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人品低劣,能力卓绝
作者:公子許 更新:2024-11-22 15:33
() 许敬宗前脚刚走,辛、王二人便连忙问道:“二郎,不是开玩笑吧?”
房俊瞪眼:“你们看我像开玩笑的么?”
辛茂将一脸苦笑:“吾倒是希望二郎在开玩笑……”
这叫什么事儿?稀里糊涂的,婚事就给定下了。
倒也不是不行,他们二人素来钦佩房俊,并且早已立志于追随房俊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他们往后在朝中最大的靠山。
按理说,区区婚姻之事,不该过多聒噪,顶多回头知会家里父母一声,若是父母那边有所想法,需要另行沟通,说到底这是应当的。
更何况人家房俊什么身份地位?
亲口给你提亲,那是看得起你,普天之下不知多少年轻人求都求不来这么这个荣耀……
问题是许敬宗这人品行不端,名声极其败坏,找了这么一个老丈人,往后哪里还直得起腰?
房俊看着二人,道:“你们是不是因为许敬宗风评不佳,名声不好,便心生抵触?”
二人默然。
王玄策到底比辛茂将贴心一些,这些年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从一个小小的城门官儿到手握“东大唐商号”海外贸易的实权人物,一路都是房俊提携,他懂得感恩。
况且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早已成为房俊夹带中的“私人”,以房俊护犊子的脾性,岂会坑自己人?
所以心情相比辛茂将放松很多。
房俊续道:“你们只看许敬宗的名声不好,但是是否想过此人强悍的资历、卓越的能力?朝中官员晋升,自有规矩,谁也不能胡乱插手,坏了规矩。大佬们可以提携自己人,这无可厚非,但是到了某一个层次,就算是皇帝想要提携你,也得你自己本身够硬还行。何谓‘够硬’?有才华,有能力,有背景,具有这些,你才‘够硬’!某能提携着你们一路进入官场,甚至手握实权,但是若想跻身朝堂之上,每次大朝会能够你们一个哪怕站着的位置,却非某能力可以做到,这个时候,一个强悍的岳家,便是你们的根底。”
“关系”,历来都是华夏人情社会最坚硬的根底。
每一个境界都各有一套规则,谁也不想游离于规则之外,甚至一手捣乱规矩。到了一定的高度,不是谁想推你就能推得上去,打铁还需自身硬,你想上位,自身就得硬,经得起推敲打磨。
许敬宗此人或许名声不好,但是其有一项长处令房俊甚为佩服,那就是“站队”。
此人一生游走官场,虽几经波折浮沉,却从未发生过本质上的站队错误。
谁到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场之上浮浮沉沉靠的从来都不是所谓的能力、才华,而是“站队”!
跟对了人,自能一路平步青云官路亨通,升官发财鸡犬升天。
跟错了人,纵然你有通天的能耐,也得官运蹉跎黯然下野,甚至锒铛入狱祸及子孙……
官场之上,就是这么残酷。
而许敬宗这样一个公认的“坏蛋”,却能在李二陛下当政之时参与完成《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这是国史,一众大儒抢破脑袋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留一个名,更何况李二陛下前脚将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后脚便钦点许敬宗成为太子右庶子,辅佐储君?
到了高宗朝,许敬宗更了不得。
高宗欲废王皇后,满朝大臣尽皆反对,许敬宗则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就想换老婆,何况天子欲立后,这本来就与别人没有关系,何必要妄加议论呢?”坚定不移的站队高宗、武媚娘这一边。
随后收获的回报自然丰厚无比,最终宰执天下、位极人臣,所受到的重用和待遇,当朝无人与之相比。
这样一个人,你可以鄙视其品格,却不能忽视其能力。
况且,许敬宗“恶名昭彰”,可他都做过哪些个“恶事”呢?实则拢共也没几桩。最严重的便是“篡改史书”,可是扪心自问,历朝历代篡改史书的还少了?史书是人写的,难免便有褒贬删减,就连《史记》都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遑论其他?
