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免费版 更新:2021-11-23 17:50
由于两机距离很近,电极又处于机身下方,所以只能看见电弧的一小段,它那刺目的蓝光让人不敢直视。弧光中,我和林云遥遥相对地挥了挥手。
"戴上护目镜!"飞行员大声提醒我们。我扭头看看张彬,他没戴护目镜,也没看电弧,他的双眼看着被弧光照亮的舱顶,像在等待,又像在沉思。
我戴上忽米竟后,立刻除了电弧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了。随着直升机间的距离渐渐拉长,电弧也在变长,这时,我戴着护目镜的眼中的宇宙十分简单,只有无际的黑色虚空和这条长长的电弧。其实这个宇宙更像我们正在探索的境界:那是一个无形的电磁宇宙,在那个宇宙中,实体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无形的场和波……我看到的画面让我失去了最后的信心,在这画面给我的直觉上,很难相信这个漆黑的宇宙中除了这道电弧还能有什么别的东西。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我摘下护目镜,像张彬一样把目光局限在舱内,这被电光照亮的实体世界让我感到舒服一些。
100米长的电弧最后形成了,并开始随着双机编队于越来越快的速度向西飞行。我猜测着在地买内看到这条突然出现在夜空中的长电弧的人,看着它在群星的背景前缓缓移动,会把它当成什么呢?
飞行持续了半小时,这期间除了飞行员们在无线电中简短的对话,我们都保持着沉默。现在,这条电弧扫过的空间,已经数千倍于有史以来人工闪电扫过的空间的总和,但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时电弧的亮度渐渐减弱,超导电池中的电能已经快耗尽了,耳机中响起了林云的声音:"各机注意,熄灭电弧,相互脱离,返回基地。"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出了一种对所有人的安慰。
我生活中有一个铁打的定律:对某件事你预感到失败,那它肯定失败。当然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这样的空中搜索,但我现在几乎已经预感到了最后的结果。
"张教授,我们可能错了。"我对张彬说,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他一直没看舱外,只是静静地沉思着。
"不,"他说,"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肯定你们是对的。"
我轻轻叹了口气:"对以后一个月的搜索,我其实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张彬看着我说:"不用一个月,按照我的直觉,它在今天晚上就应该出现。能否回基地充电后再飞一次?"
我摇摇头:"您该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张彬喃喃自语:"很奇怪,它应该在出现的……"
"直觉并不可靠。"我说。
"不,三十多年了,我还第一次有这样的直觉,它是可靠的!"
这时,耳机中突然响起了一个飞行员的声音:
"发现目标!电弧1号机方向约三分之一处!"
我和张彬都浑身一震,立刻伏到舷窗上向后望去。就这样,他时隔30年,我时隔13年,再次见到了决定我们一生的球状闪电。
那个球状闪电呈橘红色,拖着一条不太长的尾迹,在也空中沿一条变幻的曲线飘行着,从那飘行的轨迹看,她完全不受高空中强风的影响,似乎与我们的世界不发生任何关系。
"各机注意,与目标拉开距离!危险!"林云大喊。事后我真佩服她的冷静,我和张彬这时已经完全呆住了,不可能再想任何别的事。
两架直升机相互分离飞行,随着距离的拉大,电弧很快熄灭了,没有弧光的干扰,球状闪电在夜空中显得更加清晰,周围的一片薄云被它的光映成了红色,仿佛一次微型的日出。这被人类激发的第一颗球状闪电在空中缓缓飘行了约一分钟,突然小时了。
返回基地后,我们立刻把超导电池充电,然后重新起飞,这次飞行刚进行了15分钟,就激发了第二颗球状闪电,到50分钟时,激发了第三颗。最后这颗色彩很奇特,呈一种怪异的紫色,它生存的时间也特别长,有6分钟之久,这使我和张彬都能细细品味梦幻变为现实的感觉。
再次在基地降落时已经是午夜,我、张彬和林云在基地这一片草地上,直升机的螺旋桨完全停转后,夏虫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使夜更显得宁静,单蓝的夏夜星空在苍穹中照耀着,似乎是真个宇宙专为我们三人亮起的无数盏明灯。
"我终于喝到那酒,此生足矣!"张彬说。林云莫名其妙,我却立刻想起了他给我讲过的那个俄罗斯故事。
他接着说:"不过,这也是大气物理学推出球状闪电研究的时刻,它是基础得多的东西,不是我们这些搞应用科学的人能理解的,你们真该请超人了。"
雷球
首次搜索成功之后,我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喜之中,眼中的世界边的崭新而美丽了,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许大校和林云却在兴奋中多了一点茫然,因为对于他们的目标而言,只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林云说过:"你的终点就是我们的起点。"这话不太准确,但也说出了一定的实情。不过我的终点现在也还很遥远。
飞行员们谈起球状闪电时,都管它叫"雷球",这也许是受那部同名的007电影的启发。以前国内雷电研究领域有人把它叫"球雷",但"雷球"这个称呼还是第一次,比起以前的名字它简洁而传神,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知道,这种东西被称为闪电是不准确的,所以这个名字很快被大家所接受。
在取得了第一次突破后,我们前进的步伐就停滞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在空中用闪电激发雷球,最多时一天可以激发十多个,但对它的研究手段却少得很,只能使用各种远距离探测仪器,如各种波长的雷达、红外线探测器、声纳、频谱仪等。进行接触式探测根本不可能,连对雷球接触过的空气进行取样都不可能,因为空中风速很高,那些受影响的空气瞬间就被吹散了。结果半个月下来,我们对雷球的了解并没有进展多少。
但林云的失望表现在另外的方面,在基地的一次例会上,她对我说:"球状闪电好像没有你说的那么危险,我至尽没看它有什么杀伤力嘛。"
"就是,"一名直升机驾驶员说,"这些软绵绵的火球能作为武器?"
