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神话(赵少府)
作者:江六丑 更新:2024-11-27 21:01
()秦始皇专门让少府给自己查了查齐地济北、临淄、胶东、琅琊诸郡的盐产量,结果差点没气炸!
田齐之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精湛的煮盐技艺,每年煮海所得之盐多达十多万钟。那堆积如山的白盐,不仅满足了国内的庞大需求,还通过贸易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使得齐国盛极一时。
如今到了秦朝管理这些盐场,产量竟然大幅缩水,仅仅只有五六万钟。这巨大的落差让秦始皇难以接受。
从去年起,秦始皇已经数次下达严令,勒令海滨诸郡对盐场进行全面整改。他期望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督促,能够提高盐产量,增加盐税收入。然而,一次次的反馈都让他大失所望,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可赵高竟然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义妹有办法让盐场的产量翻倍,而且据他所言,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这一消息无疑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才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出于对“匠神”伊兰的好奇与期待,秦始皇急切地想亲眼看到盐场的新变化,渴望证实赵高所言非虚。
如此想着,秦始皇结束了朝食。走出宫殿,决定亲自前往莒县(日照市)入海口的盐场,实地考察情况。
随着秦始皇一声令下,车队缓缓起程。车轮滚滚,扬起一片尘土。
一个时辰后,庞大的车队缓缓抵达了入海口的盐场。众人放目望去,那青蓝色的汪洋如同无尽的画卷,占据了视野的大半。洪波涌起,浪涛翻滚,仿佛日月星辰尽皆出自其中。初见此景,只让人觉得蔚为壮观,那磅礴的气势瞬间一扫众人胸中的块垒。
很快,秦始皇的目光就被海滩上那些阡陌相连、一块块被分割如田的盐场吸引了过去。秦始皇微微眯起眼睛,神色中满是思索。
“说说罢。”秦始皇看向赵高,手指着这些盐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伊兰发明的新晒盐之法?”
“正是!”
易华伟躬身道:“陛下,齐人近千年来不断煮海制盐,使得沿海柴木耗尽,需得从更远的丘陵运柴木过来,成本奇高……”
这年头的海盐,基本都是靠煎煮得来的。其方法和熬糖差不多,先在大釜里煮得高浓度卤水,再转移到小釜中,最后得到白色半球体,这就是煎好的锅盐,再敲碎打散,就成了散卖的海盐。
煮盐的黄金时段,是每年十月至一月间。这段时期是农闲,几乎全齐地海滨的百姓,都会被发动起来,伐薪挑水,煮海为盐。三个月,便能得盐三万六千钟!这个数字,到田齐时翻了三倍,每年产十万钟。胶东的产量大概是五万,但价格却越来越贵,因为消耗的木材实在太多。加上重税,产出的官盐之价,跟蜜糖差不多。而同样的方法,私盐价格却是官盐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老百姓又不傻,肯定是宁可偷偷买私盐了。
成本日益提高,销路也被私盐挤兑,胶东官盐扩大再生产自然成了空谈,这也是胶东产官盐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
易华伟继续道:“于是臣的义妹便想到北地郡花马池制盐的法子,不必煎煮,直接以阳光与风吹晒而得……,陛下,请跟我来。”
说着,易华伟在前面带路,引领着秦始皇往海边的盐田深处缓缓走去。最先靠近的,是一个个坑洼之地,但这些可不是用来晒盐的,而是专门制泥之处。
