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作者:石子坚 更新:2021-11-24 15:38
由于此案自始至终没有目击证人,这枚弹壳便成为破案定罪的关键证据之一。
仍在苦苦等候消息的记者们,看到这边一片欢腾,料定勘查行动有所收获。我们撤离现场时,记者们蜂拥而上,用话筒指着我们问这问那。因为上面有令,为配合侦察,对媒体封锁消息,所以跟进入现场时一样,低着头一言不发,可大家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兴奋。
第20章 震惊世界的华盛顿连环狙击手枪杀案我与同事找到罪恶的弹壳(2)
美国记者无孔不入,跟间谍比一点也不逊色。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就把我们找到弹头的消息捅了出去,还在头版大幅刊登了我们勘查现场的彩色照片,显然也是从空中拍照的。这是一次整体配合取得的战果,任何一个警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个任务。
截至10月24日两名嫌犯被抓获,我又奉命参加了几次枪击现场勘查,但都一无所获。破案后才知道,原来嫌犯事先将车进行了改装,把车内与后备箱打通,趴在车内从尾灯的破洞处朝目标射击,难怪没有目击证人,现场也没留下物证,连枪声都变得闷闷的,听着不像枪声了。那起校门口发生的案件,由于地形太复杂,车辆无法靠近,嫌犯才不得不藏在灌木中射击,留下那枚惟一的现场物证,由于我们勘查的仔细,大海捞针,终于为破案及定罪提供了重要线索,参与此案侦破的全体警员都受到警局和蒙郡政府的嘉奖。
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白色箱形卡车,实际上只是误传。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其观察及描述能力往往与实际情况发生很大误差,白色箱型卡车就是这么以讹传讹的结果。两名嫌犯的作案工具是一辆蓝色雪佛莱轿车,所有被拦截的白色卡车和司机,那段时间都跟着蒙受了不白之冤。
虽然露露不识中文,但日常对话还没问题,母女俩说的都是中文,干嘛还要翻译?问题在于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东华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厌倦美国的生活,又舍不得尚未独立的女儿,她真想找一个让自己留下来的理由,她以为女儿会苦苦相劝,求她留下来。没想到女儿像是巴不得她快走,这可把她的心伤透了。
其实,露露何尝不爱自己的妈妈,但她爱的方式已经十分美国化,不像东华那么一厢情愿,包办代替,甚至有点强加于人。露露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权衡利弊,如果回国能让妈妈快乐,她宁可牺牲自己的感情成全母亲,哪想到自己忍痛割爱,妈妈并不领情。
东华与女儿的隔阂并不偶然,母女俩从未有过书面的文字交流,那怕是一个简短的留言,也要我来回翻译。露露不认识中文,更不会写中文,她只能用有限的中文词汇跟妈妈进行口头交流。东华眼里的露露并不是客观真实的露露,女儿在美国人面前的表现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可惜东华从来没有机会看到露露活在英文世界里的那一面,即便看到了也不会感受到,更不可能理解。东华也曾试图用中国文化去教育,影响露露,可得到的不是反弹就是置之不理,完全是对牛弹琴。有时把露露说急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中文,便用英文还嘴,这更令东华火冒三丈。
我心里明白,女儿已经融入美国文化,迟早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我们已经失去她了,而那个引导女儿“误入歧途”的罪魁祸首就是我。
从她到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教她学好英文,别像爸爸这样活的这么苦。女儿没辜负我的希望,英文学的比美国人都好,不仅夺得2000年度全美华裔高中生英文作文比赛第一名,获得陈香梅女士亲手颁发的奖状,而且连续三次在美国东部高中生英文比赛中,从众多的美国高材生中脱颖而出,勇夺榜首。大学二年级时,就已经在美国大牌刊物上发表作品。然而,在她英文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自然全盘继承了美国文化,疏远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面对女儿今天的模样,我喜忧掺半。我经常反问自己,她是你当年所期待的吗?我没有答案,我只有面对。惟一令我安慰的是,在她面前已经展现出一条铺满鲜花的路,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再去面对我们曾经有过的坎坷。
一切为了孩子,多少华人在美国忍辱负重,靠的就是这个精神支柱,他们牺牲了自我,用血和汗为下一代铺出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路,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如此惨痛的付出,将来是不会得到回报的。
面对人生和家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感到无能为力,这既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我的过错,当初选择跃出国门这条路,这一切就注定不可避免了。三口人各自做出妥协,继续维持这个图有其名的家?还是各奔前程,去圆自己的梦,任这个家彻底解体?
