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诡异的反复发热!
作者:半价炸鸡 更新:2024-11-25 01:18
()“刚才我跟你提到的病人,她就是老人的女儿。”江主任解释道。
许秋朝女人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许医生来了我就放心了,我爹有救了!”
女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刻她只感觉如释重负。
她跟在两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时快时慢,喉咙耸动了几下,欲言又止。
许秋瞥了一眼:“什么事情?”
“许医生,我……我上个月才在咱们院生了个孩子……”
“恭喜。”
“不是不是,我是想说,前几天她不是睡觉嘛,我就拿放大镜看了看,发现她腋下有一根金色的小短毛,这没问题吧?”
许秋摇头:“没什么大碍。”
“还有还有,她胳膊上有一个很小的痣,也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到,你说会不会恶化,有没可能是癌症啊?”
“不用过度担心。”
“可是我用放大镜看,她眼皮那里有一条细细的血丝,我该怎么办啊?”
许秋沉默了几秒钟,“丢掉你的放大镜。”
……
到icu门口时,江主任脸都憋红了。
差点就笑出声来。
说实话,丢掉放大镜这个医嘱,的确是针对母亲过度焦虑最好的治疗措施……
只是怎么听怎么搞笑。
关键是,许秋并没有开玩笑,而是一本正经,有理有据地给出了这个治疗方案。
“病人的情况就这样,这是更详细的检查报告……”
江主任接过护士送来的病例,双手传递给许秋。
许秋边走边翻看。
病号叫陶昌翰,今年六十六了。
最开始是乏力胃口差,首诊是消化科的医生。
查了半天,不是慢性胃炎,不是心力衰竭,也不是肝功异常这些老年人常见的病因。
后来做了个ct,发现肺炎,转到了呼吸外科,确诊。
典型的肺炎,是咳嗽咳痰发热,但陶昌翰正好是不典型的肺炎。
家属最开始以为只是一个消化不良,去药房开了点促消化的药。
直到后来不起效,才来临海一院,这才发现其实是肺炎。
而耽误这其中宝贵的治疗时间的代价,是老人由肺炎进展为了重症肺炎。
入院当天,老人就急性加重,呼吸急促、极度缺氧,最后连呼吸机都用上了,还差点直接发生休克。
稍微稳定下来,呼吸科立刻急急忙忙把病人转到icu。
转诊过程值得庆幸的两件事。
一,老人顺利来到了icu,在这里,只要有钞能力,轻易是死不掉的。
第二个,家属没有纠缠“在家里好好的,怎么一来医院就加重了”。
“许医生,我爹还好吧,他应该没什么生命危险吧?”女人这时才把注意力掰回来。
“超过六十五岁的老年人发生重症肺炎,死亡率在四成左右。”
“啊?!”
女人瞳孔瞬间收缩,感觉脖子像是被人掐住,呼吸困难。
“不过不用担心,icu这边处理过很多例重症肺炎。在重症里面,他还算轻的,还有希望。”许秋安慰着。
果然,病人的情绪立刻又涨了不少。
优秀的医生,往往能把控“不切实际的期望”与“杞人忧天的恐慌”之间的平衡,轻松拿捏病人与家属的心态。
江主任不由得点头。
既不让家属有过高的期待,也不吓着他们,这是很多医生要学一辈子的沟通艺术。
而许秋,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
看完病例后,许秋也终于明白江主任为何专程在门口堵自己。
这个病人,入icu后的第一个七十二小时,治疗效果很不错。
临床上,广大医生总结了很多黄金时间。
比如,急性梗死的黄佳抢救时间是两个小时。
脑梗死是3~4.5个小时。
心脏骤停黄金四分钟、气管异物4~10分钟,手外科的手指离断黄金六小时。
术后,也有个黄金七十二小时。
这是最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时候,只要度过前三天,后续再出现感染、出血的几率会小很多,基本上就宣告平安度过手术了。
而icu这里的重症肺炎,同样有黄金三天。
三天治疗效果佳,就能快速控制住。
只要不反复,病人康复的概率大于百分之八十。
陶昌翰经过三天的治疗,用上了广谱抗生素,感染指标下降、神志越来越清晰,影像科发来的胸片也提示肺炎有了改善。
但问题就出现,接下去的五六天,随着老人所有指标都在明显好转,所有人都等着他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之际,陶昌翰开始反复发热!