"你非要看到有人被烧成灰才满足?"我没好气地问。
"不要这么说嘛,我们的目标毕竟是制造武器。"
"对于球状闪电,你可以怀疑它的一切,惟独不必怀疑他的杀伤力!如果你们稍不注意,它很快就会满足你们的愿望!"我说。
许文诚大校支持我的意见:"现在,在工作中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对安全越来越忽视,观测直升机与目标的距离多次小于规定的50米。有时甚至接近到20米!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要提醒机组人员,特别是飞行员,以后再接到靠近雷球小于规定距离的指令,应该拒绝执行!"
谁也没有想到,我那不详的预言,在当天晚上就实现了。
在白天和夜里对雷球的激发几率是相同的,但由于雷球在夜空中的视觉效果较好,所以多半的激发试验都是在夜里进行,这天夜里,激发了6个雷球,对前5个成功地进行了探测,探测内容主要包括雷球的运行轨迹、辐射强度、频谱特征、消失点的磁场强度等。
在对第6个雷球进行接触探测时,事故发生了。当这个雷球被激发时,探测直升机谨慎地靠近它,并沿着它飘行的轨迹飞行,努力与他保持着50米左右的距离,我所乘的直升机在更远处跟随着。这样的飞行大约进行了4分钟,雷球突然小时了,但这次雷球的小时与以前不同,我们听到轻微的爆炸声,由于机舱的隔音效果很好,这爆炸声在外面听起来一定震耳欲聋。紧接着,我们看到前方的探测直升机冒出了一股白烟,同时失去控制,翻滚着下坠,很快在我们视野中小时了。时间不长,下面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团火光,火光映红了周围的一圈地面,在深夜黑色的大地上十分醒目。我们的心立刻又抽紧了,直到接到报告,说直升机追悔在一座荒山上,没有伤着人,我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惊魂未定的飞行员回到基地后回忆,当雷球在他的直升机前方爆炸时,舱内什么地方迸出了电火花,接着又冒出了浓烟,然后飞机失去了控制。坠毁的直升机的黑匣子已经烧得不成样子,自然无法判断它内部的哪一部分被击毁了。
"凭什么认为事故一定与雷球有关呢?也许是直升机自身故障,只是与雷球爆炸在时间上巧合而已。"在事故分析会上,林云这样说。
驾驶员直勾勾地看着林云,眼神是那种刚从恶魔温暖感中醒来的人所特有的:"少校,本来我是赞同你的看法的,但,你看--"他举起两只手,"这也是巧合吗?"
我们看到,除了右手的一个拇指和左手的一个中指上还残留着半片已经烧得焦黑的指甲外,其余手指上的指甲踪迹全无!他又脱下了两只飞行靴,脚指甲也全部消失了!
"雷球爆炸时,我的手指有些异样的感觉,低头一看,指甲正在发出红光,那光一伤就灭,然后十片指甲全变成了不透明的白色。我以为手被烧伤了,就举起一只手向它吹气,在吹第一口气时,指甲都化做一团白灰飞没了!"
"手指没烧伤吗?"林云抓住他的手细看。
"不管你信不信,我连一点热感都没有,再说,还穿戴着厚厚的手套和靴子呢,它们好好的!"
