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作者:时乘六龙    更新:2021-11-24 03:44
  二人歇息片刻,正要上马,忽听得一阵婴儿啼哭之声自轻风中传来。二人不禁心感诧异,放眼寻视四周,却不见那婴儿身在何处。过得片刻,啼哭之声渐响,似乎那婴儿由远处慢慢被人抱到近前,但还是寻不见那婴儿的所在。又过得片刻,赵仲谋忽见河面在小山坡转弯处浮着一只小木盆,渐渐向这边漂来,那哭声正是从这木桶之中传来!赵仲谋急忙跳入河中,将那木盆抱上岸来。二人见木盆中果然躺着一个婴儿,待得定神细看那婴儿的身形相貌时,不由得大吃一惊——那婴儿藏身在一个绽蓝色襁褓之中,虎头虎脑,极为可爱,却不是先前二人在河边所见的那婴儿又是何人?那襁褓之旁放着两只灰色革囊,正是自己先前送给那大汉的两袋马奶。
  二人心想,见先前那大汉对这婴儿的神情,实是爱怜无限,啼哭之际,只恨不能以身相代这饥饿之苦,心中的痛楚,虎目含泪的模样,实非旁人所能矫情仿作,但那人既是如此关爱,却又为何忍心将他弃之河中,任其自生自灭呢?难道说那人自己也有不测之难,不愿让这幼小的生命与自己同遭凶险,这才将他弃于河中,留下一线生机?
  二人见他大声啼哭,也无暇多想,忙取过马奶将他喂了个饱。那婴儿畅饮之后,心愿已足,睁着一双虎目,不住地向二人微笑,二人不禁大为欣喜。过得片刻,那婴儿沉沉睡去。赵仲谋心想:“这木盆自上游漂来,想来那人定在我二人之前了,原来我二人一路寻他倒也没走错路,只是他那匹黑马的脚力殊非寻常,我二人尚未赶上而已。那人肯舍却幼子,定有他不得已的为难之处,我与清儿赶上前去,若是凑巧遇上,伸手一助,也不枉我们相识一番。”当下便与卓清说了,卓清心想不错,将那婴儿抱起,收好马奶,便即上马,并骑向东追去。
  二人疾追出三十余里,却仍不见一个人影,赵仲谋心想这一路并无岔道,那小河又一直在路边延伸,决无错过之理,那人定是尚在前面,于是催马再追。又追出五六里地,远远便望见一座楼房,上书“陆羽茶楼”四个大字,楼前杨树下栓着一匹黑马,似乎便是先前那大汉的坐骑。二人大喜,急忙催马驰近。下得马来,卓清轻声向赵仲谋说道:“不知怎地,我总觉得这座茶楼处处透着诡异之气,我们还是小心为是,悄悄走近去看看再说。”赵仲谋点点头,抱过婴儿,与卓清一起绕到茶楼东侧,自窗户中偷偷向里面张望。
  那茶楼中也并无多少客人,南侧一堵粉墙前站着一人,身形高大,方面虬髯,此时正提笔在那墙上题字,正是自己与卓清二人追赶了数十里的赠剑之人。只见那人写道: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李白《奔亡道中》颍川高彦闲过涂鸦。
  二人心想:“李太白这首《奔亡道中》虽只有寥寥二十字,但言词间却将一生怀材不遇,风尘困顿之慨表露的淋漓尽致,实可谓是极其高明之作,这人题写此诗,想来定是感怀先贤,自伤身世了!”继而又想:“李白这首诗写是的虽是极好,但流传却并不甚广,这人能默写出来,说明他的才学也殊非寻常。高彦……高彦……此人名虽不显,但从其行止看来,当也不是泛泛之辈。”赵、卓二人见他这三十余字写将下来,一气呵成,书法虽非绝妙,字里行间却是气势磅礴,不禁心下暗自称奇。那人写毕,将手中毛笔一丢,神驰域外,仿佛对鲁仲连一箭下燕城的风范心仪无限,又仿佛对李太白怀材不遇、满腹经纶不得施展,终以诗酒而终的结局感慨不已,仰天长叹一声,似欲将这半生的屈材困顿之怨,尽泄于这声长叹之中。
  二人见那人如此模样,看不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忽听那人开口向店中小二说道:“小二哥……”那小二急忙走近身来,赔笑道:“客官有何吩咐?”那人轻轻摇了摇头,微微一笑,说道:“楼外杨树下栓着那匹黑马便是我的坐骑,我将它送与你,你可喜欢?”那小二闻言大喜,但一想又似乎不是真的,说道:“客官您说笑吧?”那人道:“不是说笑,真的送了给你,但你须得答应好好爱护此马。”那小二听他说得认真,心想不假,忙道:“多谢客官,小的自会小心照看此马,请您老放心。”说着不住拱手作谢,那人点点头,挥手让他离去。二人见他一日之内赠剑弃子,现在又将坐骑送与了旁人,常人最为心爱之事物,他竟一件都不曾留下,真不知他意欲何为。
