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作者:龙人 更新:2021-11-23 22:04
邓禹见林渺答得有趣,也不由得哑然失笑,拉着林渺道:“兄弟便坐到我身边吧。”“恭敬不如从命!”林渺望了白玉兰一眼,见白玉兰冲他笑了笑,也便放心地坐到邓禹的身旁,只是他有些不明白,何以客厅之中聚着这许多人?
“林渺见过各位先生,不知厅中有此盛事,贸然而至,打断诸位的话题,实是深感歉意。”林渺客气地道。
众人见林渺与白玉兰一起出现,而又与邓禹如此亲密,虽然深感此人名不见经传,却也不敢存半点小觑之心。
白玉兰的座位在邓禹诸人的对面,那可算是主人的席位。
白玉兰对林渺的表现有些讶然,在这种舞文弄墨的场合之中,林渺似乎也毫不怯场,一般的武人在这种只有儒才相聚的环境中,很难应付得体,除非他自身对这类知识很有底蕴,便像邓禹那样,文武双全。相对来说,邓禹的文采比其武功要出名得多,尽管许多人说他是个高手,但仅是相对而言。可是林渺出身于市井,难道也会和邓禹那般才高八斗?这使白玉兰对林渺更是有些高深莫测了。
事实上,白玉兰确实对林渺有些高深莫测之感,最初见到的林渺与此刻所见的林渺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林渺似乎每天都在改变,从内在的气质和气势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有些吃惊,可又似乎是情理之中。
总在特别的时刻,林渺却总有惊人之举。自他仅以一招半式便击败傅宁和袁义之时起,白玉兰就发现林渺绝不简单,便是后来知道他是被朝廷通缉的林渺,是杀死孔庸的凶手之时,她也没有多少惊讶,但是在迫走杀手残血之时,林渺的表现再让她惊讶,仿佛他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潜力……
小晴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林渺和邓禹身上,对于林渺的这些异常,惟有她表现得最为平静,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
“我倒要请教一下,邓公子刚才那番话有何立论?”董仪仍然无法对邓禹刚才的那番话释怀,旧事重提道。
白玉兰神色也为之一肃,邓禹刚才对今文经学加以大力拼击,她倒想听听邓禹有何高见。
邓禹淡然一笑,目光却自白玉兰扫过,再落到林渺身上,不由得悠然问道:“刚才阿渺话未说完,相信阿渺定有高论,你先说说,看我们的见解有什么不同之处。”众人不由得都感讶然,谁都没有想到邓禹竟会将这个问题推到林渺的身上,而眼前的林渺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知道者也顶多只是知其乃杀害宛城都统之子的钦犯。不过,众人心知肚明,刚才林渺确实曾接过董仪的话题,而且此人又与白玉兰同来,应该不会是简单等闲之辈。
白玉兰和小晴是知道林渺底细的,也不相信以林渺那出身市井身分的低层人物会对这今文经学的儒家学说有什么高深的见解。要知道,坐在这客厅之中的人物无不是满腹经纶的大儒,这些人有的是湖阳世家的客卿,有的是湖阳大儒,若是林渺的立论难以立足,只一听就知道,她们倒为林渺的处境感到为难起来。
林渺见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不由得笑了笑,自若地放下手中的茶杯,道:“我刚才听了邓兄的一番话,深有同感,虽然刘歆助纣为虐,助王莽谋逆汉宗江山,但此人确实是学识过人,见地别具一格!”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林渺的目光一丝不漏地将厅中每个人的表情捕捉了下来。
董仪的脸色很难看,在座的也有几人神色不太自然,林渺此话分明表示刘歆和邓禹的见地是对的,也便是说今文经学抱残守缺……那几位热衷于今文经学之人闻言自然神色不自然,但谁都知道林渺话还没有说完,同时他们也不能不赞同林渺对刘歆的评价。
刘歆之才乃是天下公认,也可算是一代宗师级的大儒,其文采可称是同代人的表率,自然没有人敢否认刘歆。同时,厅中众人对林渺称其为助纣为虐也大感愕然。
白玉兰对林渺的话并没有多大的惊讶,只是耐心地等待着林渺说出下文。
“在今文经学之中,百余年来,成就最高者,莫过于董仲舒大师!”林渺又道。
董仪脸上这才有了半丝笑容,林渺对他先祖的肯定,而且说是成就最高者,这怎不让他感到自豪?