在这片海滩上挖掘的坑中,此时正满满地蓄着上次涨潮留下的海水。一群隶臣妾光着脚丫站在其中,手中持着带齿的木耙,纵横交错地耙动着海水与泥沙,在炽热的太阳暴晒下,海水与泥沙渐渐混合,变成了板结的块状物。随后,这些块状物被一块块送去后方。
易华伟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说道:“这是制盐的第一步。”
群臣们面面相觑,满心疑惑,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板结得黑乎乎的泥块,与那白花花的盐似乎毫无关系。
易华伟也不急于解释,接着又将众人引到了数条平行的沟渠处。他缓缓说道:“这是姜齐时就已修筑的沟渠,历经数百年,其目的是利用海潮,使海水经沟渠灌入蓄水塘,以便于取水煎煮。”
一行人顺着沟渠,缓缓走到巨大的积水塘边。这里的海水被分到较浅的盐池中,经过数日太阳的暴晒,水位略有降低。易华伟指着盐池道:“这是制盐第二步。”
每个盐池边,都架着一个畜力水车。蒙着眼睛的驴子在持续转圈,带动水车,源源不断地将塘内海水提取,传到下一站:滤池。
滤池的形制酷似梯田,每一层出水口都设有数层竹席,由固定的竹筐所承,还垫着竹片和茅草。含有大量盐分的硬泥板被放置在中间。从蓄水塘处引过来的海水进入滤池后,从高往低流,在进入下一层前,先通过水位差被过滤一道,然后接连往复,一直滤上五六道才罢休。整个过程,短则一日,长则两日。
易华伟详细地解说道:“这是制盐的第三步,淋卤。整个过程虽然漫长,但过滤一天到两天后,在最下层的滤池,就能得到浓度较高的卤水!要知道,只靠风吹日晒的话,这个过程需要十数日才行!在制好卤水后,盐工们会揪下一段灌木判断卤水的浓度。若枝条漂浮在卤水水面上,表明卤水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浓度,可以晒盐了。若沉没到水底或悬浮于水中央,则表明卤水浓度不足……”
秦始皇听着易华伟的讲解,微微颔首,神色间若有所思。
一路走来,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晒盐的盐田中。易华伟令工匠略加改造,开挖了一些矩形的田亩,下面以石砖为底,浅而广。滤池处合格的卤水被工匠隶臣们用小木桶挑至此处,浇灌在盐田里。
眼下正值午后,烈日炎炎,加上海风迅猛,卤水在不断蒸发。盐田底部已形成了晶莹的盐粒,待水分完全干后,隶臣妾们又下到田中,用铲子将盐堆起来,每块盐田里,都能积得半人高的盐丘。
这些盐丘看上去十分喜人,秦始皇让人勺了一盏盐来看看。却见此盐雪白细绵、品质纯正,色泽竟不亚于安邑盐。原来,先前的滤池盐泥、竹席漏网,除了增加卤水浓度,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过滤海水中的杂质。故盐田里的卤水看上去十分洁净,晒出的盐杂质也较少。
质量没问题,那秦始皇关心的,就是效率和产量了。看着易华伟,开口问道:“以新法之淋卤晒盐,须得几天?”
齐人之所以煮盐,就是因为单纯晒盐太慢了,且要看老天吃饭,一旦时间拖太长,骤雨降下,便前功尽弃,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晒盐。
易华伟禀报道:“刮壤聚土,漏窍沥卤,三日而功成!至于晒盐时,则需要天时地利,看准日头正盛时,让卤水在太阳下暴晒至傍晚,便可得盐!”
总结下来,这法子只需要四天,五道工序!其速度竟不亚于煮海!而成本却比煮海低了不少。
但这种法子极度依赖天时,首先制作盐泥,必须等潮退以后再晒,一般每个月有两次潮涨的时间,每次约有五六天,所以每个月能晒盐的时间只有半个月至 20天左右。如果阳光不够强烈,卤水出盐率就很低,所以一年中晒盐的最佳时间只有 4月到 10月,与煮盐正好相反,这就意味着,要占用不少劳动人口从事此业。
齐以煮盐之法,从十月到十二月忙活三个月,得盐三万六千钟,约合二十多万秦石。田齐时,开辟了新的盐场,产量增加到了三十万石,但因为种种原因,产盐缩水到了五万石。
“每月可产盐几何?”
在秦始皇想来,能赶上先前的产量,就已经不错了。
但易华伟却给了他一个大惊喜:“仅一月时间,这片盐场便已得盐 2万石!就算每年只晒半载,亦能得盐至少 12万石,再加上其余小盐场,一年产 15万石,不在话下!”
