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作者:老螃蟹    更新:2021-11-24 05:35
  非洲中部这样的热带地区自然资源和物产都比较丰富,不象温带气候的中国,假如不能按照节气准时播种、收割,这一年的收成就要打水飘,饥荒在所难免。所以自从有史以来,地球上热带地区曾有过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却催生不了真正强大的军事帝国。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太优越,即使不花什么力气也能添饱肚子,使得为了生存而奋发进取的原动力不足。
  上述的观点是从历史的宏观层面分析,具体到单独的某一个时间段或者某一个特定的地区、特定人物,便不一定完全正确了。
  赤道附近非洲的国家,除了少数有运气本国拥有一定面积热带雨林的幸运儿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雨充沛四季如夏。其他地区整年的季节划分都是以旱季、雨季加以区别的。旱季的几个月里滴雨不下,一切物体似乎甚至包括树木都干得不含任何水分,等到雨季来临,情况刚好相反,整天的雨水下个不停,空气都像一块吸满了水的大海绵。此时的肯尼亚正好是处于上一个雨季结束的尾声阶段,头上碧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火辣辣的太阳将充足的热量传递到大地上。路飞不禁感叹道,这苍茫的非洲大陆真是一片热土啊!
  温带和亚寒带生长的针叶树种都是软木,全世界一多半的上等硬木都是出自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里面,在非洲的小日本除了收买人心,就是往家里运木头。日本人自家山头上连根草都当成宝贝,人家几百年长成一棵的大树他们使劲砍啊!中国人也不是什么好饼,明朝的紫檀木家具非常有名,这个大家知道吧?生产家具的紫檀木都是郑和船队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好家伙,前后几十年时间的掠夺式采伐差不多把“紫檀”这个树种弄得灭绝了。后来,中国人手里囤积的紫檀木一直用了一百多年才用完,现在紫檀木价比黄金啊!可见这个策略很厉害呀!
  在中国,人口问题历来被说成老大难问题,计划生育好歹算是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了,到了非洲才发现其实非洲的人口问题比之中国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君不见那些瘦骨嶙峋、嗷嗷待哺的黑孩子,他们一家至少有5、6个子女,中国人也学他们照这个生法往下来,迟早挤爆不堪重负的地球。没有切身感受以前路飞觉得黑非洲一定是很荒凉人口稀少的地方,到了这里才知道,荒凉的地方非洲不是没有,撒哈拉沙漠里面你一连走上几百公里都没人烟,等到东非、西非沿海一带生存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半点都不会逊色中国国内的超高人口密度。
  象“蒙巴萨”这样的中心城市里面,摩肩接踵的人群叫人联想起北京王府井的拥挤人潮,城市周围乡村的人口密度也是同样十分惊人。整个非洲的人口自然平均增长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只有笃信天主教不允许妇女堕胎的拉丁美洲能与之聘美。章岚和杜言修最头痛的也是这个人口问题,非洲人大部分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就是那些巫师啦!),这些宗教没有一个是赞成节育的,比起战争来,这个控制人口疯狂增长的难度似乎更大一些。
  杜言修认为非洲本身的条件还是很好的,假如推广如中国的高产杂交水稻,并且提供充足的农业用水,诸如坦桑尼亚、肯尼亚以及西非国家这样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但是这样作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前期投入和农业技术人员指导,还有化肥、农药、种子等等要求。
  军事征服、粮食自给、控制人口增长,这是三座摆在“非发”人面前必须跨越过去的大山,每每想到这里杜言修就有一种郁闷到想吐血的冲动,果然是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啊!
  曾几何时,摆脱百年战争泥潭困扰的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大力拉拢新近摆脱宗主国统治的非洲前殖民地国家,以至于旁人嘲笑说“要看中国最好的体育馆必须到非洲才行。”这话说得十分尖酸刻薄,但决不是什么无端的污蔑,事实的确如此。得到非洲前殖民地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特殊政治地位,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益处。自然在经济援助方面的支出亦是十分庞大的数目,以至于中国国内的民生都受到负面影响。
  时过境迁,等到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对外无偿援助项目基本停滞的时候,与非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逐渐变得疏远了。中国的确是个大国,却并非一个富国,同时完成经济发展和对外援助这两项耗费巨大的项目支出,那是白日做梦,既然现实如此又何必多言。
  八九十年代,日本人就是抓住这个难得的势力真空时期,苏联解体、美国把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遏制中国崛起,限制欧盟实力扩张与俄罗斯经济发展等几个大的项目上,无暇顾及非洲。日本用他们沾满中国人鲜血的金钱收买了非洲国家,中国看在眼里自然心中有数,可是中国首要的战略利益不在非洲大陆,只好默许了日本人的举动。美国不怕日本翻天,对它的小动作视若无睹,照样该强X日本女学生就去强X,日本人嘛!老美还没当它是个平等的对手,充其量日本在美国眼里也不外乎是一条会随时反咬主人一口的恶犬罢了,不足为虑。
  认为本身的战略重点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中国,在非洲大陆一连数十年的持续性战略收缩,使得这些如今身在非洲的*们面临了很大的困难。本地的中国情报机构只有新华社,而且在“蒙巴萨”这个地方,黄皮肤的中国人属于生面孔,很容易遭到注意。他们只好和其他人一样用手机同国内的负责人联系,还要担心受到监听不能汇报情况,手机通讯的确方便,可惜保密系数太低呀!可是他们倘若背着一台专用电台上船不等于在插标卖首,告诉人家“我是不怀好意的卧底,你瞧瞧,我连这么专用的设备都抗来了,多不容易!”
