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朝野震惊(二)
作者:春风不肯 更新:2024-12-06 03:12
()太傅是寒门出身,也是耕读传家。
和手掌差不多长的稻穗,谷粒丰满。
太傅看了一眼便跟被定住了一般,整个人都开始颤抖。
“天佑陛下,天佑大齐啊!”
“来人,给太傅搬个座。”
景帝看着太傅整个人都站不稳的样子,出声开口。
随即就有小内监搬来椅子。
众人一时之间更加好奇了,到底看见什么了?
太傅众所周知是本朝最稳重的老臣,可以说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这皇上桌上到底放了什么啊。
“镇国公,你且来瞧瞧。”
景帝坐在上首开口。
镇国公是三朝元老,如果说太傅是文臣之首,那镇国公则是武将之首。
自古文武不太合,大齐也是。
镇国公在看见太傅那失态的模样的时候,内心已经开了嘲讽。
哼,文官就是这样,陛下桌上不过是个手臂长的盒子罢了,能有什么让人震惊的东西。
说着,镇国公大步上前。
!!!!!!
镇国公只觉得浑身如遭雷击,世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稻穗!
看着镇国公的模样,景帝暗自发笑,浑然已经忘记自己当时的震惊。
“哎呀,国公爷,你这看完了,也让我等看看啊!”
“是啊,是啊,陛下,让国公爷让开,让我等也瞧瞧吧。”
一盏茶后,整个御书房一片寂静,只有大臣喘着粗气的声音。
“陛下,这稻子,不知陛下从何而得?”
最后还是太傅站起来问。
景帝看了一眼站在书房的众臣,最后点了一旁站着的赵侍郎。
“让赵侍郎来与你们解释。”
赵侍郎一听景帝点名他解释,瞬间挺直腰板。
“各位大人,这稻子,是临安府青山镇沈家村一户农家种出来的!青山县令传信来说,这样的稻子那户人家种了足足两亩地呢!”
“听那农户说,这两亩稻皆能留种!”
这才是皇帝和找侍郎震惊的原因,只是种出这样的稻子是让人震惊,但是能留种才是最重要的。
能留种就意味着,这样大的稻子以后就都能被种出来了。
“而且信上提及,这稻子能够亩产千斤!”
这话跟水入油锅,如果说刚刚见到的稻子让他们视觉上震惊,那这个亩产千斤则让他们的整个头皮都发麻了。
“亩产千斤!这要是亩产千斤,我大齐!”
“大齐百姓要是人人都能种上这稻子,岂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
“只要百姓一年能够成功种上,那都能抵得上三年的收成,那饥荒这样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
众臣议论纷纷,俱是激动。
“亩产千斤,那我前线将士的粮草就再也不必担心了。”
“可不是!放开手了打!”
武将们也议论纷纷。
“这件事可真?”
“陛下,如若真的能有亩产千斤,那两亩地就是有两千斤种子,不知道这种子届时该怎么分配。”
“自然是上缴!”
“这样好的东西,自然是上缴朝廷,由朝廷分派了。”
有人直接开口。
“不妥,不妥,诸位大人猜为何这稻子只有那青山县能种出来?”
“为何不是你我能种出来了。
“陛下,微臣觉得,如果这稻子真的能亩产千斤,最好的方法就是还是让那个农户种。我等毕竟在农事上少有经验,贸然拿来种子要是种坏了,不如还是让那沈家村种。
等来年,那稻子种成功了,也就有了更多的种子。”
太傅沉着开口。
“这样的东西,容不得一点闪失,它对大齐来说,太重要了!”
景帝听完也点了点头。
“太傅大人说得对,这种田我们不比农户有经验,而且,这种田啊,气候土壤施肥都至关重要。等种成功了,朝廷再去同农户收购,然后推行。”
户部尚书开口。
“那就等秋收结束,如果是真的,那这三年就由青山县自行种植。”
“不知道,哪位爱卿愿意代朕去那青山镇瞧瞧啊。”
景帝话刚刚说完,众人脸上心思浮动。
“皇上,这件事,事关重大,微臣愿意前往江南替陛下看看这稻子!”
