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作者:唐世贵 更新:2021-11-24 01:19
炎帝采集到大量的草药,为百姓和他的军队改善了生存条件。炎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早已认识到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他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那东夷族夸父、九黎族蚩尤岂能归顺于他?但仁慈的炎帝并不想用武力来与小弟弟黄帝一决雌雄,虽然小女女娃不幸而亡,对黄帝还耿耿于怀,但他想行仁道,以民心的归向来取胜于黄帝。
炎帝之前,人们还没有真正的衣服穿,冷天,男女老少都在身上披一快兽皮,热天,就在下身围一圈树叶遮体。所以,“衣”是指的后世的裤子,而“裳”才是指的衣服。
有一天,一群女子在野外采集了许多枯枝,预备带回去烧火。她们顺手拔了几根根长的草,把枯枝捆成小捆,分别背着回家。
这时,炎帝与正妃听訞刚好从外地巡视回来,发现她们捆枯枝的草根结实,就叫拿过来看看。他把这些草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表皮露出白色的纤维。用手一撕,坚韧得和皮条差不多。于是,告诉大家好好留着,可以当带子用。他一边告诉大家一边把手里的草根递给妻子,让她回到宫中好好琢磨琢磨。
过了几天,这些女子缝制兽皮的时候,把皮条用完了,一时又找不到现成的皮条,有人就想起前几天炎帝叫他们留着的白色纤维。于是找了出来,代替皮条使用。想不到,它比皮条更好用,要粗要细,都可以随意分开。这些女子便把她们的竟外发现报告给了听訞.其实,听訞也发现这种草根的用途,于是,她便把大家的发现告诉给了丈夫。炎帝一听很高兴,要妻子转告大家,有空多找一些这样的草来,捋出它们的纤维来缝制兽皮。后来,听訞与大家在操作中又发现,把这种纤维扭成绳子,更加光滑结实。于是,听訞又建议丈夫命史官用这种绳子结疙瘩计事,比其它草绳保存的时间长。
麻雀最爱躲在野麻丛中吃它的种子,因为,麻雀的颜色与干野麻的颜色很相似,野麻成为麻雀的天然保护层。因为上古时代的人把“躲藏”就称之为“麻”,今天的川北方言仍然把“躲藏”叫做“麻麻”。这是因为野麻从中原引进到四川内陆海北岸,从那时遗传下来的。炎帝从麻雀想到了这种长纤维的草,所以取名为“麻”;而把躲在野麻中吃食种子的雀儿就叫“麻雀”。
由于各个部落都有了家畜,人们穿的兽皮是不会感到缺乏了。可是到了热天,就不好办。兽皮实在热得难受,人们又没有毛发遮体。炎帝与妻子听詙又开动脑筋,叫大家搞些树叶,用野麻绳子连结起来,围在腰间。围了一段时间,树叶就破碎了。于是破了又补,补了又补,渐渐弄得叶少绳多,最后干脆不用枝叶,而用麻绳结成似布非布的东西,遮在身上,这就成了人类最早的衣裳。这种衣裳后来传到了夏国,造字神仓颉从中获得了灵感,立即造出了形声字“裳”。因为人类穿衣服是从穿下衣开始的,也只有下衣是常年四季都穿,所以古人称下衣为裳,把上衣叫做衣。又因为最早的下衣是用麻丝、片巾似的长草叶、软树皮等物制成的,所以后来仓颌造字时,就用“尚、巾”二字合造一个常(后改为裳)字。尚有久远的意思,而人类穿下衣的历史特别久远,故从尚从巾。而穿上衣是在有了野麻之后才开始的,上衣的主要作用是御寒和装饰,因此,衣服是在体外的,故器物的外套和果实的皮、膜都称为衣。如:糖衣、竹衣、花生衣儿等等。为此,仓颉接着又造出了象形字“衣”,合起来就是“衣裳”,这便与炎帝部落原先的意义恰恰相反了。
炎帝与妻子听詙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终于发现了这种野麻,并用这些天然的野麻连制出了第一批衣服。而这些制出来的衣服,首先提供给了他的军队,从而使那些军人成为所有青年男子们向往的偶像。
华国部落现在百姓饿了不仅有饭吃,病了还有药医治疗,而且还穿上了用野麻丝制作的衣服。当人们的温饱真正得到解决后,便开始有了更高的需要,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一天,炎帝对大臣们说:现在种了五谷,食物丰足,不需要天天去忙着捕捉鸟兽了。以后,成年的男子主要任务是种田,成年的女子主要是寻找野麻,拧成绳子编成布做衣服。群臣对炎帝说,是的,现在百姓们再不用为饥寒操心了。炎帝却说:“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是有什么办法减轻一些劳累就好了!”