  清点完人数,受命临时带队的王忠国拍拍手,招呼在场的志愿者们聚集到一块,说道:
  “各位同仁,我们到了第一站“蒙巴萨”,大家将会在附近修整三天时间,然后进行分组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想先去游览一下异国风光的人待会下车以后请和我联系,导游明天就会过来,其他人可以在临时的驻地好好休息一下,现在大家开始上车吧!”
  接收包括路飞在内的这一批志愿者的车队从远处开了过来,清一水的十吨越野卡车,上面扣着性能先进,同时防红外线探测和雷达探测的迷彩伪装网。军警出身的路飞惊讶地看着这些越野卡车,玩车多年的他居然认不出这些越野卡车是什么型号,具体是那个国家生产的车型。
  行船的一路上,老练的路飞就研究过了“非发”志愿者的装备性能手册,“非发”装备主力部队的T72CLK的性能参数很叫路飞这个内行吃惊。这种坦克名义上是T72坦克的一种最新改进型,实际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大,除了坦克的外形与前苏联研制的T72坦克比较类似之外,这个T72CLK坦克的整体设计,包括车辆悬挂系统、指挥火控装置、电子对抗设备、通讯装置,都是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新型配置。
  而且从配备的各类仪器与装备来看,T72CLK主战坦克不但整体性能一流,每一辆坦克的制造单价也不是当初为了和T*坦克高低档搭配,而采取低价格、低性能策略的前苏联T72型坦克所能比拟的。旧瓶装新酒,设计者下的本钱挺足啊!T72CLK的设计风格既不属于前苏联的简单实用类型,也不是美国的高技术豪华配置类型,勉强说起来倒是有种以质取胜的特点。
  不仅坦克如此,用来接送人员的越野卡车又是市面上见不到的特殊型号,路飞不禁为这个“非发”强悍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惊叹。毕竟自己装备独立的武器系统,研发成本与养护成本的高昂代价不是一般的国家可以负担得起的,这个“非发”......其志非小啊!
  因为年久失修显得颠簸的路面使得越野卡车不断地晃动,路飞从车尾迷彩伪装网的空隙向外看去,车队离开了港口向南部驶去,道路两旁稀疏的热带草原在前段时间雨水的滋润下郁郁葱葱,景色优美。从码头出来半个小时后,车队停在了距离“蒙巴萨”二十多公里外,一家招牌翻译为中文叫做“丛林露营者”的餐馆门前。
  “大家下车了!先吃午饭,下午还有一段路呢!”
  王忠国与另外一个随车队前来接收志愿者,戴着眼睛的小个子中年人,听介绍叫做俞涉的翻译一块招呼众人下了车,大家陆续进了这间规模不小的餐馆。
  “非发”和它的这些志愿者们,前面要走的路还很远啊!
  美国太空总署
  “费城实验室”得到了一块异时空的金属制品残片,如获至宝,急忙拿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翰.福克斯那里邀功请赏。传送物品到另一个时间空间以“费城实验室”的技术很容易实现,不过反过来传送另一个时间空间的物品过来,操作中间的难度就可以增加个无数倍。“大鸟”一类的探测器装有诱导装置,相对成功率高的多,这块金属残片的意义便完全不同了,运气好啊!
  美国人也不是傻子,钱再多也不至于会拿钱去打水飘玩。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费城实验室”建立算起,所耗费掉的天文数字一般惊人的研究经费,得到了实际成果还不赶紧拿出来显示一下!
  果然不出所料,约翰.福克斯很欣赏这次“费城实验室”上缴的成果,痛快地允诺下个财政年度增加1.75%的秘密基金分配额度给“费城实验室”。至于这块金属残片,先是交给51区的技术人员拿去分析。经过分析他们认为是一种轻质耐高温的合成金属材料,是由地球上现有的物质构成的,不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加工制造的应用成本太高,但是专门使用在航天领域里比如制造航天飞机的外壳,整体的费效比还是可以接受的。
  美国太空总署得到了这块价值连城的金属残片,如获至宝,按照51区那些神秘到连性别都要打问号的家伙们开出的绝密的物质成分报告,和加工工艺流程。前后将近一年时间里一口气总共花费掉美国纳税人1200个亿的美金(靠!老美就是有钱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可供行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试验机。
  美国人最大的爱好就是表现自己的英明神武,在太空领域尤其如此。一百几十亿美金一架的航天飞机老美开着都嫌不过瘾,非得弄出个直达火星的宇宙飞船才能满足他们强烈地表现yu望。
  不过必须承认,从前美国人费尽心思在51区得到的外星宇航技术,必须应用的许多关键仪器设备,要么所用的物质材料地球上压根没有蕴藏,或者需要极其苛刻的生产条件,比如零重力空间条件等等无法实现量产,美国人也只能干看着眼馋。这回“费城实验室”取得的金属残片样品,是一条地球人制造的航天器遗骸所产生的碎片,为美国人的太空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宇航员曾经说过:“对于我个人,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这是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