我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种时不我予的紧迫感阵阵袭上心头。前途已不再是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而是接近黄昏的夕阳。震撼之中,不由得抓紧战马的征鞍,沿着自己用血汗铺成的路继续向前,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
第21章 三口人三个国家三个梦我的人生分水岭
有一阵子,东华昼夜兼程地看《大宅门》,我就躲在另一间屋里复习《教父》,我称“教父”为美国版的“大宅门”,东华则说“大宅门”是中国版的“教父”。
过了不惑之年,有如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来美十几年的奋力搏杀,成功与失误,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独自一人坐在大天津酒楼,瞻前顾后,细细品味着自己这半生的苦辣酸甜。
晚上8点了,大天津依然高朋满坐。此时此刻,中国已是阳光灿烂的早晨,东华也许正在公园晨练,也许正在永和豆浆店品尝她那久违的豆腐脑儿、锅巴菜。她终于下决心离开了在她眼里一无是处的美国。
我的思路从中国转到了欧洲,女儿石姗由南加州大学资助,正在伦敦从事为期六个月的海外研习项目,每次都得我主动给她打越洋电话,她只会给我发邮件。
三口人,分别住在三个国家,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梦。可名义上还算一个家。
这个三口之家有三种生活方式。
东华基本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每次回国,都要带回来一大堆图书杂志,那是她的精神食粮。每天午夜才开播的中文电视,她几乎是雷打不动,那是她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再有就是各类中文报纸,她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中文环境。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读中文报纸,她所接触的自然也都是中国人。美国惟一能让她快乐的,就是降价时到购物中心去抢购,她能马不停蹄地在购物中心逛上一天。
我的生活方式可谓东西合壁,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不过,我对中国近十几年的历史已经形成断层,头脑中记忆犹新的都是我出国前的事情。每次回国,我都要去音像商店,一头扎到墙角里去“挖宝”,什么红太阳系列,老歌新唱,还有那“文革”时臭满街的样板戏,我都爱不释手,百听不厌。我根本不在乎歌词的含义,就是爱听、爱唱,因为它能唤起我对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和留恋,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时光都撒在了那片黄土地上。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合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身忘死保和平。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这首歌,我也不知听过多少遍,可每次再听,都能令我热泪盈眶。
“你就爱听这些带火药味的歌。”东华不屑一顾。抒情歌也有: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
“都老八辈子了。”她有时还不如我传统。
那就来新的,我又换了一盘“血染的风采”。
……你是否还要永久地期待……
刚唱几句又让她给打断了,“这还叫新,老山都还给越南了,你还期待什么”?
三间卧室三台电视机,各取所需,互不干扰。
有一阵子,东华昼夜兼程地看《大宅门》,我就躲在另一间屋里复习《教父》,我称“教父”为美国版的“大宅门”,东华则说“大宅门”是中国版的“教父”。
石姗嫌妈妈看的太东方,爸爸看的太老调,自己跟同学出去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当年一家三口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观看《北京人在纽约》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21章 三口人三个国家三个梦家里的撮合者是一条叫名“贝贝的狗”
平时我跟东华对它讲中文,石姗跟它说英语,贝贝一岁多时就成了双语者,中英文全通,你说它多聪明!劳累了一天,对着小狗诉说衷肠,贝贝会乖乖地冲着你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洗耳恭听。说到高兴之处,他会跟着摇头摆尾,若到伤心之时,它就依偎在你身上,用小舌头轻轻舔你的手以示安慰。
石姗上了大学,家里只剩下我和东华两个人,每顿饭竟要做两次,口味不一样!
