如此困难,其他做官的就可想而知了。
509、叔孙通
【原文】
叔孙通初以儒服见,汉王僧之;通即变服,服短衣楚制,王喜。时从弟子百许,通无所言,独言诸故群盗壮士进。诸儒皆怨。通闻之曰:“诸生宁能斗乎?且待我,毋遽。”
【译文】
汉朝人叔孙通(初在秦为官,后降汉,汉初典章制度多由其订定)初次拜见汉王刘邦时,穿着儒服,汉王看了觉得很讨厌;于是叔孙通下朝就更衣换裳,全副楚国人的打扮,汉王看到后很高兴。
当时叔孙通门下有一百多弟子,他却不教这些弟子任何东西,只讲旧时的强盗、游侠者流如何升官发财。弟子们听了都纷纷抱怨。叔孙通就对弟子们说:“你们都不希望打仗吧?那就不必急,以后看我的。”
510、王守仁
【原文】
王龙溪妙年任侠,日日在酒肆博场中,阳明亟欲一会不能也。阳明却,日令门弟子六博投壶,歌呼饮酒。久之,密遣一弟子目间龙溪,随至酒肆家,索与共赌。龙溪笑曰:“腐儒亦能博乎?”曰:“吾师门下,日日如此。”龙溪乃大惊,求见阳明,一睹眉宇,便称弟子。
[冯评]
才如龙溪,阳明所必欲收也;然非阳明,亦何能得龙溪乎?使遇今之讲学者,且以酒肆博场获罪矣。耿楚侗欲收李卓吾而不能,遂为京力敌,方知阳明之妙用。
【译文】
明朝的王畿年轻时豪放率性,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龙溪到酒楼,对王龙溪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书呆子也会赌博吗?”
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王畿不由大感惊奇,就要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愿意成为王守仁的弟子。
[冯评译文]
像王畿这种人才,王守仁当然希望网罗门下;然而如果不是王守仁的智慧,哪能降服王畿这样的豪杰呢?换成当今的学者,可能会把他当酒鬼赌徒治罪吧!明朝人耿楚侗也曾想网罗李卓吾(名贽),但终因不得法而致使李卓吾为敌人所用。由此,更让人佩服王守仁的智慧。
511、王曾
【原文】
丁晋公执政,不许同列留身奏事,唯王文正一切委顺,未尝忤其意。一日,文正谓丁曰:“曾无子,欲以弟之子为后,欲面求恩泽,又不敢留身。”丁曰:“如公不妨。”文正因独对,进文字一卷,具道丁事,丁去数步,大悔之。不数日,丁遂有珠崖之行。
[冯评]
王曾独委顺丁谓,而卒以出谓,蔡京首奉行司马光,而竟以叛光,一则君子之苦心,一则小人之狡态。
【译文】
宋朝人丁谓(字谓之,封晋国公。仁宗时以欺罔罪贬崖州)当权时,不准许朝廷大臣在百官退朝后单独留下奏事。大臣中只有王文正(即王曾,字孝先,仁宗时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文正)谨守规定,从不违逆。
有一天上朝前,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想收养弟弟的儿子为后嗣,我有意面奏皇上恩准,但又不敢单独留下奏禀。”
丁谓说:“像你这种人,留下禀奏没有关系。”
于是王曾借呈文卷给仁宗时,就将丁谓这番行为告诉仁宗。丁谓在退朝后,愈想愈觉得不对,不禁大为后悔。没几天,果然接获诏命,被贬往崖州。
[冯评译文]
大臣中只有王曾对丁谓曲意顺从,最后终于伺机将丁谓贬至崖州。反观蔡京最初对司马光尊崇万分,最后却背叛、陷害司马光。看起来手法相同,但一个是君子,用心良苦;一个却是小人,心机狡诈。
512、周忱 唐顺之
【原文】
周文襄巡抚江南日,巨珰王振当权,虑其挠己也。时振初作居第,公预令人度其斋阁,使松江作剪绒毯,遗之,不失尺寸。[边批:传奇移此事于赵文华名下,遂千古笑端。]振益喜。凡公上利便事,振悉从中赞之,江南至今赖焉。
[评]
秦桧构格天阁。有某官任江南,思出奇媚之,乃重赂工人,得其尺寸,作绒毯以进,铺之恰合。桧谓其詗己内事,大怒,因寻事斥之。所献同而喜怒相反,何也?谓忠佞意殊,彼苍者阴使各食其报,此恐未然。大抵振暴而骄,其机浅,桧险而狡,其机深;振乐于招君子以沽名,桧严于防小人以虑祸,此所以异与?