再者,便是“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这等牵强附会之罪名。
可以说,许敬宗其人,能力极强、眼光极准,妥妥的一方大佬,政坛大鳄。
这样的人成为岳丈,对于辛茂将、王玄策的发展极其有利,这两人按照原本的轨迹最后都能够执政一方,如今攀上这样一门亲戚,很可能更进一步,成为宰辅也说不定。
还有最重要一点……
“某与许氏姊妹自幼一起长大,算得上青梅竹马,这姊妹二人全然没有其父之龌蹉、刻薄,出身书香世家性情温柔贤惠、知书达礼,可为良配。”
房俊正色说道。
这是最重要的,对于他来说,不可能为了朋友的前程便娶一个“悍妇”回家,官路是亨通了,却闹得家宅不靖,时不时的吵闹一场,便埋怨他这个“媒人”害人不浅。
而自己对这两个朋友可谓知之甚深,都是胸襟开阔能力卓越的好儿郎,许氏姊妹嫁过去,起码后半生安稳幸福,不至于被许敬宗“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沦为货殖一般甩卖……
两相得宜,何乐而不为呢?
辛、王二人这才释然,齐齐起身施礼,道:“多谢二郎眷顾,吾二人铭感五内!”
房俊大马金刀的坐着,以他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足矣受这一礼,笑道:“自家兄弟,何必见外?”
待到两人重新坐好,房俊道:“茂将科举中第,既然分配在大理寺当差,也不必懊恼,明日某给你引荐一位朋友,原大理寺卿玄胤公的子侄戴至德,都是自家兄弟,往后多多亲近。异日有机会,再一起去拜会一番孙寺卿。”
辛茂将赶紧谢过,心底难免唏嘘。
以往自己自视甚高、激荡文字,以为天下英雄不过尔尔,满腹才学自有施展之地,指点江山、宰执天下,亦是唾手可得。及至进京之后,才发现远非自己所想那般单纯,功勋贵戚、世家门阀,各方势力牢牢把持朝政,一个似他这般无根无屏的穷小子,即便有天纵之资,想要出人头地亦是难如登天,更遑论想要有一番作为,简直痴人说梦。
科举考试之中自己进士及第,成为大唐年轻人当中的佼佼者,但是排在身后那些世家子弟纷纷进入三省六部九寺,一进去便是各个衙门着力培养的后备人才,而自己呢?
被丢进大理寺,成为一个从七品的主簿,从事毫不熟悉的刑名案件……
这等遭遇,一度使得他灰心丧气,甚至生出返乡再不入仕途之念。
后来灵机一动,想起曾与房俊有过一点交情,现如今房俊炙手可热威名赫赫,或许可以帮衬自己一下?
结果刚刚一过来,先是捡了一门亲事,继而房俊随意的几句话,便使得自己瞬间与大理寺的权力核心搭上线。
这就是“关系”的重要性……
辛茂将连连颔首,感激道:“多谢二郎,大恩不言谢。”
房俊哈哈一笑,又对王玄策说道:“商号固然是各方权力交错争斗的所在,置身其中可以左右逢源,但若是有志者,不可多做逗留。稍后,某便将你调去兵部,历练一番,以图大用。”
王玄策坦然道:“二郎怎么说就怎么办,卑职以您马首是瞻。”
他比辛茂将纯粹得多,本就是房俊一手简拔起来的,无论他愿不愿意,身上早已打上了房俊的烙印。再者说了,兵部那简直就是房俊的自留地,他安排人进去,无论是现任兵部左侍郎亦或是兵部一众署官,谁敢给脸色看?
要知道,兵部尚书如今依旧空置,朝中早有风声传出,若非这一次房俊弄出一个“神龙现世”的大乌龙,兵部尚书的职位早就到手。
即便如此,皇帝陛下也只是稍稍晾一晾房俊,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即便很多人眼馋得紧,却没人打一丝半点的主意,谁都知道再多心思也是无用,非房俊莫属……
()
房俊瞪眼:“你们看我像开玩笑的么?”