仍在苦苦等候消息的记者们,看到这边一片欢腾,料定勘查行动有所收获。我们撤离现场时,记者们蜂拥而上,用话筒指着我们问这问那。因为上面有令,为配合侦察,对媒体封锁消息,所以跟进入现场时一样,低着头一言不发,可大家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兴奋。
第20章 震惊世界的华盛顿连环狙击手枪杀案我与同事找到罪恶的弹壳(2)
美国记者无孔不入,跟间谍比一点也不逊色。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就把我们找到弹头的消息捅了出去,还在头版大幅刊登了我们勘查现场的彩色照片,显然也是从空中拍照的。这是一次整体配合取得的战果,任何一个警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个任务。
截至10月24日两名嫌犯被抓获,我又奉命参加了几次枪击现场勘查,但都一无所获。破案后才知道,原来嫌犯事先将车进行了改装,把车内与后备箱打通,趴在车内从尾灯的破洞处朝目标射击,难怪没有目击证人,现场也没留下物证,连枪声都变得闷闷的,听着不像枪声了。那起校门口发生的案件,由于地形太复杂,车辆无法靠近,嫌犯才不得不藏在灌木中射击,留下那枚惟一的现场物证,由于我们勘查的仔细,大海捞针,终于为破案及定罪提供了重要线索,参与此案侦破的全体警员都受到警局和蒙郡政府的嘉奖。
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白色箱形卡车,实际上只是误传。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其观察及描述能力往往与实际情况发生很大误差,白色箱型卡车就是这么以讹传讹的结果。两名嫌犯的作案工具是一辆蓝色雪佛莱轿车,所有被拦截的白色卡车和司机,那段时间都跟着蒙受了不白之冤。
虽然露露不识中文,但日常对话还没问题,母女俩说的都是中文,干嘛还要翻译?问题在于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东华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厌倦美国的生活,又舍不得尚未独立的女儿,她真想找一个让自己留下来的理由,她以为女儿会苦苦相劝,求她留下来。没想到女儿像是巴不得她快走,这可把她的心伤透了。
其实,露露何尝不爱自己的妈妈,但她爱的方式已经十分美国化,不像东华那么一厢情愿,包办代替,甚至有点强加于人。露露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权衡利弊,如果回国能让妈妈快乐,她宁可牺牲自己的感情成全母亲,哪想到自己忍痛割爱,妈妈并不领情。
东华与女儿的隔阂并不偶然,母女俩从未有过书面的文字交流,那怕是一个简短的留言,也要我来回翻译。露露不认识中文,更不会写中文,她只能用有限的中文词汇跟妈妈进行口头交流。东华眼里的露露并不是客观真实的露露,女儿在美国人面前的表现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可惜东华从来没有机会看到露露活在英文世界里的那一面,即便看到了也不会感受到,更不可能理解。东华也曾试图用中国文化去教育,影响露露,可得到的不是反弹就是置之不理,完全是对牛弹琴。有时把露露说急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中文,便用英文还嘴,这更令东华火冒三丈。
我心里明白,女儿已经融入美国文化,迟早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我们已经失去她了,而那个引导女儿“误入歧途”的罪魁祸首就是我。
从她到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教她学好英文,别像爸爸这样活的这么苦。女儿没辜负我的希望,英文学的比美国人都好,不仅夺得2000年度全美华裔高中生英文作文比赛第一名,获得陈香梅女士亲手颁发的奖状,而且连续三次在美国东部高中生英文比赛中,从众多的美国高材生中脱颖而出,勇夺榜首。大学二年级时,就已经在美国大牌刊物上发表作品。然而,在她英文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自然全盘继承了美国文化,疏远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面对女儿今天的模样,我喜忧掺半。我经常反问自己,她是你当年所期待的吗?我没有答案,我只有面对。惟一令我安慰的是,在她面前已经展现出一条铺满鲜花的路,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再去面对我们曾经有过的坎坷。
一切为了孩子,多少华人在美国忍辱负重,靠的就是这个精神支柱,他们牺牲了自我,用血和汗为下一代铺出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路,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如此惨痛的付出,将来是不会得到回报的。
面对人生和家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感到无能为力,这既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我的过错,当初选择跃出国门这条路,这一切就注定不可避免了。三口人各自做出妥协,继续维持这个图有其名的家?还是各奔前程,去圆自己的梦,任这个家彻底解体?