一检查,肺炎并没有加重,而且对比之前的依旧在好转。
另外,病人烧的不算高,也就37.9~38.3之间。
但,这个温度对一个躺在icu、插着气管的老人来说,是致命的。
陶昌翰的精神肉眼可见地萎靡了下去,尽管各种指标都在报喜,但病人的实际表现不容乐观。
江主任颇为头疼地开口:“这几天我们也用了退烧药。
这发热也是奇怪。
用了药,立刻就降下去了,病人的精气神马上就回来。
一停药,温度又窜上去,病人神志开始模模糊糊。”
管床医生说道:“第四天的时候我们都打算给他脱机了,结果开始发热,呼吸指标又下去了,我只能赶紧重新连上。”
“体格检查呢?”
“都查过了,胸腹部、下肢、中枢神经,还有泌尿系统、皮肤、瞳孔、颜面部等,都没有发现异常。”
icu这边和其他科室不一样。
比如呼吸科那边,一个医生管十几个病人,晚上值班,一个病区只有一两个护士。
重症监护不同,拿临海一院来说,icu医生与床位比是0.8:1。
假设有十张病床,十个病人,那么至少得有八个医生,基本上医生和病人数量是匹配的,一比一特护。
因此,icu医生对病人的了解往往更加详细,病历更是倒背如流。
“嗯。”
许秋点点头。
来到病房后,他又重新进行了一次检查。
的确如管床医生所说,肉眼能看到的地方,和检查能摸到的地方,都没有值得关注的异常表现。
像什么脊柱弯曲度增加、椎间盘萎缩等,都属于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俗称年纪大了,没什么诊断意义。
“问题在哪……”许秋扫过插着管子的老人,思索起来。
()
许秋朝女人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许医生来了我就放心了,我爹有救了!”
女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刻她只感觉如释重负。
她跟在两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时快时慢,喉咙耸动了几下,欲言又止。
许秋瞥了一眼:“什么事情?”
“许医生,我……我上个月才在咱们院生了个孩子……”
“恭喜。”
“不是不是,我是想说,前几天她不是睡觉嘛,我就拿放大镜看了看,发现她腋下有一根金色的小短毛,这没问题吧?”
许秋摇头:“没什么大碍。”
“还有还有,她胳膊上有一个很小的痣,也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到,你说会不会恶化,有没可能是癌症啊?”
“不用过度担心。”
“可是我用放大镜看,她眼皮那里有一条细细的血丝,我该怎么办啊?”
许秋沉默了几秒钟,“丢掉你的放大镜。”
……
到icu门口时,江主任脸都憋红了。
差点就笑出声来。
说实话,丢掉放大镜这个医嘱,的确是针对母亲过度焦虑最好的治疗措施……
只是怎么听怎么搞笑。
关键是,许秋并没有开玩笑,而是一本正经,有理有据地给出了这个治疗方案。
“病人的情况就这样,这是更详细的检查报告……”
江主任接过护士送来的病例,双手传递给许秋。
许秋边走边翻看。
病号叫陶昌翰,今年六十六了。
最开始是乏力胃口差,首诊是消化科的医生。
查了半天,不是慢性胃炎,不是心力衰竭,也不是肝功异常这些老年人常见的病因。
后来做了个ct,发现肺炎,转到了呼吸外科,确诊。
典型的肺炎,是咳嗽咳痰发热,但陶昌翰正好是不典型的肺炎。
家属最开始以为只是一个消化不良,去药房开了点促消化的药。
直到后来不起效,才来临海一院,这才发现其实是肺炎。
而耽误这其中宝贵的治疗时间的代价,是老人由肺炎进展为了重症肺炎。
入院当天,老人就急性加重,呼吸急促、极度缺氧,最后连呼吸机都用上了,还差点直接发生休克。
稍微稳定下来,呼吸科立刻急急忙忙把病人转到icu。
转诊过程值得庆幸的两件事。
一,老人顺利来到了icu,在这里,只要有钞能力,轻易是死不掉的。
第二个,家属没有纠缠“在家里好好的,怎么一来医院就加重了”。
“许医生,我爹还好吧,他应该没什么生命危险吧?”女人这时才把注意力掰回来。
“超过六十五岁的老年人发生重症肺炎,死亡率在四成左右。”
“啊?!”