“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实是聚古今之大成,融百家思想而成。其实,孔子、墨子、孟子都曾有过这种新的一统意识,梁襄王曾问孟子:''天下乌定乎?''孟子说:''定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个''一''便是大一统,只是那时仍没有董大师这般明确地提出。虽然这种思想只是迎合了帝皇掌权者,但是这也是人民的需要。惟天下一统,施政者仁,才能让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安居乐业。惟道德伦理一统,方能使百姓、官吏相敬相爱,和睦不相侵犯,使天下得以太平,生活得以安稳。所以我很敬仰董大师!”林渺侃侃而谈,只让所有人都目泛奇光,虽然林渺仍未完全解释自己的立论,但他从剖析别人思想入手的叙述方式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而且剖析之精辟便是那些看不起今文经学的人也无法反驳。
林渺的评析客观而切实,又引孟子与梁襄王之对话,更说孔子和墨子也曾有过这样的意识,这话也并不假。而林渺将董仲舒比孔子、孟子诸人,使得董仪心中更是欢喜,对林渺好感大增。
白玉兰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异样的神彩,林渺那种傲然而洒脱的神态与那深邃又似乎带有野性的眼神,让她内心莫名地为之颤动。她倒希望林渺快点说出自己的高见,同时又觉得林渺有些像某个人,可又说不明白。
第一部 第二十二章儒家大义
邓禹也微讶,林渺的陈述比他想象的还要精彩,便是他也忍不住想知道下文,看林渺怎样把话题引述过去。
“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确实是不朽的思想,这一点在他的《春秋公羊学》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大师在向武帝献策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理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多变,下不知所守。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不知大家是否读过这段话?”林渺突地问道。
董仪点头,同时也有数人点头应和,因为这段文字只要是崇尚今文经学者,都必读。
“如此说来,何以林公子认为今文经学是抱残守缺、目光短浅呢?”有人问道。
“每家学说有其利也有其弊,包括董大师的《春秋公羊说》,诸位若读过《礼记。中庸》,应知其中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万物并孕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以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又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薄博渊泉,而时出之。薄博如天,渊泉如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之中的大一统思想,把''大''神化了,董大师也不免未曾摒弃这个神化的思想,不只是把皇帝当权者神化了,亦把它的道德规范也神化了。当然,这种思想并没有错,但由这种神化的精神所引出的东西却成了问题。”林渺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神态有种说不出的优雅,倒似乎他此刻已成了一代大儒,正在教化众生,正在传道授业。
众人全都默然倾听,林渺这种信手拈来的引用再加上其抑扬顿挫的声音,配以沉稳而傲然的表情,使人对其思想有种深信不疑的感觉,觉得他的每一句话都包含至理而无可辩驳。
“那林公子所称引出的弊端又是什么呢?”董仪心情也平静了下来,因为林渺所说确实是事实,而所引用之话他也并不陌生,其中思想亦确如林渺所说,但他并不认为有什么错,在他眼里,君权至上,神化又有何不可?
“这种思想神化对于一统只有利而无害,使人们更拥君、拥政,会使天下政局更稳,但是一种思想如果神化,只会使他更易引入歧途,易生出虚无飘渺之学说,一旦学说脱离了实际,往往会误导人们走入一种死胡同,而今文经学的信徒们却茫然不觉,盲目地信奉师法、家法,也使其思想脱离实际越来越远。比如,最初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只是想用以巩固皇权,安宁天下,可后来学习者却忘了经学本身的宗旨,一味寻求经学文字之间的意义,且众说纷纭,以至于现在的今文经学,一味地繁琐说经,一经说到百余万字,少也有数十万字,令人生厌。这使神化的思想更为虚渺,什么求雨呀,止雨呀,更有甚者,以孔子名义胡乱捏造……这些从实际之中不难看出,朝中提倡今文经学者无不是吹捧阿臾之辈,他们已无法在思想上真正像董大师那样开创一派,只好撕下脸皮做些让人唾骂之事,而今文经学也是在他们手上不断糟塌,实在是让人为之惋惜!”林渺悠然叹道。
