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作者:章晓明 更新:2021-11-24 21:11
但是,传说仍然不胫而走:有人说宋晓军是凭央视的影响进入高层视野的;也
有人说,宋晓军本人乐意走“槽帮”模式的传统智囊路线。(在中国古代社会,统
治中枢建立政情渠道的几个模式是:“国师”型和“槽帮”型,所谓“国师”型,
是以天文的占卜和各地异相的分析来影响政令出台,“槽帮”型——这是一个很少
为人所知也鲜见于史籍的政情系统,以走南闯北的“槽帮”“盐帮”,甚至侠客来
为高层提供可靠的民情,进而影响国策。)以宋晓军的闲云野鹤性格,他是把自己
归于“侠客”一类了。宋晓军除把时间花在研究和宣讲他的观点之外,其余的时间
则在世界各国旅行。如今的他,今天可能在波罗的海的一个码头对着一艘退役的战
列舰凝神冥想,明天则饶有兴趣地观察着阿尔卑斯山的古代要塞。但是,这种外在
的自由散淡丝毫不影响宋晓军思想和预见的分量。
已被《简讯防务周刊》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国防问题专家”的宋晓
军,普通人至今仍记得他在伊战评论中的精彩表现。然而,惟有国防战略研究人士
注意到了最近伊拉克发生的事态与一年前宋晓军预言的关系:
一年前,宋晓军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说:“伊战”的核,不在于萨达姆犯了
多大的罪,也不在于伊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在于美国迫切需要这样一场战
争来拯救美国的经济。
同样的场合,宋晓军带着一种他特有的“阴笑”表情说:希望你们记住我今天
的话,伊拉克战争究竟谁来买单的问题,会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美国会面临盟国
“走人”的麻烦。
而今天读者正在看到:美国军队捉住了萨达姆,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沓无影踪,
布什面对全世界的诘问,仍然宣称美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全世界越来越看清布什
“倒萨”的真实意图,昔云“项公舞剑,意在沛公”,如今可以说“布什倒萨,为
救美元”,此言不虚。
伊境内乱事又起,西班牙、日本、韩国成为因为伊战受到报复的国家,切尼亚
洲之行,力欲缝合同盟,让所有的盟友继续为伊战买单。
作为一个“非官方色彩”的战略专家,宋晓军多年前便向政府建言:必须以我
们的政治意志反制美国以其意志强加别国的做法。中国政府近期对美、对日在某些
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不再仅仅是“保留进一步行动权利”的强硬辞令,美国“在台
协会”负责人夏馨的辞职,切尼匆匆访华之举,都说明“反制战略”的现实可行性。
作为受大众欢迎的军事、时政评论员,宋晓军并不媚俗。一件十分典型的事是
:2003年非典期间,当一些不明就里、片面讲新闻报导“人民性”的媒体大树特树
一位老军医为“民族骄傲”“社会良心”的时候,惟有宋晓军告诫一些媒体要冷静
对待。在国内一片“叫好”声中,宋晓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身站出来,痛斥这
位军医率先向美国媒体“陈情”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违反军纪的。这位军医后来
的许多言行证明:他滥用民众对他的同情四处点火的做法使他走向反面。
有人据此指责宋晓军甘当“鹰犬”,但大部分公众仍为宋晓军在军事评论领域
的杰出表现而折服。
宋晓军的信息量的储备源于他若干年丰富的知识积累。他的研究兴趣延伸到经
济、宗教、文化、新闻、国际政治等各个方面,在北京名人圈中也是公认的“博学
家”。从他的时评文章和电视评论中都可看出,由纵横捭阖而产生的信息丰富度和
思想的深刻性,令人惊叹不已。
很多人把宋晓军看做一个神秘的人物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他从事了27年与军事
有关的工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个人军事网站,尽管他是清华大学国际传媒中心特
约研究员,但他行事极为低调。这使得宋晓军的名字多年前就在北京人文圈和军界
中小范围地流传,而更多的人对他的庐山真面目识之甚少。
然而宋晓军似乎更喜欢保持着自由职业者的形象,虽然已有访间传出他被一重
要战略研究机构“收编”的消息,《简讯周刊》更是将宋晓军言论与中国军事战略
的某些微妙调整联系起来加以郑重的评估。然而宋晓军仍对此戏称为“我只是客串”。
其实,明白就里的人都清楚,宋晓军决不是军事战略界的“客串”角色。
《舰船知识》网络版:中国的非官方军事智库
宋晓军1957年生于北京,1976年入伍,曾学习过导弹和攻击雷达,后来到驱逐
舰上当雷达兵。由于他刻苦好学,作风严谨,不久就被提升为雷达班长。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前夕,舰长问宋晓军:
“你是想直接当军官,还是想读大学?”