辛茂将一脸苦笑:“吾倒是希望二郎在开玩笑……”
这叫什么事儿?稀里糊涂的,婚事就给定下了。
倒也不是不行,他们二人素来钦佩房俊,并且早已立志于追随房俊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他们往后在朝中最大的靠山。
按理说,区区婚姻之事,不该过多聒噪,顶多回头知会家里父母一声,若是父母那边有所想法,需要另行沟通,说到底这是应当的。
更何况人家房俊什么身份地位?
亲口给你提亲,那是看得起你,普天之下不知多少年轻人求都求不来这么这个荣耀……
问题是许敬宗这人品行不端,名声极其败坏,找了这么一个老丈人,往后哪里还直得起腰?
房俊看着二人,道:“你们是不是因为许敬宗风评不佳,名声不好,便心生抵触?”
二人默然。
王玄策到底比辛茂将贴心一些,这些年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从一个小小的城门官儿到手握“东大唐商号”海外贸易的实权人物,一路都是房俊提携,他懂得感恩。
况且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早已成为房俊夹带中的“私人”,以房俊护犊子的脾性,岂会坑自己人?
所以心情相比辛茂将放松很多。
房俊续道:“你们只看许敬宗的名声不好,但是是否想过此人强悍的资历、卓越的能力?朝中官员晋升,自有规矩,谁也不能胡乱插手,坏了规矩。大佬们可以提携自己人,这无可厚非,但是到了某一个层次,就算是皇帝想要提携你,也得你自己本身够硬还行。何谓‘够硬’?有才华,有能力,有背景,具有这些,你才‘够硬’!某能提携着你们一路进入官场,甚至手握实权,但是若想跻身朝堂之上,每次大朝会能够你们一个哪怕站着的位置,却非某能力可以做到,这个时候,一个强悍的岳家,便是你们的根底。”
“关系”,历来都是华夏人情社会最坚硬的根底。
每一个境界都各有一套规则,谁也不想游离于规则之外,甚至一手捣乱规矩。到了一定的高度,不是谁想推你就能推得上去,打铁还需自身硬,你想上位,自身就得硬,经得起推敲打磨。
许敬宗此人或许名声不好,但是其有一项长处令房俊甚为佩服,那就是“站队”。
此人一生游走官场,虽几经波折浮沉,却从未发生过本质上的站队错误。
谁到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场之上浮浮沉沉靠的从来都不是所谓的能力、才华,而是“站队”!
跟对了人,自能一路平步青云官路亨通,升官发财鸡犬升天。
跟错了人,纵然你有通天的能耐,也得官运蹉跎黯然下野,甚至锒铛入狱祸及子孙……
官场之上,就是这么残酷。
而许敬宗这样一个公认的“坏蛋”,却能在李二陛下当政之时参与完成《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这是国史,一众大儒抢破脑袋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留一个名,更何况李二陛下前脚将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后脚便钦点许敬宗成为太子右庶子,辅佐储君?
到了高宗朝,许敬宗更了不得。
高宗欲废王皇后,满朝大臣尽皆反对,许敬宗则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就想换老婆,何况天子欲立后,这本来就与别人没有关系,何必要妄加议论呢?”坚定不移的站队高宗、武媚娘这一边。
随后收获的回报自然丰厚无比,最终宰执天下、位极人臣,所受到的重用和待遇,当朝无人与之相比。
这样一个人,你可以鄙视其品格,却不能忽视其能力。
况且,许敬宗“恶名昭彰”,可他都做过哪些个“恶事”呢?实则拢共也没几桩。最严重的便是“篡改史书”,可是扪心自问,历朝历代篡改史书的还少了?史书是人写的,难免便有褒贬删减,就连《史记》都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遑论其他?