大臣郴夭(刑天)建议说:“我倒想起了一件事。前几天,我和大家一起挖土,当时荒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决定把它推开。当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地发出嘿嘿哟哟的喊声。说也怪,大家边哼边推,感到轻快多了”。据说刑天生于郴州,所以叫郴夭。他本是南方一个苗民部族首领的长子,因为他崇拜炎帝,便从南方跑到北方来投奔了炎帝,他就是后来为炎帝复仇的刑天。
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就命你把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在劳动时呼着做事。郴夭遵命很快就编出来了。炎帝叫大家学着哼唱,劳动时果然没有过去累了。这就是:炎帝命臣郴夭(刑天)作《扶持》之乐。然后,炎帝又命郴夭为军队编乐,这样可以在行军打仗时唱,以鼓舞士气。
这一年,大家耕种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工夫也做得细一些,所以秋后收成更好。百姓欢天喜地,炎帝和群臣也很高兴。炎帝说:“我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木头,正在用它制作一把琴。郴夭再制一曲丰年之咏吧,今年要好好欢庆一番。”
经过七天七夜的精心制作,炎帝的琴造好了。这张琴用梧桐木做琴身,用牛精做琴弦,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这时,郴夭的丰年之曲也编好了。于是选择一个月圆的晚上,在中原新都城曲阜的广场上,烧起了一堆大篝火,旁边摆满了用陶盆盛着的烧熟了的鸟兽肉和饭团、野果等。
在演奏之前,炎帝带着部落成员来到都城旁的小河边,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簸箩装上谷物,放在木排上顺水漂流而下,以祭扫米谷神。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人们聚集在广场上,一是来庆祝华国定都曲阜,二是来听炎帝鼓琴。
炎帝神农端坐在一辆大车上,他的右边坐着正妃娘娘听訞,左边是长子临魁;后面一辆车上却坐着黄帝的两位乐师伶伦和荣将。这两人,部落成员根本就不认识,许多人还以为是炎帝的新卫侍呢。
当人们欢呼声平息后,炎帝用他新造好的那一把琴,弹起了丰年之咏。这琴声好听极了,曾经给神农叼来黍谷的红色神鸟,也闻声从天宫飞来舞蹈助兴。这时,周围的部落成员便模仿动物的舞姿和着炎帝的琴声开始跳舞。
一曲完后,接着是黄帝派来的乐师伶伦和荣将演奏,以庆贺华国定都曲阜。他俩用那十二口石钟,配合着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施于《六英》、《九韶》大乐的演奏。这是一出盛大恢宏的乐曲,黄帝给它取了个名称叫《咸池》。“咸池”,本是一个星座的名称,是天池的意思,现在又用来作了黄帝乐曲的名称。这首曲子在夏国,原本是仲春二月乙卯那天以十二口石钟为主演出的,即太阳出现在奎星方位时。在这盛大的旋律之下,伶伦和荣将的随从们便舞蹈起来,这已经具有了戏剧的雏型。
华国部落成员被黄帝部落这规模宏大的音乐感染了,他们有的吹着芦苇管,有的在用手打着节拍,整个广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家吃饱了,玩累了,就躺在火堆旁睡觉,有的青年男女一对对便走进了小河边的树林子里去了。
从这以后,每年秋收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祭祀联欢活动。这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中秋节庆祝活动,后世庆丰收的意义却淡化了,赏月和思念亲人意味更浓了。
此时,从姜水部落联盟大会后,才过了三个春秋,炎帝迁陈后定都曲阜,开始进入了华国的鼎盛之时,神农氏炎帝不仅统领有数百个小部落,那东夷夸父、九黎族蚩尤都归于了他的旗下,而且还拥有黄河以东广阔的领地,管辖着南到交趾(今岭南一带)、北到幽都(今河北北部)、东到旸谷(今山东西部)、西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半个中国。所以《越绝书》说,“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负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由此可见炎帝是一个贤明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对自己要求极严,没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即所谓不“自贵于人”,因此受到部落成员的尊重和爱戴。
