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作者:文康 更新:2021-11-24 04:04
安太太和老爷向来是相敬如宾的;方才见老爷站起来,太太早不肯坐下,及至拿了这个篮子来,便站在桌儿跟前,揭开那个篮盖儿,把里头装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交付公子;金、玉姐妹两个,也过来帮着检点。只见里头放着的号顶、号围、号帘和装粗面饽饽的口袋,都洗得干净;卷袋笔袋,以至包菜包蜡的油纸,都收拾得妥贴;底下放着的便是饭碗茶盘,又是一份匙箸筒儿和铜锅铫子、蜡签儿、风炉儿、板儿、钉儿、锤子之类,都经太太预先打点了个妥当。因问公子说道:" 此外还有你自己使的笔墨纸砚,以至擦脸漱口的这份东西,我都告诉两媳妇了。带的饽饽、菜,要你舅母和你丈母娘给你张罗呢;米呀,茶叶呀,蜡呀,以至再带上点儿香药呀,临近了,都到上屋里来取。" 何小姐最是心热不过的人,听了婆婆这话,一面归着那东西,和张姑娘道:" 实在亏婆婆想得这等周到。" 安老太太笑道:" 妞妞,也不是我想得周到,实告诉你罢,我那天打点着这份东西,自己算了算,连恩科算上,再连这次,我这是打点到第十九回了。" 安老爷在旁边,自己又屈指算了一算,从自己乡试起,至今又看着儿子乡试,转眼三十余年,可不是十九回吗?自己也不免一声浩叹。
才收拾完毕,太太又叫长姐儿把那个新絮的小马褥子、包袱、褐衫、雨伞这些东西,都拿来交给她大奶奶。又听安老爷说道:" 正是我还有句话吩咐。" 因吩咐公子说道:" 你进场这天,不必过于打扮得花鹁鸽儿似的,看天气就穿你那家常的两件棉夹袄儿,上头套上那件旧石青卧龙袋,第一得戴上顶大帽子。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赴考的士子,倒随便戴个小帽儿去应试,如何使得!" 公子只得听一句,应一句,他只得这等恪遵父命。只是才得二十岁的孩子,怎得能象安老爷那样老道;更加他新近才磨着母亲,给作了件簇新的洋蓝绸缎三朵菊的薄棉袄儿,又是一件泥金摹本缎子耕织图花样的半袖闷葫芦儿,舅母又给作了个绛色平金长字儿帽头儿,两媳妇儿是给打点了一份绝好的针线活计,正想进场这天,打扮上花俏花俏;如今听父亲如此吩咐,心里却也不能一时就丢下这份东西。太太是怕儿子委曲,便说道:" 一个小孩子家,他爱穿甚么戴甚么,由他去罢!老爷还操这个心。" 安老爷道:" 不然,太太只问玉格,我上次进场他都看见的,是怎的个样子?" 回头又问着公子道:" 便是那年场门首的那班世家恶少,我也都指给你看了。一个个不管自己肚子里是一团粪草,只顾外面打扮得美服华冠,可不象个金漆马桶。你再看他满口里那等狂妄,举步间那等轻佻,可是个有家教的。学他则甚!" 太太同金、玉姐妹闻了这话,才觉得老爷有深意存焉,公子益发觉得这番严训,正说中了一年前的病,更不敢再萌此想,只有那个长姐儿心里不甚许可,暗道:" 人家太太说的很是,老爷总是扭着我们太太,二位大奶奶也不劝劝,听起来场里有上千上万的人呢!这几天要换了季还好,再不换季,一只手挎着个筐子,脑袋上可扛着顶纬帽,怪闷笑儿的,叫人家大爷脸上怎么拉得下来呢?" 咳,这妮子那里晓得他那个大爷,投着这等义方的严父,仁厚的慈母,内助的贤妻,也不知修了几生,才修得到此;便挎着筐儿,扛顶纬帽何妨?当下公子便把那考篮领下去,两个媳妇张罗着把包袱等件送过去。