不仅产量比煮盐多一半,成本也低了许多。秦始皇心中大喜,
李斯随即在秦始皇面前认真地算了一笔帐:“陛下,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如此算来,则五口之家,每月食盐量为十五升。”
(一升约等于现在的二百毫升)
十五万石盐,可以供应一百万户家庭,约五百万人口。这就意味着,莒县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还能额外解决四百多万人的吃盐问题!
而且这里所产的盐,还是质量较好的白盐,并非夹杂了大量泥沙的黑盐。这年头的盐,含杂质较多,许多地方的土盐,必须“澄去泥土”,晒干后才能食用,一斗盐里有两升泥土实属正常现象。
章邯此时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说道:“陛下,如此一来,若能将胶东之法拓展到天下,尤其是琅琊、东海、会稽三郡,每岁可多产盐二三十万石!如此,则少府可通过征盐税,获得巨利!”
章邯作为专门管度支和量入为出的官员,相当于国家发改委,自然明白,盐是代价最低、效果最好的征税手段!秦始皇听着李斯和章邯的话,微微颔首,心中开始思考着如何将这新的制盐之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赵高,你这个义妹不错!给朕带来不少惊喜,伊兰,不愧为百姓所传颂的‘匠神’,哈哈哈哈~~有女如此,何愁我大秦不兴!!”
秦始皇的笑声在海边的盐场上空回荡,带着满满的赞赏与欣喜,好一会,才转头看向易华伟道:“赵高,伊兰又立此大功,你说,该如何奖赏她啊?!”
听到秦始皇的话,李斯等人目露焦急。伊兰现在已经是南院主章令,要是再升,该升什么呢?少府?一个女子,如何能当此大任?心中充满了担忧,一方面担心秦始皇的奖赏会打破传统的官职体系,另一方面又害怕伊兰的权力过大,对朝廷的稳定产生影响。
易华伟微微低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伊兰之功,确实当赏。但臣以为,奖赏需慎重考虑,既要体现陛下的恩宠,又不能破坏朝廷的规矩。或许可以赏赐伊兰一些金银财宝、土地房产,或者给予她一些荣誉和特权。”
秦始皇微微皱眉,似乎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他心中明白,伊兰的功劳绝非一般的金银财宝可以衡量。他沉思片刻后说道:“伊兰之功,当以重赏。朕决定,封伊兰为‘海盐侯’,赐食邑千户!”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封侯,这是何等的荣耀!但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举动。李斯等人面面相觑,想要劝谏,但看到秦始皇那坚定的眼神,又不敢轻易开口。他们心中明白,秦始皇一旦做出决定,便很难改变。
秦始皇微微眯起双眸,静静地看着众人脸上复杂的神情,心中已然明晰他们的担忧。缓缓挺直身躯,那威严的气势瞬间弥漫开来,而后开口道:
“朕深知你们的顾虑所在,然伊兰之功劳,乃众人有目共睹。朕向来赏罚分明,有功者必赏之。而且,朕此举亦是为了激励天下之人,让他们知晓,只要有才能,立功劳,无论男女,皆能得到朕之赏识与重用。”
秦始皇的话语沉稳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众人听了秦始皇的话,心中虽仍存有疑虑,但也知道,秦始皇一旦做出决定,便极难更改。于是,众人纷纷跪下,高呼万岁,那声音整齐而洪亮,表达着对秦始皇决定的拥护。
秦始皇轻轻摆了摆手,神色肃穆,再次开口道:“赵高举荐有功,且多次于危难之际救驾,实乃忠勇之士,擢升为少府。望你在新职上勤勉奉公,为国家财政把好关,莫负朕之期望。章邯,此次虽护卫不利,但念你往日功绩,转为典客。你当在新的岗位上吸取教训,妥善处理对外事务。”
“谢陛下!臣定竭尽所能,必不负陛下所望!”