可当时,夏国轩辕氏黄帝的领地只占有西北、西南一角,刚开始向东南方向发展。
第三部黄帝与嫘祖
第一章 蚕丝女圣
远古时代,由于人烟稀少,地域辽阔,所以生存的空间非常大,当神农氏、有熊氏先后向东扩张时,大多数部落仍然固守着祖宗留下来的那块土地,而那些诸侯小国,要么臣服,要么被游牧民族或流动民族所吞灭。
古西陵国,都城在四川内陆海的西北岸,即黄河下游的三角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飞来石”构成的军事堡垒,当年所以没有被南下的神农氏、有熊氏部落攻破防线,这样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领地里,西陵国百姓仍然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如今首领妻子名歧娘,夫妻俩年近四十,膝下无子,为此夫妻俩一筹莫展。一夜歧娘梦见王母娘娘送与她一位仙女,化彩凤投怀。时过数日,果然岐娘有孕。妊娠九个月,到第二年的二月初十这天,空中彩云霭霭,四方仙乐声声,万树花枝竞艳,百鸟朝凤。
炎帝之前,人们还没有真正的衣服穿,冷天,男女老少都在身上披一快兽皮,热天,就在下身围一圈树叶遮体。所以,“衣”是指的后世的裤子,而“裳”才是指的衣服。
有一天,一群女子在野外采集了许多枯枝,预备带回去烧火。她们顺手拔了几根根长的草,把枯枝捆成小捆,分别背着回家。
这时,炎帝与正妃听訞刚好从外地巡视回来,发现她们捆枯枝的草根结实,就叫拿过来看看。他把这些草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表皮露出白色的纤维。用手一撕,坚韧得和皮条差不多。于是,告诉大家好好留着,可以当带子用。他一边告诉大家一边把手里的草根递给妻子,让她回到宫中好好琢磨琢磨。
过了几天,这些女子缝制兽皮的时候,把皮条用完了,一时又找不到现成的皮条,有人就想起前几天炎帝叫他们留着的白色纤维。于是找了出来,代替皮条使用。想不到,它比皮条更好用,要粗要细,都可以随意分开。这些女子便把她们的竟外发现报告给了听訞.其实,听訞也发现这种草根的用途,于是,她便把大家的发现告诉给了丈夫。炎帝一听很高兴,要妻子转告大家,有空多找一些这样的草来,捋出它们的纤维来缝制兽皮。后来,听訞与大家在操作中又发现,把这种纤维扭成绳子,更加光滑结实。于是,听訞又建议丈夫命史官用这种绳子结疙瘩计事,比其它草绳保存的时间长。
麻雀最爱躲在野麻丛中吃它的种子,因为,麻雀的颜色与干野麻的颜色很相似,野麻成为麻雀的天然保护层。因为上古时代的人把“躲藏”就称之为“麻”,今天的川北方言仍然把“躲藏”叫做“麻麻”。这是因为野麻从中原引进到四川内陆海北岸,从那时遗传下来的。炎帝从麻雀想到了这种长纤维的草,所以取名为“麻”;而把躲在野麻中吃食种子的雀儿就叫“麻雀”。
由于各个部落都有了家畜,人们穿的兽皮是不会感到缺乏了。可是到了热天,就不好办。兽皮实在热得难受,人们又没有毛发遮体。炎帝与妻子听詙又开动脑筋,叫大家搞些树叶,用野麻绳子连结起来,围在腰间。围了一段时间,树叶就破碎了。于是破了又补,补了又补,渐渐弄得叶少绳多,最后干脆不用枝叶,而用麻绳结成似布非布的东西,遮在身上,这就成了人类最早的衣裳。这种衣裳后来传到了夏国,造字神仓颉从中获得了灵感,立即造出了形声字“裳”。因为人类穿衣服是从穿下衣开始的,也只有下衣是常年四季都穿,所以古人称下衣为裳,把上衣叫做衣。又因为最早的下衣是用麻丝、片巾似的长草叶、软树皮等物制成的,所以后来仓颌造字时,就用“尚、巾”二字合造一个常(后改为裳)字。尚有久远的意思,而人类穿下衣的历史特别久远,故从尚从巾。而穿上衣是在有了野麻之后才开始的,上衣的主要作用是御寒和装饰,因此,衣服是在体外的,故器物的外套和果实的皮、膜都称为衣。如:糖衣、竹衣、花生衣儿等等。为此,仓颉接着又造出了象形字“衣”,合起来就是“衣裳”,这便与炎帝部落原先的意义恰恰相反了。
炎帝与妻子听詙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终于发现了这种野麻,并用这些天然的野麻连制出了第一批衣服。而这些制出来的衣服,首先提供给了他的军队,从而使那些军人成为所有青年男子们向往的偶像。
华国部落现在百姓饿了不仅有饭吃,病了还有药医治疗,而且还穿上了用野麻丝制作的衣服。当人们的温饱真正得到解决后,便开始有了更高的需要,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一天,炎帝对大臣们说:现在种了五谷,食物丰足,不需要天天去忙着捕捉鸟兽了。以后,成年的男子主要任务是种田,成年的女子主要是寻找野麻,拧成绳子编成布做衣服。群臣对炎帝说,是的,现在百姓们再不用为饥寒操心了。炎帝却说:“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是有什么办法减轻一些劳累就好了!”