过了两天,便有各亲友来送场,人送来的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物,无非预取高中占元之兆。这年安老爷的门生,除了已经发过科甲的几个之外,其余的都是这年乡试。安老爷也一一的差人送礼看望,苦些的还帮几两元卷银子。公子和这班少年,都在歇场的时候,大家也彼此往来,谈谈文,讲讲风气。
那年七月,又是小尽,转眼之间,便到八月。那时乌大爷早从通州查完了南粮回来。安老爷预先托下他,一听下宣来,即忙给个主考房官单子。打算听了这个信,才打发公子进城。
说定了依然不找小寓,只在步粮桥宅里住,外面派了华忠、戴勤、随缘儿、叶通四个人跟去。张亲家老爷也要同去,以便就近接送照料,安老爷、安太太更是放心。头两天便忙着叫人先去打扫屋子,搬运行李,安置厨房。一直忙到初六日,才吃早饭、早有乌大爷差人送了听宣的单子来,用个红封套装着。安老爷拆开一看,见那单子上,竟没甚么熟人。正主考是个姓方的,副主考里面一个也姓方,那个虽是旗员,素无交谊,老爷当下便有些闷闷不乐。你道为何?难道安老爷那样正气人,还肯找个熟人给儿子打关节不成?绝不为也。只因这两位方公,虽是本朝名家,刻的有文集行世;只是向来看他二位的文章,都是清矫艰涩,岛瘦郊寒一路,和公子那高堂富丽的笔下,迥乎两个家数。那个胡副主考,自然例应回避旗卷。正合着" 不愿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 的两句话,便虑到公子此番进场,那个" 中" 字有些拿不稳。所以兜的添了桩心事,却只不好露出来。
公子此时是一肚子的取青紫如拾芥,那里还计及那主司的方圆。
这个当儿,太太又拉着他尽着嘱咐,场里没人跟着,夜里睡着了,可想着盖严着些儿;舅太太也说有菜没菜的那包子和饭,可千万叫他们弄热了再吃。张太太又说:" 不咧!熬上锅小米子粥,冱上几个鸡子儿,那倒也饱了肚子咧!" 金、玉姐妹是第一次经着这番灞桥风味,虽是别日无多,一时心里只象是还落下件甚么东西,又象是少交代了句甚么话,只不好照婆婆一般当着人一样一样的嘱咐。
正在大家说着,华忠、戴勤、随缘儿、叶通四个家人上来回话:张亲家老爷叫回老爷、太太不进来了,和程师爷头里先去了。又回道:" 大爷车马也侍候齐了。" 随即便领随身的包袱马褥子,一时仆妇们往来交东西。公子便给父母跪了安,又见了舅母、岳母。舅太太先给他道了个喜,说:" 下月的这几天儿里,再听着你的喜信儿。我们家的老少两位姑娘,可都算我眼看着成的人了,我也算得个老古董儿了。" 张亲家太太便接口道:" 姑爷,你只抢个头名状元回来,咱就得了。" 安老夫妻听了,各各点头而笑。安太太又说:" 才嘱咐的话,可别忘了。" 老爷又吩咐道:" 你一出场,家里自然打发人去看你。就把头场的稿子带来我看,不必另誊,也不许请师傅改一个字。" 说着,又点了点头,说:" 就去罢。" 公子满脸笑容,正瞧着才要走,太太道:" 到底也见见俺媳妇儿再走哇!" 公子连忙回身,向着她两个规规矩矩的一站,两人还绷着个盘儿,还了一站;彼此对站了会子,却都不大得话,还是公子想起一句人天第一义的话来,说道:" 我昨儿晚上嘱咐你们的,节下给父亲母亲拌的那月饼馅儿,可想着多搁点儿糖。" 他说了这句,便满脸的飞黄腾达,兴匆匆回身就走。