易华伟听闻自己被升为少府,连忙谢恩,言辞恳切地表示将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不辜负秦始皇的信任。而章邯虽因护卫不利被转任典客,心中略有失落,但也深知自己的过错,同样跪地领命。
(本章完)
()
田齐之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精湛的煮盐技艺,每年煮海所得之盐多达十多万钟。那堆积如山的白盐,不仅满足了国内的庞大需求,还通过贸易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使得齐国盛极一时。
如今到了秦朝管理这些盐场,产量竟然大幅缩水,仅仅只有五六万钟。这巨大的落差让秦始皇难以接受。
从去年起,秦始皇已经数次下达严令,勒令海滨诸郡对盐场进行全面整改。他期望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督促,能够提高盐产量,增加盐税收入。然而,一次次的反馈都让他大失所望,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可赵高竟然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义妹有办法让盐场的产量翻倍,而且据他所言,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这一消息无疑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才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出于对“匠神”伊兰的好奇与期待,秦始皇急切地想亲眼看到盐场的新变化,渴望证实赵高所言非虚。
如此想着,秦始皇结束了朝食。走出宫殿,决定亲自前往莒县(日照市)入海口的盐场,实地考察情况。
随着秦始皇一声令下,车队缓缓起程。车轮滚滚,扬起一片尘土。
一个时辰后,庞大的车队缓缓抵达了入海口的盐场。众人放目望去,那青蓝色的汪洋如同无尽的画卷,占据了视野的大半。洪波涌起,浪涛翻滚,仿佛日月星辰尽皆出自其中。初见此景,只让人觉得蔚为壮观,那磅礴的气势瞬间一扫众人胸中的块垒。
很快,秦始皇的目光就被海滩上那些阡陌相连、一块块被分割如田的盐场吸引了过去。秦始皇微微眯起眼睛,神色中满是思索。
“说说罢。”秦始皇看向赵高,手指着这些盐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伊兰发明的新晒盐之法?”
“正是!”
易华伟躬身道:“陛下,齐人近千年来不断煮海制盐,使得沿海柴木耗尽,需得从更远的丘陵运柴木过来,成本奇高……”
这年头的海盐,基本都是靠煎煮得来的。其方法和熬糖差不多,先在大釜里煮得高浓度卤水,再转移到小釜中,最后得到白色半球体,这就是煎好的锅盐,再敲碎打散,就成了散卖的海盐。
煮盐的黄金时段,是每年十月至一月间。这段时期是农闲,几乎全齐地海滨的百姓,都会被发动起来,伐薪挑水,煮海为盐。三个月,便能得盐三万六千钟!这个数字,到田齐时翻了三倍,每年产十万钟。胶东的产量大概是五万,但价格却越来越贵,因为消耗的木材实在太多。加上重税,产出的官盐之价,跟蜜糖差不多。而同样的方法,私盐价格却是官盐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老百姓又不傻,肯定是宁可偷偷买私盐了。
成本日益提高,销路也被私盐挤兑,胶东官盐扩大再生产自然成了空谈,这也是胶东产官盐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
易华伟继续道:“于是臣的义妹便想到北地郡花马池制盐的法子,不必煎煮,直接以阳光与风吹晒而得……,陛下,请跟我来。”
说着,易华伟在前面带路,引领着秦始皇往海边的盐田深处缓缓走去。最先靠近的,是一个个坑洼之地,但这些可不是用来晒盐的,而是专门制泥之处。