大臣郴夭(刑天)建议说:“我倒想起了一件事。前几天,我和大家一起挖土,当时荒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决定把它推开。当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地发出嘿嘿哟哟的喊声。说也怪,大家边哼边推,感到轻快多了”。据说刑天生于郴州,所以叫郴夭。他本是南方一个苗民部族首领的长子,因为他崇拜炎帝,便从南方跑到北方来投奔了炎帝,他就是后来为炎帝复仇的刑天。
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就命你把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在劳动时呼着做事。郴夭遵命很快就编出来了。炎帝叫大家学着哼唱,劳动时果然没有过去累了。这就是:炎帝命臣郴夭(刑天)作《扶持》之乐。然后,炎帝又命郴夭为军队编乐,这样可以在行军打仗时唱,以鼓舞士气。
这一年,大家耕种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工夫也做得细一些,所以秋后收成更好。百姓欢天喜地,炎帝和群臣也很高兴。炎帝说:“我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木头,正在用它制作一把琴。郴夭再制一曲丰年之咏吧,今年要好好欢庆一番。”
经过七天七夜的精心制作,炎帝的琴造好了。这张琴用梧桐木做琴身,用牛精做琴弦,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这时,郴夭的丰年之曲也编好了。于是选择一个月圆的晚上,在中原新都城曲阜的广场上,烧起了一堆大篝火,旁边摆满了用陶盆盛着的烧熟了的鸟兽肉和饭团、野果等。
在演奏之前,炎帝带着部落成员来到都城旁的小河边,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簸箩装上谷物,放在木排上顺水漂流而下,以祭扫米谷神。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人们聚集在广场上,一是来庆祝华国定都曲阜,二是来听炎帝鼓琴。
炎帝神农端坐在一辆大车上,他的右边坐着正妃娘娘听訞,左边是长子临魁;后面一辆车上却坐着黄帝的两位乐师伶伦和荣将。这两人,部落成员根本就不认识,许多人还以为是炎帝的新卫侍呢。
当人们欢呼声平息后,炎帝用他新造好的那一把琴,弹起了丰年之咏。这琴声好听极了,曾经给神农叼来黍谷的红色神鸟,也闻声从天宫飞来舞蹈助兴。这时,周围的部落成员便模仿动物的舞姿和着炎帝的琴声开始跳舞。
一曲完后,接着是黄帝派来的乐师伶伦和荣将演奏,以庆贺华国定都曲阜。他俩用那十二口石钟,配合着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施于《六英》、《九韶》大乐的演奏。这是一出盛大恢宏的乐曲,黄帝给它取了个名称叫《咸池》。“咸池”,本是一个星座的名称,是天池的意思,现在又用来作了黄帝乐曲的名称。这首曲子在夏国,原本是仲春二月乙卯那天以十二口石钟为主演出的,即太阳出现在奎星方位时。在这盛大的旋律之下,伶伦和荣将的随从们便舞蹈起来,这已经具有了戏剧的雏型。
华国部落成员被黄帝部落这规模宏大的音乐感染了,他们有的吹着芦苇管,有的在用手打着节拍,整个广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家吃饱了,玩累了,就躺在火堆旁睡觉,有的青年男女一对对便走进了小河边的树林子里去了。
从这以后,每年秋收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祭祀联欢活动。这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中秋节庆祝活动,后世庆丰收的意义却淡化了,赏月和思念亲人意味更浓了。
此时,从姜水部落联盟大会后,才过了三个春秋,炎帝迁陈后定都曲阜,开始进入了华国的鼎盛之时,神农氏炎帝不仅统领有数百个小部落,那东夷夸父、九黎族蚩尤都归于了他的旗下,而且还拥有黄河以东广阔的领地,管辖着南到交趾(今岭南一带)、北到幽都(今河北北部)、东到旸谷(今山东西部)、西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半个中国。所以《越绝书》说,“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负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由此可见炎帝是一个贤明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对自己要求极严,没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即所谓不“自贵于人”,因此受到部落成员的尊重和爱戴。
可当时,夏国轩辕氏黄帝的领地只占有西北、西南一角,刚开始向东南方向发展。
第三部黄帝与嫘祖
第一章 蚕丝女圣
远古时代,由于人烟稀少,地域辽阔,所以生存的空间非常大,当神农氏、有熊氏先后向东扩张时,大多数部落仍然固守着祖宗留下来的那块土地,而那些诸侯小国,要么臣服,要么被游牧民族或流动民族所吞灭。
古西陵国,都城在四川内陆海的西北岸,即黄河下游的三角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飞来石”构成的军事堡垒,当年所以没有被南下的神农氏、有熊氏部落攻破防线,这样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领地里,西陵国百姓仍然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如今首领妻子名歧娘,夫妻俩年近四十,膝下无子,为此夫妻俩一筹莫展。一夜歧娘梦见王母娘娘送与她一位仙女,化彩凤投怀。时过数日,果然岐娘有孕。妊娠九个月,到第二年的二月初十这天,空中彩云霭霭,四方仙乐声声,万树花枝竞艳,百鸟朝凤。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