  二人正自奇怪,忽见门口走来一老一小两名乞丐,那老的似已年过六十,那小的却只三四岁光景,走到店门之前却又不敢走进身来,伸着一大一小两条手臂,轻声向楼中众人乞讨。那人见状,伸手从怀里掏出三锭二十两的银子来,走到门口,放在那老丐手中,轻声说道:“拿去替孩子买些吃的穿的,别再让他出来乞讨了!”那老丐见了那三大锭银子,高兴得说不出话来,结巴半晌,方才说道:“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急忙跪下向那人连连磕头,又向那小丐说道:“还不快给恩公磕头!”那小丐也忙跪下磕头。那人一把扶起二人,说道:“你们快些去吧,以后做些小生意,别再让孩子吃苦了。”那老丐连声答应:“一定,一定。”那小孩却似不太明白,睁着一双大眼,不住向他打量。那人挥挥手让二人早些离去,二人又跪下向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头,这才欢欢喜喜地去了。
  赵、卓二人见他神情间豪气渐消,已无先前相遇时那种英气勃勃的风采,相替代的是一副壮志未遂、英雄末路的迥迫之色,心下暗想:却不知是哪路厉害的对手,竟逼得他这等俊彦之士都为之骤然失色!正自神思,忽听得蹄声骤起,似有二三十骑向此间而来,二人心道:“终于来了!”但那人听得蹄声,却丝毫不动声色。
  众人下马走进茶楼,一人高声说道:“我们弟兄奉命来此捉拿朝庭要犯,闲杂人等都给我滚了出去!”楼中众人见来人都作官兵打扮,又执刀在手,气焰嚣张之极,都不敢作声,生怕无端惹祸上身,忙不叠地走出门去。那带头的小将见旁人走尽,朗声说道:“高将军,我们原本一帐为将,众兄弟对你也是颇为敬重,只是上命差遣,此时却不得不得罪了。”高彦轻轻一笑,说道:“好说,好说。听说王将军身手不错,我也正想见识见识。你们这便上来吧。”那王将军说道:“好,如此就莫怪小将得罪了!”一挥手,众军士执刀将那人围在中心。但高彦却似乎丝毫未将这二十人放在眼里,兀自端坐不动,提杯缓饮。众人正要动手,忽听得门前一人喝道:“谁敢动手?”众人回头一看,只见门口进来二人,一个是身形魁梧的中年大汉,另一人却是个异常高大的老僧,先前那声断喝便是那大汉所发。
  二人走进店来,在高彦对面的一张桌子边坐下,对楼中明晃晃的二十余把单刀视若无睹。却听那大汉向高彦说道:“高将军,小王这厢有礼了。”高将军闻言不语,似乎对他并无好感。赵、卓二人心想:“这人自称‘小王’,来头定然不小,想不到他居然还有这般朋友,但却不知他何以对他不理不睬的?”
  那大汉向众官兵环视一周,又说道:“高将军,本王知你武艺不凡,对大宋又是一片忠心,怎奈宋主昏庸,不但不能用你,还容不得你等忠义之士,定要将你赶上绝路,似这等昏君,你又何苦替他卖命?你们汉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只要你点一点头,肯归顺我大金,我即刻便给你解了眼前之围,并封你为平南侯,让你亲率大军讨伐那无道昏君。”众人听得此语不禁心下大惊,暗想此人原来竟是大金之王,怪不得这些话说来如此生硬。赵仲谋心想:“难怪金国这些年间好生兴盛,单是此人这份深入敌国的胆略,和招贤纳才的诚意,大宋皇室之中便无一人可及。”继而又转头看了看楼间众官兵,心道:“那边是万里求贤,这边却是嫉贤妒能,直欲将这等贤能之士赶尽杀绝,也怪不得我大宋以堂堂百万之众,竟会敌不住边陲小邦的一旅之师。”却听那金人又道:“我大金国世处北地,原也无意问鼎中原,只是眼见宋主无道,百姓有倒悬之苦,生灵有水火之急,这才挥师南下,吊民伐罪,以解天下苍生之难……”
  忽听高彦一声暴喝:“住口!”蓦地站起身来,右手在茶桌上重重一拍,直拍得桌上茶壶、茶碗窜起一尺来高,跟着左手衣袖顺势一拂,卷起一阵疾风直刮得茶壶、茶碗一齐向那金人打去。众人眼见那些茶具便要打在那金人头上,忽见那高大僧人袍袖轻拂,一阵劲风袭过,顿时将茶壶茶碗一齐打落。那老僧神色大怒,立时便要发作,那金人微微一笑,轻轻扯了扯他的僧衣,示意他暂作忍耐。却听高彦怒道:“金兀朮!你口口声声说是吊民伐罪,解民倒悬,却不见你金人暴虐之处,我大汉百姓白骨为山,血流成河,你金人残民之逞比之赵宋昏庸之祸更甚于百倍,你又有何面目在我跟前大言为天下苍生而计!我高彦一介武夫,见识虽是低浅,但这夷夏之分,我却还能辨个清清楚楚。”众人一听,尽皆大惊,万万料想不到眼前之人居然便是数十万金军统帅、威名赫赫的大金国四太子平昌王金兀朮!金兀朮闻言脸露苦笑,半晌答不出话来,只轻轻地摇了摇头。
  过得片刻,却听金兀朮又道:“高将军心怀忠义,又视死如归,确实令小王敬佩,但似将军这般重义之人,却又如何割舍得下父母妻儿的亲情,而一意就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