世之訾文襄者,不过以媚王振,及出粟千石旌其门,又为子纳马得官二事,皆非高明之举,愚谓此二事亦有深意。时四方灾伤荐告,司农患贫,而公复奏免江南苛税若千万,唯是劝输援纳为便宜之二策,公故以身先之。明示旌门之为荣,而纳官之不为辱,欲以风励百姓。此亦卜式助边之遗意,未可轻议也。
倭躏姑苏,戟婴儿为戏。唐公顺之时家居,一见痛心,愤不俱生。时督师海上者赵文华,严分宜幸客也。公挺身往谒,与陈机略,且言非专任胡梅林不可。赵乃首荐起职方郎中,视师浙直,因任胡宗宪。宗宪亦厚馈严相以结其欢,故无掣肘之虞,始得展布,以除倭患。
[焦弱侯曰]
德顺之字,晚年为分宜所荐,至今以为诟病。尝观《易》之《否》,以“包承小人”为大人吉,甚且包畜不辞,洁一身而委大计于沟渎,固志天下者所不忍也。汉人有言,中世选士,务于清悫谨慎,此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呜呼!世多隐情,惜已之人,殆难与道此也。正德时逆瑾鸱张,刘健、谢迁皆逐去,而李东阳独留,益务沉逊,时时调剂其间,缙绅之祸,往往恃以获免。人皆责东阳不去为非,不思孝宗大渐时,刘、谢、李同在榻前,承受顾命,亲以少主付之,使李公又随二人而去,则国事将至于不可言,宁不负先帝之托耶?
[冯评]
凡僭叛不道之事,骤见则骇,习闻则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恶,以习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诛,朝廷何震之有?召陵之役,管夷吾不声楚僭,而仅责楚贡,取其易于结局,度势不得不尔。孔明使人贺吴称帝,非其欲也,势也。儒家“虽败犹荣”之说,误人不浅。
【译文】
东汉献帝时,荆州牧刘表(字景升)不仅不向朝廷缴纳税赋,并且冒用天子的排场执事等。献帝想趁郊祭的时候,下诏斥责刘表乘坐越级马车,孔融上书劝谏说:“如今王师正如齐桓公兵伐楚国,只能责备不上贡的茅包一样,并没有力量惩罚刘表,陛下郊祭时不能提及此事,以维护朝廷尊严;如果轻易的张扬,不但不能收遏阻之效,反而更助长邪门外道的气焰。”
[冯评译文]
类似这种大逆不道的事,百姓初次听说,不免震惊害怕,但是听多了,也就习惯了。如果朝廷能力尚不足除恶,就轻率诏告天下,只会让百姓习惯叛逆不受惩罚,在百姓面前暴露朝廷的无能。
春秋齐桓公在召陵伐楚,管仲就不以楚王僭尊号为名,而只责备楚王不纳贡赋,为的就是日后易于收场,衡量当时局势,不得不如此。
三国时孔明派使臣向孙权道贺称帝,并非孔明真有贺喜之意,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通权达变的做法。
儒家那种虽败犹荣的论调,实在害人不浅。
507、翟子威
【原文】
清河胡常,与汝南翟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而心害其能,议论不右方进。方进知之,伺常大都授时,[谓总集诸生大讲。]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此者久之,常知方进推已,意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间,未尝不称方进。
[冯评]
尊人以自尊,腐儒为所用而不知。
【译文】
汉朝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同是经学博士。胡常虽是前辈,名声却不及翟方进响亮,因此对翟方进心存妒意,常发表议论抨击翟方进。翟方进知道胡常的心病后,每逢胡常召集学生讲学,就派自己门下的学生,到胡常的居处,向他请教经学疑义,并且详作笔记。一段时间后,胡常终于明白翟方进私底下非常推崇自己,心中洋洋得意。日后,胡常与士大夫交游闲谈中,也不时称赞翟方进的学问。
[冯评译文]
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些迂腐的儒士常受制于此一律则而不自知。
508、魏勃
【原文】
勃少时,尝欲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尝独早扫齐相舍人门,相舍怪,以为物而伺之,得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耳。”于是舍人见勃于参。
[冯评]
曹相国最坦易,不为崖岸者,魏勃犹难于一见如此,况其他乎!吁!