宋晓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想读大学了。”
舰长会心地笑了笑。
1978年,宋晓军如愿以偿考上大连舰艇学院雷达专业,毕业后回到驱逐舰部队
当军官,后来,还到海军潜艇学院做了两年老师。
宋晓军有整整10年的海军生活,除了航空兵未接触,其他兵种都接触到了。他
把这10年视为人生的最珍贵记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审时度势,对国际战略
格局、战争与和平的发展态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
略性转变的问题。1985年5 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
减少员额100 万。1986年宋晓军离开部队回到了北京。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
去中央电视台人事部,一个是到《舰船知识》杂志社当编辑。出于对专业的热爱,
宋晓军选择了后者。
《舰船知识》杂志社1979年创刊,是国内有影响的军事普及刊物。宋晓军认为
在这里工作是他10年海军事业的延续,又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始。
宋晓军不但是个军事迷,也是各种新兴科学成果的追逐者。1990年个人电脑在
中国还没有普及,宋晓军已经超前消费,花3500元买了一台像模像样的电脑,要知
道,当时他全部的积蓄只有7000元。
1998年他看到了网络的无穷魅力,决定开通《舰船知识》网络版。它是得到网
络媒体主管部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颁发同意上网正式批件的第一家刊物。网站依
托《舰船知识》杂志,传播世界军事的最新资讯,普及国防知识,为军事爱好者提
供一个信息平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被宋晓军的热情所感动,欣然给网站题词
;中国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山中将给宋晓军题了一块匾:一个人的网络战争。
“一个人的网络战争”真是名符其实。1998年10月29日网站开通之初,宋晓军
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以之为平台在全国普及国防知识的朴素愿望,一个人支撑起了
这个网站。他以丰富、准确的信息,独到、多样的评论很快树立起了自己在网友心
目中的权威性。网站开通不久,很快在全国形成影响,成为国内著名的军事专题网
站。这让宋晓军兴奋不已。
为了把网站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军事网站,宋晓军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
显然是不行的。要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在网上发挥出来,需要一种
强力的支持,而在很多方面商业网站具有提供这种支持的优势。宋晓军想到了已在
新闻传播领域确立了地位的新浪网。
1999年12月的一天,在邻近北京大学的一个咖啡馆里,出现了3 位中国IT领域
的领军人物:汪延、陈彤和宋晓军。
汪延于1996年与李嵩波共同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并任部长,并于同年
6月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商业中文网站之一——利方在线。1998 年成功地完成了与华
渊资讯网的融合,成立中国新浪网。
陈彤于1997年成为四通利方的“网站主编”,在业内被称作“中国互联网新闻
的先驱和精神守望者”。
汪延、陈彤与宋晓军早就心有灵犀。这次他们碰在一起就是商量《舰船知识》
的网络版事宜。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合力将宋晓军原有网站在短时间内办成国内最
具影响力的军事网站。
2000年3 月18日,宋晓军正式与新浪网签订合约,从此新浪网和《舰船知识》
网络版打开了新的局面。新浪网通过与《舰船知识》的深度合作,开启了它与传统
媒体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而《舰船知识》利用新浪提供的资金迅速把原《舰船知识
》网络版的内容扩充至海陆空军种,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军事网站。这个网站也
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防论坛,在科索沃战争、炸馆事件后,在伊战等热点问
题上,《舰船知识》所发表的许多前瞻性观点和建言,不仅被军方内部资料广泛引
用,而且频频进入高层视野,继1996年“人民外交”浪潮成为国际瞩目的力量后,
21世纪在中国兴起的“人民国防”热,也成为中国国防新思维的新鲜的资源,对中