金、玉姐妹们点头答应那声,也搭讪着送出屋子来。
公子下了台阶儿,众家人围随上跟着走了。安老夫妻隔着那玻璃,扭着那身子,直看他出了二门,还在那里望。不提防这个当儿,身背后猛可的当啷啷的一声响,老夫妻倒吓了一跳。
一齐回过头来一看,原来是那长姐儿胳膊上带着的一副包金镯子,好好的从手上脱落下来了,掉在地上,当啷啷的一响,又咕噜噜的一滚,一直滚到屋门槛儿跟前才站住。老爷忙问:" 这怎么讲?" 太太是最疼这个丫鬟,生怕她接说,便道:" 都是老爷的管家干的,给人家打了那么大圈口,怎么不脱落下来呢?" 他道:" 等着得了空儿,再交出去毁打毁打吧。" 何小姐道:" 别动它,等我给你团弄上就好了。" 说着接过来,把圈口给她掐紧了,又把式样端正了端正,一面亲自给她戴在手上,一面悄悄的向她笑道:" 你瞧团弄上就好了不是?等要放它的时候,咱们再放。可惜了儿的,为甚么毁它呢?" 在大奶奶说的平平静静的话,她不知听到哪里去了,不由得把个紫棠色的脸蛋儿,羞得小茄包儿似的。便给何小姐请了个安,又低着双眼皮儿,笑嘻嘻的道:" 这要不亏奶奶,谁有这么大劲儿呀!" 当下安大人以至大家看了她这举动,都说到底岁数大些了,懂规矩。这话在当日没人留心,今日之下,人在这评话里,当天理人情讲起来,不禁叫人想到那王实甫的" 猛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两句不仅是个妙句奇文,竟也说得是个人情天理。读者要不信这话,博引烦征,还有个佐证。就拿这《儿女英雄传》里的安龙媒讲,比起那《(红楼梦)里贾宝玉,虽说一样的两个翩翩公子;论阀阅勋华,安龙媒是个七品琴堂的弱息,贾宝玉是个累代国公的文孙;天之所赋,自然该于贾宝玉独厚才是。何以贾宝玉累番乡试,那等难堪,后来真弄到死别生离?安龙媒这番乡试,这等有兴,从此就弄得功成名就。天心称物平施,岂此中有他谬巧乎?不过安公子的父亲,贾公子的父亲,看去虽同是一样的道学,一边是实实在在,有些穷理尽性的工夫,不肯丢开正经;一边是丢开正经,只知和那班善于骗人的单聘仁,乘势而行的程日兴,每日在那梦坡斋作些春梦婆的春梦,自己先弄成个文而不文、政而不政的贾政,还叫他把甚的去教训儿子!
才收拾完毕,太太又叫长姐儿把那个新絮的小马褥子、包袱、褐衫、雨伞这些东西,都拿来交给她大奶奶。又听安老爷说道:" 正是我还有句话吩咐。" 因吩咐公子说道:" 你进场这天,不必过于打扮得花鹁鸽儿似的,看天气就穿你那家常的两件棉夹袄儿,上头套上那件旧石青卧龙袋,第一得戴上顶大帽子。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赴考的士子,倒随便戴个小帽儿去应试,如何使得!" 公子只得听一句,应一句,他只得这等恪遵父命。只是才得二十岁的孩子,怎得能象安老爷那样老道;更加他新近才磨着母亲,给作了件簇新的洋蓝绸缎三朵菊的薄棉袄儿,又是一件泥金摹本缎子耕织图花样的半袖闷葫芦儿,舅母又给作了个绛色平金长字儿帽头儿,两媳妇儿是给打点了一份绝好的针线活计,正想进场这天,打扮上花俏花俏;如今听父亲如此吩咐,心里却也不能一时就丢下这份东西。太太是怕儿子委曲,便说道:" 一个小孩子家,他爱穿甚么戴甚么,由他去罢!