【译文】
汉人魏勃年轻时想求见齐相曹参(与萧何同佐高祖刘邦起兵,封建成侯,卒谥懿),但因家境贫困,求见无门。于是想出一个妙法:早晚都到曹参侍从官的府邸门前洒扫。
过了几天,侍从官发觉门前干净得异乎寻常,就在一早躲在一旁窥伺,终于抓住了魏勃。魏勃说:“我没有其他的用意,只因想求见相国,但又找不到可以为我引见的人,所以才每天早晚到先生府邸门口扫地。”
于是侍从官终于完成魏勃的心愿。
[冯评译文]
历朝的相国中,曹参算是最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的一位,魏勃想求见一面尚如此困难,其他做官的就可想而知了。
509、叔孙通
【原文】
叔孙通初以儒服见,汉王僧之;通即变服,服短衣楚制,王喜。时从弟子百许,通无所言,独言诸故群盗壮士进。诸儒皆怨。通闻之曰:“诸生宁能斗乎?且待我,毋遽。”
【译文】
汉朝人叔孙通(初在秦为官,后降汉,汉初典章制度多由其订定)初次拜见汉王刘邦时,穿着儒服,汉王看了觉得很讨厌;于是叔孙通下朝就更衣换裳,全副楚国人的打扮,汉王看到后很高兴。
当时叔孙通门下有一百多弟子,他却不教这些弟子任何东西,只讲旧时的强盗、游侠者流如何升官发财。弟子们听了都纷纷抱怨。叔孙通就对弟子们说:“你们都不希望打仗吧?那就不必急,以后看我的。”
510、王守仁
【原文】
王龙溪妙年任侠,日日在酒肆博场中,阳明亟欲一会不能也。阳明却,日令门弟子六博投壶,歌呼饮酒。久之,密遣一弟子目间龙溪,随至酒肆家,索与共赌。龙溪笑曰:“腐儒亦能博乎?”曰:“吾师门下,日日如此。”龙溪乃大惊,求见阳明,一睹眉宇,便称弟子。
[冯评]
才如龙溪,阳明所必欲收也;然非阳明,亦何能得龙溪乎?使遇今之讲学者,且以酒肆博场获罪矣。耿楚侗欲收李卓吾而不能,遂为京力敌,方知阳明之妙用。
【译文】
明朝的王畿年轻时豪放率性,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龙溪到酒楼,对王龙溪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书呆子也会赌博吗?”