这次事故使项目组的人们第一次菱角了球状闪电的威力,他们再没人说它"软绵绵的"了,最使大家震惊的是,雷球释放的能量能对50米外的物体产生作用!其实在我们收集到的上万份球状闪电目击记录上,这类现象的记载是很多的。
"戴上护目镜!"飞行员大声提醒我们。我扭头看看张彬,他没戴护目镜,也没看电弧,他的双眼看着被弧光照亮的舱顶,像在等待,又像在沉思。
我戴上忽米竟后,立刻除了电弧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了。随着直升机间的距离渐渐拉长,电弧也在变长,这时,我戴着护目镜的眼中的宇宙十分简单,只有无际的黑色虚空和这条长长的电弧。其实这个宇宙更像我们正在探索的境界:那是一个无形的电磁宇宙,在那个宇宙中,实体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无形的场和波……我看到的画面让我失去了最后的信心,在这画面给我的直觉上,很难相信这个漆黑的宇宙中除了这道电弧还能有什么别的东西。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我摘下护目镜,像张彬一样把目光局限在舱内,这被电光照亮的实体世界让我感到舒服一些。
100米长的电弧最后形成了,并开始随着双机编队于越来越快的速度向西飞行。我猜测着在地买内看到这条突然出现在夜空中的长电弧的人,看着它在群星的背景前缓缓移动,会把它当成什么呢?
飞行持续了半小时,这期间除了飞行员们在无线电中简短的对话,我们都保持着沉默。现在,这条电弧扫过的空间,已经数千倍于有史以来人工闪电扫过的空间的总和,但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时电弧的亮度渐渐减弱,超导电池中的电能已经快耗尽了,耳机中响起了林云的声音:"各机注意,熄灭电弧,相互脱离,返回基地。"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出了一种对所有人的安慰。
我生活中有一个铁打的定律:对某件事你预感到失败,那它肯定失败。当然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这样的空中搜索,但我现在几乎已经预感到了最后的结果。
"张教授,我们可能错了。"我对张彬说,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他一直没看舱外,只是静静地沉思着。
"不,"他说,"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肯定你们是对的。"
我轻轻叹了口气:"对以后一个月的搜索,我其实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张彬看着我说:"不用一个月,按照我的直觉,它在今天晚上就应该出现。能否回基地充电后再飞一次?"
我摇摇头:"您该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张彬喃喃自语:"很奇怪,它应该在出现的……"
"直觉并不可靠。"我说。
"不,三十多年了,我还第一次有这样的直觉,它是可靠的!"
这时,耳机中突然响起了一个飞行员的声音:
"发现目标!电弧1号机方向约三分之一处!"
我和张彬都浑身一震,立刻伏到舷窗上向后望去。就这样,他时隔30年,我时隔13年,再次见到了决定我们一生的球状闪电。
那个球状闪电呈橘红色,拖着一条不太长的尾迹,在也空中沿一条变幻的曲线飘行着,从那飘行的轨迹看,她完全不受高空中强风的影响,似乎与我们的世界不发生任何关系。
"各机注意,与目标拉开距离!危险!"林云大喊。事后我真佩服她的冷静,我和张彬这时已经完全呆住了,不可能再想任何别的事。
两架直升机相互分离飞行,随着距离的拉大,电弧很快熄灭了,没有弧光的干扰,球状闪电在夜空中显得更加清晰,周围的一片薄云被它的光映成了红色,仿佛一次微型的日出。这被人类激发的第一颗球状闪电在空中缓缓飘行了约一分钟,突然小时了。
返回基地后,我们立刻把超导电池充电,然后重新起飞,这次飞行刚进行了15分钟,就激发了第二颗球状闪电,到50分钟时,激发了第三颗。最后这颗色彩很奇特,呈一种怪异的紫色,它生存的时间也特别长,有6分钟之久,这使我和张彬都能细细品味梦幻变为现实的感觉。
再次在基地降落时已经是午夜,我、张彬和林云在基地这一片草地上,直升机的螺旋桨完全停转后,夏虫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使夜更显得宁静,单蓝的夏夜星空在苍穹中照耀着,似乎是真个宇宙专为我们三人亮起的无数盏明灯。
"我终于喝到那酒,此生足矣!"张彬说。林云莫名其妙,我却立刻想起了他给我讲过的那个俄罗斯故事。
他接着说:"不过,这也是大气物理学推出球状闪电研究的时刻,它是基础得多的东西,不是我们这些搞应用科学的人能理解的,你们真该请超人了。"
雷球
首次搜索成功之后,我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喜之中,眼中的世界边的崭新而美丽了,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许大校和林云却在兴奋中多了一点茫然,因为对于他们的目标而言,只走完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林云说过:"你的终点就是我们的起点。"这话不太准确,但也说出了一定的实情。不过我的终点现在也还很遥远。
飞行员们谈起球状闪电时,都管它叫"雷球",这也许是受那部同名的007电影的启发。以前国内雷电研究领域有人把它叫"球雷",但"雷球"这个称呼还是第一次,比起以前的名字它简洁而传神,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知道,这种东西被称为闪电是不准确的,所以这个名字很快被大家所接受。
在取得了第一次突破后,我们前进的步伐就停滞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在空中用闪电激发雷球,最多时一天可以激发十多个,但对它的研究手段却少得很,只能使用各种远距离探测仪器,如各种波长的雷达、红外线探测器、声纳、频谱仪等。进行接触式探测根本不可能,连对雷球接触过的空气进行取样都不可能,因为空中风速很高,那些受影响的空气瞬间就被吹散了。结果半个月下来,我们对雷球的了解并没有进展多少。
但林云的失望表现在另外的方面,在基地的一次例会上,她对我说:"球状闪电好像没有你说的那么危险,我至尽没看它有什么杀伤力嘛。"
"就是,"一名直升机驾驶员说,"这些软绵绵的火球能作为武器?"