老爷还操这个心。" 安老爷道:" 不然,太太只问玉格,我上次进场他都看见的,是怎的个样子?" 回头又问着公子道:" 便是那年场门首的那班世家恶少,我也都指给你看了。一个个不管自己肚子里是一团粪草,只顾外面打扮得美服华冠,可不象个金漆马桶。你再看他满口里那等狂妄,举步间那等轻佻,可是个有家教的。学他则甚!" 太太同金、玉姐妹闻了这话,才觉得老爷有深意存焉,公子益发觉得这番严训,正说中了一年前的病,更不敢再萌此想,只有那个长姐儿心里不甚许可,暗道:" 人家太太说的很是,老爷总是扭着我们太太,二位大奶奶也不劝劝,听起来场里有上千上万的人呢!这几天要换了季还好,再不换季,一只手挎着个筐子,脑袋上可扛着顶纬帽,怪闷笑儿的,叫人家大爷脸上怎么拉得下来呢?" 咳,这妮子那里晓得他那个大爷,投着这等义方的严父,仁厚的慈母,内助的贤妻,也不知修了几生,才修得到此;便挎着筐儿,扛顶纬帽何妨?当下公子便把那考篮领下去,两个媳妇张罗着把包袱等件送过去。
过了两天,便有各亲友来送场,人送来的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物,无非预取高中占元之兆。这年安老爷的门生,除了已经发过科甲的几个之外,其余的都是这年乡试。安老爷也一一的差人送礼看望,苦些的还帮几两元卷银子。公子和这班少年,都在歇场的时候,大家也彼此往来,谈谈文,讲讲风气。
那年七月,又是小尽,转眼之间,便到八月。那时乌大爷早从通州查完了南粮回来。安老爷预先托下他,一听下宣来,即忙给个主考房官单子。打算听了这个信,才打发公子进城。
说定了依然不找小寓,只在步粮桥宅里住,外面派了华忠、戴勤、随缘儿、叶通四个人跟去。张亲家老爷也要同去,以便就近接送照料,安老爷、安太太更是放心。头两天便忙着叫人先去打扫屋子,搬运行李,安置厨房。一直忙到初六日,才吃早饭、早有乌大爷差人送了听宣的单子来,用个红封套装着。安老爷拆开一看,见那单子上,竟没甚么熟人。正主考是个姓方的,副主考里面一个也姓方,那个虽是旗员,素无交谊,老爷当下便有些闷闷不乐。你道为何?难道安老爷那样正气人,还肯找个熟人给儿子打关节不成?绝不为也。只因这两位方公,虽是本朝名家,刻的有文集行世;只是向来看他二位的文章,都是清矫艰涩,岛瘦郊寒一路,和公子那高堂富丽的笔下,迥乎两个家数。那个胡副主考,自然例应回避旗卷。正合着" 不愿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 的两句话,便虑到公子此番进场,那个" 中" 字有些拿不稳。所以兜的添了桩心事,却只不好露出来。
公子此时是一肚子的取青紫如拾芥,那里还计及那主司的方圆。
这个当儿,太太又拉着他尽着嘱咐,场里没人跟着,夜里睡着了,可想着盖严着些儿;舅太太也说有菜没菜的那包子和饭,可千万叫他们弄热了再吃。张太太又说:" 不咧!熬上锅小米子粥,冱上几个鸡子儿,那倒也饱了肚子咧!" 金、玉姐妹是第一次经着这番灞桥风味,虽是别日无多,一时心里只象是还落下件甚么东西,又象是少交代了句甚么话,只不好照婆婆一般当着人一样一样的嘱咐。