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王畿不由大感惊奇,就要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愿意成为王守仁的弟子。
[冯评译文]
像王畿这种人才,王守仁当然希望网罗门下;然而如果不是王守仁的智慧,哪能降服王畿这样的豪杰呢?换成当今的学者,可能会把他当酒鬼赌徒治罪吧!明朝人耿楚侗也曾想网罗李卓吾(名贽),但终因不得法而致使李卓吾为敌人所用。由此,更让人佩服王守仁的智慧。
511、王曾
【原文】
丁晋公执政,不许同列留身奏事,唯王文正一切委顺,未尝忤其意。一日,文正谓丁曰:“曾无子,欲以弟之子为后,欲面求恩泽,又不敢留身。”丁曰:“如公不妨。”文正因独对,进文字一卷,具道丁事,丁去数步,大悔之。不数日,丁遂有珠崖之行。
[冯评]
王曾独委顺丁谓,而卒以出谓,蔡京首奉行司马光,而竟以叛光,一则君子之苦心,一则小人之狡态。
【译文】
宋朝人丁谓(字谓之,封晋国公。仁宗时以欺罔罪贬崖州)当权时,不准许朝廷大臣在百官退朝后单独留下奏事。大臣中只有王文正(即王曾,字孝先,仁宗时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文正)谨守规定,从不违逆。
有一天上朝前,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想收养弟弟的儿子为后嗣,我有意面奏皇上恩准,但又不敢单独留下奏禀。”
丁谓说:“像你这种人,留下禀奏没有关系。”
于是王曾借呈文卷给仁宗时,就将丁谓这番行为告诉仁宗。丁谓在退朝后,愈想愈觉得不对,不禁大为后悔。没几天,果然接获诏命,被贬往崖州。
[冯评译文]
大臣中只有王曾对丁谓曲意顺从,最后终于伺机将丁谓贬至崖州。反观蔡京最初对司马光尊崇万分,最后却背叛、陷害司马光。看起来手法相同,但一个是君子,用心良苦;一个却是小人,心机狡诈。
512、周忱 唐顺之
【原文】
周文襄巡抚江南日,巨珰王振当权,虑其挠己也。时振初作居第,公预令人度其斋阁,使松江作剪绒毯,遗之,不失尺寸。[边批:传奇移此事于赵文华名下,遂千古笑端。]振益喜。凡公上利便事,振悉从中赞之,江南至今赖焉。
[评]
秦桧构格天阁。有某官任江南,思出奇媚之,乃重赂工人,得其尺寸,作绒毯以进,铺之恰合。桧谓其詗己内事,大怒,因寻事斥之。所献同而喜怒相反,何也?谓忠佞意殊,彼苍者阴使各食其报,此恐未然。大抵振暴而骄,其机浅,桧险而狡,其机深;振乐于招君子以沽名,桧严于防小人以虑祸,此所以异与?
世之訾文襄者,不过以媚王振,及出粟千石旌其门,又为子纳马得官二事,皆非高明之举,愚谓此二事亦有深意。时四方灾伤荐告,司农患贫,而公复奏免江南苛税若千万,唯是劝输援纳为便宜之二策,公故以身先之。明示旌门之为荣,而纳官之不为辱,欲以风励百姓。此亦卜式助边之遗意,未可轻议也。
倭躏姑苏,戟婴儿为戏。唐公顺之时家居,一见痛心,愤不俱生。时督师海上者赵文华,严分宜幸客也。公挺身往谒,与陈机略,且言非专任胡梅林不可。赵乃首荐起职方郎中,视师浙直,因任胡宗宪。宗宪亦厚馈严相以结其欢,故无掣肘之虞,始得展布,以除倭患。
[焦弱侯曰]
德顺之字,晚年为分宜所荐,至今以为诟病。尝观《易》之《否》,以“包承小人”为大人吉,甚且包畜不辞,洁一身而委大计于沟渎,固志天下者所不忍也。汉人有言,中世选士,务于清悫谨慎,此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呜呼!世多隐情,惜已之人,殆难与道此也。正德时逆瑾鸱张,刘健、谢迁皆逐去,而李东阳独留,益务沉逊,时时调剂其间,缙绅之祸,往往恃以获免。人皆责东阳不去为非,不思孝宗大渐时,刘、谢、李同在榻前,承受顾命,亲以少主付之,使李公又随二人而去,则国事将至于不可言,宁不负先帝之托耶?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