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出卖给竞争对手
作者:啵啵6    更新:2024-11-24 12:12
  ()“确实如此,如今许多人倾向于移民到国外,但他们在国内赚够后就移民,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单纯。”
  何雨柱的话语意味深长。
  主持人仿佛顿悟!
  访谈结束后,余波还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关于“矮大紧”
  的国籍争议。
  许多观众开始反思,当初支持他的原因是他自己人嘛!他们观点一致。
  然而如今看来,他在早前就已更换国籍,思考角度根本不同。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简直是误导。
  回想起他过往的言论,一切都站不住脚。
  当人们发现被误导,信任一旦崩溃很难再重建。"矮大紧”
  也因这件事遭到派出所调查,因为我们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拿了护照,就意味着自动放弃国内身份。
  在那件事之后,许多与他有过交易的企业立刻与其划清界限,声讨声不绝于耳,原本以为公众人物会挺身而出发声的专家学者们却多数沉默了。
  原先他们猜测何雨柱绝不会公开表明立场,毕竟何家一贯低调,较少依靠媒体的力量来表达意见。
  但这一假设却是有误,何雨柱虽然在国内并不怎么依赖舆论或媒体,但他在国外却颇为得心应手,特别是在。
  就算现在的他已经将NBC卖掉,影响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对那些沙漠豪族。
  对于中立性立场的重要性,沙漠富豪们深有所知,不论是 派还是 派掌权,都需要争取他们的支持。
  他们认识到何雨柱的价值就在于此——持有电影公司的他具备某种程度的自主选择权,甚至这些豪强都有意向收购他的电影公司,因为他们在推广自家品牌和文化形象时,希望能拍摄反映自己特点的电影。
  尽管他们可以操作,然而何雨柱自己却不行,因为他不能借好莱坞来提升本国影响力,只能制作类似Marvel改编的电影。
  真的只是为赚钱而做这一切吗?并不是,他过去在港岛制作的作品都是遵循本土文化导向的,不过内容还需寻求全球共识。
  那么在好莱坞,情况则不一样,容易引发政治争议,改编漫威这种相对无太多政治意味的影片则是他的安全选择。
  他的电影公司迟早会卖出,紧接着访谈第二天,他主动给沙漠土豪打电话,敲定了一千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这包括大量由何雨柱推动创意的影片、他担任第一编剧的项目及一系列高回报系列电影带来的股票收益。
  这一价格对于何雨柱而言并不离谱。
  至于电影公司收购之后是否与NBC合并,已不是他需考虑的,他手中仍有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平台,再加上自己的制作公司和经纪公司,足以占据市场的制高点。
  此外,何雨柱计划出售部分网络企业股份来释放信号——大规模的资金抽离。
  因此股市随之动荡起伏。
  很快,他宣布出售狮王影业并抛售股票,这一举动导致了股市的明显波动。
  此时卢锡安立刻集合了他的幕僚团队,商量应对之策。"各位,他的举动可能产生金融涟漪吗?”
  卢锡安询问。
  "总统阁下,不必担忧。"经纪事务负责人解释道:“经济疲态导致股市冷却,且由于先前的限制法令,许多人明了他的个人资产抽离,因此不会有大规模恐慌性抛售。”
  “没错,而且他卖出了质量极高的股票,尽管售价颇高,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拥有卓越的投资眼光。”
  另一位幕僚评价说, "他已经大赚了。”
  卢锡安听到此处松了一口气,“那很好,我心里有了数。
  但撤资是否会波及其他投资?”
  他追问。
  “我想 的寡头恐怕会因此更加警惕一些。”
  负责国际事务的幕僚说:“但在其他方面,应该没问题。”
  最后,卢锡安强调:“请你们密切注意这场风暴的发展,并及时告诉我影响。”
  何雨柱这次借机减少了在国外的投资,他选择了卖掉那些处于顶峰的股票,苹果股票就在卖单里。
  然而他手握的数量众多,是以分散的方式出售的。
  交易过程历时一个月,所卖的股票市值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些资金流入了他的慈善基金,再由他私人银行进行管理。
  因为这一切都是属于他个人财产,想让他为此纳税并不容易。
  接着,慈善基金将这笔资金转作投资,而国内的税务机构却无法干预这样的金融活动。
  剩余股票并未全数出手,何雨柱决定暂时保留下来,他把代理公司出手。
  这家公司拥有一众星光熠熠的演艺界名人,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领域皆有所涉足,它的价值极高。
  然而,他并未选择卖给国内最大的经纪公司,而是出卖给竞争对手。
  制作公司将直接并入奈飞集团旗下!