在这片海滩上挖掘的坑中,此时正满满地蓄着上次涨潮留下的海水。一群隶臣妾光着脚丫站在其中,手中持着带齿的木耙,纵横交错地耙动着海水与泥沙,在炽热的太阳暴晒下,海水与泥沙渐渐混合,变成了板结的块状物。随后,这些块状物被一块块送去后方。
易华伟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说道:“这是制盐的第一步。”
群臣们面面相觑,满心疑惑,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板结得黑乎乎的泥块,与那白花花的盐似乎毫无关系。
易华伟也不急于解释,接着又将众人引到了数条平行的沟渠处。他缓缓说道:“这是姜齐时就已修筑的沟渠,历经数百年,其目的是利用海潮,使海水经沟渠灌入蓄水塘,以便于取水煎煮。”
一行人顺着沟渠,缓缓走到巨大的积水塘边。这里的海水被分到较浅的盐池中,经过数日太阳的暴晒,水位略有降低。易华伟指着盐池道:“这是制盐第二步。”
每个盐池边,都架着一个畜力水车。蒙着眼睛的驴子在持续转圈,带动水车,源源不断地将塘内海水提取,传到下一站:滤池。
滤池的形制酷似梯田,每一层出水口都设有数层竹席,由固定的竹筐所承,还垫着竹片和茅草。含有大量盐分的硬泥板被放置在中间。从蓄水塘处引过来的海水进入滤池后,从高往低流,在进入下一层前,先通过水位差被过滤一道,然后接连往复,一直滤上五六道才罢休。整个过程,短则一日,长则两日。
易华伟详细地解说道:“这是制盐的第三步,淋卤。整个过程虽然漫长,但过滤一天到两天后,在最下层的滤池,就能得到浓度较高的卤水!要知道,只靠风吹日晒的话,这个过程需要十数日才行!在制好卤水后,盐工们会揪下一段灌木判断卤水的浓度。若枝条漂浮在卤水水面上,表明卤水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浓度,可以晒盐了。若沉没到水底或悬浮于水中央,则表明卤水浓度不足……”
秦始皇听着易华伟的讲解,微微颔首,神色间若有所思。
一路走来,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晒盐的盐田中。易华伟令工匠略加改造,开挖了一些矩形的田亩,下面以石砖为底,浅而广。滤池处合格的卤水被工匠隶臣们用小木桶挑至此处,浇灌在盐田里。
眼下正值午后,烈日炎炎,加上海风迅猛,卤水在不断蒸发。盐田底部已形成了晶莹的盐粒,待水分完全干后,隶臣妾们又下到田中,用铲子将盐堆起来,每块盐田里,都能积得半人高的盐丘。
这些盐丘看上去十分喜人,秦始皇让人勺了一盏盐来看看。却见此盐雪白细绵、品质纯正,色泽竟不亚于安邑盐。原来,先前的滤池盐泥、竹席漏网,除了增加卤水浓度,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过滤海水中的杂质。故盐田里的卤水看上去十分洁净,晒出的盐杂质也较少。
质量没问题,那秦始皇关心的,就是效率和产量了。看着易华伟,开口问道:“以新法之淋卤晒盐,须得几天?”
齐人之所以煮盐,就是因为单纯晒盐太慢了,且要看老天吃饭,一旦时间拖太长,骤雨降下,便前功尽弃,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晒盐。
易华伟禀报道:“刮壤聚土,漏窍沥卤,三日而功成!至于晒盐时,则需要天时地利,看准日头正盛时,让卤水在太阳下暴晒至傍晚,便可得盐!”
总结下来,这法子只需要四天,五道工序!其速度竟不亚于煮海!而成本却比煮海低了不少。
但这种法子极度依赖天时,首先制作盐泥,必须等潮退以后再晒,一般每个月有两次潮涨的时间,每次约有五六天,所以每个月能晒盐的时间只有半个月至 20天左右。如果阳光不够强烈,卤水出盐率就很低,所以一年中晒盐的最佳时间只有 4月到 10月,与煮盐正好相反,这就意味着,要占用不少劳动人口从事此业。
齐以煮盐之法,从十月到十二月忙活三个月,得盐三万六千钟,约合二十多万秦石。田齐时,开辟了新的盐场,产量增加到了三十万石,但因为种种原因,产盐缩水到了五万石。
“每月可产盐几何?”
在秦始皇想来,能赶上先前的产量,就已经不错了。
但易华伟却给了他一个大惊喜:“仅一月时间,这片盐场便已得盐 2万石!就算每年只晒半载,亦能得盐至少 12万石,再加上其余小盐场,一年产 15万石,不在话下!”
