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下一步,打破人工血管禁区!
作者:半价炸鸡    更新:2024-11-25 01:17
  ()王平黑着脸。
  他来肝胆外科开个会也能听到自己被骂?
  “下个月啊……”
  王平笑了笑,背着手回了急诊科。
  办公室里,桌上散落着一堆资料。
  “破格晋升副主任:拒绝”
  “拒绝原因:
  根据上级部门规定,破格选拔人才,提拔为副主任,需要满足如下任一要求:
  1.出书两本,任副主编,字数不少于二十万字,发一篇核心期刊,任第一作者。
  2.出书1本,任主编,字数不少于20万字,发表3篇论?,其中1篇必须发核?期刊。
  3.获?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
  4.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及以上奖的主要完成?……”
  事实上,这已经是主任医师的晋升标准了。
  不过,由于是破格提拔,不需要原本就是副主任,所以标准比一般的晋升严格了许多。
  “副主任是指望不上了,还是先升个主治吧。”
  主治医师就没有这么严格了。
  上报、审批,再经过卫生部门的考察后就能破格提拔。
  王平翻开另一个信封。
  果然,审批通过。
  许秋的名声早就传出去了,符合要求的晋升,卫生部门那边根本就不会拒绝。
  “许秋,过来一趟,我这儿有个好消息。”王平迫不及待地打了个电话。
  得知消息后,许秋淡定地点了点头。
  王平欣慰不已。
  这才几个月,对方就升主治了。
  办公室比自己的还要大!
  王凡和何海在医院里边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唯一一件,就是把许秋招进来了。
  “这几个星期,卫生部门会有人来对你进行考核。
  应该能赶在这个月的比赛之前晋升主治。”王平吩咐道。
  这时,他发现许秋的目光停留在自己桌上。
  王平也看了过去,随即笑了笑,随手把文件给了许秋:“破格晋升副主任的要求,对你来说暂时还有点天方夜谭,先干一两年主治吧。”
  硕士学位,四年主治有资格申报副主任。
  博士学位则是两年。
  想要破格晋升,要么拿奖,要么出书。
  如果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做科研还稍微简单点,有太多医疗成果有待发掘,那将是许秋拿奖拿到手软的时代。
  但如今不同了,科研越走越精细,很多人究其一生,最后什么也没研究出来。
  搞科研没有进度条,只有成功和失败。
  没有人知道这条路行不行得通,或许一个被认为必定失败的项目,在坚持几十年后取得了改变医学界的成果。
  也或许,蹉跎一生。
  如今科研难,一方面是难出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阀现象太泛滥。
  至于出书……那更不想了。
  医学方面的著作,哪一本不是几年,乃至于十几年的经验总结、概括。
  等许秋写出一本著作,早就够年限参与常规晋升了。
  “看看就好,从住院医直接跳到副主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条件就不是给人准备的。
  不过,等你升了主治,一年左右医院这边会帮你申请特殊晋升渠道。”
  许秋则把信件扫了一眼。
  前几个的确不行。
  出书,其实不算难。
  什么林协、沈华、陈院长、孟英安,这些都是院士级别的人物,手里头还能没有基本书不成?
  许秋想要蹭个副主编肯定能办到。
  但他不会这么做。
  最后,许秋的目光落在了“?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及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上……
  “等等,你不会想搞这个吧……”王平不理解。
  “可以试试。”
  “颅脑分离术虽然是世界首例,但,没什么能拿奖的方向,除非你短时间内把这门技术普及开。”
  许秋思索起来。
  颅脑分离术,他能教,也能教得通俗易懂。
  但关键是,再简单,技术壁垒也摆在那儿,其他人学不会啊!
  这批学生不行……
  那么,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拿点奖。
  “人工血管?”
  就在这时,许秋脑子里突然冒出个人。
  心脏外科郑主任!
  这还是妇产科那个弯刀综合征病人时期的事情了。www.bǐqυgetν.℃ǒm
  病人需要手术置换人工血管。
  而直径小于6毫米的小血管,一直是整个心脏外科、血管介入外科的难题。
  小口径的人工血管,再狭窄发生率非常高,这也是介入器械领域最具挑战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制约大夏创新医疗器械发展的关键难题。
  颅脑分离术,是许秋一人能做。
  只不过是为稀少的连体儿颅脑分离手术,提供了一个最后的希望。
  当下,很难有人真正学到这门手术,更妄论上台处理复杂的联体畸形。
  但人工血管不同!
  如果许秋能研究出成果,攻克人工小血管的难题,将实打实地为无数患者提供全新的医疗器材的选择。
  而这,也将成为血管外科方向,唯一一个大夏向全球收取专利费用的材料!
  王平怔住了。
  这……真的能出成果?
  郑主任那边,跟研究院已经推进了十几年了,一直在想办法打破“人工血管6mm”禁区。
  国内外,其实有很多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包括行业内的心脏介入名医,都投身于此。
  他们深知,只要能出成果,把人工血管的直径下探到6mm,或许心脏介入就能迈入一个新时代——而研究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人,会成为时代的注脚。
  “我喊郑主任过来!”王平深深地看了许秋一眼,立刻打了个电话。
  砰砰砰!
  几分钟的功夫,郑主任就赶来了,他来不及喘气,撑在办公室门口,兴奋地道:“许,许秋,四个月了,我等你加入研究团队整整四个月啊!”
  “坐,坐下谈。”王平倒了杯水。
  两个小时后,许秋和郑主任从办公室出来。
  王平呆呆地目送两人离去。
  真的要研究小口径人工血管……
  这可是限制全球心脏介入外科发展的难题啊!
  ……
  “许医生,我相信,有你的加入,研制成功的时间应该能提前十年!”郑主任心情高涨。
  许秋:“原本是几年?”
  “预计着二三十年吧!”
  许秋摇了摇头。
  还要十多年?
  他等不起。
  十年以后,他估计已经在研究换头手术了,怎么可能还纠结在一个6mm的“大”血管上边?
  郑主任则来了兴趣,眼热地问道:“许医生,你……莫非有什么想法?”
  ——
  这两天很忙,剩下一张我尽力晚上给大家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