我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种时不我予的紧迫感阵阵袭上心头。前途已不再是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而是接近黄昏的夕阳。震撼之中,不由得抓紧战马的征鞍,沿着自己用血汗铺成的路继续向前,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
第21章 三口人三个国家三个梦我的人生分水岭
有一阵子,东华昼夜兼程地看《大宅门》,我就躲在另一间屋里复习《教父》,我称“教父”为美国版的“大宅门”,东华则说“大宅门”是中国版的“教父”。
过了不惑之年,有如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来美十几年的奋力搏杀,成功与失误,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独自一人坐在大天津酒楼,瞻前顾后,细细品味着自己这半生的苦辣酸甜。
晚上8点了,大天津依然高朋满坐。此时此刻,中国已是阳光灿烂的早晨,东华也许正在公园晨练,也许正在永和豆浆店品尝她那久违的豆腐脑儿、锅巴菜。她终于下决心离开了在她眼里一无是处的美国。
我的思路从中国转到了欧洲,女儿石姗由南加州大学资助,正在伦敦从事为期六个月的海外研习项目,每次都得我主动给她打越洋电话,她只会给我发邮件。
三口人,分别住在三个国家,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梦。可名义上还算一个家。
这个三口之家有三种生活方式。
东华基本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每次回国,都要带回来一大堆图书杂志,那是她的精神食粮。每天午夜才开播的中文电视,她几乎是雷打不动,那是她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再有就是各类中文报纸,她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中文环境。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读中文报纸,她所接触的自然也都是中国人。美国惟一能让她快乐的,就是降价时到购物中心去抢购,她能马不停蹄地在购物中心逛上一天。
我的生活方式可谓东西合壁,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不过,我对中国近十几年的历史已经形成断层,头脑中记忆犹新的都是我出国前的事情。每次回国,我都要去音像商店,一头扎到墙角里去“挖宝”,什么红太阳系列,老歌新唱,还有那“文革”时臭满街的样板戏,我都爱不释手,百听不厌。我根本不在乎歌词的含义,就是爱听、爱唱,因为它能唤起我对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和留恋,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时光都撒在了那片黄土地上。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合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身忘死保和平。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这首歌,我也不知听过多少遍,可每次再听,都能令我热泪盈眶。
“你就爱听这些带火药味的歌。”东华不屑一顾。抒情歌也有: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
“都老八辈子了。”她有时还不如我传统。
那就来新的,我又换了一盘“血染的风采”。
……你是否还要永久地期待……
刚唱几句又让她给打断了,“这还叫新,老山都还给越南了,你还期待什么”?
三间卧室三台电视机,各取所需,互不干扰。
有一阵子,东华昼夜兼程地看《大宅门》,我就躲在另一间屋里复习《教父》,我称“教父”为美国版的“大宅门”,东华则说“大宅门”是中国版的“教父”。
石姗嫌妈妈看的太东方,爸爸看的太老调,自己跟同学出去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当年一家三口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观看《北京人在纽约》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21章 三口人三个国家三个梦家里的撮合者是一条叫名“贝贝的狗”
平时我跟东华对它讲中文,石姗跟它说英语,贝贝一岁多时就成了双语者,中英文全通,你说它多聪明!劳累了一天,对着小狗诉说衷肠,贝贝会乖乖地冲着你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洗耳恭听。说到高兴之处,他会跟着摇头摆尾,若到伤心之时,它就依偎在你身上,用小舌头轻轻舔你的手以示安慰。
石姗上了大学,家里只剩下我和东华两个人,每顿饭竟要做两次,口味不一样!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