不仅产量比煮盐多一半,成本也低了许多。秦始皇心中大喜,
李斯随即在秦始皇面前认真地算了一笔帐:“陛下,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如此算来,则五口之家,每月食盐量为十五升。”
(一升约等于现在的二百毫升)
十五万石盐,可以供应一百万户家庭,约五百万人口。这就意味着,莒县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还能额外解决四百多万人的吃盐问题!
而且这里所产的盐,还是质量较好的白盐,并非夹杂了大量泥沙的黑盐。这年头的盐,含杂质较多,许多地方的土盐,必须“澄去泥土”,晒干后才能食用,一斗盐里有两升泥土实属正常现象。
章邯此时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说道:“陛下,如此一来,若能将胶东之法拓展到天下,尤其是琅琊、东海、会稽三郡,每岁可多产盐二三十万石!如此,则少府可通过征盐税,获得巨利!”
章邯作为专门管度支和量入为出的官员,相当于国家发改委,自然明白,盐是代价最低、效果最好的征税手段!秦始皇听着李斯和章邯的话,微微颔首,心中开始思考着如何将这新的制盐之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赵高,你这个义妹不错!给朕带来不少惊喜,伊兰,不愧为百姓所传颂的‘匠神’,哈哈哈哈~~有女如此,何愁我大秦不兴!!”
秦始皇的笑声在海边的盐场上空回荡,带着满满的赞赏与欣喜,好一会,才转头看向易华伟道:“赵高,伊兰又立此大功,你说,该如何奖赏她啊?!”
听到秦始皇的话,李斯等人目露焦急。伊兰现在已经是南院主章令,要是再升,该升什么呢?少府?一个女子,如何能当此大任?心中充满了担忧,一方面担心秦始皇的奖赏会打破传统的官职体系,另一方面又害怕伊兰的权力过大,对朝廷的稳定产生影响。
易华伟微微低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伊兰之功,确实当赏。但臣以为,奖赏需慎重考虑,既要体现陛下的恩宠,又不能破坏朝廷的规矩。或许可以赏赐伊兰一些金银财宝、土地房产,或者给予她一些荣誉和特权。”
秦始皇微微皱眉,似乎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他心中明白,伊兰的功劳绝非一般的金银财宝可以衡量。他沉思片刻后说道:“伊兰之功,当以重赏。朕决定,封伊兰为‘海盐侯’,赐食邑千户!”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封侯,这是何等的荣耀!但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举动。李斯等人面面相觑,想要劝谏,但看到秦始皇那坚定的眼神,又不敢轻易开口。他们心中明白,秦始皇一旦做出决定,便很难改变。
秦始皇微微眯起双眸,静静地看着众人脸上复杂的神情,心中已然明晰他们的担忧。缓缓挺直身躯,那威严的气势瞬间弥漫开来,而后开口道:
“朕深知你们的顾虑所在,然伊兰之功劳,乃众人有目共睹。朕向来赏罚分明,有功者必赏之。而且,朕此举亦是为了激励天下之人,让他们知晓,只要有才能,立功劳,无论男女,皆能得到朕之赏识与重用。”
秦始皇的话语沉稳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众人听了秦始皇的话,心中虽仍存有疑虑,但也知道,秦始皇一旦做出决定,便极难更改。于是,众人纷纷跪下,高呼万岁,那声音整齐而洪亮,表达着对秦始皇决定的拥护。
秦始皇轻轻摆了摆手,神色肃穆,再次开口道:“赵高举荐有功,且多次于危难之际救驾,实乃忠勇之士,擢升为少府。望你在新职上勤勉奉公,为国家财政把好关,莫负朕之期望。章邯,此次虽护卫不利,但念你往日功绩,转为典客。你当在新的岗位上吸取教训,妥善处理对外事务。”
“谢陛下!臣定竭尽所能,必不负陛下所望!”
易华伟听闻自己被升为少府,连忙谢恩,言辞恳切地表示将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不辜负秦始皇的信任。而章邯虽因护卫不利被转任典客,心中略有失落,但也深知自己的过错,同样跪地领命。
(本章完)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