这番话只让在座的每一人都大为动容,虽然林渺的立论并不全面,但其就事论事、举出实例也使人无话可驳,而且,他并不是全面驳斥今文经学,而是指出这只是今文经学学者的过错,使人感到林渺评断中肯而又不是刻意攻击,连董仪也为之心服。纵观今日之世,今文经学的儒生无什大成之人,可见其末落之势,他也不得不承认林渺一针见血的评论。
“林渺见过各位先生,不知厅中有此盛事,贸然而至,打断诸位的话题,实是深感歉意。”林渺客气地道。
众人见林渺与白玉兰一起出现,而又与邓禹如此亲密,虽然深感此人名不见经传,却也不敢存半点小觑之心。
白玉兰的座位在邓禹诸人的对面,那可算是主人的席位。
白玉兰对林渺的表现有些讶然,在这种舞文弄墨的场合之中,林渺似乎也毫不怯场,一般的武人在这种只有儒才相聚的环境中,很难应付得体,除非他自身对这类知识很有底蕴,便像邓禹那样,文武双全。相对来说,邓禹的文采比其武功要出名得多,尽管许多人说他是个高手,但仅是相对而言。可是林渺出身于市井,难道也会和邓禹那般才高八斗?这使白玉兰对林渺更是有些高深莫测了。
事实上,白玉兰确实对林渺有些高深莫测之感,最初见到的林渺与此刻所见的林渺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林渺似乎每天都在改变,从内在的气质和气势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有些吃惊,可又似乎是情理之中。
总在特别的时刻,林渺却总有惊人之举。自他仅以一招半式便击败傅宁和袁义之时起,白玉兰就发现林渺绝不简单,便是后来知道他是被朝廷通缉的林渺,是杀死孔庸的凶手之时,她也没有多少惊讶,但是在迫走杀手残血之时,林渺的表现再让她惊讶,仿佛他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潜力……
小晴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林渺和邓禹身上,对于林渺的这些异常,惟有她表现得最为平静,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
“我倒要请教一下,邓公子刚才那番话有何立论?”董仪仍然无法对邓禹刚才的那番话释怀,旧事重提道。
白玉兰神色也为之一肃,邓禹刚才对今文经学加以大力拼击,她倒想听听邓禹有何高见。
邓禹淡然一笑,目光却自白玉兰扫过,再落到林渺身上,不由得悠然问道:“刚才阿渺话未说完,相信阿渺定有高论,你先说说,看我们的见解有什么不同之处。”众人不由得都感讶然,谁都没有想到邓禹竟会将这个问题推到林渺的身上,而眼前的林渺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知道者也顶多只是知其乃杀害宛城都统之子的钦犯。不过,众人心知肚明,刚才林渺确实曾接过董仪的话题,而且此人又与白玉兰同来,应该不会是简单等闲之辈。
白玉兰和小晴是知道林渺底细的,也不相信以林渺那出身市井身分的低层人物会对这今文经学的儒家学说有什么高深的见解。要知道,坐在这客厅之中的人物无不是满腹经纶的大儒,这些人有的是湖阳世家的客卿,有的是湖阳大儒,若是林渺的立论难以立足,只一听就知道,她们倒为林渺的处境感到为难起来。
林渺见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不由得笑了笑,自若地放下手中的茶杯,道:“我刚才听了邓兄的一番话,深有同感,虽然刘歆助纣为虐,助王莽谋逆汉宗江山,但此人确实是学识过人,见地别具一格!”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林渺的目光一丝不漏地将厅中每个人的表情捕捉了下来。
董仪的脸色很难看,在座的也有几人神色不太自然,林渺此话分明表示刘歆和邓禹的见地是对的,也便是说今文经学抱残守缺……那几位热衷于今文经学之人闻言自然神色不自然,但谁都知道林渺话还没有说完,同时他们也不能不赞同林渺对刘歆的评价。
刘歆之才乃是天下公认,也可算是一代宗师级的大儒,其文采可称是同代人的表率,自然没有人敢否认刘歆。同时,厅中众人对林渺称其为助纣为虐也大感愕然。
白玉兰对林渺的话并没有多大的惊讶,只是耐心地等待着林渺说出下文。
“在今文经学之中,百余年来,成就最高者,莫过于董仲舒大师!”林渺又道。
董仪脸上这才有了半丝笑容,林渺对他先祖的肯定,而且说是成就最高者,这怎不让他感到自豪?