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受到国外观察家的重视。
有人说,宋晓军本人乐意走“槽帮”模式的传统智囊路线。(在中国古代社会,统
治中枢建立政情渠道的几个模式是:“国师”型和“槽帮”型,所谓“国师”型,
是以天文的占卜和各地异相的分析来影响政令出台,“槽帮”型——这是一个很少
为人所知也鲜见于史籍的政情系统,以走南闯北的“槽帮”“盐帮”,甚至侠客来
为高层提供可靠的民情,进而影响国策。)以宋晓军的闲云野鹤性格,他是把自己
归于“侠客”一类了。宋晓军除把时间花在研究和宣讲他的观点之外,其余的时间
则在世界各国旅行。如今的他,今天可能在波罗的海的一个码头对着一艘退役的战
列舰凝神冥想,明天则饶有兴趣地观察着阿尔卑斯山的古代要塞。但是,这种外在
的自由散淡丝毫不影响宋晓军思想和预见的分量。
已被《简讯防务周刊》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国防问题专家”的宋晓
军,普通人至今仍记得他在伊战评论中的精彩表现。然而,惟有国防战略研究人士
注意到了最近伊拉克发生的事态与一年前宋晓军预言的关系:
一年前,宋晓军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说:“伊战”的核,不在于萨达姆犯了
多大的罪,也不在于伊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在于美国迫切需要这样一场战
争来拯救美国的经济。
同样的场合,宋晓军带着一种他特有的“阴笑”表情说:希望你们记住我今天
的话,伊拉克战争究竟谁来买单的问题,会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美国会面临盟国
“走人”的麻烦。
而今天读者正在看到:美国军队捉住了萨达姆,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沓无影踪,
布什面对全世界的诘问,仍然宣称美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全世界越来越看清布什
“倒萨”的真实意图,昔云“项公舞剑,意在沛公”,如今可以说“布什倒萨,为
救美元”,此言不虚。
伊境内乱事又起,西班牙、日本、韩国成为因为伊战受到报复的国家,切尼亚
洲之行,力欲缝合同盟,让所有的盟友继续为伊战买单。
作为一个“非官方色彩”的战略专家,宋晓军多年前便向政府建言:必须以我
们的政治意志反制美国以其意志强加别国的做法。中国政府近期对美、对日在某些
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不再仅仅是“保留进一步行动权利”的强硬辞令,美国“在台
协会”负责人夏馨的辞职,切尼匆匆访华之举,都说明“反制战略”的现实可行性。
作为受大众欢迎的军事、时政评论员,宋晓军并不媚俗。一件十分典型的事是
:2003年非典期间,当一些不明就里、片面讲新闻报导“人民性”的媒体大树特树
一位老军医为“民族骄傲”“社会良心”的时候,惟有宋晓军告诫一些媒体要冷静
对待。在国内一片“叫好”声中,宋晓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身站出来,痛斥这
位军医率先向美国媒体“陈情”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违反军纪的。这位军医后来
的许多言行证明:他滥用民众对他的同情四处点火的做法使他走向反面。
有人据此指责宋晓军甘当“鹰犬”,但大部分公众仍为宋晓军在军事评论领域
的杰出表现而折服。
宋晓军的信息量的储备源于他若干年丰富的知识积累。他的研究兴趣延伸到经
济、宗教、文化、新闻、国际政治等各个方面,在北京名人圈中也是公认的“博学
家”。从他的时评文章和电视评论中都可看出,由纵横捭阖而产生的信息丰富度和
思想的深刻性,令人惊叹不已。
很多人把宋晓军看做一个神秘的人物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他从事了27年与军事
有关的工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个人军事网站,尽管他是清华大学国际传媒中心特
约研究员,但他行事极为低调。这使得宋晓军的名字多年前就在北京人文圈和军界
中小范围地流传,而更多的人对他的庐山真面目识之甚少。
然而宋晓军似乎更喜欢保持着自由职业者的形象,虽然已有访间传出他被一重
要战略研究机构“收编”的消息,《简讯周刊》更是将宋晓军言论与中国军事战略
的某些微妙调整联系起来加以郑重的评估。然而宋晓军仍对此戏称为“我只是客串”。
其实,明白就里的人都清楚,宋晓军决不是军事战略界的“客串”角色。
《舰船知识》网络版:中国的非官方军事智库
宋晓军1957年生于北京,1976年入伍,曾学习过导弹和攻击雷达,后来到驱逐
舰上当雷达兵。由于他刻苦好学,作风严谨,不久就被提升为雷达班长。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前夕,舰长问宋晓军:
“你是想直接当军官,还是想读大学?”