"你非要看到有人被烧成灰才满足?"我没好气地问。
"不要这么说嘛,我们的目标毕竟是制造武器。"
"对于球状闪电,你可以怀疑它的一切,惟独不必怀疑他的杀伤力!如果你们稍不注意,它很快就会满足你们的愿望!"我说。
许文诚大校支持我的意见:"现在,在工作中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对安全越来越忽视,观测直升机与目标的距离多次小于规定的50米。有时甚至接近到20米!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要提醒机组人员,特别是飞行员,以后再接到靠近雷球小于规定距离的指令,应该拒绝执行!"
谁也没有想到,我那不详的预言,在当天晚上就实现了。
在白天和夜里对雷球的激发几率是相同的,但由于雷球在夜空中的视觉效果较好,所以多半的激发试验都是在夜里进行,这天夜里,激发了6个雷球,对前5个成功地进行了探测,探测内容主要包括雷球的运行轨迹、辐射强度、频谱特征、消失点的磁场强度等。
在对第6个雷球进行接触探测时,事故发生了。当这个雷球被激发时,探测直升机谨慎地靠近它,并沿着它飘行的轨迹飞行,努力与他保持着50米左右的距离,我所乘的直升机在更远处跟随着。这样的飞行大约进行了4分钟,雷球突然小时了,但这次雷球的小时与以前不同,我们听到轻微的爆炸声,由于机舱的隔音效果很好,这爆炸声在外面听起来一定震耳欲聋。紧接着,我们看到前方的探测直升机冒出了一股白烟,同时失去控制,翻滚着下坠,很快在我们视野中小时了。时间不长,下面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团火光,火光映红了周围的一圈地面,在深夜黑色的大地上十分醒目。我们的心立刻又抽紧了,直到接到报告,说直升机追悔在一座荒山上,没有伤着人,我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惊魂未定的飞行员回到基地后回忆,当雷球在他的直升机前方爆炸时,舱内什么地方迸出了电火花,接着又冒出了浓烟,然后飞机失去了控制。坠毁的直升机的黑匣子已经烧得不成样子,自然无法判断它内部的哪一部分被击毁了。
"凭什么认为事故一定与雷球有关呢?也许是直升机自身故障,只是与雷球爆炸在时间上巧合而已。"在事故分析会上,林云这样说。
驾驶员直勾勾地看着林云,眼神是那种刚从恶魔温暖感中醒来的人所特有的:"少校,本来我是赞同你的看法的,但,你看--"他举起两只手,"这也是巧合吗?"
我们看到,除了右手的一个拇指和左手的一个中指上还残留着半片已经烧得焦黑的指甲外,其余手指上的指甲踪迹全无!他又脱下了两只飞行靴,脚指甲也全部消失了!
"雷球爆炸时,我的手指有些异样的感觉,低头一看,指甲正在发出红光,那光一伤就灭,然后十片指甲全变成了不透明的白色。我以为手被烧伤了,就举起一只手向它吹气,在吹第一口气时,指甲都化做一团白灰飞没了!"
"手指没烧伤吗?"林云抓住他的手细看。
"不管你信不信,我连一点热感都没有,再说,还穿戴着厚厚的手套和靴子呢,它们好好的!"
这次事故使项目组的人们第一次菱角了球状闪电的威力,他们再没人说它"软绵绵的"了,最使大家震惊的是,雷球释放的能量能对50米外的物体产生作用!其实在我们收集到的上万份球状闪电目击记录上,这类现象的记载是很多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