“皇上!微臣年轻力壮,如今快马加鞭,快的话能赶上秋收!”
“皇上,让老臣去吧!
......
一时之间,整个御书房嘈杂无比。
景帝摆摆手,才安静下来。
“这件事,朕是要派人去瞧瞧,一来是看看是不是真的如那青山县令所说,二来,若是真的,也方便论功行赏。”
“太傅年事已高,就不必去了。”
皇帝开了口,太傅满眼失落,只恨自己年纪大了。
“这件事,就让赵侍郎同去吧。”
赵侍郎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能落到他头上。
“赵爱卿,今日速速启程,赶往江南吧。”
“另外,若是事情若是真的,再行封赏。”
景帝直接决定了人选。
赵侍郎领了圣旨,急匆匆回家了。
御书房的众人看着赵侍郎一脸喜意的样子,羡慕的不得了。
只恨自己的儿子没有认识这样的县令。
赵侍郎带人返回家中,随即叮嘱儿子开始收拾行李。
天色未暗,几匹快马匆匆出了京门。
此时,沈家村的人正收到一则通知。
三天后,稻田放水准备收鱼!
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收鱼的渔具,多半都是竹篓和木桶。
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小孩子,这几日村中的孩子都安静了不少,就等着大人带着他们去田里捉鱼。
沈家村地理位置很是优越,挨着清水河,世代种田,也有了比较好的灌溉系统。
而且大齐也有了水车,引流都不成问题。
沈棠亲自去了一趟镇上,邀请了林县令。
林县令在得知沈棠的稻田里还养了鱼以后分外震惊。
只怪他当时只注意了稻子根本没有注意到鱼。
而且沈棠因为也是第一次养鱼,稻田里放的鱼也不多,所以林知县并未看到。
作坊也放了两日假,毕竟作坊里的工人几乎都是听了沈棠的建议,在稻田中养了鱼。
三日后,是个好天气。
沈家村人一大早就起来,男女老少都拿着木桶木盆等着。
辰时,稻田开始排水。
()
和手掌差不多长的稻穗,谷粒丰满。
太傅看了一眼便跟被定住了一般,整个人都开始颤抖。
“天佑陛下,天佑大齐啊!”
“来人,给太傅搬个座。”
景帝看着太傅整个人都站不稳的样子,出声开口。
随即就有小内监搬来椅子。
众人一时之间更加好奇了,到底看见什么了?
太傅众所周知是本朝最稳重的老臣,可以说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这皇上桌上到底放了什么啊。
“镇国公,你且来瞧瞧。”
景帝坐在上首开口。
镇国公是三朝元老,如果说太傅是文臣之首,那镇国公则是武将之首。
自古文武不太合,大齐也是。
镇国公在看见太傅那失态的模样的时候,内心已经开了嘲讽。
哼,文官就是这样,陛下桌上不过是个手臂长的盒子罢了,能有什么让人震惊的东西。
说着,镇国公大步上前。
!!!!!!
镇国公只觉得浑身如遭雷击,世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稻穗!
看着镇国公的模样,景帝暗自发笑,浑然已经忘记自己当时的震惊。
“哎呀,国公爷,你这看完了,也让我等看看啊!”
“是啊,是啊,陛下,让国公爷让开,让我等也瞧瞧吧。”
一盏茶后,整个御书房一片寂静,只有大臣喘着粗气的声音。
“陛下,这稻子,不知陛下从何而得?”
最后还是太傅站起来问。
景帝看了一眼站在书房的众臣,最后点了一旁站着的赵侍郎。
“让赵侍郎来与你们解释。”
赵侍郎一听景帝点名他解释,瞬间挺直腰板。
“各位大人,这稻子,是临安府青山镇沈家村一户农家种出来的!青山县令传信来说,这样的稻子那户人家种了足足两亩地呢!”
“听那农户说,这两亩稻皆能留种!”