  他减少在本土的产业规模,资金大转移了一部分。
  不过他的银行业务网遍布全 ,这才是令他们最感威胁的资本。
  尤其是何雨柱那家银行采用的投资软件,引来了众多羡慕者但因其风险和专业度无人敢轻易尝试。
  他在国内的物业都位于贝弗利山庄,除了自己家的别墅外,他还购置了周围的三幢豪宅,这些宅子位置相连,可以为家人提供额外的保障。
  巨额资金会打着投资的幌子回国,投资给何昌杰创建的药品工厂。
  这个工厂自然用不上那几千亿美元,但它有望发展成为何氏医疗集团,在全国遍设诊所。
  之前他就想好未来资金大量回流后,他自己该怎么做。
  有了商城的存在,他的投资领域拓宽了,选项多了,然而执行需要人才。
  他的孙女何昌熙进军时尚行业,这个领域的投资容量有限;而小孙女尽管将毕业,但她兴趣在于音乐而非投资,准备去 TVB唱片公司追求唱歌的梦想,这就需要将何雨柱的部分资金安排到其他领域。
  因此,成立医疗集团是个不错的选择。
  内地医疗资源缺乏,投资建医院,再加上已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各种特殊药剂,前景相当看涨。
  目前的瓶颈主要在于医护人员短缺,但通过逐渐培养可以弥补这一短板。
  有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注入,快速构建众多医院不是问题,同时引进国内外人才进行新员工的培训。
  韩春明开始行动起来,招聘助手协助何昌杰组建医疗集团。
  因为他自己不适合在处理产业事宜,毕竟他家的两个孩子尚幼,不能离开国内。
  何雨柱则保持低调,放手让孩子们 做事。
  虽规模浩大,但家族势力覆盖各地区,人力和人脉都不缺,对当地也有深入理解。
  最重要的是对接国家。
  这样的大集团在中国尚属首创,药物研发已经接近完成并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不可能隐瞒太久。
  如此众多的特殊药品连续问世,必定会引起国家的关注。
  在治疗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的"保健品"初露峥嵘时,国家就已经对其有所关注,毕竟这种药物拥有着惊人的疗效,其中药成分在改善情况上显着非凡。
  这些保健品最初被标记为保健食品,价格偏高,但由于口耳相传的良好口碑,这类药品的销量一路上涨。
  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日常依赖药物管控病情,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对此类型的药物格外青睐。
  广告往往过度美化保健药的功效,使得中老年人怀抱希望,他们并不知晓,保健品并非药物,不保证治疗效果。
  伴随着广告的广泛宣传和口碑积累,保健品的功效被普遍认为异常出色,乃至宣称可以根治三高,购买者自然日益增多。
  随之而来,更多人的三项指标回归正常后,口碑传播愈发广泛,甚至衍生出跨境代购的情况。
  无论是外籍人士还是国内亲朋好友之间都在互相帮助采购,毕竟中国地大人多,海内亲属遍野。
  由于需求激增导致供应短缺,幸好生产线一开始就储备充足,原料来源也能掌控,为此进行了临时增产,最终才避免断供。
  目前其他药物已接近临床试验结束,而何昌杰并未大规模宣传。
  然而,恰恰是因为受到了严格监控,药品的研发和应用涉及到医院与药厂的共同协作,成效显着。
  即便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无法保证长久无复发,这款药物仍是神奇的疗法。
  临床试验进入第三个阶段临近尾声,如何让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话题。
  因此,医疗机构直接联系到何昌杰,何昌杰则提出转交给他爷爷处理这件事。
  在这个环节上,一些事情有所转变:何雨柱曾吩咐药品应以低廉的价格售卖。
  研发成本实际上是何雨柱从系统购买的,相较于药物的商业利益相对微薄,而利润可以自如控制。
  然而,官方却发起了针对何氏科技有限公司的制裁禁令,于是这款药变成了何家反制措施的一部分。
  何雨柱明白这点,于是告诉何昌杰暂不要独自接洽,而是由医疗部门代表来谈判。
  医疗部门派来了一个级别不低的负责人来访,他年约五十多岁,虽然年纪略大,但确实低于何雨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