正在大家说着,华忠、戴勤、随缘儿、叶通四个家人上来回话:张亲家老爷叫回老爷、太太不进来了,和程师爷头里先去了。又回道:" 大爷车马也侍候齐了。" 随即便领随身的包袱马褥子,一时仆妇们往来交东西。公子便给父母跪了安,又见了舅母、岳母。舅太太先给他道了个喜,说:" 下月的这几天儿里,再听着你的喜信儿。我们家的老少两位姑娘,可都算我眼看着成的人了,我也算得个老古董儿了。" 张亲家太太便接口道:" 姑爷,你只抢个头名状元回来,咱就得了。" 安老夫妻听了,各各点头而笑。安太太又说:" 才嘱咐的话,可别忘了。" 老爷又吩咐道:" 你一出场,家里自然打发人去看你。就把头场的稿子带来我看,不必另誊,也不许请师傅改一个字。" 说着,又点了点头,说:" 就去罢。" 公子满脸笑容,正瞧着才要走,太太道:" 到底也见见俺媳妇儿再走哇!" 公子连忙回身,向着她两个规规矩矩的一站,两人还绷着个盘儿,还了一站;彼此对站了会子,却都不大得话,还是公子想起一句人天第一义的话来,说道:" 我昨儿晚上嘱咐你们的,节下给父亲母亲拌的那月饼馅儿,可想着多搁点儿糖。" 他说了这句,便满脸的飞黄腾达,兴匆匆回身就走。
金、玉姐妹们点头答应那声,也搭讪着送出屋子来。
公子下了台阶儿,众家人围随上跟着走了。安老夫妻隔着那玻璃,扭着那身子,直看他出了二门,还在那里望。不提防这个当儿,身背后猛可的当啷啷的一声响,老夫妻倒吓了一跳。
一齐回过头来一看,原来是那长姐儿胳膊上带着的一副包金镯子,好好的从手上脱落下来了,掉在地上,当啷啷的一响,又咕噜噜的一滚,一直滚到屋门槛儿跟前才站住。老爷忙问:" 这怎么讲?" 太太是最疼这个丫鬟,生怕她接说,便道:" 都是老爷的管家干的,给人家打了那么大圈口,怎么不脱落下来呢?" 他道:" 等着得了空儿,再交出去毁打毁打吧。" 何小姐道:" 别动它,等我给你团弄上就好了。" 说着接过来,把圈口给她掐紧了,又把式样端正了端正,一面亲自给她戴在手上,一面悄悄的向她笑道:" 你瞧团弄上就好了不是?等要放它的时候,咱们再放。可惜了儿的,为甚么毁它呢?" 在大奶奶说的平平静静的话,她不知听到哪里去了,不由得把个紫棠色的脸蛋儿,羞得小茄包儿似的。便给何小姐请了个安,又低着双眼皮儿,笑嘻嘻的道:" 这要不亏奶奶,谁有这么大劲儿呀!" 当下安大人以至大家看了她这举动,都说到底岁数大些了,懂规矩。这话在当日没人留心,今日之下,人在这评话里,当天理人情讲起来,不禁叫人想到那王实甫的" 猛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两句不仅是个妙句奇文,竟也说得是个人情天理。读者要不信这话,博引烦征,还有个佐证。就拿这《儿女英雄传》里的安龙媒讲,比起那《(红楼梦)里贾宝玉,虽说一样的两个翩翩公子;论阀阅勋华,安龙媒是个七品琴堂的弱息,贾宝玉是个累代国公的文孙;天之所赋,自然该于贾宝玉独厚才是。何以贾宝玉累番乡试,那等难堪,后来真弄到死别生离?安龙媒这番乡试,这等有兴,从此就弄得功成名就。天心称物平施,岂此中有他谬巧乎?不过安公子的父亲,贾公子的父亲,看去虽同是一样的道学,一边是实实在在,有些穷理尽性的工夫,不肯丢开正经;一边是丢开正经,只知和那班善于骗人的单聘仁,乘势而行的程日兴,每日在那梦坡斋作些春梦婆的春梦,自己先弄成个文而不文、政而不政的贾政,还叫他把甚的去教训儿子!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