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1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4-12-29 09:52
  ()【唐太宗李世民:唉,谁能想到,能和满清相持数年的贵州防线竟然在几个月内就崩溃了,而且还是一崩到底。】
  【明太祖朱元璋:归根结底,非战之罪。还是李定国的处置实在是太草率太无理,失去了军心民意!】
  【宋太祖赵匡胤:朕说句公道话,孙可望、李定国的这些南明军队还是比较能打的,至少比之前的南明军队强。】
  【秦始皇嬴政:这个倒是真的。能看得出来,南明军队在孙可望、李定国治下的战斗力提升很大。】
  【隋文帝杨坚:可惜了,若是孙可望或刘文秀治国,李定国专理战事,南明和满清隔江相持当个南北朝基本没什么问题。】
  【吴大帝孙权:你们别忘了,郑成功也有责任!】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谁也别说谁了,反正就都是败家子,没毛病!】
  金幕中,画面切换到了昆明。
  十二月初九,李定国从双河口撤退后,心中已经知道大事不好,便派人禀报永历皇帝。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率领两千骑兵,率先奔回昆明。
  此时的昆明城内,永历朝廷上下都是惶惶不安,充满了末日即将到来的气氛。
  永历皇帝朱由榔本人更是一脸无措,惊恐之情溢于言表。
  朱由榔登基十二年,要么被清军追得到处乱跑,要么就是被孙可望软禁在安龙府。
  直到被李定国迎接到了昆明,这才过上了真正安稳的日子。
  但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时间,清军竟然又杀到昆明来了?
  “晋王,这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李定国闻言,脸色也不由黯淡。
  刚刚击败孙可望时,李定国也是意气风发,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岳飞未竟的梦想,马踏辽东。
  但才一年时间过去,不但贵州没守住,就连昆明也要丢了!
  李定国叹了一口气,道:
  “事到如今,还请陛下做好移驾准备吧。”
  眼下整个云南境内,各路明军都在不断撤退、溃败。
  李定国甚至都不太清楚各支明军的所在地,以及战斗力还剩几何。
  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守卫昆明,那就是纯纯在等死了。
  朱由榔见状,心中纵然再不情愿,也只能表示认可。
  那问题就来了。
  要逃往哪里呢?
  眼下的南明朝廷,还有两处地方可去。
  昆明位于大明云南东部,往西走可以撤入云南西边的横断山区,实在不行还能再逃往缅甸等地。
  往北走,则是川南、重庆地区。
  吴三桂所部五万清军虽然是走重庆进入贵州,但由于清廷对会师贵阳有着时间上的严厉要求,故而也没有派出什么兵马留守。
  川南、重庆地区还有刘文秀两年前经营当地留下的一部分兵马,重庆以东还有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
  在一番争论过后,从川南经重庆,跟夔东十三家会合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于是李定国便下达命令。
  “所有人都做好准备,随时撤离!”
  两天后,十二月十五日,永历皇帝朱由榔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
  此时昆明城中已经是一片混乱。
  自从八年前孙可望南下占据昆明后,这里的老百姓们享受到了近十年的安宁生活。
  但如今,随着战火的蔓延,大明土地上最后的一片和平之地也终究难以幸免。
  李定国也提早让人张贴布告,通知城中百姓:
  “本藩在滇多年,与尔人民情均父子。今国事癫危,朝廷移跸,势难同尔等偕行。”
  “恐清兵一至,杀掠淫污,猝难逃避。”
  “尔等宜乘本藩未行时,各速远遁,毋致自误!”
  布告张贴出来之后,整座昆明城内城外,哭声震天。
  无数人扶老携幼,纷纷从各处城门离开,四处逃难。
  李定国站在昆明城楼之上,注视着这一幕幕情形,表情也不免黯淡。
  昆明,是李定国跟随张献忠起兵以来,呆过时间最长的一座城市。
  如今即将亲手放弃此地,他又如何能平静呢?
  十二月二十一日,李定国得知清军迫近的消息后,领兵撤离昆明。
  画面中,李定国长久停留在昆明城门外,不忍离开。
  李定国身边的诸多将士们,同样也是眼眶通红。
  良久,李定国一声长叹。
  “走吧!”
  他转身策马就走,再没有回头。
  历朝皇帝看到这里,心情也都非常的沉重。
  【秦始皇嬴政:唉,原本好好的局面,到头来竟然会变成这种样子。】
  【汉武帝刘彻:本来以为李定国执政会让南明变得更好,没想到居然却是一溃千里!】
  【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南明在长江以南的领土,基本上都是因为内讧丢掉的。】
  【明太祖朱元璋:实在是太离谱了,大部分时间里居然都是逃跑、投降,压根就没有真正打过几场仗!】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你们看清楚了,这南明的败家子是纯纯把自己玩没了,可不能怪朕和大清啊!】
  ……
  金幕中,画面切换到了海上。
  海面上,成百上千艘船只自东方而来,千帆蔽日,声势极为惊人。
  在这些船只的甲板上,大多悬挂着两面旗帜。
  一面是“明”。
  另外一面是“郑”。
  紧接着,镜头中出现了郑成功的身影。
  【就在满清集中绝对主力,向贵州、云南发动进攻之时,福建方面的郑成功也察觉到了机会。】
  “父王,咱们这是去干嘛?”
  一名大约八九岁的男童站在郑成功的身边,有些好奇、又有些兴奋地看着面前逐渐逼近的陆地。
  郑成功微微一笑,摸了摸二儿子的脑袋。
  “孩子,咱们这一次要光复大明旧都南京,收复整个江南!”
  二儿子有些疑惑。
  “咱们能做到吗?”
  郑成功哈哈大笑。
  “父王这一次带来了十万大军,一定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