这才是皇帝和找侍郎震惊的原因,只是种出这样的稻子是让人震惊,但是能留种才是最重要的。
能留种就意味着,这样大的稻子以后就都能被种出来了。
“而且信上提及,这稻子能够亩产千斤!”
这话跟水入油锅,如果说刚刚见到的稻子让他们视觉上震惊,那这个亩产千斤则让他们的整个头皮都发麻了。
“亩产千斤!这要是亩产千斤,我大齐!”
“大齐百姓要是人人都能种上这稻子,岂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
“只要百姓一年能够成功种上,那都能抵得上三年的收成,那饥荒这样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
众臣议论纷纷,俱是激动。
“亩产千斤,那我前线将士的粮草就再也不必担心了。”
“可不是!放开手了打!”
武将们也议论纷纷。
“这件事可真?”
“陛下,如若真的能有亩产千斤,那两亩地就是有两千斤种子,不知道这种子届时该怎么分配。”
“自然是上缴!”
“这样好的东西,自然是上缴朝廷,由朝廷分派了。”
有人直接开口。
“不妥,不妥,诸位大人猜为何这稻子只有那青山县能种出来?”
“为何不是你我能种出来了。
“陛下,微臣觉得,如果这稻子真的能亩产千斤,最好的方法就是还是让那个农户种。我等毕竟在农事上少有经验,贸然拿来种子要是种坏了,不如还是让那沈家村种。
等来年,那稻子种成功了,也就有了更多的种子。”
太傅沉着开口。
“这样的东西,容不得一点闪失,它对大齐来说,太重要了!”
景帝听完也点了点头。
“太傅大人说得对,这种田我们不比农户有经验,而且,这种田啊,气候土壤施肥都至关重要。等种成功了,朝廷再去同农户收购,然后推行。”
户部尚书开口。
“那就等秋收结束,如果是真的,那这三年就由青山县自行种植。”
“不知道,哪位爱卿愿意代朕去那青山镇瞧瞧啊。”
景帝话刚刚说完,众人脸上心思浮动。
“皇上,这件事,事关重大,微臣愿意前往江南替陛下看看这稻子!”
“皇上!微臣年轻力壮,如今快马加鞭,快的话能赶上秋收!”
“皇上,让老臣去吧!
......
一时之间,整个御书房嘈杂无比。
景帝摆摆手,才安静下来。
“这件事,朕是要派人去瞧瞧,一来是看看是不是真的如那青山县令所说,二来,若是真的,也方便论功行赏。”
“太傅年事已高,就不必去了。”
皇帝开了口,太傅满眼失落,只恨自己年纪大了。
“这件事,就让赵侍郎同去吧。”
赵侍郎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能落到他头上。
“赵爱卿,今日速速启程,赶往江南吧。”
“另外,若是事情若是真的,再行封赏。”
景帝直接决定了人选。
赵侍郎领了圣旨,急匆匆回家了。
御书房的众人看着赵侍郎一脸喜意的样子,羡慕的不得了。
只恨自己的儿子没有认识这样的县令。
赵侍郎带人返回家中,随即叮嘱儿子开始收拾行李。
天色未暗,几匹快马匆匆出了京门。
此时,沈家村的人正收到一则通知。
三天后,稻田放水准备收鱼!
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收鱼的渔具,多半都是竹篓和木桶。
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小孩子,这几日村中的孩子都安静了不少,就等着大人带着他们去田里捉鱼。
沈家村地理位置很是优越,挨着清水河,世代种田,也有了比较好的灌溉系统。
而且大齐也有了水车,引流都不成问题。
沈棠亲自去了一趟镇上,邀请了林县令。
林县令在得知沈棠的稻田里还养了鱼以后分外震惊。
只怪他当时只注意了稻子根本没有注意到鱼。
而且沈棠因为也是第一次养鱼,稻田里放的鱼也不多,所以林知县并未看到。
作坊也放了两日假,毕竟作坊里的工人几乎都是听了沈棠的建议,在稻田中养了鱼。
三日后,是个好天气。
沈家村人一大早就起来,男女老少都拿着木桶木盆等着。
辰时,稻田开始排水。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