“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实是聚古今之大成,融百家思想而成。其实,孔子、墨子、孟子都曾有过这种新的一统意识,梁襄王曾问孟子:''天下乌定乎?''孟子说:''定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个''一''便是大一统,只是那时仍没有董大师这般明确地提出。虽然这种思想只是迎合了帝皇掌权者,但是这也是人民的需要。惟天下一统,施政者仁,才能让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安居乐业。惟道德伦理一统,方能使百姓、官吏相敬相爱,和睦不相侵犯,使天下得以太平,生活得以安稳。所以我很敬仰董大师!”林渺侃侃而谈,只让所有人都目泛奇光,虽然林渺仍未完全解释自己的立论,但他从剖析别人思想入手的叙述方式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而且剖析之精辟便是那些看不起今文经学的人也无法反驳。
林渺的评析客观而切实,又引孟子与梁襄王之对话,更说孔子和墨子也曾有过这样的意识,这话也并不假。而林渺将董仲舒比孔子、孟子诸人,使得董仪心中更是欢喜,对林渺好感大增。
白玉兰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异样的神彩,林渺那种傲然而洒脱的神态与那深邃又似乎带有野性的眼神,让她内心莫名地为之颤动。她倒希望林渺快点说出自己的高见,同时又觉得林渺有些像某个人,可又说不明白。
第一部 第二十二章儒家大义
邓禹也微讶,林渺的陈述比他想象的还要精彩,便是他也忍不住想知道下文,看林渺怎样把话题引述过去。
“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确实是不朽的思想,这一点在他的《春秋公羊学》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大师在向武帝献策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理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多变,下不知所守。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不知大家是否读过这段话?”林渺突地问道。
董仪点头,同时也有数人点头应和,因为这段文字只要是崇尚今文经学者,都必读。
“如此说来,何以林公子认为今文经学是抱残守缺、目光短浅呢?”有人问道。
“每家学说有其利也有其弊,包括董大师的《春秋公羊说》,诸位若读过《礼记。中庸》,应知其中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万物并孕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以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又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薄博渊泉,而时出之。薄博如天,渊泉如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之中的大一统思想,把''大''神化了,董大师也不免未曾摒弃这个神化的思想,不只是把皇帝当权者神化了,亦把它的道德规范也神化了。当然,这种思想并没有错,但由这种神化的精神所引出的东西却成了问题。”林渺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神态有种说不出的优雅,倒似乎他此刻已成了一代大儒,正在教化众生,正在传道授业。
众人全都默然倾听,林渺这种信手拈来的引用再加上其抑扬顿挫的声音,配以沉稳而傲然的表情,使人对其思想有种深信不疑的感觉,觉得他的每一句话都包含至理而无可辩驳。
“那林公子所称引出的弊端又是什么呢?”董仪心情也平静了下来,因为林渺所说确实是事实,而所引用之话他也并不陌生,其中思想亦确如林渺所说,但他并不认为有什么错,在他眼里,君权至上,神化又有何不可?
“这种思想神化对于一统只有利而无害,使人们更拥君、拥政,会使天下政局更稳,但是一种思想如果神化,只会使他更易引入歧途,易生出虚无飘渺之学说,一旦学说脱离了实际,往往会误导人们走入一种死胡同,而今文经学的信徒们却茫然不觉,盲目地信奉师法、家法,也使其思想脱离实际越来越远。比如,最初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只是想用以巩固皇权,安宁天下,可后来学习者却忘了经学本身的宗旨,一味寻求经学文字之间的意义,且众说纷纭,以至于现在的今文经学,一味地繁琐说经,一经说到百余万字,少也有数十万字,令人生厌。这使神化的思想更为虚渺,什么求雨呀,止雨呀,更有甚者,以孔子名义胡乱捏造……这些从实际之中不难看出,朝中提倡今文经学者无不是吹捧阿臾之辈,他们已无法在思想上真正像董大师那样开创一派,只好撕下脸皮做些让人唾骂之事,而今文经学也是在他们手上不断糟塌,实在是让人为之惋惜!”林渺悠然叹道。
这番话只让在座的每一人都大为动容,虽然林渺的立论并不全面,但其就事论事、举出实例也使人无话可驳,而且,他并不是全面驳斥今文经学,而是指出这只是今文经学学者的过错,使人感到林渺评断中肯而又不是刻意攻击,连董仪也为之心服。纵观今日之世,今文经学的儒生无什大成之人,可见其末落之势,他也不得不承认林渺一针见血的评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