再者,便是“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这等牵强附会之罪名。
可以说,许敬宗其人,能力极强、眼光极准,妥妥的一方大佬,政坛大鳄。
这样的人成为岳丈,对于辛茂将、王玄策的发展极其有利,这两人按照原本的轨迹最后都能够执政一方,如今攀上这样一门亲戚,很可能更进一步,成为宰辅也说不定。
还有最重要一点……
“某与许氏姊妹自幼一起长大,算得上青梅竹马,这姊妹二人全然没有其父之龌蹉、刻薄,出身书香世家性情温柔贤惠、知书达礼,可为良配。”
房俊正色说道。
这是最重要的,对于他来说,不可能为了朋友的前程便娶一个“悍妇”回家,官路是亨通了,却闹得家宅不靖,时不时的吵闹一场,便埋怨他这个“媒人”害人不浅。
而自己对这两个朋友可谓知之甚深,都是胸襟开阔能力卓越的好儿郎,许氏姊妹嫁过去,起码后半生安稳幸福,不至于被许敬宗“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沦为货殖一般甩卖……
两相得宜,何乐而不为呢?
辛、王二人这才释然,齐齐起身施礼,道:“多谢二郎眷顾,吾二人铭感五内!”
房俊大马金刀的坐着,以他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足矣受这一礼,笑道:“自家兄弟,何必见外?”
待到两人重新坐好,房俊道:“茂将科举中第,既然分配在大理寺当差,也不必懊恼,明日某给你引荐一位朋友,原大理寺卿玄胤公的子侄戴至德,都是自家兄弟,往后多多亲近。异日有机会,再一起去拜会一番孙寺卿。”
辛茂将赶紧谢过,心底难免唏嘘。
以往自己自视甚高、激荡文字,以为天下英雄不过尔尔,满腹才学自有施展之地,指点江山、宰执天下,亦是唾手可得。及至进京之后,才发现远非自己所想那般单纯,功勋贵戚、世家门阀,各方势力牢牢把持朝政,一个似他这般无根无屏的穷小子,即便有天纵之资,想要出人头地亦是难如登天,更遑论想要有一番作为,简直痴人说梦。
科举考试之中自己进士及第,成为大唐年轻人当中的佼佼者,但是排在身后那些世家子弟纷纷进入三省六部九寺,一进去便是各个衙门着力培养的后备人才,而自己呢?
被丢进大理寺,成为一个从七品的主簿,从事毫不熟悉的刑名案件……
这等遭遇,一度使得他灰心丧气,甚至生出返乡再不入仕途之念。
后来灵机一动,想起曾与房俊有过一点交情,现如今房俊炙手可热威名赫赫,或许可以帮衬自己一下?
结果刚刚一过来,先是捡了一门亲事,继而房俊随意的几句话,便使得自己瞬间与大理寺的权力核心搭上线。
这就是“关系”的重要性……
辛茂将连连颔首,感激道:“多谢二郎,大恩不言谢。”
房俊哈哈一笑,又对王玄策说道:“商号固然是各方权力交错争斗的所在,置身其中可以左右逢源,但若是有志者,不可多做逗留。稍后,某便将你调去兵部,历练一番,以图大用。”
王玄策坦然道:“二郎怎么说就怎么办,卑职以您马首是瞻。”
他比辛茂将纯粹得多,本就是房俊一手简拔起来的,无论他愿不愿意,身上早已打上了房俊的烙印。再者说了,兵部那简直就是房俊的自留地,他安排人进去,无论是现任兵部左侍郎亦或是兵部一众署官,谁敢给脸色看?
要知道,兵部尚书如今依旧空置,朝中早有风声传出,若非这一次房俊弄出一个“神龙现世”的大乌龙,兵部尚书的职位早就到手。
即便如此,皇帝陛下也只是稍稍晾一晾房俊,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即便很多人眼馋得紧,却没人打一丝半点的主意,谁都知道再多心思也是无用,非房俊莫属……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