宋晓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想读大学了。”
舰长会心地笑了笑。
1978年,宋晓军如愿以偿考上大连舰艇学院雷达专业,毕业后回到驱逐舰部队
当军官,后来,还到海军潜艇学院做了两年老师。
宋晓军有整整10年的海军生活,除了航空兵未接触,其他兵种都接触到了。他
把这10年视为人生的最珍贵记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审时度势,对国际战略
格局、战争与和平的发展态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
略性转变的问题。1985年5 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
减少员额100 万。1986年宋晓军离开部队回到了北京。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
去中央电视台人事部,一个是到《舰船知识》杂志社当编辑。出于对专业的热爱,
宋晓军选择了后者。
《舰船知识》杂志社1979年创刊,是国内有影响的军事普及刊物。宋晓军认为
在这里工作是他10年海军事业的延续,又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始。
宋晓军不但是个军事迷,也是各种新兴科学成果的追逐者。1990年个人电脑在
中国还没有普及,宋晓军已经超前消费,花3500元买了一台像模像样的电脑,要知
道,当时他全部的积蓄只有7000元。
1998年他看到了网络的无穷魅力,决定开通《舰船知识》网络版。它是得到网
络媒体主管部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颁发同意上网正式批件的第一家刊物。网站依
托《舰船知识》杂志,传播世界军事的最新资讯,普及国防知识,为军事爱好者提
供一个信息平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被宋晓军的热情所感动,欣然给网站题词
;中国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山中将给宋晓军题了一块匾:一个人的网络战争。
“一个人的网络战争”真是名符其实。1998年10月29日网站开通之初,宋晓军
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以之为平台在全国普及国防知识的朴素愿望,一个人支撑起了
这个网站。他以丰富、准确的信息,独到、多样的评论很快树立起了自己在网友心
目中的权威性。网站开通不久,很快在全国形成影响,成为国内著名的军事专题网
站。这让宋晓军兴奋不已。
为了把网站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军事网站,宋晓军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
显然是不行的。要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在网上发挥出来,需要一种
强力的支持,而在很多方面商业网站具有提供这种支持的优势。宋晓军想到了已在
新闻传播领域确立了地位的新浪网。
1999年12月的一天,在邻近北京大学的一个咖啡馆里,出现了3 位中国IT领域
的领军人物:汪延、陈彤和宋晓军。
汪延于1996年与李嵩波共同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并任部长,并于同年
6月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商业中文网站之一——利方在线。1998 年成功地完成了与华
渊资讯网的融合,成立中国新浪网。
陈彤于1997年成为四通利方的“网站主编”,在业内被称作“中国互联网新闻
的先驱和精神守望者”。
汪延、陈彤与宋晓军早就心有灵犀。这次他们碰在一起就是商量《舰船知识》
的网络版事宜。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合力将宋晓军原有网站在短时间内办成国内最
具影响力的军事网站。
2000年3 月18日,宋晓军正式与新浪网签订合约,从此新浪网和《舰船知识》
网络版打开了新的局面。新浪网通过与《舰船知识》的深度合作,开启了它与传统
媒体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而《舰船知识》利用新浪提供的资金迅速把原《舰船知识
》网络版的内容扩充至海陆空军种,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军事网站。这个网站也
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防论坛,在科索沃战争、炸馆事件后,在伊战等热点问
题上,《舰船知识》所发表的许多前瞻性观点和建言,不仅被军方内部资料广泛引
用,而且频频进入高层视野,继1996年“人民外交”浪潮成为国际瞩目的力量后,
21世纪在中国兴起的“人民国防”热,也成为中国国防新思维的新鲜的资源,对中
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受到国外观察家的重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