女人瞳孔瞬间收缩,感觉脖子像是被人掐住,呼吸困难。
“不过不用担心,icu这边处理过很多例重症肺炎。在重症里面,他还算轻的,还有希望。”许秋安慰着。
果然,病人的情绪立刻又涨了不少。
优秀的医生,往往能把控“不切实际的期望”与“杞人忧天的恐慌”之间的平衡,轻松拿捏病人与家属的心态。
江主任不由得点头。
既不让家属有过高的期待,也不吓着他们,这是很多医生要学一辈子的沟通艺术。
而许秋,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
看完病例后,许秋也终于明白江主任为何专程在门口堵自己。
这个病人,入icu后的第一个七十二小时,治疗效果很不错。
临床上,广大医生总结了很多黄金时间。
比如,急性梗死的黄佳抢救时间是两个小时。
脑梗死是3~4.5个小时。
心脏骤停黄金四分钟、气管异物4~10分钟,手外科的手指离断黄金六小时。
术后,也有个黄金七十二小时。
这是最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时候,只要度过前三天,后续再出现感染、出血的几率会小很多,基本上就宣告平安度过手术了。
而icu这里的重症肺炎,同样有黄金三天。
三天治疗效果佳,就能快速控制住。
只要不反复,病人康复的概率大于百分之八十。
陶昌翰经过三天的治疗,用上了广谱抗生素,感染指标下降、神志越来越清晰,影像科发来的胸片也提示肺炎有了改善。
但问题就出现,接下去的五六天,随着老人所有指标都在明显好转,所有人都等着他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之际,陶昌翰开始反复发热!
一检查,肺炎并没有加重,而且对比之前的依旧在好转。
另外,病人烧的不算高,也就37.9~38.3之间。
但,这个温度对一个躺在icu、插着气管的老人来说,是致命的。
陶昌翰的精神肉眼可见地萎靡了下去,尽管各种指标都在报喜,但病人的实际表现不容乐观。
江主任颇为头疼地开口:“这几天我们也用了退烧药。
这发热也是奇怪。
用了药,立刻就降下去了,病人的精气神马上就回来。
一停药,温度又窜上去,病人神志开始模模糊糊。”
管床医生说道:“第四天的时候我们都打算给他脱机了,结果开始发热,呼吸指标又下去了,我只能赶紧重新连上。”
“体格检查呢?”
“都查过了,胸腹部、下肢、中枢神经,还有泌尿系统、皮肤、瞳孔、颜面部等,都没有发现异常。”
icu这边和其他科室不一样。
比如呼吸科那边,一个医生管十几个病人,晚上值班,一个病区只有一两个护士。
重症监护不同,拿临海一院来说,icu医生与床位比是0.8:1。
假设有十张病床,十个病人,那么至少得有八个医生,基本上医生和病人数量是匹配的,一比一特护。
因此,icu医生对病人的了解往往更加详细,病历更是倒背如流。
“嗯。”
许秋点点头。
来到病房后,他又重新进行了一次检查。
的确如管床医生所说,肉眼能看到的地方,和检查能摸到的地方,都没有值得关注的异常表现。
像什么脊柱弯曲度增加、椎间盘萎缩等,都属于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俗称年纪大了,没什么诊断意义。
“问题在哪……”许秋扫过插着管子的老人,思索起来。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